初中物理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潘晓军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经过收集资料、阅读物理课本、观察自然现象,不断探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教师注重学生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能不断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终生受益。

一、明确预习目标,培养能力

教学都是有目标的,预习也不例外,预习目标是预习的前提。如果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内容时,没有提出具体的问题和要求,而是笼统地要求学生从第几页预习到第几页,目的不明确,造成学生的预习成了随便翻翻看看,起不到预习的作用。因此,在预习目标的设计方面,教师必须清楚应该让学生预习什么,如何去预习,预习成果如何检测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反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学生这样去预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套用现在人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预习目标也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预习目标是预习设计首要且重要的环节,是教师预习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预习目标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学习规律,它至少要体现三方面的功能,一是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二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预习后的知识准备、技能准备、心理准备、思维准备,存在的问题及想要探究的问题;三是有利于对学生的预习评价。制定预习目标和要求还要根据教学实际,教学内容的不同,预习目标要求就不同。例如,在预习电路的组装时,教师要确定的基本预习目标是:1.知道串、并联电路及其特点。2.知道开关在串、并联电路中的控制作用。

预习设计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要有思维的任务,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让学生充分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及时地提出任务,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习能力、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二、设计预习内容,培养能力

预习的设计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内容,要体现层次性、趣味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如学习《声音是什么》这节时,提到了“回声”,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要理解回声的原理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做一次实验:在自己的家里喊几声能不能产生回声?找一间未经装修的空房喊几声又会发生什么现象?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资料,了解北京天坛的三音石是怎么回事,再对照物理课本仔细想想回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样的预习比课堂上精美的课件演示效果来得直观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预习检查,培养能力

有些教师虽然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在课堂中却没有检查、反馈、评价的环节。学生预习的怎么样,无从得知,学生对课文已经拥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也不知晓。其实,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作业有布置就得有检查,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到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也可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及时指出学生预习时的错误之处,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指导预习方法,培养能力

有的学生预习了,但就是没有效果,这主要是方法问题。预习不是在课前随便翻翻书,看看课文就了事。教师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不要使之流于形式,也不要让学生无目的或放任自流,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常用的预习方法有标记预习法、提纲预习法、尝试预习法、浏览预习法、笔记预习法等。在初中物理的预习学习中还会用到实验法,在预习平均速度时,利用儿时玩过的玩具小汽车和停表就可以自主探究平均速度了。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对重点内容划线,圈点,让学生摘抄在预习本上。如概念课着重预习意义、定义、公式,单位、计算等;找出关键字句的含义与作用。例如,“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关键词是“垂直”与“物体表面上”,因为它描述了压力的特征。预习有没有效果,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产生质疑,同时要想办法让学生说出疑问的产生过程。而这一方法的指引或累积,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还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五、注重回归书本,培养能力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为重要,预习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会学习的学生。通过预习设计,教师必须将学生引进课本,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与课本对话,明晰上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一些概念和规律建构的过程;明确自己的疑与惑,进而进一步明确听课的重点及想要搞清的问题。课本是学生与教师对话的一个载体,高效互动的课堂需要学生与教师在课前有更多的准备。教师设计预习题时,一定要借助课本资源,进行一系列的,有思考度的阅读、观察、实验的安排,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课本中,让课本真正成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成为学生培养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

六、重视收集资料,培养能力

收集资料是物理学习联系社会和生活的重要方式。课前教师让学生注意收集资料,有助于课堂上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如在学习“声现象”之前,教师可让学生收集环保方面治理噪声污染的资料;如在学习“物态变化”之前,教师可让学生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白气”形成的现象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室学习或上网搜信息时,应注意搜集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和资料。

总之,教师只有明确预习对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觉预习,主动求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

[2]吴增春.预习的技巧与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

[3]王瑜.教学问题诊断与技能提高[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邮政编码:225119

标签:;  ;  ;  

初中物理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