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融合论文-李月丽

发展性融合论文-李月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展性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发展性资助,育人,项目化资助

发展性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丽[1](2018)在《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与育人深度融合的实践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构建"资金资助+学业促进+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五位一体的发展性资助模式。以项目的形式保证资助的可操作性,管理的过程化,通过组建校企共建社团,加强社团建设为资助项目的实施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推动学生自我教育与成长。实践证明相对于单纯的"输血式"资助,更能充分发挥育人功效。(本文来源于《轻纺工业与技术》期刊2018年Z1期)

韩霄[2](2017)在《STEP模式在发展性残疾儿童融合体育活动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开展残疾儿童群体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受到极大的关注。适宜的运动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发展性残疾的儿童其功能障碍会导致他们在运动中有特殊的需求。怎样才能保障这样的儿童成功的参与到身体活动和运动之中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本研究以发展性残疾儿童的体育需求和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结合国内外融合体育活动设计所依据的主要理论、原则与方法,通过解析STEP模式结构、应用流程与规范,结合相关融合体育活动案例,提出发展性残疾儿童不同主题融合体育活动方案和实施的验证设计,为推进我国融合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以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适应理论的视角解析STEP模式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揭示了“STEP”模式的应用机理。(2)基于“STEP模式”结合人体发育特点,提出了发展性残疾儿童融合体育活动设计的思路和理论框架---即发展性残疾儿童融合体育图谱。(3)采用任务分析和行动研究的方法分别进行了篮球、足球和游戏为主题的融合体育活动实验。建立在发展性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的融合活动设计,形成递阶教学设计的基本逻辑,很好地适应了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4)在融合体育活动设计中融入感知觉强化训练的内容,增强发展性残疾儿童本体感觉的精确性,强化儿童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5)融合活动中志愿者角色的培养和规范服务是保障融合体育活动设计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7-05-17)

诸杰[3](2016)在《基于文化融合的校企合作发展性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并积极践行产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的深层次合作,唯有以文化融合为引领,正确对待两种文化的差异与碰撞,寻求文化融合的共同基础,并在文化要素选择性吸收或者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地展开文化的互融、互动和变迁,最终形成一个开放性的"职教文化圈",推动校企文化的高层次融合创新。(本文来源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期刊2016年32期)

申仁洪[4](2016)在《发展性障碍者支持性就业:融合发展视角的职业康复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融合理念的普及,作为庇护性就业的替代品,支持性就业服务迅速在世界各国得到应用,并已为障碍者、雇主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整个社会带来收益。其作为整个融合社会、融合性教育发展的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权利、融合、竞争、整合和支持。作为职业康复的循证实践模式,支持性就业服务聚焦职业描述、工作找寻、工作分析和安置、工作训练、跟踪服务和基于质量持续性提升的成效评估。(本文来源于《现代特殊教育》期刊2016年18期)

任远,陈丹,徐杨[5](2016)在《重构“土客”关系: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与发展性社会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关系到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本研究利用2013年上海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关系的角度研究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路径。文章指出,通过提高包括本地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教育机会、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有助于减少双方在福利和待遇上的差异性,有助于减少相互社会态度上的歧视和排斥并实现相互包容,有助于增强相互之间在社会身份上的城市认同和社会欢迎,进而论证了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根本路径。只有增强城市的发展性,提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更多的教育、就业和发展机会,提升其社会流动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客"矛盾和实现社会整合。(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柳世玉,李祥[6](2015)在《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多视阈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建构主义教育思潮及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论基础,更是开辟其途径的关键视阈。在上述理论思潮的融合和影响下,发展性学生评价必将走向全面多元统整的融合道路,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功能,实现在学生发展中评价、为了学生发展而评价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5年08期)

冀未兰[7](2013)在《发展性评价与语文作业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作业环节中利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上进,促进学生发展。(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3年20期)

罗环[8](2009)在《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融合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与新兴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二者都有其局限性和优势,走出一条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融合之路应当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本文来源于《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王胜涛,段立颖[9](2009)在《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育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提出的。在其出版的《教育模式》一书中指出,教育模式是"试图系统地探讨教育目的、教育策略、课程设计和教材,以及社会和心理理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设法考察一系列可以使教(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09年12期)

阎晗[10](2009)在《重庆市“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偏远贫困地区很难吸引广大公办教师和大中专毕业生前去任教,同时当地也普遍存在优秀教师外流现象,农村代课教师群体一直是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不可忽视的师资力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重庆市的许多偏远贫困地区还存在对农村代课教师的现实需求。因此,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充分肯定与回报农村代课教师的历史功绩,稳定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队伍,解决农村偏远贫困地区公办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公办小学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重庆市政府实施了将大部分农村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政策(下文简称为“代转公”政策),极大地稳定了农村代课教师队伍。然而,全国各地都存在农村代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质量偏低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尤为突出。可见,将农村代课教师转正,提高“代转公”教师的经济待遇的举措,还不能有效解决“代转公”教师质量低下的问题。重庆市“代转公”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与公办教师相比,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即越是偏远贫困地区,“代转公”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越显不足,与公办教师的差距也越突出。因此,我们在肯定重庆市“代转公”政策在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上的现实功绩的同时,必须意识到这一政策是一个历史性的权宜之策。通过“代转公”政策将代课教师转正只是提高农村代课教师质量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代转公”教师的质量问题,探究“代转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提高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即本文的根本立足点。本论文中提出的发展性融合是指:为优化“代转公”教师质量,提升农村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师资水平,通过消除或最大程度地消解“代转公”教师向合格的公办教师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实现“代转公”教师群体与农村公办教师群体之间,“代转公”教师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以及“代转公”教师个体与农村公办教师个体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使之成为一个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教师统一体。可见,实现“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提升农村偏远贫困地区“代转公”教师的价值,是有效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提高农村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水平的关键。本论文以“代转公”政策实施的不可逆状态以及“代转公”政策的特殊性对“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带来的影响作为逻辑出发点,紧密围绕“代转公”教师发展与重庆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提高、重庆偏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这叁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的价值和目标,从“代转公”教师与农村公办教师、“代转公”教师内部的“正式录用”教师与“备录用”教师、“代转公”教师的地区性差异,这叁个维度着手,全面而翔实地分析了“代转公”教师非融合现状,找出了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最后为实现“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思考。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首先说明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重庆市“代转公”政策对“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的影响;厘清了论文蕴含的相关理念;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方法和调研选点的原由。第二部分:“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的理论分析。明确了“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的概念、内涵、外延以及现实表现形式,并阐述了“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的理论基础、价值和目标。第叁部分:重庆市“代转公”教师非融合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以教师质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作为重点,分析了“代转公”教师与农村公办教师的差异、“正式录用”教师与“备录用”教师的差异、以及“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的地区性差异。第四部分:对策与建议。提出通过突破教师教育瓶颈,建立教师工作综合考核细则推行绩效工资制,实现教师的合理化配置与流动等措施,来实现“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4-10)

发展性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开展残疾儿童群体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受到极大的关注。适宜的运动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发展性残疾的儿童其功能障碍会导致他们在运动中有特殊的需求。怎样才能保障这样的儿童成功的参与到身体活动和运动之中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本研究以发展性残疾儿童的体育需求和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结合国内外融合体育活动设计所依据的主要理论、原则与方法,通过解析STEP模式结构、应用流程与规范,结合相关融合体育活动案例,提出发展性残疾儿童不同主题融合体育活动方案和实施的验证设计,为推进我国融合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如下:(1)以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适应理论的视角解析STEP模式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联系,揭示了“STEP”模式的应用机理。(2)基于“STEP模式”结合人体发育特点,提出了发展性残疾儿童融合体育活动设计的思路和理论框架---即发展性残疾儿童融合体育图谱。(3)采用任务分析和行动研究的方法分别进行了篮球、足球和游戏为主题的融合体育活动实验。建立在发展性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的融合活动设计,形成递阶教学设计的基本逻辑,很好地适应了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4)在融合体育活动设计中融入感知觉强化训练的内容,增强发展性残疾儿童本体感觉的精确性,强化儿童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5)融合活动中志愿者角色的培养和规范服务是保障融合体育活动设计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展性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1].李月丽.高职院校发展性资助与育人深度融合的实践途径[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8

[2].韩霄.STEP模式在发展性残疾儿童融合体育活动设计中的应用[D].北京体育大学.2017

[3].诸杰.基于文化融合的校企合作发展性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4].申仁洪.发展性障碍者支持性就业:融合发展视角的职业康复模式[J].现代特殊教育.2016

[5].任远,陈丹,徐杨.重构“土客”关系: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与发展性社会政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柳世玉,李祥.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多视阈融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

[7].冀未兰.发展性评价与语文作业的融合[J].课外语文.2013

[8].罗环.奖惩性教师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融合之路[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

[9].王胜涛,段立颖.知信行融合统一的发展性体育教育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

[10].阎晗.重庆市“代转公”教师发展性融合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9

标签:;  ;  ;  

发展性融合论文-李月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