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编日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语语法,《新编日语语法教程》,教学理论研究
新编日语论文文献综述
李召辉[1](2019)在《日语语法教学理论研究——评《新编日语语法教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日两国民间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学习日语的人越来越多。我国高校也开设有日语专业,同时日语作为第二语种也成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日语语法教学既是日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又是大学生难以掌握和理解的部分。在传统日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只重视句子与词语结构的讲授,而学生只能在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下死记硬背语法,无法理解一些抽象语法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作为英语专业第二语种的日语课程,一般需要在两年内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多少(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9年14期)
贾军芹[2](2018)在《如何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日语教学进行文化导入——以《新编日语1》第8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式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理念是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在理解探究式教学的内涵的基础上,按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以《新编日语》第一册第八课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验证了这一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22期)
沈金鸣[3](2018)在《中国日语教科书中“ティル”的使用状况及其对学习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テイル”这一语法的习得,尤其是其表示“结果的状态”等的用法,一直以来都被认为十分困难。虽然几十年来已有汗牛充栋的论文对其进行研究,但直至今日,对于学习者为何难以掌握“テイル”,以及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其习得等问题,学界仍没有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本篇研究基于克拉申所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分别从“テイル”的谓语动词种类和其表达的意义的角度,通过与日语母语者语料库中“テイル”的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中国教科书中“テイル”的使用倾向及其与日语母语者使用的不同,最终实地调查使用该教科书的学习者对“テイル”的掌握情况,探索中国日语教科书中“テイル”的使用状况对学习者的影响。本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为论文的绪论和先行研究。在这里,分别从“テイル”的意义分类,谓语动词种类,以及习得研究等方面对先行研究进行概览总结与分析,并提出本论文所研究的问题:教科书中“テイル”的使用方式是否影响了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的习得。第二章为对日语母语者“テイル”使用情况的考察。通过检索名大语料库与现代日语书面语均衡语料库,分别从日语口语和日语书面语两个方面考察了日语母语者使用“テイル”时各意义的使用情况及动词类型的使用倾向。最终发现日语母语者对“テイル”的使用与中国学习者普遍的习得情况有很大差别,“动作动词”的使用频度低于“到达动词”,而“动作的继续”等学习者习得情况较好的意义的使用频率远低于“结果的状态”这一学习者极难习得的意义。第叁章为针对中国所使用的日语教科书中“テイル”的使用情况所进行的考察。所调查的教科书为中国S大学初级阶段所使用的教科书《新编日语》一、二、叁册。调查内容为教科书中使用“テイル”时各意义的使用情况及动词类型的使用倾向等,并分别对其各方面与日语母语者所使用的倾向进行对比。同时,由于之后的调查涉及到一、二年级学生的区分,在该部分也进行了教科书内部进行第一册和二、叁册内容的对比分析。最终,发现教科书中“テイル”各动词类别和意义的使用与日语母语者的使用存在较大差异。第四章为于S大学实施的问卷调查的分析研究。经过前几部分的考察后,已经了解了教科书和母语者语料库在使用“テイル”时所显示出的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在该部分通过统计分析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这种差异对于学习者习得的影响。最终,发现该差异与学习者没能均衡掌握“テイル”这一情况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第五章为论文结论。在该部分对本文各部分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总体性总结,并针对本次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对日语教科书和教学实践中对于“テイル”的教学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发现中国日语教科书在使用“テイル”时,从谓语动词种类和其表达的意义的角度看都与日语母语者的使用具有差异性,且差异程度与学习者对“テイル”的习得程度呈现了较为一致的倾向。本研究最后根据该结果和其他相关资料,提出日语教育教学方向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9)
张燕琳[4](2018)在《关于《新编日语(修订本)》会话文语篇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2017年9月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采集工具输入“日语教育教学教科书”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显示,相关期刊论文129篇,硕士论文41篇,博士论文14篇。期刊杂志中发表的关于日语教科书研究的论文相对硕博论文数量较多,其中以具体教科书为例,就教科书中的词汇或某一语法表达为对象的研究成果丰硕,同时教授法、课堂设计、学生习得心理等多角度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笔者发现关于日语教科书的研究多注重具体某一单词和句子的分析,而忽略了大于句子的篇章层面的分析,缺少较为宏观的视角。对《新编日语(修订本)》这部使用时间近20年的教科书的探讨也多为词汇、语法方面,其中涉及会话文篇章的研究据笔者调查仅两篇。日语教科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日语教科书《新编日语(修订本)》为范本,选取其中的会话文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语篇的结构、衔接方式以及是否具有连贯性。从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出发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考察此教科书中的会话文语篇:(一)衔接手段;(二)句际关系;(叁)相邻语段构成的语言功能;(四)话题展开情形。本论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动机以及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第二章为先行研究部分,整理了有关日语教科书和篇章分析的先行研究。第叁章阐述了本研究使用的相关理论方法。第四章选取教科书18篇会话文篇章进行考察。第五章为考察的结果和今后的课题。考察结果如下:(1)会话文篇章衔接手段中语法衔接手段省略的运用最多;(2)会话文篇章中词汇衔接手段同一语句的反复和关联语句的使用大量存在;(3)句子之间的联结关系以“应答型”构成的一问一答为主;(4)相邻语对的发话功能中“情报要求-情报提供”这一类型最多;(5)存在相邻语对不回应现象;(6)存在没有开始部和结束部的会话文。(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3-01)
贾军芹[5](2017)在《论日语教学中中日文化双向导入的方法——以《新编日语1》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存在只导入日本文化、中国文化严重缺失的现象。以教材《新编日语1》为例,提出了日语教学中双向文化导入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7年30期)
贾睿琪[6](2017)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新编日语(修订本)》中格助词「を」的语法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的认知能力对语言现象进行的动态研究。本研究以格助词「を」为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原型理论、意义扩张等在日语教科书语法解析中的体现,并针对中国学习者的日语习得特点对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日语教学实践相结合,给日语学习者以启发。(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17期)
康静纯[7](2017)在《综合日语教材与日语专四考试相关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日语课涉及听、说、读、写等多项语言技能的培养,平均周学时远超过其他科目,贯穿我国大学日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作为基础阶段的核心课程,至今为止中国国内先后出版发行了十余种综合日语教材,这些教材各有所长。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四级考试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属于尺度参照性标准化考试,是日语专业本科生最为重要的语言水平考试之一。教师和学生势必会关心和重视综合日语教材与专业四级考试的相关性。但是,目前关于综合日语教材与专业四级考试相关性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论文搜集了2010年至2015年日语专业四级考试中有关词汇和语法的考试题,考察和比较了《新编日语》、《综合日语》这两套综合日语教材与日语专业四级考试的相关性。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日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点,以期为综合日语教学和综合日语教材的改善方案提出建议。本论文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概述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先行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叁章中对各年度日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单词和语法进行分类,分别概述《新编日语》和《综合日语》中词汇和语法的概况。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论述两套综合日语教材中的词汇和语法与专业四级考试的相关性。第六章通过本文的考察,提出了基础阶段综合日语课词汇和语法教学以及教材改善的建议。第七章总结本研究,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从整体来看,2010年至2015年专业四级考试考察的393个词汇和190项语法中,有叁分之一左右的单词和21项语法在两套教材中均没有出现。《新编日语》词汇与日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重合率为63%,比《综合日语》高出十个百分点。两套教材的语法与日语专业四级考试语法试题重合率都接近80%,差距不大。两套综合日语教材各具特色和优势,《综合日语》词汇和语法分类方式较为独特,关于词义和活用形的解说相对比较简单;在《新编日语》中,同形或同义语法大多被编排在一起进行讲解,但其不同接续和用法容易使学习者混淆。因此,综合日语课的教学不能完全拘泥于某一套教材,可根据日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的要求适当补充相关教学资料。与此同时,综合日语教材在编写课程中应考虑难易度和学习者的接受程度,注重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5)
洪蓓[8](2016)在《关于《新编日语》中感情形容词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形容词属于日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项目。虽说日语形容词的习得对于非日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并不是最难的学习项目,但是其中的感情形容词是形容词习得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希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感情形容词习得的大致情况,对学习者使用的教材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日语感情形容词的教学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6年09期)
刘文佳[9](2016)在《大学日语专业教材《新编日语》与《综合日语》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日语专业精读课作为基础课中的重要课程,其教材的选择十分重要。一般来说,一、二年级即低年级的教材是配套使用的。文章就国内通常使用的两种教材——《新编日语》《综合日语》从教材的结构、语音、词汇、语法、会话、练习以及文化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期对日语专业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6年17期)
李丽萍[10](2016)在《『新编日语』(修订本)における受动表现に関する一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1はじめに叶菁(2003)は、『新编日语2』(周平他1994以下『新编2』)における受动文の説明について、受动文の特徴や使用上の注意点が网罗されていないことを指摘し、その不足部分を补充した。また、近藤他(2008)が事态把握という観点から、『新大学日本语1-2』(蔡全胜2000、2001)を含めた中国で出版された初级教科书10册を调べたところ、『新大学日本语2』の解説に不自然な使役受(本文来源于《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新编日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探究式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理念是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在理解探究式教学的内涵的基础上,按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以《新编日语》第一册第八课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验证了这一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编日语论文参考文献
[1].李召辉.日语语法教学理论研究——评《新编日语语法教程》[J].领导科学.2019
[2].贾军芹.如何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日语教学进行文化导入——以《新编日语1》第8课为例[J].山西青年.2018
[3].沈金鸣.中国日语教科书中“ティル”的使用状况及其对学习者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8
[4].张燕琳.关于《新编日语(修订本)》会话文语篇的考察[D].重庆大学.2018
[5].贾军芹.论日语教学中中日文化双向导入的方法——以《新编日语1》为例[J].河南农业.2017
[6].贾睿琪.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新编日语(修订本)》中格助词「を」的语法解析[J].长江丛刊.2017
[7].康静纯.综合日语教材与日语专四考试相关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7
[8].洪蓓.关于《新编日语》中感情形容词的考察[J].语文学刊.2016
[9].刘文佳.大学日语专业教材《新编日语》与《综合日语》比较分析[J].高教学刊.2016
[10].李丽萍.『新编日语』(修订本)における受动表现に関する一考察[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6
标签:日语语法; 《新编日语语法教程》; 教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