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音乐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的音乐性,锡剧,传承
音乐性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史恒[1](2017)在《从“人的音乐性”理论看江苏锡剧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锡剧是江苏一例重要的地方戏种,探究锡剧的传承,本质是考察人的传承,包括考察人参与传承的条件与动因,传承途径与模式等。“人性”的结构划分包含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叁个方面。“人的音乐性”,以人性中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在社会属性中形成,最终通过精神属性得以体现。锡剧对于锡剧传承人音乐性的要求,亦可分为叁个层次,首先是普通人基本都具有的音乐性,主要源于人的先天能力,建立于人性的自然属性中;其次是对锡剧音乐的欣赏、模仿学唱等能力;最后则是对锡剧音乐的创造能力,其中后两点都有后天习得因素的参与,都主要建立于人性的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之中。所以本文从人的音乐性角度出发,思考锡剧的传承问题。以锡剧名家的成长经历为抓手,剖析名家们艺术成长成才过程,发现锡剧名家的音乐性由先天性与习得性两方面内容构成。先天性是锡剧名家能抓住学习机遇的前提。后天的习得能力,是更高层次的音乐能力,是对人自然属性先天音乐能力的深化,锡剧习得过程中呈现出符号性、稳态性、地域性与创造性等方面的传承模式特征,这些隶属于社会、精神方面的要素直接影响和激励着锡剧的传承机制。(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7-03-01)
赵誉千,陈怡[2](2016)在《《人的音乐性》理论范式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民族音乐学家、社会人类学教授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1928~1990)的《人的音乐性》(Hwo Musical Is Man)是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他主要借用人类学的方法,以南非部落文达人的音乐研究为主,结合自己对文达女孩的成年礼及其音乐所做的田野调查,解释文达人的音乐文化含义。通过阐释音乐与其存在的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理解音乐和音乐背后的人。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着作产生的文化(本文来源于《民族音乐》期刊2016年06期)
宋亚楠[3](2015)在《象非象,声无际》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的灵魂就是以音乐的和谐构成的,意象是以音乐旋律方式展现神性。音乐与绘画本来分属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但两者异质同构,相异相通。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美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家的目光开始由外界转向关注内心世界。直至抽象艺术的产生,音乐与绘画从此开始有了第一次真正的亲密接触。其实对绘画与音乐间关系的关注早已有之,而康定斯基首次在理论方面详细阐述了绘画基本元素中的内在音响,在实践上亦有卓有成效的尝试。本文追溯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以及绘画音乐性理论的发展历程,通过点、线、面、色彩以及构成五大方面与音乐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来阐释论证康定斯基绘画音乐性的理论主张,最后展望其对于后世直至今日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以及借鉴意义。信息化高速发达的今日媒体社会,社会在精神的空虚萎缩方面和康定斯基所处的时代是相似的。我们同样在艺术创作中需要内在的精神,同样需要康定斯基如音乐般直指心灵的绘画及其理论来为我们拨开被物质主义浸淫的时代迷雾。(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刘康凯[4](2014)在《音乐性理论与诗歌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顾名思义,诗歌音乐性乃是表现在诗歌中的某种类似于音乐效果的性质,音乐与音乐性有其相似的一面,比如,它们都要通过声音形式显示出来;都要讲究节奏与和谐;都具有暗示和象征的功能,都具有某种意味。但诗歌音乐性并不等于音乐,首先,诗歌毕竟属于语言艺术,它的声音媒介是语音而不是乐音,不像音乐那样长于纯粹声音美的营造;其次,诗歌音乐性虽然也和音乐一样讲究节奏与和谐,但要以语言的(本文来源于《学语文》期刊2014年04期)
曾锋[5](2010)在《梁宗岱的文学音乐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宗岱是一个音乐至上论者,他强调一种音乐式的主-客、物-我契合。他所倡导的音乐化纯诗,以音乐(音韵)为主要存在形态,以声音来暗示和表现意义。他认为诗歌的音乐化手段还有韵律、平仄、双声迭韵、节奏、跨句、布局等,他所追求的文学音乐性常常并不是音乐,而只是以音乐的隐喻意义来指称语音技巧和效果以及非意识的心灵体验。(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尹海燕[6](2008)在《1896-1923: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时间进程为序,将1896年—1923年这段时间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研究整体,旨在清晰地再现从“诗界革命”到初期白话诗时期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理论萌芽、发生、建构的大致理路,并从具体诗论家的音乐性理论的个案分析中来考察现代汉语诗歌在音乐性理论上的创建与得失,以擦亮源头之境照出新诗未来理想的音乐之旅。本文对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理论研究的正文部分拟分四章:第一章诗歌与音乐的渊源,这是论文的理论基础,它论述了音乐性存在于诗歌中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部分分两节,第一节是诗歌的音乐本质论,从汉语言本身的音韵特征及汉语诗歌音乐性的发展演变来探讨诗歌的音乐性本质;第二节是古典诗歌的成乐机制,具体从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来分析诗歌音乐性的形成。第二章1896——1916:晚清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滥觞,本章主要描述了从1896年“诗界革命”开始到1916年白话诗运动这一阶段,现代诗歌音乐性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古典诗歌言说机制的松动、“饮冰室诗话”中梁启超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理论的各中探索、以及《新小说》时期“杂歌谣”的尝试,最终在“歌体诗”和“新粤讴”的实践中奠定了白话新诗的雏形。第叁章1917——1920: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理论的产生,这一阶段,白话新诗作为一种新的文类出现,也是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理论正式作为一个诗学命题被探讨的时期,本章主要探讨了在白话新诗诞生时期对诗歌音乐性理论有重要影响的命题,即白话新诗对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破坏,建构了汉语诗歌新的言说方式;初期白话诗人提出的“自然音节论”。第四章1920——1923:“白话诗”音乐性理论的建构,这四年时间里初期白话诗人开始关注诗歌的审美特性,并集中讨论了白话诗的音乐性问题,可以说是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理论全面建构时期,本章主要描述了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白话诗人对音乐性理论的建构;以“学衡派”为代表的保守派这一时期对白话诗音乐性提出的批评;以及以《少年中国》同仁和郭沫若为代表的诗论家导致的白话新诗音乐性由外而内的转向。最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从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理论的发生期的种种努力和演变中寻找规律,从而展望现代汉诗音乐性发展的方向,也是对当下诗歌创作回归艺术本体追求的一种呼吁。(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08-04-15)
霍俊明,岳志华[7](2005)在《纯诗视阈中的音乐性探求——梁宗岱新诗音乐性理论探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宗岱在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新诗发展的十字路口,对汉语新诗的本体性不断探求。在纯诗视阈中,他的诗歌音乐性的理论开拓都对新诗的实践和理论建设做出了富有启示性和有效性的时代和诗学的双重努力。(本文来源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音乐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英国民族音乐学家、社会人类学教授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1928~1990)的《人的音乐性》(Hwo Musical Is Man)是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他主要借用人类学的方法,以南非部落文达人的音乐研究为主,结合自己对文达女孩的成年礼及其音乐所做的田野调查,解释文达人的音乐文化含义。通过阐释音乐与其存在的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理解音乐和音乐背后的人。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着作产生的文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乐性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史恒.从“人的音乐性”理论看江苏锡剧传承[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2].赵誉千,陈怡.《人的音乐性》理论范式解析[J].民族音乐.2016
[3].宋亚楠.象非象,声无际[D].东北师范大学.2015
[4].刘康凯.音乐性理论与诗歌教学[J].学语文.2014
[5].曾锋.梁宗岱的文学音乐性理论[J].宜宾学院学报.2010
[6].尹海燕.1896-1923: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理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7].霍俊明,岳志华.纯诗视阈中的音乐性探求——梁宗岱新诗音乐性理论探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