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性论文-叶玮玮,乔尼·亚当森,司各特·斯洛维克

种族性论文-叶玮玮,乔尼·亚当森,司各特·斯洛维克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族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批评,种族性,环境正义,多元文化主义

种族性论文文献综述

叶玮玮,乔尼·亚当森,司各特·斯洛维克[1](2018)在《前人的肩膀:种族性和生态批评简介(选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乔尼·亚当森(Joni Adamson)和司各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于2009年夏以期刊MELUS审稿专家身份做的学科简介。亚当森重视美国当代文学生态正义问题研究,强调族裔文学是生态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作为最早从生态批评角度研究族裔文学的学者,亚当森是将生态正义思想运用到生态文学批评实践的‘第一人’,被誉为生态批评‘第二波’的领军人物;其专着《中间地带:美国印第安文学、生态正义与生态批评》(2001)为生态族裔文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亚当森和斯洛维克以卡特里娜飓风事件切入,对早期的环境运动进行溯源,说明社会正义和环境正义密不可分,指出生态正义思想是统观种族、阶层、性别等问题的有效标准;未来研究者不应局促于生态不公问题,亦应聚焦多元文化背景,为生态平衡谋求出路。(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许静雯[2](2018)在《美国越战小说中黑人士兵的种族性反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黑人上校》、《第十叁条山谷》以及《巫术布鲁斯》叁部讲述黑人士兵越战经历的小说为例,分析越战小说中黑人士兵对白人的反抗意识,以及他们对白人发起的反抗,说明越南小说中所蕴含的黑人的种族意识。这种表征方式使得越战小说艺术性地呈现了越战时期美国国内的日渐强烈的种族意识,从种族视角展现了越战时期的美国文化。(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8 5th ERM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ERMI-AES 2018)》期刊2018-01-06)

孙凯宁[3](2017)在《好莱坞黑人种族性的消解困境论析——以电影《撞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好莱坞电影中的"黑人形象"无论是从美国发展历史还是社会组成来看,非洲裔群体——黑人群体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好莱坞电影自产生之初到兴盛再到如今,一直都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美国国家形象、意识形态、文化内涵对外传播的途径。(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7年26期)

孙小红[4](2013)在《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种族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哈勒姆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人物,被誉为"哈勒姆的桂冠诗人",也是美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小说家、专栏作家等。休斯的家族混合了黑人、白人、印第安人等多种血统,因此,休斯的肤色严格意义上是褐色而非黑色。但是在美国,只要一个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一丝的黑人血统,他就是个"黑人"。对此,休斯毫不避讳地称自己是个"黑人"。休斯童年时期父母离异,随祖母一起艰难度日。童年时期的坎坷生活让他充分认识到黑人的贫穷,对广大黑人同胞的苦难命运给予了深切同情,并逐渐接(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3年02期)

韩强[5](2012)在《岭海地域的种族性名称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名称作为空间和地界概念,包含程度不同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一。寻找内涵深厚的文化概念须在历史中考察其发展兴衰的逻辑。从扬越、扬粤、百越、南越、粤、南粤、广州,到广东(粤),构成岭海(岭南)地域的种族性名称的主线,其中穿插着或明确或模糊的指称。通过文化学考察,本文揭示种族性名称之兴衰和留存的历史合理性、岭海文化原创性和特异性等,发现岭海的种族文化之根在国内是特别深固的。(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张跣[6](2009)在《“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服运动是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从表层看,它以"恢复汉服"为现实诉求,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从深层看,它以汉族文化为本位,宣扬汉文化的纯正性和优越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宣扬汉民族种族的纯正性和优越性。从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汉服运动不是"民族意识的回归",而是"民族意识的退化",不是所谓"文化的自觉",而是"历史的倒退"。汉服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现实基础和历史根源,在其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传播的扁平化、社区化和狂欢化特征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彭启贵[7](2008)在《九十年代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种族性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情景喜剧是美国经久不衰、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尽管如此,情景喜剧却没有受到评论界足够的重视。重悲剧轻喜剧的传统观念是导致评论家、学者对情景喜剧缺乏严肃认真研究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事实上情景喜剧与其他电视节目一样,弥漫着当代价值观念,同样具有反映、再现、重构美国社会现实与变革的潜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论文试图探讨情景喜剧如何再现种族性,这一多民族的美国社会中最普遍而又最棘手的问题.基于以往对情景喜剧及族性的研究,本文着重研究九十年代美国情景喜剧中种族性的再现。本研究综合话语分析及符号学理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九十年代一些最有影响的黑人情景喜剧、亚裔人情景喜剧、白人情景喜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发现,与七、八十年代相比,九十年代的情景喜剧在再现种族性方面变化不大。白人无论在出现频率与人物形象方面都占统治地位。尽管黑人情景喜剧有迅速的增长,而其他有色人种的情景喜剧却仍然稀少甚至空缺。在再现少数族裔的人物与文化方面,九十年代情景喜剧出现了歧义、矛盾、对立等特点。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少数民族观众的需求,电视网络推出了更多少数民族的情景喜剧,其中不乏正面的、多样的人物形象,然而人们所熟识的一些刻板形象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在分析白人情景喜剧《宋飞正传》及《老友记》时,我们发现,在看似正面积极的少数族裔形象背后,仍隐藏着刻板化、他者化的痕迹。新型的种族主义仍然存在。在九十年代的情景喜剧中,这种种族主义主要以再现白人为中心、为主角、为标准,而将非白人再现为边缘、配角、异常的形象。作为对情景喜剧中种族性再现的多视角、跨学科探讨与批评,本论文从不同领域、各流派中获得理论支持。符号学、传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福柯的知识—话语—权力学说、喜剧理论、后殖民研究、以及流行文化与电视理论等构成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其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批判性地理解电视屏幕上的所示所现,还要批判性地理解这些意义的构成与解读过程。换言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揭示九十年代情景喜剧中种族性再现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矛盾对立的现象,还要深究更深层的力量与话语,如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心理结构的力量因素,以及来自于电视台站、制作人、演员、观众与评论家的话语。所有这些力量与话语共同作用,不断地构成与重构,建构与解构、改变与维持着情景喜剧中种族性再现的版图。本文的结论是,九十年代情景喜剧中种族性再现是各种社会力量角逐的结果,是多种不同声音竞争话语权的产物。九十年代情景喜剧深深地打上了白人至上、父权为中心、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烙印。情景喜剧是不同种族再现其存在、争夺其意义与快乐的空间、场所。(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08-05-01)

徐珺[8](2008)在《先驱者》一文中研究指出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乃至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一位先驱人物。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文学创作上,赫斯顿都一直反叛不羁。她生前就受毁誉不一,死后十年则是默默无闻,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被人发掘出来,重放光彩。她发表了四部长篇小说《约拿的葫芦蔓》、《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摩西,山之人》及《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两部民俗学着作《骡子和人》以及《告诉我的马》;自传《道路上的尘迹》。种族、性属和黑人文化是赫斯顿作品中最为关注的主题。本文主要围绕这叁方面展开。文章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赫斯顿的生平、文学造诣,最后引出了本文的主题。第二章讨论了赫斯顿作品中的种族问题。在貌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赫斯顿间接的表达了对黑人种族的自豪感。第叁章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做了分析。赫斯顿笔下的詹妮、露西和大甜心都是黑人女性新形象的代表。第四章论述了作为一位专业的人类学家,赫斯顿在文学作品中恰到好处地加入了黑人文化的元素,使其作品具有相当鲜明的黑人特色。最后一章重申了作为一位具有开创精神的作家,赫斯顿影响了一批战后的黑人女性作家。赫斯顿在黑人女性文学史上的作用不容小觑。(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8-03-01)

玛丽·C.贝尔特兰,赵晓兰,沙丹[9](2007)在《新好莱坞种族性的消解:惟有速度、激情和多元种族方可幸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多元文化性”动作片的崛起以及好莱坞动作电影中选用多元族裔演员担当主角的趋势进行了审视。考察这些趋势的依据是美国种群统计和青年流行文化的转变。(本文来源于《世界电影》期刊2007年02期)

张荣翼,镇涛[10](2006)在《好莱坞电影跨种族性恋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好莱坞电影关于中西之间的跨种族性恋描写,主要涉及到“拯救”的母题、性恋的禁忌和“单身汉”(阉割)叁个方面,影片都体现了隐藏着的意识形态表达。(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06年01期)

种族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黑人上校》、《第十叁条山谷》以及《巫术布鲁斯》叁部讲述黑人士兵越战经历的小说为例,分析越战小说中黑人士兵对白人的反抗意识,以及他们对白人发起的反抗,说明越南小说中所蕴含的黑人的种族意识。这种表征方式使得越战小说艺术性地呈现了越战时期美国国内的日渐强烈的种族意识,从种族视角展现了越战时期的美国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族性论文参考文献

[1].叶玮玮,乔尼·亚当森,司各特·斯洛维克.前人的肩膀:种族性和生态批评简介(选译)[J].大连大学学报.2018

[2].许静雯.美国越战小说中黑人士兵的种族性反抗[C].Proceedingsof20185thERM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rt,EducationandSocialSciences(ERMI-AES2018).2018

[3].孙凯宁.好莱坞黑人种族性的消解困境论析——以电影《撞车》为例[J].青年.2017

[4].孙小红.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种族性特征[J].山花.2013

[5].韩强.岭海地域的种族性名称辨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2

[6].张跣.“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

[7].彭启贵.九十年代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种族性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8].徐珺.先驱者[D].苏州大学.2008

[9].玛丽·C.贝尔特兰,赵晓兰,沙丹.新好莱坞种族性的消解:惟有速度、激情和多元种族方可幸存[J].世界电影.2007

[10].张荣翼,镇涛.好莱坞电影跨种族性恋模式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6

标签:;  ;  ;  ;  

种族性论文-叶玮玮,乔尼·亚当森,司各特·斯洛维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