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膜组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膜组件开发,临界通量,在线反清洗
膜组件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勤军[1](2009)在《膜生物反应器中新型膜组件的开发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组件的性能与成本是制约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研究开发高效、经济的新型膜组件为出发点,重点论述了有关膜组件开发设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两个新型的可气冲外压柱式中空纤维膜组件(组件Ⅰ和改进设计的组件Ⅱ),并分别对其开展了试验研究。以下是主要试验结果:通过清水通量试验得出:在试验选定的条件下(循环流量为1m~3/h、1.5m~3/h、2m~3/h),膜的清水比通量随着循环流量的增加呈现了逐渐降低的趋势。采用“通量阶式递增法”分别考察了两个组件在各自试验工况条件下的临界通量,结果表明:增加曝气量、提高循环流量能够不同程度的提高临界膜通量;曝气量大小对临界通量的影响程度要高于循环流量对临界通量的影响程度;当曝气量远小于循环流量时,临界通量值会显着降低。通过对组件引入在线反清洗技术试验,考察了膜组件的运行稳定性,优化了操作运行条件。针对组件Ⅰ分析得出:加入在线反清洗后,膜组件在次临界通量区能够实现稳定运行,在临界通量区不能实现稳定运行;针对组件Ⅱ,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加入在线反清洗后的运行操作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膜组件以循环流量1m~3/h,曝气量1.5m~3/h,出水10min,反洗10s的操作条件运行较为经济合理。通过连续运行试验,考察了两个组件连续运行时的膜污染特性。结果表明:在选定的运行条件下,组件Ⅰ和组件Ⅱ均能够实现稳定运行;在运行时段内其跨膜压差(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平均上升速率分别为1.3153kPa/d和1.3207kPa/d。比较了两个组件的一些主要设计参数、试验现象以及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认为:组件Ⅱ的通量特性、经济性、抗污染性均优于组件Ⅰ。(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9-06-01)
陈志坚[2](2007)在《新型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的开发及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滤的过滤范围介于微滤和纳滤、反渗透之间。超滤能有效地去除水中微生物和浊度,在食品、医药、饮用水、生物技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等得到广泛应用,也可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单元。目前超滤为我国膜分离技术中的重点发展类别之一。本文首先介绍我国海南立升公司生产工业超滤膜组件LH3-V型的特征,并在试验中对该膜组件进行膜孔径的测量、膜丝拉伸强度测试、膜丝及其部件浸出性测试和通水性测试,试验结果都表明LH3-V系列具有孔径小、拉伸性强、浸出性效果好、通量大、耐酸碱、价格低廉等特点,对控制成本和推广应用都很有帮助。目前立升公司的所有超滤膜组件均采取内压式操作,其优点是能在较小的压力下能有较大的通水量,但其缺点是膜组件容易受浓差极化影响和受到污染,需要作频繁的清洗工作。本文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浓差极化影响和改善膜污染和清洗问题,在原有膜组件产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改造。本文的试验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立升的LH3-0650V型为参照,设计了叁种新型外压式型号为Type1、Type2和Type3的超滤膜组件。除了组件结构不一样之外,其他如膜丝材质、孔径、过滤面积都全部相同,并在试验中采取叁种过滤方式(错流过滤、半死端过滤和死端过滤),测试其纯水通量并从结果中做出比较。结果表明在同一操作压力下,膜组件的通量差异是与其组件结构有关:Type1通量大,压力和通量的变化都比较稳定;Type2在较高压力下通量有显着提高;Type3在相比之下通量较小。另外,还对叁种新型膜组件作清洗测试,采取不同化学清洗剂并比较清洗后的通量恢复效果,结果表明使用由碱液(3%NaClO和0.5%NaOH的混合溶液,pH=12)、顺冲方式清洗能得到最大恢复效果,基本上都能恢复到原来的通量;但使用其他清洗剂如柠檬酸和乙醇,其通量反降不升。经比较Type2的恢复通量百分比为最高,但其中Type3即使使用乙醇浸泡后,其通量损失较少。最后再结合通量试验,定出叁种新型膜组件的各自特点和推荐用途:Type1适合地表地下水、自来水和微污染水(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7-01-01)
黄元明[3](2006)在《渗透汽化膜组件的模拟与设计及其级联计算软件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膜分离技术是近叁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对于解决能源紧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矛盾发挥着重大作用。渗透汽化是用于液(气)体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新型膜技术,它是在液体混合物中组分蒸汽分压差的推动下,利用组分通过致密膜溶解和扩散速度的不同实现分离的过程,其突出优点是能以低能耗实现蒸馏、萃取和吸收等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分离任务。 介绍利用FLUENT软件,通过编写UDF接口程序定义和调整必要的参数和方程,针对渗透汽化膜组件建立起描述渗透汽化膜传递的简化计算模型,计算得到模拟结果。引用国外学者CFD模拟和UCT实验的对照结果,说明该模型的正确性和CFD模拟的重要意义。结合模拟结果和其它设计经验,简述不锈钢板框式渗透汽化膜分离装置的设计。 以组分透过膜的渗透通量方程和级联过程中的物料和热量的平衡关系等为基础,建立起渗透汽化级联计算模型,结合软件开发平台Visual C++的优秀性能,采用面向对象和基于自动化的高级软件技术开发了渗透汽化级联计算软件。软件能进行叁种计算,可有效用于醇-水混合物等二元体系的渗透汽化膜分离工业设备的设计和实际应用。 软件具有良好的通用性,适用于Windows XP/2000/NT等操作系统;稍作修改即可用于板框式以外的中空纤维、管式、螺旋卷式等各种类型的渗透汽化装置。软件拥有友好的Widows通用软件界面,并具有丰富的提示信息和帮助信息。框架稳定,很容易通过类的派生和继承等扩展软件的功能。采用DLL技术,可以实现对软件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数据输出并自动保存为EXCEL文件。 软件计算速度快,数据结果较为准确,包括输入参数、级联级数、每一级的物料组成和温度,以及需要设置加热器的位置。实践证明软件可以替代繁复的手工计算,并具有渗透汽化知识的指导和教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2-01)
郑卫宁[4](2002)在《中空纤维膜颇具发展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美国杜邦公司推出芳香族聚酰胺中空纤维反渗透器并应用于海水和苦咸水淡化领域以来,中空纤维膜由于其单位体积组件过滤面积大、价格较低、使用方便等优点,在膜分离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研究开发起步较早部分领域跻身前列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工报》期刊2002-12-10)
膜组件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滤的过滤范围介于微滤和纳滤、反渗透之间。超滤能有效地去除水中微生物和浊度,在食品、医药、饮用水、生物技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等得到广泛应用,也可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单元。目前超滤为我国膜分离技术中的重点发展类别之一。本文首先介绍我国海南立升公司生产工业超滤膜组件LH3-V型的特征,并在试验中对该膜组件进行膜孔径的测量、膜丝拉伸强度测试、膜丝及其部件浸出性测试和通水性测试,试验结果都表明LH3-V系列具有孔径小、拉伸性强、浸出性效果好、通量大、耐酸碱、价格低廉等特点,对控制成本和推广应用都很有帮助。目前立升公司的所有超滤膜组件均采取内压式操作,其优点是能在较小的压力下能有较大的通水量,但其缺点是膜组件容易受浓差极化影响和受到污染,需要作频繁的清洗工作。本文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浓差极化影响和改善膜污染和清洗问题,在原有膜组件产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新改造。本文的试验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立升的LH3-0650V型为参照,设计了叁种新型外压式型号为Type1、Type2和Type3的超滤膜组件。除了组件结构不一样之外,其他如膜丝材质、孔径、过滤面积都全部相同,并在试验中采取叁种过滤方式(错流过滤、半死端过滤和死端过滤),测试其纯水通量并从结果中做出比较。结果表明在同一操作压力下,膜组件的通量差异是与其组件结构有关:Type1通量大,压力和通量的变化都比较稳定;Type2在较高压力下通量有显着提高;Type3在相比之下通量较小。另外,还对叁种新型膜组件作清洗测试,采取不同化学清洗剂并比较清洗后的通量恢复效果,结果表明使用由碱液(3%NaClO和0.5%NaOH的混合溶液,pH=12)、顺冲方式清洗能得到最大恢复效果,基本上都能恢复到原来的通量;但使用其他清洗剂如柠檬酸和乙醇,其通量反降不升。经比较Type2的恢复通量百分比为最高,但其中Type3即使使用乙醇浸泡后,其通量损失较少。最后再结合通量试验,定出叁种新型膜组件的各自特点和推荐用途:Type1适合地表地下水、自来水和微污染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组件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1].李勤军.膜生物反应器中新型膜组件的开发与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2].陈志坚.新型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的开发及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3].黄元明.渗透汽化膜组件的模拟与设计及其级联计算软件的开发[D].浙江大学.2006
[4].郑卫宁.中空纤维膜颇具发展潜力[N].中国化工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