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论文-李劲松,胡惠,田茂,刘庆虹,王斌

心房颤动房颤论文-李劲松,胡惠,田茂,刘庆虹,王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房颤动房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培哚普利,阿托伐他汀,高血压,阵发性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房颤论文文献综述

李劲松,胡惠,田茂,刘庆虹,王斌[1](2019)在《培哚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房颤复发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及1年内心房纤颤(房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于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PAF住院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培哚普利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为1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放射免疫法检测AngⅡ水平;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Ds)、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记录末次随访(治疗后12个月)时的收缩压、舒张压、LVDd、LVDs、LAD、LVEF和房颤复发率。结果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高血压合并PAF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LAD、LVDd、LVDs、血清hsCRP、TNF-α和AngⅡ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LVEF显着升高(P<0.05);联合组的房颤复发率为17.39%,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9.13%(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高血压合并PAF患者的AngⅡ水平,改善血压和心功能,减少房颤复发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李岩[2](2019)在《分析小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衰并心房颤动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价值及房颤复发的预防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分析小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新功能的改善效果及房颤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8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慢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取单双号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50例,实施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人数共计50名实施小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上的心功能情况及患者的房颤复发的概率。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来看,观察组患者在心功能改善的有效性为90.00%,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性70.00%,观察组患者房颤发生率为6.00%,对照组患者的房颤发生率为22.00%,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房颤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当前阶段来看通过小剂量瑞舒伐他汀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及患者房颤复发的产生,在未来可进行推广普及。(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3期)

阴晓婷,阴晓钰,崔宗义,陈福坤,李冬灵[3](2019)在《心房颤动患者经皮房颤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一站式”治疗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一站式"治疗房颤患者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导管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的房颤患者70例,在术前给予患者充分心理支持,在术后加强病情监测,同时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对护理全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70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术后房颤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出院后随访6个月,患者无脑血管意外、死亡及其他相关事件发生。结论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是一项技术较新、操作较复杂的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要求较高,科学护理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获得预期效果。(本文来源于《内科》期刊2019年01期)

贺小兰,游桂英[4](2018)在《系统护理干预在心房颤动患者瓣膜置换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心房颤动患者瓣膜置换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8月心房颤动患者8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与研究组(n=42)。2组均接受瓣膜置换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系统护理干预。统计2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负性情绪[焦虑(SAS)、抑郁(SDS)]分值、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2组精神健康、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机能分值较护理前增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 05);护理后2组SDS及SAS分值较护理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 14%)低于对照组(23. 81%)(P <0. 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5. 24%)高于对照组(76. 19%)(P <0. 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瓣膜置换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抑郁及焦虑等负性情绪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还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小林,杨国华[5](2018)在《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治疗心房颤动对房颤复律及其安全性的比较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索他洛尔与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心房颤动复律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00例心房颤动患者资料,将行胺碘酮医治的5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行索他洛尔医治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对两组心功能指标、疗效指标及副反应状况。结果:研究组Pmax、Pd等指标水平(112.01±11.28)ms、(45.46±6.10)ms比对照组优,复律时间、房颤发作次数等(4.20±1.42)h、(5.80±0.92)次比对照组优,副反应总发生率(12.00%)比对照组(28.00%)低,差异显着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行胺碘酮医治可缩短心房颤动复律的时间,改善心功能,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王吉云[6](2017)在《从《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看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中的临床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16)发布《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在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和抗凝治疗等方面有较多的变化,为心房颤动提供了新的诊治思路,本期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诊疗中心王吉云教授从《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看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中的临床问题,为广大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7年02期)

蒋捷[7](2016)在《心房颤动患者长期管理——房颤中心的临床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推算,中国目前房颤患病人口有近千万[1]。同时,房颤与高血压病、糖尿病相似,也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和管理与其他慢性疾病有相似之处,却更为复杂。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针对节律和心率的控制及预防血栓栓塞的治疗。由于房颤人群临床情况的巨大差异,在具体的临床处置中会面临复杂的临床决策。例如,目前射频消融术已经成为指南推荐的症状性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2-3],荟萃分(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陈朝峰,许轶洲[8](2015)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前血浆脂质成分对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前血浆LP(a)(脂蛋白(a))、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胆固醇)、TG(甘油叁酯)浓度能否预测术后房颤复发。方法 183例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130例,持续性房颤53例。房颤复发定义为术后6个月后心电图和/或24 h动态心电图证实房颤发作持续时间≥30s,根据房颤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术前检测LP(a)、LDL-c、HDL-c、TC、TG的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等辅助检查。结果在6-19(13.83±4.1)个月的随访中,房颤的复发率为25.14%(46/183),其中阵发性房颤为23.85%(31/130),持续性房颤为28.3%(15/53)。房颤术后复发患者左房内径(LAD)大于无复发组[(4.31±0.80)ms vs(3.96±0.63)ms,P=0.003];复发患者术前血浆LP(a)、TC、LDL-c水平较无复发患者显着升高[(23.93±18.80)vs(15.65±18.24),P=0.012]、[(4.59±0.96)vs(4.26±0.98),P=0.048]、[(3.00±1.03)vs(2.49±0.97),P=0.001],HDL-c显着低于无复发者[(1.11±0.25)vs(1.22±0.30),P=0.037],而复发组TG水平和无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中,阵发性房颤复发组LDL-c、TC水平高于无复发组(P<0.05);持续性房颤复发组LP(a)浓度高于无复发组、HDL-c低于无复发组(P<0.05)。ROC曲线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现对于整体房颤患者而言,LDL-c、HDL-c对于复发具有较强预测作用,界值分别为:2.585mmol/L,1.015mmol/L。亚组分析发现对于阵法房颤患者LDL-c、TC对术后复发具有较强预测作用,界值分别为:2.61mmol/L,4.89mmol/L;持续性房颤LP(a)、HDL-c对术后复发具有较强预测作用,界值分别为:12.45mg/dL,0.99mmol/L。结论房颤消融术前血浆高水平的LP(a)、LDL-c、TC及低水平的HDL-c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相关,LP(a)、LDL-c、HDL-c、TC可能成为术后房颤复发的重要的预测因素。(本文来源于《2015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6-25)

肖婧雯[9](2015)在《心房颤动患者消融后环肺静脉疤痕形成情况及其与早期房颤复发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心脏延迟钆剂核磁共振成像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环肺静脉疤痕形成情况及其与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福建省立医院(叁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7月-2014年12月期间非瓣膜性房颤(NVAF)行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的患者30例为受试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所有受试对象均接受普通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诊断阵发性房颤23例、持续性房颤7例。每例患者均接受术前常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四项等)、心脏正侧位片、心脏彩超、经食道心脏彩超、左房+肺静脉CT等检查,并明确无手术禁忌症。所有患者在术后3个月均接受心脏核磁共振平扫及心脏延迟钆剂核磁共振(DE-c MRI)扫描评估术后环肺静脉疤痕形成情况,13例接受术前心脏核磁共振平扫,所有患者中1例因呼吸门控不能配合导致钆剂延迟增强扫描时图像噪音过多无法辨识被排除,1例患者术后拒绝心脏核磁共振扫描。通过病史、查体、心电监测、普通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途径明确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情况。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消融术前后环肺静脉疤痕或纤维化灶的差异,根据需要运用逐步Cox回归模型及秩和检验分析环肺静脉疤痕占比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结果:运用心脏核磁共振平扫观察发现手术前后环肺静脉疤痕占比存在变化((6.77±1.69)%VS(43.62±14.33)%,P<0.05)。运用DE-c MRI观察发现未复发组的环肺静脉疤痕占比(81.61±6.68)%明显多于复发组(61.84±4.72)%,经逐步Cox回归分析知术后早期AF复发与环肺静脉疤痕占比相关(P=0.049),与其余临床因素无关。进一步经秩和检验分析知术后早期AF复发与环肺静脉疤痕占比呈负相关(R=-0.664,P<0.05)。其他临床特征与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性如下:年龄((57.04±10.03)岁,P=0.867),房颤病史((2.41±2.68)年,P=0.440),男性(19例,67.86%,P=0.342),阵发房颤(22例,78.57%,P=0.070),体质量指数((24.02±2.37)kg/cm2,P=0.556),左房内径((405.96±50.95)mm,P=0.641),高血压病(7例,25%,P=0.863),冠心病(2例,7.14%,P=0.342),术中迷走神经反射(2例,7.14%,P=0.104),直流电复律(4例,14.29%,P=0.133),未发现糖尿病患者。结论:1、射频消融术能造成环肺静脉口的组织损伤而形成稳定疤痕,是维持持续窦律的基础;2、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环肺静脉疤痕占比与术后早期复发情况呈负相关;3、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环肺静脉疤痕占比减少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5-06-01)

姜兆磊[10](2015)在《自主神经系统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及房颤诊疗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我们拟通过观察皮肤神经活性与星状神经节活性的关系、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对心房颤动的影响以及环左房消融对心房颤动及心脏电生理的影响,来探讨心房颤动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同时进一步研究心房颤动诊疗的策略。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观察胸部皮肤神经活性与星状神经节活性关系,探讨应用胸部皮肤神经活性间接评估星状神经节活性的可行性及其与心率变化的关系。(2)观察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对心房颤动的影响,研究自主神经干预治疗房颤的新方法,探讨心房颤动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及迷走神经刺激抑制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3)观察环左房消融对心房颤动及心脏电生理的影响,评价心外膜环左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完善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胸部皮肤神经活性可用于间接评估犬星状神经节活性,与心率变化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可用来预测心律失常的发生。(2)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可以减慢房颤时的快速心室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1)增加下腔静脉-心房下部神经节丛活性(inferior vena cava-inferior atrial ganglionated plexus nerve activity,IVC-IAGPNA),减慢房室结的传导;(2)诱导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内神经节细胞凋亡,减弱SG的交感神经活性。(3)心外膜环左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可以安全、有效的隔离消融左房顶部及后壁。与单纯肺静脉消融相比,环左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可以更有效的终止房颤的维持、抑制房颤的复发,提高房颤的治疗效果。第一部分胸部皮肤神经活性与星状神经节活性的关系目的:星状神经节活性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基础。直接记录星状神经节活性需要开胸手术,不仅操作复杂,而且创伤较大。相关研究,已证实上胸部的皮肤主要受来自星状神经节的交感神经的支配。本研究拟通过观察胸部皮肤神经活性与星状神经节活性的关系,来探讨应用胸部皮肤神经活性间接评估星状神经节活性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用杂种犬9只,体重22~30Kg,5只用于急性实验研究,4只用于慢性实验研究。急性实验:麻醉状态下,将蜂毒明肽直接注射到犬的右侧星状神经节,同时记录10分钟犬右侧星状神经节活性、胸部皮肤神经活性及心电图。慢性实验:左侧开胸,将神经活性记录仪植入犬体内记录左侧星状神经节活性;待犬恢复2周后,在犬清醒状态下,同时记录30分钟犬左侧星状神经节活性、胸部皮肤神经活性及心电图。结果:急性实验结果表明,胸部皮肤神经活性与右侧星状神经节活性呈明显正相关(r=0.877,95%CI[0.732,1.000],P<0.05);胸部皮肤神经活性与心率也呈明显的正相关(r=0.837,95%CI[0.752,0.923],P<0.05)。慢性实验结果表明,胸部皮肤神经活性与左侧星状神经节活性呈明显正相关(r=0.746,95%CI[0.527,0.964],P<0.05);胸部皮肤神经活性与心率也呈明显的正相关(r=0.706,95%CI[0.484,0.927],P<0.05)。结论:胸部皮肤神经活性可用于间接评估犬星状神经节活性,与心率变化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可用来预测心律失常的发生。第二部分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抑制犬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低强度迷走神经刺激(low-level vagal nerve stimulation,LL-VNS)可以有效抑制心房颤动的触发,但迷走神经刺激(vagal nerve stimulation,VNS)对房颤维持的影响目前研究仍较少,而且迷走神经刺激抑制心房颤动的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本实验拟通过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对犬心房颤动的影响,研究迷走神经刺激抑制心房颤动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用杂种犬6只,体重23~28Kg。全麻下,右侧开胸,在右心耳上安装植入型复律除颤器;安装神经活性记录仪记录下腔静脉-心房下部神经节丛活性(inferior vena cava-inferior atrial ganglionated plexus nerve activity,IVC-IAGPNA)、右侧迷走神经活性(right vagal nerve activity,RVNA)和左侧迷走神经活性(left vagal nerve activity,LVNA);在犬左侧颈部迷走神经上安装迷走神经刺激器。犬恢复2周后,打开复律除颤器进行右心耳快速起搏(600bpm),构建犬持续的心房颤动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打开迷走神经刺激器,刺激模式为(14s ON,1.1min OFF或3min OFF)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对犬心房颤动的影响,并对比观察不同时间点犬左房右下GP及左、右迷走神经活性的变化情况。病理研究,分别应用酪氨酸羟化酶染色和TUNEL检测观察星状神经节(stellate ganglion,SG)的病理变化情况,探究其可能的机制。结果:快速起搏2~6周(平均4.00±1.79周)后,6只犬均构建成持续的房颤模型。与房颤基线(142.04±7.93 bpm[95%CI,133.72 to 150.37])相比,犬的心室率在VNS 1.1min OFF(123.29±6.29 bpm[95%CI,116.69 to 129.89])(P=0.001)和VNS 3min OFF(120.01±4.93 bpm[95%CI,114.84 to 125.18])(P=0.001)时均有明显减慢。IVC-IAGPNA在VNS 1.1min OFF(40.98±11.27m V-s[95%CI,29.16 to 52.80])(P=0.002)和VNS 3min OFF(39.78±10.14m V-s[95%CI,29.14 to 50.42])(P=0.001)时均较房颤基线(35.68±10.99 m V-s[95%CI,24.15 to 47.21])有明显提高。酪氨酸羟化酶染色发现,在成功取到双侧星状神经节的5只犬中,左侧的星状神经节中均可见明显的坏死区,而右侧未见明显坏死区。左侧坏死区的面积约占左侧星状神经节面积的38.6±19.3%[95%CI,14.7%to 62.5%]。坏死区内TH阴性神经节细胞的百分比约为8.4±4.1%[95%CI,3.3%to 13.6%],较正常区内TH阴性神经节细胞的百分比(3.0±1.3%[95%CI,0%to 6.5%])明显升高(P=0.04)。TUNEL检测发现,5只犬双侧星状神经节内均可见到TUNEL阳性的神经节细胞,左侧星状神经节内TUNEL阳性细胞的比例约为22.2±17.2%[95%CI,0.9%to 43.5%],右侧星状神经节内TUNEL阳性细胞的比例约为12.8±8.4%[95%CI,2.4%to 23.2%]。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以减慢房颤时的快速心室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1)增加IVC-IAGPNA,减慢房室结的传导;(2)诱导SG内神经节细胞凋亡,减弱SG的交感神经活性。第叁部分心外膜环左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对心房颤动的影响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心外膜环左房消融(circumferential left atrial ablation,CLAA)联合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治疗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实验用猪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0只:房颤对照组(AF组)、肺静脉消融组(PVI组)、环左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组(CLAA+PVI组)。通过心房快速起搏构建持续的心房颤动模型。房颤构建成功后,AF组不做消融处理;PVI组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做肺静脉隔离消融;CLAA+PVI组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先做肺静脉隔离消融,再做环左房消融。消融后,应用电复律将所有房颤猪恢复窦性心律,再次检测比较各组猪的房颤易感性及房颤维持时间的差异。结果:起搏6.27±0.69周后,所有猪均成功构建成稳定的持续的房颤模型。PVI组和CLAA+PVI组的猪顺利在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心外膜消融术。2组中,单纯肺静脉消融使3只(3/20,15%)猪终止房颤,环左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使5只(5/8,62.5%)猪终止房颤(P=0.022)。全部猪恢复窦性心律后,burst起搏可使AF组10只(10/10)猪全都诱发成持续的房颤;PVI组仅有3只(3/10,P=0.003)诱发成持续的房颤,CLAA+PVI组(0/10,P<0.001)无持续的房颤诱发成功,均明显低于AF组;而PVI组与CLAA+PVI组无明显差异(P=0.211)。AF组诱导的房颤平均维持时间为1800s;PVI组的房颤平均维持时间为1217.90±444.10s[95%CI,900.21-1535.59],CLAA+PVI组的房颤平均维持时间为734.70±177.81s[95%CI,607.51-861.89],较AF组明显缩短(P<0.05);与PVI组相比,CLAA+PVI组的房颤平均维持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结论:心外膜环左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可以安全、有效的隔离消融左房顶部及后壁。与单纯肺静脉消融相比,环左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可以更有效的终止房颤的维持、抑制房颤的复发,提高房颤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5-06)

心房颤动房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分析小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新功能的改善效果及房颤复发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至2018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老年慢性心衰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取单双号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50例,实施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人数共计50名实施小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在临床上的心功能情况及患者的房颤复发的概率。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来看,观察组患者在心功能改善的有效性为90.00%,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效性70.00%,观察组患者房颤发生率为6.00%,对照组患者的房颤发生率为22.00%,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房颤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当前阶段来看通过小剂量瑞舒伐他汀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及患者房颤复发的产生,在未来可进行推广普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房颤动房颤论文参考文献

[1].李劲松,胡惠,田茂,刘庆虹,王斌.培哚普利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房颤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

[2].李岩.分析小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衰并心房颤动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价值及房颤复发的预防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阴晓婷,阴晓钰,崔宗义,陈福坤,李冬灵.心房颤动患者经皮房颤射频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一站式”治疗的护理[J].内科.2019

[4].贺小兰,游桂英.系统护理干预在心房颤动患者瓣膜置换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应用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5].王小林,杨国华.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治疗心房颤动对房颤复律及其安全性的比较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

[6].王吉云.从《2016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看心房颤动脑卒中预防中的临床问题[J].中国全科医学.2017

[7].蒋捷.心房颤动患者长期管理——房颤中心的临床实践[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

[8].陈朝峰,许轶洲.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前血浆脂质成分对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作用[C].2015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5

[9].肖婧雯.心房颤动患者消融后环肺静脉疤痕形成情况及其与早期房颤复发关系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

[10].姜兆磊.自主神经系统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及房颤诊疗策略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标签:;  ;  ;  ;  

心房颤动房颤论文-李劲松,胡惠,田茂,刘庆虹,王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