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德育,大学生,主体性
主体德育论文文献综述
浦婧,张春兰,林龙[1](2019)在《新时代高校德育中大学生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育教学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对于学生正确的叁观的形成、良好品德素养的形成,都有着直接影响。随着新时代的全面到来,各种文化、信息的流入,导致现阶段的大学生品德素质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就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辨识、总结,最终获得全面发展。(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48期)
吕慧[2](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当今大数据的支撑下,新媒体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娱乐、交往都收到了极大地冲击和改变,在这当中,给高校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学生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优化探索、创新德育机制,在这过程中提出了主体性德育教育的概念,突破传统,满足学生自主性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教育工作有效开展进行研究。1高校主体性德育教育的基本特征1.1主体性德育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9年21期)
陈伟祥[3](2019)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主体性德育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性德育是德育追求和发展的方向,多元文化环境是主体性德育的现实境遇。多元文化环境对主体性德育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学生、德育任务和条件等方面,基于多元环境的主体性德育实践包括结合各种环境条件和影响来建构德育模式、制定德育任务、完善德育方式和开发德育课程。(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30期)
崔燕[4](2019)在《论交互主体性德育观视域下亲历性课程范式的建构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德育观而言,对"主体-客体论"理论预设、"双主体论"理论预设和"互为主客体论"理论预设进行学术反思,使得具有"理解网络"、"视界融合"和"共生意识"性质的交互主体性德育观成为可欲的课程范式。在交互主体性德育观的视域下,经由"对话"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视界融合"、知识探究者角色定位及其体验教学情境的创设、合作学习者角色叁种建构路径,亲历性课程范式得以确立。由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得以强化。(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9年10期)
王苇琪,叶飞[5](2019)在《批判性思维:德育主体对话的内在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学生没有批判性思维,不能在与教师的交流中积极反思教师的观点、言论,那么其只能在默认权威的过程中丢失自我;如果教师没有批判性思维,那么他仅仅是一个权威"传声筒",将书本知识搬运给学生,却不能教会学生思考道德现象、作出道德判断。于是,所谓的德育对话就会被异化为权威力量之下的等级式传话。(本文来源于《中国德育》期刊2019年17期)
彭辉平[6](2019)在《德育的主体性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还能帮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中,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就德育教育主体性的意义进行阐述,探讨德育的主体性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相关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9年26期)
涂程煌[7](2019)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叁结合德育网络工作实效》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校德育工作主要是在健全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叁结合的德育网络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叁方面的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协调一致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本文来源于《小学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23期)
何欢[8](2019)在《关于高校德育应注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自主性思维、竞争意识被全面地激发出来,价值观的多样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高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以及心理教育的过程之一,必定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文章就目前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进行阐述,提出开展大学生主体性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为更好地推动高校德育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30期)
吴丽君,彭国兴[9](2019)在《浅探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中德育主体的构成及职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中国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作为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德治和德政"应该由谁来实施?党政军民学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德育一体化建设中又各自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担负什么责任?应该做出怎样的贡献?执政党、学校、党员干部、家庭社会、人民群众是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中的主体,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1期)
孙英杰[10](2019)在《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生活技能大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中为学生发展提供的真正教育空间。德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主体,参加对象,活动过程,都会直接影响德育活动的实际效果。要增加德育活动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主体,更要注重教师作用内容的转变和实施方式的转变。(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9年05期)
主体德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当今大数据的支撑下,新媒体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娱乐、交往都收到了极大地冲击和改变,在这当中,给高校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学生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需要优化探索、创新德育机制,在这过程中提出了主体性德育教育的概念,突破传统,满足学生自主性多样化的个性需求。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教育工作有效开展进行研究。1高校主体性德育教育的基本特征1.1主体性德育教育尊重学生主体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浦婧,张春兰,林龙.新时代高校德育中大学生主体性研究[J].智库时代.2019
[2].吕慧.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体性德育教育研究[J].知识文库.2019
[3].陈伟祥.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主体性德育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9
[4].崔燕.论交互主体性德育观视域下亲历性课程范式的建构路径[J].社科纵横.2019
[5].王苇琪,叶飞.批判性思维:德育主体对话的内在要求[J].中国德育.2019
[6].彭辉平.德育的主体性与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J].中华少年.2019
[7].涂程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叁结合德育网络工作实效[J].小学教学研究.2019
[8].何欢.关于高校德育应注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
[9].吴丽君,彭国兴.浅探大中小幼德育一体化建设中德育主体的构成及职能[J].山西青年.2019
[10].孙英杰.发挥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以生活技能大赛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