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联药物论文-刘凤喜,冯立霞,王丽丽,杨蕊,时银萍

偶联药物论文-刘凤喜,冯立霞,王丽丽,杨蕊,时银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偶联药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合物-药物偶联物,刺激-响应释药,抗肿瘤药物递送,肿瘤靶向

偶联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凤喜,冯立霞,王丽丽,杨蕊,时银萍[1](2019)在《刺激响应型聚合物-药物偶联物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药物偶联物(polymer-drug conjugates,PDCs)具有循环稳定性好和载药量高的优势,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刺激-响应型PDCs(stimuli responsive PDCs,SRPDCs)可在一些内源性刺激因素(如酸性p H环境、改变的氧化还原环境和上调表达的酶)以及外在刺激因素(如磁场、光照、温度和超声)作用下,响应性释放所载药物,因此被称为"智能"药物纳米递送载体。笔者近年来SRPDCs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的研究进展,包括其设计思路、所用的智能连接键以及释药性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此外,为促进SRPDCs技术的成功转化,笔者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以及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宫新江,满素勤,邵雪,赵小平,李华[2](2019)在《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药抗体中和活性分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是由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和小分子细胞毒素构成的多结构域分子。ADCs通过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结合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靶抗原,经抗原介导的内化作用进入细胞并释放细胞毒素,可提高疗效并降低细胞毒素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与常规单克隆抗体一样,ADCs作为蛋白药物,具有免疫原性。此外,由于偶联引入了新的抗原表位,ADCs药物有可能诱导机体产生更为复杂的免疫反应,从而可能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ADCs诱导的抗药抗体(ADA)进一步表征,尤其是中和活性试验,有助于分析和预测因ADA的产生而可能导致的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由于ADCs药物结构和作用机理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结构域而产生的ADA均可能具有中和活性,通过多种机制阻断ADCs药物内化,或阻碍细胞毒素分子释放,从而降低细胞杀伤效应或导致脱靶毒性。因此,ADCs药物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设计和开发不同于常规抗体类药物,且具有较大的挑战。本文简述了ADCs药物免疫原性分析中中和活性检测方法及目前存在的挑战,以期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师少军[3](2019)在《肠道“药物代谢酶-外排转运体偶联”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酮类化合物为广泛存在于食物和药物中的一类多酚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这与其肠道吸收和代谢密切相关。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在肠道吸收,并经Ⅱ相药物代谢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硫酸转移酶(SULTs)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广泛代谢为Ⅱ相代谢产物,其极性增加,难以通过被动扩散穿透肠上皮细胞膜。肠道外排转运体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s)作为一个"旋转门",可调控肠上皮细胞内Ⅱ相代谢物外排至肠腔或进入体循环。本文对黄酮类化合物在肠道处置以及肠道药物代谢酶-外排转运体偶联进行了探究,这种偶联作用可显着影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进而影响其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阐明肠道代谢酶-外排转运体偶联作用及其机制,将为提高黄酮类化合物体内生物利用度和增加其临床疗效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胡宇芬[4](2019)在《从海洋菌种里找到抗癌药“核弹头”》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一种能导航的抗肿瘤药物,因为瞄准后再给药,疗效更确切,在全球制药界方兴未艾。抗体偶联药物就是这么一类药,其以抗体当导航,连接毒性强的小分子作弹头,又被誉为“智能生物导弹”。目前全球获批上市的抗体偶联药物共有5种,分别用于治疗霍杰金淋巴瘤等5种肿(本文来源于《湖南日报》期刊2019-10-18)

张恒宾,徐珺,曹雪梅,张一帆,吴劲松[5](2019)在《抗体偶联药物抗CD30-MCC-DM1的制剂处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并确定新型抗体偶联药物抗CD30-MCC-DM1(F0002-ADC)的制剂处方,解决该药溶解度偏低、冻干制剂含水量较高等问题,进而得到适用于该药物的制剂处方。方法对缓冲盐、pH值、蛋白保护剂以及助溶剂等条件或参数设计实验进行考察。结果得到了蛋白浓度5 g/L、pH 5.0、缓冲盐枸橼酸浓度10mmol/L、蛋白保护剂蔗糖浓度6%(w/v)、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20浓度0.02%(w/v)以及助溶剂盐酸精氨酸浓度3%(w/v)的制剂处方,制得的冻干制剂含水量低于3%。结论该制剂配方能提高药物溶解度、降低冻干制剂含水量,并通过长期稳定性实验验证了该配方能满足F0002-ADC的临床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宋洪彬,刘冬连,李鹏飞,赵季冬,曲妍霏[6](2019)在《抗体偶联药物发展与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单克隆抗体药物作为单一药物虽然显示出一定临床治疗效果,但其治疗效果不佳,而化疗药物疗效较强,其毒副作用也较大,如在单克隆抗体上化学偶联上小分子化学药物,是提高抗体药物疗效的重要方法之一。抗体偶联药物是由抗原特异性靶向作用的单克隆抗体和高活性细胞毒类化学药物偶联而成,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肿瘤治疗靶向药物。这类修饰抗体能够通过抗体部分特异性结合癌细胞表位的抗原而选择性地将高活性细胞毒药物运送到肿瘤细胞内,这将使癌症患者治疗疗效最大化,药物全身毒副作用最小化。抗体偶联药物能够协同发挥抗体的"特异性"靶向作用和高活性细胞毒类药物"高效"癌细胞杀伤作用。然而,抗体偶联药物的分子设计非常复杂,针对癌细胞不同靶点和药物适应症,需要同时充分考虑抗体、链接子和载荷药物的不同组合选择,尽管该类药物还存在诸多挑战,但最近临床研究的成功促使抗体偶联药物越来越受到极大关注和兴趣。(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连奇,潘兴泉,苏铮,周辛波[7](2019)在《靶向HER3的在研抗体偶联药物——U3-1402》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耐药现象。目前,对EGFR-TKI耐药的NSCLC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U3-1402是由日本第一叁共公司开发的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 (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HER3)的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究表明其对各种EGFR耐药及耐药机制不明的NSCLC患者均有治疗效果,疾病控制率达100%。该药有望为EGFR-TKI耐药NSCL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本文就U3-1402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情况作一概述。(本文来源于《临床药物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8](2019)在《无锡药明偶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抗体药物偶联物研发项目》一文中研究指出该项目位于江苏省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辉环路11-5号四号标准厂房,由无锡药明偶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设抗体药物偶联物研发项目。项目总投资13952.27万元。(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郭立红,王金朋,翟立海,张贵民[9](2019)在《抗体偶联药物和小分子偶联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毒分子的靶向治疗解决了传统化疗药物不能专一靶向肿瘤细胞、引起正常组织毒性的难题。抗体偶联药物和小分子偶联药物能够选择性地将细胞毒分子递送并作用于肿瘤细胞上,减轻了不良反应,是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阐述了抗体偶联药物和小分子偶联药物的设计原则并简单介绍了二者的发展状况。(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梁学军,宫丽颖,周菲,周德敏,祝静静[10](2019)在《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偶联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体偶联药物的药理学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用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偶联技术获得的均一性良好的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对9种不同HER2表达量的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以及对5种异体移植的肿瘤小鼠模型的肿瘤生长抑制效果。方法:用QIFI试剂盒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HER2在BT-474、Calu-3、MCF-7、MDA-MB-231、MDA-MB-468、SK-BR-3、SK-OV-3、HCC1954、NCIN87共9种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对9种肿瘤细胞进行培养,铺板过夜后分别加入梯度稀释的抗HER2-ADC、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AS269、p AF-AS269、紫杉醇5种药物,然后培养72 h或96 h,检测这5种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选择HER2阳性肿瘤细胞HCC1954、BT-474、SK-OV-3、NCI-N87和HER2阴性肿瘤细胞MDA-MB-468,分别接种到5~6周龄的BALB/c裸小鼠身上,待肿瘤长到一定体积后,分别注射抗HER2-ADC、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曲妥珠单抗、紫杉醇4种药物和空白对照磷酸盐缓冲液,考察药物的抑瘤效果。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SK-OV-3、NCI-N87、SK-BR-3、Calu-3、HCC1954、BT-474这6株肿瘤细胞的HER2表达量较高,每个细胞表面HER2受体数在43~80万个,比另外3株MDA-MB-231、MCF-7、MDA-MB-468肿瘤细胞的HER2表达水平高50倍以上。药物对9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抗HER2-ADC对HER2高表达的细胞有很强的抑制细胞生长活性,对SK-OV-3、NCI-N87、SK-BR-3、Calu-3、HCC1954、BT-474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46、17、17、161、125、50 pmol/L。在动物体内药效试验中,抗HER2-ADC在所有HER2阳性表达的肿瘤模型中都表现了较强的呈剂量依赖的抗肿瘤活性,在NCI-N87异种移植肿瘤模型中,与曲妥珠单抗及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相比,相同剂量的抗HER2-ADC表现出更好的抗肿瘤活性,其相对肿瘤增殖率约为二者的1/30至1/20,在HCC1954模型中表现出肿瘤的完全消退和治愈效果;抗HER2-ADC对HER2低表达MDA-MB-468肿瘤细胞移植瘤模型没有效果。与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相比,抗HER2-ADC表现出相同或更好的抗肿瘤活性。结论:用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偶联技术获得的抗HER2-ADC在细胞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中对HER2高表达的肿瘤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偶联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是由单克隆抗体、连接子和小分子细胞毒素构成的多结构域分子。ADCs通过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结合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靶抗原,经抗原介导的内化作用进入细胞并释放细胞毒素,可提高疗效并降低细胞毒素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与常规单克隆抗体一样,ADCs作为蛋白药物,具有免疫原性。此外,由于偶联引入了新的抗原表位,ADCs药物有可能诱导机体产生更为复杂的免疫反应,从而可能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ADCs诱导的抗药抗体(ADA)进一步表征,尤其是中和活性试验,有助于分析和预测因ADA的产生而可能导致的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由于ADCs药物结构和作用机理的特殊性,针对不同结构域而产生的ADA均可能具有中和活性,通过多种机制阻断ADCs药物内化,或阻碍细胞毒素分子释放,从而降低细胞杀伤效应或导致脱靶毒性。因此,ADCs药物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的设计和开发不同于常规抗体类药物,且具有较大的挑战。本文简述了ADCs药物免疫原性分析中中和活性检测方法及目前存在的挑战,以期对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偶联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凤喜,冯立霞,王丽丽,杨蕊,时银萍.刺激响应型聚合物-药物偶联物用于抗肿瘤药物递送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9

[2].宫新江,满素勤,邵雪,赵小平,李华.抗体药物偶联物抗药抗体中和活性分析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9

[3].师少军.肠道“药物代谢酶-外排转运体偶联”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

[4].胡宇芬.从海洋菌种里找到抗癌药“核弹头”[N].湖南日报.2019

[5].张恒宾,徐珺,曹雪梅,张一帆,吴劲松.抗体偶联药物抗CD30-MCC-DM1的制剂处方研究[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9

[6].宋洪彬,刘冬连,李鹏飞,赵季冬,曲妍霏.抗体偶联药物发展与进展[J].药学学报.2019

[7].刘连奇,潘兴泉,苏铮,周辛波.靶向HER3的在研抗体偶联药物——U3-1402[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9

[8]..无锡药明偶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抗体药物偶联物研发项目[J].乙醛醋酸化工.2019

[9].郭立红,王金朋,翟立海,张贵民.抗体偶联药物和小分子偶联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9

[10].梁学军,宫丽颖,周菲,周德敏,祝静静.非天然氨基酸定点偶联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体偶联药物的药理学活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标签:;  ;  ;  ;  

偶联药物论文-刘凤喜,冯立霞,王丽丽,杨蕊,时银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