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陈飞(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肛肠科黑龙江大庆163000)
【中图分类号】R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47-02
我科于2007至今共收治直肠类癌2例,现综合临床资料、治疗及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例l女,45岁。因大便次数增多,肛门不适便伴坠胀感2年,病程中无便血,无消瘦,经肛检以直肠肿物收治入院。体检:无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扪及包块。肛门指诊距肛缘4cm处可触及一约0.8cm×0.8cm大小粘膜下肿物,肿物为圆形,质硬,边界清,可活动,无触痛。指套无血染。肿瘤标记物阴性。活检病理“直肠类癌”。行直肠类癌局部切除术。术后病理“直肠类癌,基底切缘未见癌”。随访3年未复发。
例2,男,58岁。因大便带血一个月,血新鲜、量少,无肛门疼痛,经肛镜检查诊断:直肠肿物入院。体检: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触及包块。肛镜检查见:直肠前位距肛缘约5cm处一隆起型肿物,直径约0.5cm,广基,表面有破溃渗血。术后病理示“直肠类癌”随访至今已2年,无复发。
2讨论
直肠类癌发病率低,多无典型临床表现,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肛直肠部不适,便秘,体重减轻,腹泻,大便习惯改变,便血等。肛门指诊常可发现肿瘤,多数在肛镜或肠镜检查时发现。转移极少。直肠类癌多位于距肛缘3~13cm的范围,肛指诊可发现距肛缘8cm内肿块。其特点是质地硬韧,光滑,活动可。肠镜下直肠类癌多表现为广基息肉样隆起,结节呈淡黄色或灰棕色,有完整的黏膜覆盖但偶见黏膜溃疡;肿瘤较大时,可形成溃疡。由于类癌多从肠黏膜固有层向表面或黏膜生长,病变易覆盖正常上皮细胞,故最佳活检部位是肿块顶部,应取到黏膜下肿物才有价值。
类癌最终确诊取决于病理检查,癌疑者应对活组织予免疫组化检查,以提高类癌的术前诊断率。免疫组化及特殊染色:嗜银染色一致(+)、亲银染色通常(-);广谱内分泌标志物(NSE、Syn、CgA)及多种肽激素呈阳性反应。最常表达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P物质和YY肽。常常还有CEA、hCG及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的免疫反应[1]。癌胚抗原CEA早先一直被认为是消化道肿瘤的特异性抗原,单用于类癌的研究甚少。近来有研究显示CEA在各型类癌的表达有显著的差别,其阳性标记率随肿瘤组织形态分化的降低而上升,并与肿瘤的浸润与转移有关。
直肠类癌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手术方法的择要依据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而定,其中肿瘤大小及层浸润是判断类癌良、恶性的最重要指标,也是选治疗方式的主要依据。肿瘤直径1cm以下的直肠类癌,浸润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以肠镜下电灼切除为主,包括标准的息肉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直径1—2cm的直肠类癌,经肛门局部切除,即能达到治愈的目的。未浸润肌层者,可选择局部扩大切除术。本组肿瘤直径<2cm病人行肛门局部切除或经骶切除,效果良好。直径>2cm的直肠类癌,多侵犯肌层,淋巴结转移达60%-89%,应进行根治性手术。对于反复多次局部切除后复发、局部切除后发现肌层浸润、多发性直肠类癌或伴肠道其它恶性肿瘤病人应按直肠癌治疗原则进行根治性手术,主要包括Dixon术或Miles’术。直肠类癌对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均不敏感,目前尚未见到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可改善预后的报道[2]。直肠类癌一般预后较好,总体5年生存率为72-89%[3]。本组2例均采用局部切除,最长随访已3年余,至今尚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JuanR.ROSAI&ACKERMAN外科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821.
[2]ModlinIM,KiddM,LatichI,etal.Currentstatusofgastrointestinalcarcinoids.Gastroenterology,2005,128(6):1717-1751.
[3]廖松林,刘彤华,李维华等.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