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酸腐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酸腐病,防控技术
酸腐病论文文献综述
毛丹,董丹丹,吕中伟[1](2019)在《豫东葡萄酸腐病规范化防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酸腐病是豫东地区严重发生的一种葡萄病害,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酸腐病是真菌、细菌和醋蝇联合为害的结果。严格地讲,酸腐病不是真正的一次性侵染病害,应属于二次侵染病害,即先由各种原因造成果实伤口,然后感染醋酸菌和其他细菌,由昆虫和风雨传播,侵入伤口,造成果粒腐烂。受害严重的果园,损失率为30%~80%,严重者甚至达(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9年31期)
徐淑婷,陈烨芝,吴珏,曹锦萍,孙崇德[2](2019)在《温州蜜柑采后酸腐病病程差异代谢物的UPLC–HRMS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性病害是造成柑橘果实采后损耗的重要原因。其中,由柑橘白地霉(Geotrichum citri-aurantii)侵染引起的酸腐病具有发展迅速、传染性强等特征,是需要重点防治的柑橘采后病害之一。感染酸腐病的柑橘果实病部呈水渍软腐症状,外表皮易脱离,以手触之即破,流出汁液,散发出强烈的酸臭气味,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病害的代谢特征。本研究中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串联技术(UPLC–HRMS),跟踪分析温州蜜柑酸腐病发病过程中代谢物的动态变化。以‘宫川’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Miyagawa Wase’)为试材,选取成熟度(完熟)一致,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侵染的果实分为两组(各30个果实),对照接种无菌水,处理接种酸腐病原真菌孢子悬液,均存放于28℃,相对湿度为90%的培养箱中,每天同一时间段记录病斑直径,并根据该直径定义腐烂指数(Decay Rate,DI),轻微发病(病斑直径≤6 cm)和重度发病(病斑直径> 6 cm)。分别取对照和重度发病病部组织果皮,液氮速冻并磨成粉状后,通过UPLC–HRMS检测发病过程中果皮代谢物的变化,筛选与酸腐病病程相关的特异性代谢标志物。接种酸腐病菌2d后,病果率为23.3%,接种部位开始出现水渍状病斑,平均直径4.2cm,此时处于轻微发病阶段;接种5 d后,病果率达66.7%,大部分病果病斑已扩散至1/2果面,果实开始流出汁液,散发出刺鼻气味,病原菌的白色分生孢子器清晰可见;接种7 d,病果率达86.7%,病斑蔓延至整个果面,果实塌陷流出汁液,散发刺鼻气味。对照未发病。通过UPLC–HRMS方法,从对照和重度发病样品中共检出911种代谢物,变化倍数Fold Change(FC)≥2和FC≤0.5的差异代谢物有438种,其中280种差异代谢物显着上调(FC≥2),158种差异代谢物显着下调(FC≤0.5)。差异代谢物中的主要化合物类别为有机酸、黄酮和酯类。酸腐病果实中有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绝大部分上调,检出的79种有机酸中有61种上调,72种黄酮类物质中有53种上调,而酯类化合物则绝大部分下调,检出的59种酯类物质中有46种下调。该结果表明,在酸腐病病程中,果实组织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改变,有机酸代谢、酯类代谢和黄酮类代谢等途径参与了这一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刘莎[3](2019)在《抗菌肽mastoparan-S,thanatin和ponericin W1对柑橘果实酸腐病的控制效果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酸腐病(Sour rot)是由白地霉(Geotrichum citri-aurantii)引起的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柑橘采后侵染性病害。它在潮湿的贮藏环境下易发病,引起大量柑橘果实腐烂,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化学杀菌剂是控制柑橘采后病害的主要方式,但对柑橘酸腐病的控制效果较差。且随着杀菌剂的长期使用,又逐渐出现了耐药性、高残留、环境污染及安全等问题。因此,亟需寻找和开发更加安全绿色的化学试剂和其他替代物来控制柑橘采后病害。抗菌肽(AMPs)是一种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已有研究报道,一些抗菌肽可以有效控制桃褐腐病、草莓灰霉病和苹果青霉病等。由于抑菌活性强,无环境污染,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抗菌肽具有作为新型的生物农药的优势及潜力,在控制采后病害方面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通过叁种昆虫来源的抗菌肽mastoparan-S,thanatin和ponericin W1对柑橘采后酸腐病病原菌(白地霉,G.citri-aurantii)的体内和体外抑菌实验,研究其对G.citri-aurantii的抑菌效果及对柑橘果实酸腐病的控制作用。同时,通过扫描电镜和荧光染色观察、胞外电导率和胞内核酸物质泄漏测定、与基因组DNA体外结合的凝胶阻滞分析、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分析等实验,研究了mastoparan-S,thanatin和ponericin W1对G.citri-aurantii细胞膜和DNA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叁种抗菌肽对G.citri-aurantii的体外抑菌作用抗菌肽mastoparan-S,thanatin和ponericin W1对G.citri-aurantii具有很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孢子致死作用,且这种作用效果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抗菌肽mastoparan-S,thanatin和ponericin W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8μmol L~(-1),8μmol L~(-1),2μmol L~(-1),最小杀菌浓度(MFC)分别为8μmol L~(-1),8μmol L~(-1),4μmol L~(-1)。(2)叁种抗菌肽对柑橘果实酸腐病的控制作用在抗菌肽与病原菌同孔接种的情况下,mastoparan-S,thanatin和ponericin W1对柑橘酸腐病害的发生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且控制效果与处理方式和浓度有关。抗菌肽溶液与病原菌液混合0 h(或2 h)后处理的抑制效果要好于抗菌肽单独应用在病原菌接种之前(或之后)。在混合0 h(2 h)接种的处理方式下,柑橘果实贮藏15 d后,mastoparan-S,thanatin和ponericin W1处理组酸腐病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16.67%(21.43%),28.57%(28.57%)和22.62%(22.62%)。当抗菌肽在病原菌接种之后处理时,mastoparan-S的抑菌效果随浓度增加其提高,而thanatin和ponericin W1则在100μmol L~(-1)时就已达到其最好的抑制效果,其控制效果不再随浓度变化。在抗菌肽与病原菌异孔接种的情况下,抗菌肽mastoparan-S,thanatin和ponericin W1均对柑橘果实酸腐病的发生没有控制效果,说明抗菌肽处理不会诱导柑橘果实产生抗病性。(3)叁种抗菌肽对G.citri-aurantii细胞膜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抗菌肽mastoparan-S,thanatin,ponericin W1作用后均可引起菌丝和孢子表面形态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菌丝塌陷扭曲折迭,孢子表面出现凹陷,其中,ponericin W1的作用效果最强。通过检测胞外电导率和胞内核酸物质泄漏,结合荧光染色可得出,抗菌肽能与G.citri-aurantii细胞膜作用,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使其完整性受损,导致细胞内物质外泄。其中,ponericin W1的膜破坏能力最强,mastoparan-S和thanatin只有在高浓度下才能对细胞膜完整性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此外,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抗菌肽的定位发现,mastoparan-S,thanatin和ponericin W1还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内,说明也存在胞内作用机制。(4)叁种抗菌肽对G.citri-aurantii基因组DNA的影响通过凝胶阻滞试验、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可知,抗菌肽mastoparan-S,thanatin和ponericin W1与G.citri-aurantii基因组DNA首先通过静电引力相结合,进一步可以与DNA双螺旋结构的沟槽结合,破坏或改变DNA的空间结构,以部分嵌插或嵌插的方式结合到DNA的碱基对之间,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其中,mastoparan-S引起DNA断裂的能力最弱。此外,抗菌肽mastoparan-S,thanatin,ponericin W1的处理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G.citri-aurantii的DNA和RNA的合成。综上所述,本文所研究的抗菌肽mastoparan-S,thanatin和ponericin W1对G.citri-aurantii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控制柑橘果实酸腐病的发生。这叁种抗菌肽均能引起G.citri-aurantii细胞膜完整性的改变,且能进入细胞内与遗传物质发生作用,从而引起细胞死亡。本研究旨在为控制柑橘采后酸腐病病害提供新的思路和和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0)
薛祺[4](2019)在《温度对两种果蝇及其所传播的葡萄酸腐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酸腐病是田间葡萄园内主要的病害之一。果蝇是葡萄酸腐病发生不可或缺的媒介昆虫。本课题将侧重研究一种被欧美国家列为重要的检验检疫性害虫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其给欧美国家的水果种植业和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预测斑翅果蝇潜在的地理种群分布对于其防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生物的地理分布受到其对当地环境条件的耐受性(如温度耐受性)和与其他物种种间互作的综合影响。目前,关于斑翅果蝇温度耐受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耐寒性方面,对耐热性的研究知之甚少。并且,关于入侵种斑翅果蝇和本地种黑腹果蝇种间关系的研究也并未广泛开展。此外,斑翅果蝇的入侵是否会对当地葡萄酸腐病的发生产生影响仍然是未知的。气候变化温度升高对地球上的生物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基于这些科学问题,我们研究了气候变化温度升高的情景下,斑翅果蝇成虫对热胁迫的可塑性响应,斑翅果蝇与黑腹果蝇的种间关系,斑翅果蝇的入侵对葡萄酸腐病发生的影响。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测定了不同交配状态下斑翅果蝇成虫的基底和诱导耐热性。斑翅果蝇的基底耐热性小于36~oC,且耐热可塑性最大约1.5~oC。此外,我们发现交配的雌虫比未交配的雌虫有较高的基底耐热性,而交配的雄虫比未交配的雄虫有较低的基底耐热性,并且未交配成虫的热驯化能力普遍高于交配成虫。2评估了斑翅果蝇与黑腹果蝇的种间关系。对于黑腹果蝇来说,斑翅果蝇的存在有助于黑腹果蝇后代数量的增加,但是,对于斑翅果蝇来说,黑腹果蝇的存在会抑制斑翅果蝇后代数量的增加。这种特定的关系不会受到温度(23 ~oC、26 ~oC、29 ~oC)和寄主(完好的和腐烂的葡萄)的影响。此外,斑翅果蝇更偏好在新鲜的完好的葡萄上产卵,然而,黑腹果蝇更偏好在腐烂的葡萄上产卵。3测定了不同果蝇危害下葡萄酸腐病的发生情况。果蝇的存在会促进葡萄酸腐病的发生,从无果蝇、斑翅果蝇单独种群、黑腹果蝇单独种群、斑翅果蝇与黑腹果蝇混合种群危害的不同情形下,葡萄酸腐病发生依次加重。并且,根据1ml葡萄酸腐液中的细菌菌落总单元数(CFU)的对数值可知,不同果蝇种群的传菌量差异显着,依次为黑腹果蝇(9.99±0.06)、黑腹果蝇与斑翅果蝇混合种群(9.95±0.06)、斑翅果蝇(9.62±0.24)和无果蝇(9.45±0.28);在不同温度下果蝇的传菌量差异也显着,依次为29~oC(9.82±0.21)、26~oC(9.80±0.31)和23~oC(9.64±0.33)。此外,当无果蝇存在的情形下,葡萄预先接种醋酸菌会促进酸腐病的发生,当有任何一种果蝇存在的情形下,葡萄预先接种醋酸菌对酸腐病的发生无显着影响。温度可以促进葡萄酸腐病的发生,但是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李登勇,王建国,支胡钰,王勇,吴日章[5](2019)在《柑橘酸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对柑橘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一株柑橘酸腐病拮抗菌,用于柑橘采后酸腐病的防治。[方法]筛选一株对柑橘酸腐病具有高效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并研究其对柑橘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及挥发性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筛选出的拮抗菌株在平板上对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 Link)的抑菌率为82.58%。当柑橘酸腐病发病率为96.67%时,接种10~8 CFU/mL生防菌能有效降低柑橘酸腐病发病率至13.89%。经鉴定发现拮抗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亚种(Bacillus amyloliqufaciens subsp.plantarum),其能延缓柑橘贮藏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保持柑橘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含量,延缓果实衰老,提高多种香味物质,特别是柠檬烯、月桂烯、沉香醇及奎醛等的含量,同时延缓正己醛和反式-2-己烯醛等挥发性物质的降解,从而有效延长柑橘的贮藏期,保证柑橘贮藏期内良好的果实风味、食品品质和营养价值。[结论]该研究可推动柑橘采后生物保鲜产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依农[6](2018)在《须加强对番茄酸腐病的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番茄酸腐病又称水腐病、水烂病,常引起番茄果实腐烂,不堪食用,毫无商品价值,给发病田块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在番茄生长季节、储运中都可发生。因此,农户们必须加强对该病的预防措施。番茄酸腐病只为害迟收过熟果实,尤其是有伤口果实易染病。初病果局部或全果软化,表皮逐渐变成褐色,出现湿腐状,表皮稍微皱缩有裂纹。湿度大条件下,病部表面或裂缝中长出稀疏白霉,即病原菌菌丝或分生孢子梗。最后病果腐败流水,病部易开裂,(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26期)
杨立英[7](2018)在《葡萄酸腐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酸腐病目前已经成为葡萄的重要病害,整穗的腐烂使葡萄的产量和收益严重下降,因此研究其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至关重要。根据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葡萄酸腐病是伤口产生、微生物复合侵染以及媒介昆虫的传播联合危害的结果,并发现了新的病原菌和媒介昆虫及其防治方法。本文对葡萄酸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可为葡萄的生产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期刊2018年05期)
窦诗雯[8](2018)在《柑橘酸腐病潜在抑菌物质的筛选及构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酸腐病是由酸腐病菌(Geotrichum citri-aurantii)侵染引起的最严重的柑橘类水果采后病害之一。目前市场上的杀菌剂,可有效抑制酸腐病菌的较少。为此,开发能有效防治酸腐病的抑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本文从食品添加剂、医药合成中间体等领域共筛选了35种化合物,描述了其对酸腐菌的抑菌性与化合物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其中抑菌性较好的百里酚进行包合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叁十五种化合物抑菌性实验:离体条件下,邻羟基苯甲醛、百里酚等22种物质抑菌性较好,均能在较低浓度下完全抑制酸腐病菌菌丝体的生长,且随着物质浓度的升高抑菌效果越好。其中,邻羟基苯甲醛抑菌活性最强,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均为0.25 mg/mL。对羟基苯甲醛、苯甲酸乙酯、茴香醛等10种物质抑菌活性稍弱,但均能在4.00 mg/mL-16.00 mg/mL浓度范围内不同程度抑制酸腐病菌菌丝体生长。对伞花烃、癸醛、苯甲酸戊酯和苯甲酸己酯这4种化合物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不能完全抑制酸腐病菌的生长。(2)构效分析:对筛选的35种化合物进行采用Gaussian09软件进行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分析。结果如下:含有醛基或者羟基的苯环衍生物,分子内基团处于邻位时,如邻羟基苯甲醛,可形成的分子内氢键,增加化合物的稳定性,进而增加了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分子静电势能和密立根常数结果说明,醛基、羧基和酯基中的氧原子区域易发生亲电反应,成为与生物分子结合的受体。并且,双键氧原子的亲电能力强于单价氧原子。醛基对于酸腐病菌是抑菌活性基团,酯基属于无效基团。化合物的稳定性、活性基团以及分子活性都会影响化合物的抑菌性。最后进行了 QSAR回归方程分析,线性方程为:y=0.2989x+0.8580 R2=0.9646,确定具有线性关系。(3)百里酚包合物制备以及对酸腐菌的抑菌作用:百里酚包合物通过水溶法进行制备,进而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分析、1D和2D核磁共振(NMR),确定了包合物结构图,进而用超声法测定了其包合率。活体实验结果表明,百里酚包合物可以显着降低柑橘果实腐烂率,且不影响果实品质(失水率、着色指数、硬度、Vc含量、pH、可溶性固形物)。贮藏5 d后,4.00 mg/mL和8.00 mg/mL处理组腐烂率为37%和27%,明显低于对照组67%。综上,本研究筛选出多种对柑橘酸腐病有潜在抑菌性的物质。构效结果说明,添加醛基,增加分子内氢键和分子活性,可增加化合物的抑菌性,为后期合成新化合物打下基础。百里酚包合物的结果说明,百里酚包合物可以明显降低柑橘果实腐烂率,且不影响果实品质。(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5-18)
陈展,孙聪伟,牛帅科,杨丽丽[9](2017)在《不同方法对冷棚栽培摩尔多瓦葡萄酸腐病的防治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摩尔多瓦葡萄果实在成熟期极易感染酸腐病,造成严重损失。为了有效防控酸腐病,采用悬挂醋蝇诱杀剂和使用常规农药喷施果穗2种防控方法,同时以空白防治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防治方法对冷棚内摩尔多瓦葡萄酸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使用醋蝇诱杀剂悬挂诱杀醋蝇的防治效果显着优于常规农药防治,施药10 d后的防治效果为59.07%,1个月后的防治效果为24.01%。在冷棚中使用常规农药防治葡萄酸腐病未表现出防效,效果低于空白对照。(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赵荣华[10](2017)在《葡萄酸腐病防治技术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酸腐病近几年在我国已成为葡萄的重要病害,危害果园。通过几年的调查,发生轻的年份危害率约10%左右,发生重的年份毁园,没有商品果。为了降低病害的危害率,笔者对病果进行及时处理。结果表明,使用疏除烂果穗和喷药可以显着降低无核白葡萄酸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且对果实品质无影响。(本文来源于《园艺与种苗》期刊2017年09期)
酸腐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真菌性病害是造成柑橘果实采后损耗的重要原因。其中,由柑橘白地霉(Geotrichum citri-aurantii)侵染引起的酸腐病具有发展迅速、传染性强等特征,是需要重点防治的柑橘采后病害之一。感染酸腐病的柑橘果实病部呈水渍软腐症状,外表皮易脱离,以手触之即破,流出汁液,散发出强烈的酸臭气味,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病害的代谢特征。本研究中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串联技术(UPLC–HRMS),跟踪分析温州蜜柑酸腐病发病过程中代谢物的动态变化。以‘宫川’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Marc.‘Miyagawa Wase’)为试材,选取成熟度(完熟)一致,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侵染的果实分为两组(各30个果实),对照接种无菌水,处理接种酸腐病原真菌孢子悬液,均存放于28℃,相对湿度为90%的培养箱中,每天同一时间段记录病斑直径,并根据该直径定义腐烂指数(Decay Rate,DI),轻微发病(病斑直径≤6 cm)和重度发病(病斑直径> 6 cm)。分别取对照和重度发病病部组织果皮,液氮速冻并磨成粉状后,通过UPLC–HRMS检测发病过程中果皮代谢物的变化,筛选与酸腐病病程相关的特异性代谢标志物。接种酸腐病菌2d后,病果率为23.3%,接种部位开始出现水渍状病斑,平均直径4.2cm,此时处于轻微发病阶段;接种5 d后,病果率达66.7%,大部分病果病斑已扩散至1/2果面,果实开始流出汁液,散发出刺鼻气味,病原菌的白色分生孢子器清晰可见;接种7 d,病果率达86.7%,病斑蔓延至整个果面,果实塌陷流出汁液,散发刺鼻气味。对照未发病。通过UPLC–HRMS方法,从对照和重度发病样品中共检出911种代谢物,变化倍数Fold Change(FC)≥2和FC≤0.5的差异代谢物有438种,其中280种差异代谢物显着上调(FC≥2),158种差异代谢物显着下调(FC≤0.5)。差异代谢物中的主要化合物类别为有机酸、黄酮和酯类。酸腐病果实中有机酸和黄酮类化合物绝大部分上调,检出的79种有机酸中有61种上调,72种黄酮类物质中有53种上调,而酯类化合物则绝大部分下调,检出的59种酯类物质中有46种下调。该结果表明,在酸腐病病程中,果实组织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改变,有机酸代谢、酯类代谢和黄酮类代谢等途径参与了这一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酸腐病论文参考文献
[1].毛丹,董丹丹,吕中伟.豫东葡萄酸腐病规范化防控技术[J].河南农业.2019
[2].徐淑婷,陈烨芝,吴珏,曹锦萍,孙崇德.温州蜜柑采后酸腐病病程差异代谢物的UPLC–HRMS检测[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3].刘莎.抗菌肽mastoparan-S,thanatin和ponericinW1对柑橘果实酸腐病的控制效果与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9
[4].薛祺.温度对两种果蝇及其所传播的葡萄酸腐病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5].李登勇,王建国,支胡钰,王勇,吴日章.柑橘酸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对柑橘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6].依农.须加强对番茄酸腐病的预防[J].农药市场信息.2018
[7].杨立英.葡萄酸腐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策略[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8
[8].窦诗雯.柑橘酸腐病潜在抑菌物质的筛选及构效分析[D].湘潭大学.2018
[9].陈展,孙聪伟,牛帅科,杨丽丽.不同方法对冷棚栽培摩尔多瓦葡萄酸腐病的防治效果[J].河北农业科学.2017
[10].赵荣华.葡萄酸腐病防治技术研究初报[J].园艺与种苗.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