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唤醒水平对大学生1000米跑成绩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1](2021)在《大学生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祝国辉[2](2021)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执行功能的中介效应》文中研究表明
王杰[3](2021)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11-12岁青少年执行功能和心肺适能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是影响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内容,11-12岁是身体、心理、情感发展的敏感时期,是从幼儿开始过渡到成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脑功能执行功能和心肺适能发展的转折期。有研究表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于执行功能和心肺适能有较好的促进效果,但因其训练周期长、单次运动较长、运动愉悦感较低等原因使青少年难以坚持。随着对于运动训练研究的不断深入,高强度间歇训练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因其时间短、效率高、趣味性强等特点更多的研究中运用到高强度间歇训练,而且有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在改善心肺耐力、心血管功能方面较中等强度持续训练效果更好。青少年正处于活泼好动、注意力较弱、耐力较差、恢复较快的阶段,且他们更加喜欢新鲜和不断变化的事物,基于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特点,所以这种训练方式似乎适合青少年作为体育锻炼项目。本研究选取11-12岁青少年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运动干预,比较干预后不同运动组青少年执行功能表现和心肺适能水平,探究两种不同训练方法在对青少年执行功能和心肺适能影响效果。探究高强度间歇训练方式是否更适合青少年,为设计更多儿童青少年喜爱的、适合的运动方法和手段促进其体质和执行功能的发展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六年级(11-12岁)学生96人,按照1: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n=32,男16,女16)、高强度间歇训练组(HIIT,n=32,男16,女16)、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组(MICT,n=32,男16,女16)。HIIT组进行8周,每周3次,每次25分钟运动干预;MICT组进行8周,每周3次,每次35分钟运动干预。正式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基础阶段HIIT组运动强度85%-90%HRmax(训练时间:间歇时间=1:1),MICT组运动强度60%-70%HRmax(无间歇),C组不进行干预;提升阶段HIIT组运动强度85%-90%HRmax(训练时间:间歇时间=1:0.5),MICT组运动强度60%-70%HRmax(无间歇),C组不进行干预。实验前后3组受试者均进行执行功能测试(Flanker任务、1-back任务、More-odd shifting任务)和20米往返跑测试并间接推算最大摄氧量。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实验测试到的数据分别处理,三组基线最大摄氧量和执行功能各指标同质性分析以及干预后最大摄氧量和执行功能各指标组间差异分析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干预前后比较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最大摄氧量和执行功能相关性检验运用相关性分析。结果:(1)8周运动干预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组受试者最大摄氧量较干预前都显着提高,且高强度间歇训练组提高效果更佳,对照组提升效果不显着。(2)8周运动干预后三组受试者抑制控制功能表现较干预前均没有提高。(3)8周运动干预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组受试者刷新功能表现和转换功能表现较干预前均显着提高,且提高效果相近,对照组没有显着改善。(4)8周运动干预后受试者最大摄氧量与刷新功能反应时显着负相关。结论:(1)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于11-12岁青少年心肺适能有显着促进作用,且高强度间歇训练效果更好。(2)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于11-12岁青少年刷新功能、转换功能均具有促进作用,两种训练方法促进效果相似。(3)11-12岁青少年心肺耐力较好者对应刷新功能表现更好。
朱芃[4](2021)在《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尽管我国社会各界已关注到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智育轻体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热衷体育运动往往会被家长指责不爱学习。在学校,体育课被其他主课老师占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即使现在不断强调素质教育,但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观念上以及行动上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由此,若能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证明体育和学业成绩之间具有积极的正向关系,对学生形成运动意识、端正运动态度、养成运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方式来探寻体育素养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研究假设为: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体育运动态度、体育运动技能与学生学业成绩呈显着正相关。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以上海市两所初中学校八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数据采用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分析,具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三种统计方法。分析的结果为:初中生的体育运动参与程度、体育运动态度、体育运动技能、体育素养与学生学业成绩无显着相关。基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体育成绩和学业成绩都好、体育成绩好但学业成绩差、体育成绩差但学业成绩好、体育成绩和学业成绩都差四种学生,每类选择三至四名学生,开展一对一访谈。通过访谈,进一步探究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习惯、态度和技能上存在的差异,分析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之间无显着相关的原因。最后分析得出,原因主要包括:体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初中生对体育价值认识不足、体育测评考核标准不够合理、学业成绩不能反映高级认知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初中体育课中体现较少。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以下建议:适当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时间、有效教学,减负增效、全面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改进体育课评价方式、改进学习评价方式以及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刘向伟[5](2021)在《表象训练对大学生足球技能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表象训练法对大学生足球技能学习效果进行研究,诣在通过实验教学探究提高大学生足球技能的学习效果。实验对象选取了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2021第一学期公共体育足球必修课的64名大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各选取32名大学生)进行掷界外球、额前正面头顶球、脚内侧传接球、运球过杆射门4项技术实验教学,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掷界外球技能学习实验班整体理解和掌握技能动作时效比对照班整体效果好,统计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但实验班与对照班掷界外球技能学习在性别上没有差异性(P>0.05)。(2)额前正面头顶球技能教学实验后实验班整体成绩优于对照班整体成绩,统计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实验班与对照班额前正面头顶球技术学习在性别上具有差异性(P<0.05)。(3)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学习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整体技术学习效果与对照班整体相比较好,统计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实验班与对照班脚内侧传接球技术学习在性别上也具有差异性(P<0.05)。(4)运球过杆射门技术实验教学后实验班整体水平要高于对照班整体,统计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实验班与对照班运球过杆射门技术学习在性别上也具有差异性(P<0.05)通过本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足球课堂教学中表象训练法的实验教学与传统常规课堂教学有所区别,表象训练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但对简单技术动作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对于较复杂的技术动作和技术动作组合,学习效果更为明显。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建议:表象训练法对大学生足球技术学习掌握有较好的效果,建议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利用简短的、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良好的动作表象,加快学生理解和掌握足球基本技术动作环节,提高自我对动作的理解、表象记忆和及时纠正错误动作形成正确动作。另外,表象训练教学法丰富了足球课堂效果,教学形式新颖学生动作记忆效率高,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常伟欢[6](2021)在《分层教学法在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分层教学法在高中篮球选项班教学的应用效果,论证分层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篮球选项教学的可行性和有益性,为促进分层教学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研究分层教学法在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中效果。张家港高级中学高二两个班级的60名学生,随机分为常规教学班和分层教学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为期12周。采用SPSS23.0对实验前后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成绩、篮球学习兴趣和锻炼态度四方面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种教学法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1)分层教学班与常规教学班实验前后50米和立定跳远成绩均显着提高,且提升幅度分层教学班显着大于常规教学班(P<0.05),800/1000米和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成绩以及提升幅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2)分层教学班与常规教学班在V字型上篮、定位投篮、全场运球跑篮、一分钟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成绩均显着性提高,且分层教学班成绩的提升幅度显着大于常规教学班(P<0.05)。(3)分层教学班与常规教学班实验前后篮球学习的“运动参与”、“积极兴趣”、“自主探究”、“篮球关注”四个维度均显着提升,且分层教学班的提升幅度显着大于常规教学班(P<0.05),而“消极情绪”维度无显着变化(P>0.05)。(4)在锻炼态度方面,分层教学班与常规教学班实验前后锻炼态度的所有维度均有显着提升,且分层教学班的“行为态度”、“行为习惯”和“情感体验”三个维度提升幅度显着好于常规教学班(P<0.05),而“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五个维度的提升幅度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1)分层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都能提高篮球选项学生速度和下肢爆发力,且分层教学法的效果更显着。(2)分层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都能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术,且分层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有显着优势。(3)在高中篮球选项班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篮球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关注度。(4)分层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均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锻炼态度,“行为态度”、“行为习惯”和“情感体验”三个维度的提升效果分层教学法更好。
钱云龙[7](2021)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健康水平,让学生清楚意识到健康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实践表明体育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有着非比寻常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法对1071名参与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探究不同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体质健康测试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研究结论:(1)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有着较高的提升。(2)武术、健美操、健身气功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有着较低的提升。(3)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女生立定跳远成绩提升较大。(4)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女生仰卧起坐有着较高提升。(5)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女生耐力跑有着最为明显的提高,参与武术、健美操、健身气功体育教学俱乐部对于男生的耐力跑成绩提升较低。(6)田径、轮滑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利于提高女生五十米跑成绩。(7)搏克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利于男生坐位体前屈的提高。轮滑与田径体育教学俱乐部有利于男生肺活量提升。建议:(1)在体能类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内容与计划中提高柔韧性练习的比重。(2)在技能主导类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内容与计划中增加热身慢跑等时长,提高练习密度,缩短组间歇时长,提高学生运动负荷量,结合自身项目的特点增加体能与力量素质练习。
邓婕[8](2020)在《不同强度有氧健身操对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许庆[9](2020)在《10周大课间健身操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体质健康和执行功能发展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两个核心因素,体质中的BMI、力量素质和心肺耐力与执行功能具有相关性,12-14岁青少年的部分身体素质和执行功能发展均处于敏感期,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此时期寻求有效的提升办法非常重要。中高强度体育活动对体质和执行功能水平提升效果显着。目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参加中高强度体育活动主要集中于学校。大课间具有常规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开展频率均可以得到保障。健身操具有强度易控、适合集体练习和受青少年喜爱等优点,适合在大课间开展。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健身操作为干预项目,在大课间开展为期10周的干预,观察对12-14岁不同BMI水平初中生体质和执行功能产生的效果,为今后促进初中生体质和执行功能的发展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为该项目作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在学校的推广及其他研究者开发新的干预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上海市兰生复旦中学146名12-14岁初中生被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74人,对照组72人。依据性别和中国肥胖工作组设置的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进一步分为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男、女组。干预组完成10周,每周4次,每次15分钟的自编健身操运动,运动强度控制在64%-85%HRmax;对照组参加学校组织的常规大课间活动,内容为慢跑和广播体操,时间、频率和周期均与干预组相同,运动强度在≤63%HRmax。采用Polar OH1课堂心率监测系统监测两组学生心率。干预前后完成体质(身高、体重、腰围、握力、纵跳、坐位体前屈、50m跑和20m SRT)和执行功能(刷新、抑制和转换功能)测试。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基线体质和执行功能各指标同质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体质和执行功能各指标差异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交互作用显着指标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基线体质和执行功能各指标差异均不显着,经过10周健身操干预后:(1)身体形态方面,两组超重肥胖女生BMI和腰围的时间及交互作用显着(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干预组超重肥胖女生BMI和腰围干预前后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不显着,后测两组差异不显着。(2)身体素质方面,两组纵跳和50m跑的时间及交互作用显着(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干预组正常体重男生、正常体重女生、超重肥胖男生和超重肥胖女生纵跳及50m跑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不显着,后测两组50m跑差异不显着,纵跳差异显着(p<0.05)。(3)身体机能方面,两组20m SRT圈数和VO2max的时间及交互作用显着(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干预组正常体重男生、正常体重女生、超重肥胖男生和超重肥胖女生20m SRT圈数和VO2max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不显着,后测两组差异显着(p<0.05)。(4)抑制功能方面,两组抑制功能反应时的时间及交互作用不显着。两组抑制功能反应时干预前后差异均不显着,后测两组差异不显着。(5)刷新功能方面,两组刷新功能反应时的时间和交互作用显着(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干预组正常体重男生、正常体重女生、超重肥胖男生和超重肥胖女生刷新功能反应时干预前后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不显着,后测两组差异显着(p<0.05)。(6)转换功能方面,两组转换功能反应时的时间及交互作用不显着。两组转换功能反应时干预前后差异均不显着,后测两组差异不显着。研究结论:(1)10周大课间健身操运动干预可以提升12-14岁初中生心肺耐力、下肢力量和速度素质,对超重肥胖女生具有减肥效果。(2)10周大课间健身操运动干预可以提升12-14岁初中生刷新功能水平。
徐娟[10](2020)在《临沂市某中学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临沂市城区某初中学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膳食习惯、睡眠习惯、屏幕时间各项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现状,以及学生出生方式、出生体重和婴儿期喂养情况及家庭情况等的调查,探究生活方式、出生时及婴儿期喂养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为改善学生生活方式、提高体质健康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为临沂市城区中学生健康改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某校初中三个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整群抽样,抽取10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出生时情况、婴儿期喂养情况及父母和家庭情况;对生活方式各类别的定性资料用百分比统计描述;以评分的形式对生活方式进行评价和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群体的组间比较。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各指标得分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群体生活方式、体质健康状况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生活方式、出生时情况、婴儿期喂养情况及父母和家庭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生活方式,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学生群体存在差异。总体来看,不同性别相比,男生生活方式好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级相比,年级越高生活方式越趋于健康,九年级生活方式最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方式各方面中,存在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经常熬夜,睡眠质量欠佳,有13.59%学生未能做到每天吃早餐、39.69%存在不同程度的挑食偏食、膳食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体质健康上,总体评分中,优秀率2.41%,良好率25.77%,及格率55.49%,不及格率16.33%。男生和女生均为年级越高,得分均值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身体形态方面,超重和肥胖率男生为26.3%,女生为25.79%;身体素质方面,年级越高,男女生各方面素质均越好;男生中肌肉力量项目引体向上最弱,未达及格水平;女生立定跳远和800米跑项目最弱,两项目仅九年级达到及格水平。3.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男女生生活方式各方面与体质健康均有相关性,生活方式对女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比对男生的影响大。男女生体质健康测试各个指标均与生活方式有不同程度的相关。中学生体质健康与婴儿期出生体重和母乳喂养时间相关,与父亲学历和父母体育锻炼情况相关。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相关性大小依次为体育锻炼习惯、膳食习惯、出生体重、睡眠习惯、日均屏幕时间、父亲学历、父亲每周锻炼次数、母亲每周锻炼次数、婴儿期母乳喂养时间(F=28.966,R2=0.507,p<0.01)。结论1.学生总体体育锻炼缺乏,有一定比例学生存在睡眠障碍,挑食偏食问题突出,膳食结构有待改善。2.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优良率低,不及格率高,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尤其力量、耐力、速度素质均迫切需要提高。3.体育锻炼习惯、膳食习惯、睡眠习惯、日均屏幕时间、婴儿期出生体重、母乳喂养时间、父亲学历和父母体育锻炼情况是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提高要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善,还要重视家庭情况的影响。
二、浅谈唤醒水平对大学生1000米跑成绩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唤醒水平对大学生1000米跑成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11-12岁青少年执行功能和心肺适能影响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有关执行功能概述 |
2.1.1 执行功能定义 |
2.1.2 执行功能的分类与测量 |
2.1.3 执行功能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
2.1.4 关于运动干预对执行功能影响的研究 |
2.2 有关20米往返跑和心肺适能概述 |
2.2.1 20米往返跑由来 |
2.2.2 20米往返跑测试规则 |
2.2.3 20米往返跑应用 |
2.2.4 心肺适能概述 |
2.2.5 关于心肺功能和执行功能关系的研究 |
2.3 关于高强度间歇训练研究概述 |
2.3.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心肺耐力影响的发展和研究 |
2.3.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执行功能影响研究概述 |
2.4 关于中等强度持续训练研究概述 |
2.4.1 有氧运动对心肺耐力的影响研究 |
2.4.2 有氧运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 |
2.5 运动影响执行功能的机制 |
2.6 小结 |
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 |
4.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 |
4.2 干预前实验对象同质性检验结果 |
4.2.1 干预前受试者同质性检验 |
4.3 受试者执行功能各子功能的干预前后测试结果对比 |
4.3.1 受试者干预前后抑制功能的测试结果对比 |
4.3.2 受试者干预前后刷新功能的测试结果对比 |
4.3.3 受试者干预前后转换功能的测试结果对比 |
4.4 受试者干预前后受试者心肺适能的测试结果对比 |
4.5 干预前后儿童心肺适能与执行功能之间相关性结果 |
5.讨论与分析 |
5.1 对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受试者执行功能和心肺适能的影响分析 |
5.2 干预前后实验对象心肺适能与执行功能之间相关性分析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问题与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体育 |
(二)体育素养 |
(三)学业成绩 |
四 相关研究述评 |
(一)体育与智育关系的研究 |
(二)体育活动影响认知能力的研究 |
(三)体育活动影响学业成绩的研究 |
(四)相关研究总结和评价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 脑科学研究 |
(一)运动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合成 |
(二)运动促进脑部血管生成 |
(三)运动改变脑结构 |
二 具身认知理论 |
(一)具身认知的历史渊源 |
(二)具身认知的主要观点 |
三 中介变量的影响 |
(一)自我效能感 |
(二)自我控制力 |
(三)情绪调节 |
(四)意志品质 |
第三章 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相关研究 |
一 研究目的与假设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假设 |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 问卷设计和预调研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预调研 |
四 调查结果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相关性分析 |
(三)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关系回归分析 |
五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影响的调查研究 |
一 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四)调查工具 |
二 调查结果 |
(一)体育素养和学业成绩都高的学生 |
(二)体育素养低学业成绩高的学生 |
(三)体育素养高学业成绩低的学生 |
(四)体育素养和学业成绩都低的学生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一 体育素养与学业成绩无显着相关的可能原因探析 |
(一)体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存在剂量效应 |
(二)初中生学业负担过重 |
(三)初中生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不足 |
(四)体育测评考核标准不够合理 |
(五)学业成绩不能反映高级认知能力 |
(六)思维能力在初中体育课中体现较少 |
二 启示与建议 |
(一)适当增加学生体育运动时间 |
(二)有效教学,减负增效 |
(三)全面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 |
(四)改进体育课评价方式 |
(五)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
(六)体育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初中生体育素养调查问卷 |
附录 B 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访谈提纲 |
致谢 |
(5)表象训练对大学生足球技能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及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概念的界定 |
2.2 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与相关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与相关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与运动技能项目学习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法与足球技能学习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法与足球技能学习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内专家学者关于表象训练法与足球技能学习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教学法 |
3.2.3 表象训练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表象训练实验教学内容的构成 |
3.3.1 实验主试人员 |
3.3.2 实验被试人员 |
3.3.3 实验时间 |
3.3.4 实验地点 |
3.3.5 实验内容 |
3.4 表象训练实验过程的设计环节 |
3.5 表象训练实验实施过程 |
3.5.1 实验过程实施第一阶段 |
3.5.2 实验过程实施第二阶段 |
3.6 教学实验结果考核与评价 |
3.6.1 考核人员的组成 |
3.6.2 考核内容 |
3.6.3 考核的时间安排 |
3.6.4 实验内容考核技术评定标准 |
3.6.5 考核的实验过程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 脚内侧传接球教学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4.3 头顶球教学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4.4 掷界外球教学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4.5 过杆射门教学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分层教学法在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的概念 |
2.1.1 传统教学法 |
2.1.2 分层教学法 |
2.1.3 体育分层教学法 |
2.2 分层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
2.2.1 国外分层教学的发展 |
2.2.2 国内分层教学的发展 |
2.3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
2.3.1 多元智能理论 |
2.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3.3 掌握学习理论 |
2.4 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2.4.1 体育教学分层在不同项目教学中的应用 |
2.4.2 体育分层教学的原则 |
2.4.3 体育分层教学的方法 |
2.4.4 体育分层教学的效果 |
第3章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分层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4.1.1 实验前后50米跑成绩的变化 |
4.1.2 实验前后立定跳远成绩的变化 |
4.1.3 实验前后800米(女)跑成绩的变化 |
4.1.4 实验前后1000(男)米跑成绩的变化 |
4.1.5 实验前后仰卧起坐(女)成绩的变化 |
4.1.6 实验前后引体向上坐(男)成绩的变化 |
4.2 实验前后篮球基本技术的变化 |
4.2.1 实验前后定点投篮命中数的对比 |
4.2.2 实验前后双手胸前传接球次数的变化 |
4.2.3 实验前后半场V型上篮成绩的变化 |
4.2.4 实验前后全场跑篮的对比 |
4.3 实验前后篮球学习兴趣的变化 |
4.3.1 实验前后消极情绪得分的变化 |
4.3.2 实验前后积极情绪得分的变化 |
4.3.3 实验前后自主探究得分的变化 |
4.3.4 实验前后运动参与的变化 |
4.3.5 实验前后篮球关注的变化 |
4.4 实验前后锻炼态度的变化 |
4.4.1 实验前后行为态度的变化 |
4.4.2 实验前后目标态度的变化 |
4.4.3 实验前后行为认知的变化 |
4.4.4 实验前后行为习惯的变化 |
4.4.5 实验前后行为意向的变化 |
4.4.6 实验前后情感体验的变化 |
4.4.7 实验前后行为控制感的变化 |
4.4.8 实验前后主观标准的变化 |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
5.1 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效果分析 |
5.2 分层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篮球技能影响的效果分析 |
5.3 分层教学法对学生篮球学习兴趣影响的效果分析 |
5.4 分层教学法对学生锻炼态度影响的效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2.1 提高体育俱乐部教学水平 |
1.2.2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重要性 |
1.2.3 大学生体育活动与运动需求研究意义 |
1.3 选题意义 |
1.3.1 推动内蒙古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
1.3.2 通过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其体质健康的提高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教学 |
2.1.2 体育俱乐部教学 |
2.1.3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2.1.4 体能 |
2.1.5 运动项目分类的依据 |
2.2 文献综述 |
2.2.1 有关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2.2.2 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的研究 |
2.2.3 有关大学生BMI与体质健康测试相关性研究 |
2.2.4 有关不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相关性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对比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状况分析 |
4.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
4.1.2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分析 |
4.1.3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分析与建议 |
4.1.4 场地器材现状与学生满意程度 |
4.2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状况分析 |
4.2.1 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教学内容与运动负荷 |
4.2.2 参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动机 |
4.2.3 课外是否参加该项体育教学俱乐部运动项目的原因 |
4.2.4 体育教学俱乐部课程对于学生需求情况与分析 |
4.2.5 学生对于体育教学俱乐部选课的看法情况 |
4.2.6 学生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满意程度分析 |
4.3 不同项群体育教学俱乐部程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对比分析 |
4.3.1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肺活量对比分析 |
4.3.2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坐位体前屈对比分析 |
4.3.3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五十米跑对比分析 |
4.3.4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耐久跑对比分析 |
4.3.5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
4.3.6 不同项群体质健康测试立定跳远对比分析 |
4.3.7 不同项群总成绩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 |
(9)10周大课间健身操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文献综述 |
2.1 儿童青少年体质研究概述 |
2.1.1 体质定义及相关概念 |
2.1.2 儿童青少年体质现状 |
2.1.3 体质健康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
2.1.4 儿童青少年体质提升途径 |
2.1.5 运动干预对儿童青少年体质的影响 |
2.1.5.1 不同运动方案对儿童青少年体质的影响 |
2.1.5.2 健身操运动方案对体质改善的可行性 |
2.2 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研究概述 |
2.2.1 执行功能概念和测量方法 |
2.2.2 执行功能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
2.2.3 执行功能的可塑性及训练提升方法 |
2.2.4 运动干预方案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
2.2.4.1 慢性运动方案对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影响 |
2.2.4.2 健身操作为运动干预项目对执行功能改善的可行性 |
2.3 体质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概述 |
2.4 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概述 |
2.4.1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 |
2.4.2 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现状 |
2.5 小结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 |
4.1 运动强度监测结果 |
4.2 体质各指标比较结果 |
4.2.1 干预前体质各指标同质性检验 |
4.2.2 干预前后身体形态指标比较结果 |
4.2.3 干预前后身体素质指标比较结果 |
4.2.4 干预前后身体机能指标比较结果 |
4.3 执行功能各子功能比较结果 |
4.3.1 干预前执行功能各子功能同质性检验 |
4.3.2 干预前后抑制功能比较结果 |
4.3.3 干预前后刷新功能比较结果 |
4.3.4 干预前后转换功能比较结果 |
5.讨论与分析 |
5.1 大课间健身操强度分析 |
5.2 干预前后对体质的影响 |
5.2.1 干预前后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
5.2.2 干预前后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
5.2.3 干预前后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
5.3 干预前后对执行功能的影响 |
5.3.1 干预前后对抑制功能的影响 |
5.3.2 干预前后对刷新功能的影响 |
5.3.3 干预前后对转换功能的影响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不足与展望 |
8.参考文献 |
9.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10)临沂市某中学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学生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分析 |
2.2 睡眠习惯与屏幕时间的调查分析 |
2.3 膳食习惯的调查分析 |
2.4 生活方式各项评分 |
3 讨论 |
第二章 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测试指标 |
1.2.2 学生体质健康评分标准与等级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中学生体质健康等级总体分布 |
2.2 体质健康各单项指标现状 |
2.2.1 身体形态现状分析 |
2.2.1.1 身高 |
2.2.1.2 体质指数 |
2.2.2 身体机能现状分析 |
2.2.3 身体素质现状分析 |
2.2.3.1 坐位体前屈 |
2.2.3.2 50米速度跑 |
2.2.3.3 立定跳远 |
2.2.3.4 引体向上/仰卧起坐 |
2.2.3.5 各年级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跑 |
3 讨论 |
第三章 中学生生活方式、出生和喂养方式等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
1 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
2 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1 生活方式与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相关性分析 |
2.2 生活方式与身体素质的相关性分析 |
3 出生方式、出生体重及婴儿期喂养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
4 父母及家庭情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
5 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6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四、浅谈唤醒水平对大学生1000米跑成绩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关系的实证研究[D]. 刘涛.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执行功能的中介效应[D]. 祝国辉.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3]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11-12岁青少年执行功能和心肺适能影响的比较研究[D]. 王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4]初中生体育素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 朱芃.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表象训练对大学生足球技能学习效果的实验研究[D]. 刘向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6]分层教学法在高中篮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常伟欢. 扬州大学, 2021(09)
- [7]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影响研究[D]. 钱云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8]不同强度有氧健身操对大学生自我控制的影响研究[D]. 邓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10周大课间健身操运动对初中生体质及执行功能的影响[D]. 许庆.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10]临沂市某中学学生生活方式与体质健康相关性研究[D]. 徐娟. 青岛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