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孕妇剖宫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2127例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063例)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措施,B组(1064例)在A组基础上实施干预护理护理措施,就组间孕产妇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组间比对,B组产妇的发生率为0.19%,明显低于A组产妇的发生率2.26%(P<0.05);在并发症发生方面,B组产妇的发生情况也明显优于A组产妇(P<0.05)。结论:剖宫产分娩后产妇较易发生深静脉血栓,临床对其实施及早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血栓的形成,这对确保孕产妇生命安全、提高产妇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剖宫产;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剖宫产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当剖宫产产妇术后静脉血栓发生脱落后,可引起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栓塞,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剖宫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出现了上升趋势。而早期的预防及护理干预对于降低剖宫产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有明显临床效果,此次我院对近期内1064例剖宫产孕妇在传统围术期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实施了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比单纯应用围术期护理的1063例产妇明显降低。现将护理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间收治的2127例行剖宫产分娩的足月妊娠产妇。入选产妇中为初产妇的有1143例、为经产妇的有984例;产妇年龄大小21到38岁不等,平均年龄(28.7±3.6)岁;产妇体重44kg到81kg不等,平均体重(58.7±6.4)kg;产妇孕周36周到42周不等,平均孕周(39.1±4.6)周;产妇剖宫产手术时间28min到51min不等,平均(32.9±5.4)min。随机将入选产妇分组,其中A组(1063例)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B组(1064例)在A组基础上增加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组间在上述资料方面比对,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措施:对A组产妇实施常规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在A组基础上对B组产妇增加实施系统的干预护理措施,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1.2.1预防及心理护理:研究显示,高龄、肥胖及伴有妊高症、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既往存在血栓形成史的患者是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2]。因此,护理人员在接诊产妇后,对这类产妇给予高度重视,并做好个体评估工作,同时结合其个体情况进行术前的预警及宣教工作。此外,对于高危产妇,尽可能的避免急诊手术,并在手术过程中注意维持好产妇的水、电解质平衡。术后,对高危产妇及时执行预防治疗护理,如:对患者实施小剂量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口服阿司匹林、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3]。同时提醒产妇及早的进行下地活动、多活动下肢,这有利于预防血栓的形成。此外,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工作,如向产妇介绍剖宫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使其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消除其心理的不良情绪;鼓励、帮助产妇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可以积极配合治疗。
1.2.2体位护理:产妇回病房后,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指导产妇进行足、踝关节的运动,以改善产妇下肢肌肉的收缩能力。同时注意活动时避免下肢受压,以免静脉回流受阻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2小时,指导产妇进行翻身运动;术后24小时,协助产妇进行床上起坐运动,并鼓励产妇下地活动,以避免下肢静脉受压导致的静脉回流受阻。此外,指导产妇进行有效的深呼吸及注意产妇下肢的保暖工作。
1.2.3饮食护理:指导产妇剖宫产后的饮食摄入应以低脂饮食为主,同时应注意进食以流质-半流质-普食这一顺序进行过渡,以免产妇因血液粘稠度过高而造成血液瘀滞或加重血栓的形成[4]。此外,产妇的饮食应以新鲜蔬菜、水果、偏酸性食物为主,并告知产妇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片便造成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1.2.4病情观察:术后对产妇进行密切的观察,如下肢皮肤的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对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并对可疑产妇进行多普勒超声诊断以排除或检出血栓。护理人员应遵照医嘱对产妇实施溶栓治疗,同时做好用药期间产妇各项实验室检查,并注意观察产妇是否存在出血倾向。由于溶栓治疗的进行,可能会导致栓子随时脱落造成肺栓塞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溶栓处理时,应密切观察产妇情况,对出现胸闷、气促、咯血等症状者,应及时告知医师并配合医师进行相关急救处理。
1.3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就两组产妇剖宫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例数进行统计,同时记录两组产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全部所得数据均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后,A组产妇中24例产妇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2.26%,B组产妇中2例产妇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0.19%,组间比对,B组明显低于A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比对,相比A组,B组产妇也具有明显优势(P<0.05),详见表1。
。
3小结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剖宫产后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其患肢会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严重者会其栓子会发生转移,造成心、肺、脑等器官的损伤,更有甚者会导致死亡。研究显示,静脉血回流受阻、静脉血粘稠度高及静脉血管壁损伤是引起血栓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剖宫产产妇因其手术麻醉因素,其肌肉会出现麻痹现象,因此其静脉血流较为缓慢。同时剖宫产术前禁食,术后产妇也会因胃肠功能障碍而出现腹压升高,进而造成静脉回流受阻。此外,剖宫产手术会使产妇流失大量的体液及血液,因此其血液会浓缩,这也是诱发剖宫产产妇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5]。另外,剖宫产手术的实施可引起盆腔位置的多处血管内皮损伤,内皮损伤又会直接刺激组织因子的释放、凝血酶原活化及血小板凝集性的升高,这便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
此次我院针对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对B组1064例产妇在常规围术期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实施了干预护理措施,结果显示,相比实施传统围术期护理的A组1063例产妇,B组产妇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几率及并发症发生几率均相对较低。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干预护理是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血血栓的形成,这对确保孕产妇生命安全、提高产妇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亚琴,马晨霞,刘焕巧.孕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721-722.
[2]宋利红.护理干预对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4):347-348.
[3]曲利霞.剖宫产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16(4):122-123.
[4]何莺.剖宫产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5:61-63.
[5]江珍云.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探讨[J].临床和实践医学杂志,2010,9(16):1245~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