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绍乾
摘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为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实践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江绍乾,任教于贵州省凤冈县第一中学。
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求自己对高中数学知识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其次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让学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为此,笔者谈谈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其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地,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深奥,每堂数学课都对学生具有新鲜感,如能在引入新课时提出具有诱惑力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引入新课一般有开门见山的直导式,有观察规律的发现式,有实验操作的演算式,有具诱惑力的问答式等,在各种不同的方式中,都可以直接提出与课本有关的问题或通过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排列组合中的两个原理时,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由同学竞猜:有10封不同的信,随意放进6个不同的邮筒寄出,问有多少种不同的投递方法?正确的结果是610种。比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大胆猜想还多得多;在讲等比数列概念时,笔者先讲了古代一位国王与象棋大师戏言奖赏的故事;在讲《复数》第一课时时,问同学们:有没有一个数的平方是小于0的,进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复数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当我们遇到矛盾时,也要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开始就“引人入胜”,产生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求知欲望与热情,对学生理解内容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还要能够善于运用教育艺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教师要经常变换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相互交流并讨论各自观点,同时还必须有很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对学生的课堂反应要有很强的敏感性,能够随机应变,而且想象力丰富,不拘泥于已有的规划或既定的程序。
例如在讲解“只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个常规问题后,创造型的教师可以把它改造为开放题:你如何处理“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这三个条件,使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请你仿照方案(1):若这个角的对边恰好是这两边的大边,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再写出两个方案。通过学生对方案的设计、讨论、交流,不仅加深对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认识,同时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会善于用自己炽热的教学情感去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对于人的成功而言,情感智力比通常所说的智商更重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同时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与体验。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
二、加强方法指导,使学生善于提问
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前者的“无疑”是囫囵吞枣,不加疑问的读书,有疑则是积极思维,疑源于思的表现,而后者的无疑是思考醒悟后无疑。这个“无疑——有疑——无疑”实际是读书的三步曲,揭示了学生的求知规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建立学生提问的基础,使学生有疑可问
具体方法有: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加强双基教学,使学生具有想象的本源,提问的基础;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和探究阅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重视实践,扩展视野,丰富疑源,引发提问。
例如,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在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学习时,仍然会有不理解、不明白或感到困惑的地方,这时就让学生记录下来以备课中质疑。
2.指导学生对基本概念提问
弄清基本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讲清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重点,讲完后,让学生结合对概念的理解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学生对“解法”提问
解题是学习数学的一个方面,教学中要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提高自我发散思维能力。笔者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①题中所给的条件有哪些?②题中涉及的概念原理有哪些?③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解决问题?④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题?经常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学生便逐渐学会按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解题能力会大大提高。
4.指导学生学会联想法,在联想中发现问题
对于密切联系的章节、内容或知识点、将它们环环相扣,连在一起思考,有利于发现问题、揭示规律。例如,为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笔者出示了一道拓展题: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另几个(可以转化为前面长方形的)多边形的周长?学生联想到:能否用平移的方法把这几个多边形变成和前面一样的长方形,再求它们的周长。这种联想方式以点带面,容易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耐心启发培养,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不惟师、不惟书、善思考、会质疑、求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从而养成自主学习、善于创新的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只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三、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大胆质疑
俗话说“疑而能问,已求得知识之半”。学生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极大的解放,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1.营造良好的课堂提问环境
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每个学生的表现会各不相同,有的比较会提问,有的却提不出问题;有的提问比较简单,有的会比较深刻,还有的提问可能毫无意义。对于这些提问,教师要妥善处理,如遇到较好的提问,要及时引导学生如何向他这样提出有水平的问题,树立榜样作用;遇到毫无意义的提问时,教师更不能马上否认,应对他这种敢于提问的精神给予肯定。
例:冰箱中放甲、乙两种饮料各5瓶,每次饮用时从中任意取一瓶甲或乙种饮料,取用时甲种或乙种饮料的概率相等。
(1)求甲种饮料饮用完毕,而乙种饮料还剩下3瓶的概率。
错解:5瓶甲种饮料饮用完毕有种,乙种饮料还剩下3瓶即饮用2瓶有种方法,所以求甲种饮料饮用完毕,而乙种饮料还剩下3瓶共有种可能的结果,而从10瓶中选出7瓶共有种可能的结果。
所以甲种饮料饮用完毕,而乙种饮料还剩下3瓶的概率为。
(2)甲种饮料被饮用的瓶数比乙种饮料被饮用瓶数至少多4瓶包括3种情况:
①甲被饮用5瓶,乙被饮用1瓶,有种;②甲被饮用5瓶,乙没有被饮用有种;③甲被饮用4瓶,乙没有被饮用,有。
所以甲种饮料被饮用的瓶数比乙种饮料被饮用瓶数至少多4瓶的概率为:
分析:此法出错的原因是把饮用A、B两种饮料当作一次性取出,而每瓶被饮用的概率相等,所以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来解决。但实质上,每瓶饮料是一次次的取出饮用的,且A、B两种饮料每次被饮用的概率都为,故应用“N次独立重复实验恰有K次发生的概率”来求。
正解:(1)设“饮用一次,饮用的是甲种饮料”为事件A,则.甲种饮料饮用完毕,而乙种饮料还剩下3瓶的概率即求7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5次的概率:
(2)甲种饮料被饮用的瓶数比乙种饮料被饮用瓶数至少多4瓶包括上述3种情况,所求概率为:
正如海森堡所说的:“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为学生发现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指出探讨的步骤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从质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鼓励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教师适时地点拨,以学路带教路,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方均斌.中学生数学提问意识与能力现状分析与思[J].数学通报,2005(8).
作者单位:贵州省凤冈县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564200
InnovativeTeachinginSeniorHighSchoolMathematicsClassroom
JIANGShaoqian
Abstract:Cultivatingstudents’non-intelligentfactorsistheobjectiveofeducationandteaching,hence,howtoimprovestudents’learninginterestandhelpstudentsdevelopgoodlearninghabitssoastoimprovetheeffectivenessofclassroomteachinghasbecomeaproblemteachersmustconsider.Thispapersummarizestheauthors’reflectionbasedonhisteachingpractice.
Keywords:seniorhighschoolmathematics;classroomteaching;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