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弧菌论文-赵颖

病原弧菌论文-赵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病原弧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培养基,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

病原弧菌论文文献综述

赵颖[1](2019)在《运用TCBS琼脂平板与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对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比较两种培养基对于检测腹泻患者样本中副溶血弧菌检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本中心接收的66例腹泻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接收腹泻样本的检验对象是经过自然排便,收集3~5mL的粪便作为研究检验样本。利用一次性吸管进行收集。在检验样本收集完成后,立即将样本送入实验室,对66份检验样本同时分别利用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与TCBS琼脂平板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分析比较其检测效果。针对检验结果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此次研究中,通过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出了20株可疑菌落,通过TCBS琼脂平板分离出了19株可疑菌落。再次生化鉴定后,发现有15件标本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两种检测方法,即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与TCBS琼脂平板检出的可疑性菌落标本中的真阳性符合率分别为75%、78.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培养基在检测副溶血弧菌时均有着不错的检测效果。结论:两种不同的培养基对检验对象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副溶血弧菌)检测,进一步对生化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两种培养基在检测副溶血性弧菌时都有着不错的效果,两种检测方法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通过可靠的检验结果来对腹泻发病的病因进行确定,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与护理方案,提高临床诊断率,为后续的治疗与预后打好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16期)

顾雯雯[2](2019)在《罗氏沼虾病原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鉴定及对宿主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淡水虾之一,具有生长快、个体大、食性广、易驯养、适应性强、生产周期短等优点,当年繁殖的虾苗经3-5个月养殖即可达上市规格,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产养殖中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在我国10余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养殖,我国已成为全球罗氏沼虾产业大国。随着罗氏沼虾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生产中大量死亡现象频繁发生,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病害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制约罗氏沼虾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2017至2018年,江苏某地区多家罗氏沼虾养殖场出现大量死亡情况,发病的罗氏沼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摄食减少、活力弱、虾体发红、空肠、空胃等症状。本研究针对发病的罗氏沼虾养殖场进行了病原分离检验、分离菌的致病性、表型特征、16S rRNA和gyrB基因的同源性,研究结果表明,非01/0139群霍乱弧菌是危害罗氏沼虾重要病原之一,菌株GXFL1-4感染罗氏沼虾96 h后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4.5×106 CFU/mL;胞外酶活性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菌株GXFL1-4具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卵磷脂酶活性,不具有明胶酶活性,在血平板上呈β型溶血;对35种抗菌类药物的耐药谱测定结果显示,菌株GXFL1-4对红霉素等8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等22种药物耐药;对发病罗氏沼虾的肝胰腺和肠道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发病的罗氏沼虾出现组织细胞坏死、炎症等现象;菌株GXFL1-4毒力因子检测结果表明,该菌具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卵磷脂酶和溶血素活性,但不具有明胶酶活性;菌株GXFL1-4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携带toxR、hlA、ompW、U、hap、rtxA 和rtx7 个毒力相关基因,不携带ctxA、ctxB、tcp ace和zot基因,为深入研究非01/0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布、宿主范围及病害防控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进行了病原非01/0139群霍乱弧菌对宿主罗氏沼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了不同时间点罗氏沼虾肝胰腺和血细胞HSP70、Crustin、Lysozyme、TRL1、ALF1、Lectin、Peroxinectin、proPO 和 SOD等 9 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罗氏沼虾感染非01/0139群霍乱弧菌6 h和12 h后肝胰腺组织和血细胞中9个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都显着上调,24 h开始下调,并逐渐恢复到初始水平,研究结果为揭示病原非01/0139群霍乱弧菌和宿主罗氏沼虾的免疫应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施怡茹,陈洪友,卢晓芸,赵锦江,高红梅[3](2018)在《一起多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聚集性腹泻事件的病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一起聚集性腹泻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血清型、生物学特征的相关性和同源性,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聚集性腹泻事件,参照WS271-2007附录B3分离检测病原菌,聚合酶链反应测定毒力基因,最小抑菌浓度测定17种药物敏感度,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基因分型,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该次事件分离得到21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20株来源于患者肛拭样品,1株分离自餐厅从业人员肛拭样品;以O3:K6 15株(71.43%)为优势血清型,均为耐热直接溶血素、toxRS-new、orf8-up阳性,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toxRS-old阴性;O4:K8 4株(19.05%);O3:KUT和O4:KUT均仅有1株,各占4.76%。药敏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对两种药物(氨苄西林、头孢唑啉)100%耐药。PFGE分型按100%相似度分为7个型别。结论该次聚集性腹泻事件是以O3:K6血清型为主的不同克隆株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所致。(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8年24期)

安沛,王印庚,廖梅杰,张正,李彬[4](2019)在《金乌贼幼体弧菌性坏死病的病原、组织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青岛市黄岛区人工繁育金乌贼(Sepia esculenta)苗种大规模坏死病进行了病原、组织病理、传播途径和防控药物研究。发病金乌贼幼体不摄食,生长缓慢,体色发黑;体表、肌肉、口腕、触腕及内脏团大面积溃烂,死亡率高达90%;组织病理学显示:患病金乌贼皮肤色素细胞崩解,肌丝断裂,鳃丝崩解,肝细胞大量坏死脱落,肠道微绒毛脱落;从患病金乌贼分离出3株优势菌(SE-A、SE-B和SE-C),人工感染实验表明,SE-B、SE-C对金乌贼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98×10~6 CFU/mL和8.91×10~5 CFU/mL,有较强致病力,为该病的致病菌;根据细菌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SE-B和SE-C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塔氏弧菌(Vibrio tubiashii)。分析金乌贼幼体、育苗用水和生物饵料糠虾的病原菌来源、分布和优势度,发现致病菌主要由糠虾携带进入育苗系统。分析了2株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SE-B对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等敏感,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耐药;SE-C对氟苯尼考和罗美沙星等敏感,对新霉素和克拉霉素等耐药。(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蓉,陈傅晓,陈石泉,詹夏菲,冯全英[5](2018)在《海南紫海胆链霉菌HDa2中抗石斑鱼病原弧菌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多种层析方法从海南紫海胆肠道链霉菌HDa2中寻找抗石斑鱼病原弧菌的活性分子。结果获得4个雷锁辛类脂化合物,分别为1,3-二羟基-5-十五烷基苯、1,3-二羟基-5-异十五烷基苯、1,3-二羟基-5-十六烷基苯和1,3-二羟基-5-异十六烷基苯,其中1,3-二羟基-5-异十五烷基苯和1,3-二羟基-5-异十六烷基苯在10 mg/m L时具有抑菌活性,1,3-二羟基-5-异十六烷基苯的活性最强。本文首次从海洋链霉菌中发现该类分子,并且发现其具有抗石斑鱼病原弧菌的活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18期)

李萍,陈杰,钟敏,杨奇[6](2018)在《固定化蛭弧菌净化景观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淤泥容纳、滋生和释放病原微生物威胁城市景观水环境安全。利用陶化后的淤泥颗粒固定蛭弧菌净化城市景观水体中病原微生物,可避免物化消毒对景观水体中其他动植物造成伤害。陶化淤泥颗粒固定蛭弧菌及固定化蛭弧菌对大肠杆菌、实际景观水体中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裂解的试验结果表明:淤泥陶化温度为800℃、吸附时间为6 h、培养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40 r/min时,蛭弧菌固定化的效果最好;在此条件下固定的蛭弧菌,在72 h的试验周期内,对大肠杆菌的去除率达到97.4%,远超对照组的38.4%;采用陶化淤泥颗粒固定蛭弧菌去除城市景观水体中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两种指示性病原微生物,去除率分别达到97.5%和78%。(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17期)

孙光忠,吕虹,杨小蓉,雷高鹏,黄玉兰[7](2018)在《崇州市23株副溶血弧菌的病原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四川崇州地区2014-2017年6起23株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疫情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耐药及分子分型特征,为该地区副溶血性弧菌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检测1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实时荧光PCR法检测(tdh、trh)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Bio Numerics软件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23株副溶血性弧菌PFGE聚类分析共分为18个型别。2起暴发的病人之间分属同一PFGE型别,其余4起暴发病人、食品、环境之间相关性均低于60%;2起暴发病人分离株存在100%相似的带型。食品和环境分离株无毒力基因检出,病人分离株毒力基因检出率88.89%(16/18)。食品环境分离株对头孢唑啉100%(5/5)耐药,对其他12种药物均敏感;临床分离株对氨苄西林27.78%(5/18)耐药、头孢唑啉100%(18/18)耐药,对其他11种药物均敏感。结论该地区近年来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存在由多种不同型别和相同型别(PFGE带型100%相似)弧菌引起情况。(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情报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王义涛[8](2018)在《威海地区食源性细菌的分布及病原性海洋弧菌多重降落PCR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海洋性弧菌广泛分布于内湾、沿岸、外洋水域、海洋生物体和沉积物中,能够感染鱼类或哺乳动物,并可在人群中引起食物中毒。不少弧菌会导致人或其他动物发病,以霍乱弧菌、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力最强。随着海产品消费的不断增多,因海产品传播的细菌性疾病发生范围和频率也逐渐增大。常规的海洋弧菌检测方法即培养法不能满足快速诊断的需要,且某些海洋性弧菌培养困难,因此建立病原性海洋弧菌的快速检测技术,对病原性海洋性弧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和维护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威海地区食源性疾病中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建立一种可以同时检测临床标本中创伤弧菌及副溶血性弧菌的多重降落PCR方法,为临床快速诊断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感染提供一种有效手段。方法:收集2017年3月~10月威海市立医院食源性疾病就诊患者的粪便标本357例,采用常规培养法结合质谱分析对标本中病原菌进行鉴定。设计针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细胞溶解素编码基因vvh A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胶原蛋白酶编码基因col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单一降落PCR和多重降落PCR反应体系并进行优化,检测各种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评价单一降落和多重降落PCR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应用多重降落PCR检测103例粪便标本中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并与细菌培养法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多重降落PCR在临床标本检测中的可行性。结果:(1)共检出致病微生物98株,5种疾控要求监测病原微生物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诺如病毒和志贺氏菌的比率依次为26.53%、21.43%、20.41%、10.20%和7.14%;另外还检出其它致病性海洋弧菌14株(14.28%),包括创伤弧菌6株(6.12%)、哈氏弧菌3株(3.06%)、溶藻弧菌3株(3.06)和灿烂弧菌2株(2.04%),海洋性弧菌的总检出比率为35.71%。(2)单一降落PCR只分别对创伤弧菌或副溶血弧菌检测到特异扩增条带,对其它种类弧菌和非弧菌未出现特异扩增条带;对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04 CFU/ml和103CFU/ml。(3)多重降落PCR可在目标测试菌中同时检测到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特异性扩增条带,对其它种类弧菌和非弧菌未出现特异扩增条带;对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最低检测限亦分别为104 CFU/ml和103 CFU/ml。(4)与细菌培养法比较,多重降落PCR检测103份粪便标本中创伤弧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l00%和97.94%,副溶血性弧菌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5.12%。结论:(1)威海地区食源性疾病中海洋性弧菌检出率高,需要对其进行监测。(2)成功建立快速检测创伤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多重降落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直接用于临床标本中创伤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3)

张庆庆[9](2018)在《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两种水产病原弧菌检测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藻弧菌(Vibrio ali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水产养殖环境中比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它们分布广泛,致病率高,可以感染多种水产养殖动物,对世界各地的水产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对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进行快速检测和监控则是对其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前提和基础。核酸适配体,是一种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的核酸分子,在微生物检测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和应用潜力。本研究以溶藻弧菌及其灭活菌和哈维氏弧菌及其灭活菌为靶目标,对其核酸适配体进行了亲和特异性研究和亲和常数的测定。结果显示,6个适配体(#7、#9、#37、I22、S27、S35)对其目标菌均有较好的亲和特异性,相应的亲和常数分别为13.56±5.01、34.55±11.34、40.28±13.39、33.42±13.24、26.21±8.73和29.42±7.91 nM,其中,溶藻弧菌的#37适配体和哈维氏弧菌的S35、S27适配体对非目标菌(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的亲和力较弱,表现出对目标菌更好的亲和特异性。并采用高保真度的碱基配对策略对适配体二级结构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定性检测结果显示,#7适配体能检测出10~2 CFU/m L以上的灭活溶藻弧菌,#9和#37适配体能检测出10~2和10~3 CFU/mL以上的溶藻弧菌。I22适配体能检测出10~2 CFU/mL以上的灭活哈维氏弧菌,S27、S35适配体则能检测出10~2 CFU/m L以上的哈维氏弧菌,初步建立了针对溶藻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的基于适配体的定性检测技术。定量检测研究表明,#9和I22适配体的标准曲线线性拟合效果较好。利用适配体定量检测弧菌,不需要细菌基因的提取与纯化,不需要PCR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简易和高效等特点,但在稳定性和准确性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8-05-02)

安沛[10](2018)在《金乌贼幼体弧菌性坏死病的病原病理学及防治药物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金乌贼(Sepia esculenta),别称乌鱼、墨鱼、乌子等,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乌贼目(Sepioidea)、乌贼科(Sepiidae)、乌贼属(Sepia),是我国北方海域中经济价值最大的乌贼和重要的捕捞对象~([1-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海洋环境的污染和过度捕捞的影响,其资源量明显衰退,产量急剧下降,目前金乌贼在许多海域已经绝迹~([4-6])。为满足增殖放流和资源恢复的需求,我国从进入21世纪开始研究金乌贼繁殖技术并于2007年取得重要突破,金乌贼的增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其繁殖技术的突破,其增养殖产业迅猛发展,但对于该物种的病害研究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以青岛市黄岛区某育苗场人工繁育的金乌贼幼体所发生的大规模坏死病为例,从病原学、病理学、病原菌的传染途径分析及药物筛选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阐述了该疾病发生的原因,组织病理变化及针对此疾病病原菌的防控药物筛选。旨在为我国金乌贼病害防控及增养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所得结果如下:1、金乌贼幼体弧菌性坏死病的病原病理学研究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金乌贼幼体体色发黑,不摄食,生长缓慢;体表、肌肉、口腕、触腕及内脏团大面积溃烂,其死亡率高达90%;组织病理学显示:患病金乌贼的皮肤色素细胞崩解、肌肉肌丝断裂、鳃丝结构崩解、肝脏大量细胞坏死脱落、肠道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和消失。超微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患病金乌贼的肝脏、肠道、鳃丝出现了细胞核肿胀、细胞异常、部分细胞结构溶解消失等不同程度的病变。自患病金乌贼幼体内分离出3株优势菌(SE-A、SE-B和SE-C),人工感染实验证实,SE-A无致病性,SE-B、SE-C为该病的致病菌株。利用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16S rDNA)鉴定SE-B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SE-C为塔氏弧菌(Vibrio tubiashii)。根据该病的病症和病原特点,将该疾病命名为“乌贼弧菌性坏死病”。2、病原菌的来源分析及其相关毒力基因的检测通过对患病金乌贼幼体、育苗系统用水和生物饵料—糠虾进行细菌的来源、分布、优势度和菌株对比以期解析病原传播途径。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糠虾中携带大量细菌且从该样品中共分离到3株优势菌(KX-A、KX-B和KX-C),自育苗池进水口水样和育苗池水样分别分离到1株优势菌(W1-A和W2-A)。根据相关优势菌的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鉴定结果可知KX-A为罗尼氏弧菌(Vibrio shilonii),KX-B、W1-A和W2-A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KX-C为塔氏弧菌(Vibrio tubiashii)。同时结合育苗管理技术工艺并对比育苗系统中各位点、各环节中细菌和弧菌数量以及优势菌株鉴定结果,证明“乌贼弧菌性坏死病”的2株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是由糠虾携带进入育苗系统。对2株病原菌—溶藻弧菌和塔氏弧菌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表明,溶藻弧菌可能携带的11种毒力基因中检测出与溶血毒素相关的基因tlh和tdh以及与毒力贡献相关的基因ompW、FlaA和Collagenase。塔氏弧菌中检测出与溶血素毒力基因相关的vthA,相关检测结果将为解析病原致病机理提供基础数据。3、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的体外抑制作用研究以“乌贼弧菌性坏死病”的2株病原菌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抗菌药物和中草药的筛选。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溶藻弧菌对强力霉素和氟苯尼考等药物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具有耐药性;塔氏弧菌对氟苯尼考和罗美沙星等敏感,对新霉素、链霉素、克拉霉素等具有耐药性。体外抑菌实验显示,氟苯尼考的抑菌效果最好,对溶藻弧菌和塔氏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56μg/mL和3.13μ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3.13μg/mL和6.25μg/mL。利用管碟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15味单方中草药对金乌贼幼体弧菌性坏死病病原菌的体外抑菌实验显示,乌梅、五倍子、黄连和大黄4种中草药对2株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将4种优选中草药按不同比例组成16种复方中草药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显示复方中草药的抑菌效果明显优于单方中草药,平均抑菌圈直径最大为23.79 mm,最小抑菌浓度降低到1.17 mg/mL。通过体外抑菌实验筛选出2种中草药复方,乌梅:黄连:大黄:五倍子以4:1:4:6比例混合可作为2株病原菌抑菌药物的首选复方组合,对2株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59 mg/mL;乌梅:黄连:大黄:五倍子以3:3:2:2比例混合可作为2株病原菌杀菌药物的首选复方组合,对2株病原菌的最小杀菌浓度为0.63 mg/mL。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金乌贼幼体弧菌性坏死病的病原病理学,病原菌的来源分析及抗生素和中草药的筛选,为我国金乌贼的疾病防控、增养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同时,筛选出针对该病病原的专用低毒、高效中草药配方,为开发相应的中草药制剂,保障食品绿色安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01)

病原弧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淡水虾之一,具有生长快、个体大、食性广、易驯养、适应性强、生产周期短等优点,当年繁殖的虾苗经3-5个月养殖即可达上市规格,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已经成为内陆水产养殖中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在我国10余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养殖,我国已成为全球罗氏沼虾产业大国。随着罗氏沼虾产业的快速发展,养殖生产中大量死亡现象频繁发生,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病害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制约罗氏沼虾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2017至2018年,江苏某地区多家罗氏沼虾养殖场出现大量死亡情况,发病的罗氏沼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摄食减少、活力弱、虾体发红、空肠、空胃等症状。本研究针对发病的罗氏沼虾养殖场进行了病原分离检验、分离菌的致病性、表型特征、16S rRNA和gyrB基因的同源性,研究结果表明,非01/0139群霍乱弧菌是危害罗氏沼虾重要病原之一,菌株GXFL1-4感染罗氏沼虾96 h后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4.5×106 CFU/mL;胞外酶活性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菌株GXFL1-4具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卵磷脂酶活性,不具有明胶酶活性,在血平板上呈β型溶血;对35种抗菌类药物的耐药谱测定结果显示,菌株GXFL1-4对红霉素等8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等22种药物耐药;对发病罗氏沼虾的肝胰腺和肠道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发病的罗氏沼虾出现组织细胞坏死、炎症等现象;菌株GXFL1-4毒力因子检测结果表明,该菌具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卵磷脂酶和溶血素活性,但不具有明胶酶活性;菌株GXFL1-4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携带toxR、hlA、ompW、U、hap、rtxA 和rtx7 个毒力相关基因,不携带ctxA、ctxB、tcp ace和zot基因,为深入研究非01/0139群霍乱弧菌的分布、宿主范围及病害防控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进行了病原非01/0139群霍乱弧菌对宿主罗氏沼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了不同时间点罗氏沼虾肝胰腺和血细胞HSP70、Crustin、Lysozyme、TRL1、ALF1、Lectin、Peroxinectin、proPO 和 SOD等 9 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罗氏沼虾感染非01/0139群霍乱弧菌6 h和12 h后肝胰腺组织和血细胞中9个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都显着上调,24 h开始下调,并逐渐恢复到初始水平,研究结果为揭示病原非01/0139群霍乱弧菌和宿主罗氏沼虾的免疫应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原弧菌论文参考文献

[1].赵颖.运用TCBS琼脂平板与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对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2].顾雯雯.罗氏沼虾病原非O1/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鉴定及对宿主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9

[3].施怡茹,陈洪友,卢晓芸,赵锦江,高红梅.一起多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聚集性腹泻事件的病原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

[4].安沛,王印庚,廖梅杰,张正,李彬.金乌贼幼体弧菌性坏死病的病原、组织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J].中国水产科学.2019

[5].王蓉,陈傅晓,陈石泉,詹夏菲,冯全英.海南紫海胆链霉菌HDa2中抗石斑鱼病原弧菌活性成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

[6].李萍,陈杰,钟敏,杨奇.固定化蛭弧菌净化景观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7].孙光忠,吕虹,杨小蓉,雷高鹏,黄玉兰.崇州市23株副溶血弧菌的病原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

[8].王义涛.威海地区食源性细菌的分布及病原性海洋弧菌多重降落PCR方法的建立[D].青岛大学.2018

[9].张庆庆.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两种水产病原弧菌检测技术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8

[10].安沛.金乌贼幼体弧菌性坏死病的病原病理学及防治药物的筛选[D].上海海洋大学.2018

标签:;  ;  ;  ;  

病原弧菌论文-赵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