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杉科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洋杉科,2种发芽类型,繁殖
杉科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梁育勤[1](2016)在《南洋杉科植物的2种发芽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厦门植物园致力于南洋杉科植物的引种栽培,迄今已引有3属15种,在播种繁殖的过程中观察到南洋杉科植物存在子叶出土和子叶留土2种不同的发芽类型。本文通过图片详细介绍了2种不同类型的发芽过程,同时介绍了南洋杉科植物的播种繁殖方法。(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6年07期)
马诗钰,周兰英,熊海燕,蒲光兰,刘焕[2](2014)在《四川5种杉科植物的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Linn.f.)D.Don)、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和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inn.)Rich)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并对它们的种间亲缘关系和进化趋势进行探讨,旨在为该科植物进化及分类提供细胞遗传学资料。【方法】采用常规压片法,运用AI细胞遗传工作系统对5种杉科植物的染色体及核型进行研究。【结果】杉木核型公式为:2n=2x=22=20m(2SAT)+2sm,核型类型属于2B型;柳杉和日本柳杉的核型公式为:2n=2x=22=20m+2sm,核型类型属于2A型;池杉和落羽杉核型公式为:2n=2x=22=22m,核型类型属于1A型。平均臂比值差异不大,为1.20~1.31;核型不对称系数变化较小,为54.24%~55.57%;最长/最短染色体值为1.36~2.18。柳杉与日本柳杉的亲缘关系较近,池杉与落羽杉的亲缘关系较近,可分为3组:杉木、柳杉和日本柳杉、池杉和落羽杉。进化顺序为杉木>柳杉>日本柳杉>池杉>落羽杉。【结论】杉科植物总体进化程度相对原始,进化速度缓慢,但种间存在广泛变异,以杉木的核型进化程度最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9期)
韩培培[3](2014)在《3种杉科植物秋季叶色变化的生理生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3种杉科植物—落羽杉、池杉、水杉秋季叶片衰老叶色变化过程中叶色与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关系,本实验以3种杉科植物自然生长状态下的成树叶片为材料,研究了其叶色与各色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H值、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的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3种杉科植物秋冬叶色变化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各不相同,其中叶色变化开始时间先后顺序为:落羽杉、池杉、水杉,落羽杉观赏期为11月中旬至次年一月中旬,池杉观赏期为11月下旬至次年一月中旬,水杉观赏期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在秋色形成及变化过程中,3种杉科植物也存在差异,落羽杉观赏期叶色变化过程为:黄绿色、橙红色、暗红色;池杉观赏期叶色变化过程为:浅橙红色、橙红色、深红色;水杉观赏期叶色变化过程为:黄绿色、红褐色、棕褐色。(2)3种杉科植物叶色变化过程中,明度L值、色相b值变色前后变化不大,色相a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逐渐增大的,且变化幅度较大,a达到10之后有较好的观赏效果,说明叶色变化过程中绿色消退、红色显现可用色相a值作为代表性参数来表述。(3)在3种杉科植物叶色变化过程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含量都逐渐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显着,花青素含量逐渐增加,各色素含量百分比变化为叶绿素所占比例逐渐下降、类胡萝卜素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花青素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花青素含量与叶绿素含量比值的变化也都呈增加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花青素含量的积累,使得叶片中花青素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叶绿素所占的比例,使3种杉科树种的叶色发生了由绿色变为橙红色或暗红色。(4)3种杉科植物叶色变化过程中,pH值呈酸性,在3.61-5.34之间,并且是逐渐增加的,本研究结果表明,pH值在酸性范围内一定程度的上升有利于3种杉科植物秋色叶的形成。3种杉科植物叶色变化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对花青素的合成有促进作用,进而影响叶色变红。(5)3种杉科植物叶色由绿变红的过程中,PAL活性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3种杉科植物色相a值都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种杉科植物叶色变化过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逐渐增加有助于秋色叶的形成。(6)抗氧化酶保护系统在3种杉科植物叶色变化过程中变化情况不尽相同。3种杉科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略有下降后大幅上升,表现出其对低温和叶片衰老的积极响应。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整体都表现为下降趋势,说明其在抗衰老等方面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有一定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4-06-06)
殷倩,俞益武,高岩,丁倩倩,薛丹[4](2013)在《3种杉科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和落羽杉(T.distichum(Linn.)Rich.)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差异,从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角度为其园林配置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动态顶空气体循环采集法和热脱附气质联用技术(TDS-GC-MS)对3种杉科植物挥发物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萜烯类化合物是3种杉科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其中从水杉中鉴定出26种成分,主要为β-蒎烯(相对峰面积50.41%),水芹烯(13.42%),柠檬烯(6.96%),3-蒈烯(4.92%)和α-蒎烯(3.77%);从池杉中鉴定出37种成分,主要为β-蒎烯(40.18%),水芹烯(12.01%),柠檬烯(8.10%),石竹烯(5.77%)和顺-3-己烯醇(5.30%);从落羽杉中鉴定出28种成分,主要为β-蒎烯(42.97%),柠檬烯(30.53%),水芹烯(6.54%),莰烯(3.44%)和石竹烯(2.46%)。(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殷倩[5](2013)在《3种杉科植物挥发物组分测定及其园林绿地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态城市”、“生态园林”的提出及建设过程中,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保健功能日益突出。作为湿地造林、河湖堤岸绿化和农田防护林的重要树种,水杉、池杉和落羽杉近年来在我国南方水网地区大量种植。国内对其群落生态学特性及其挥发物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调查水杉、池杉和落羽杉群落生态学特征,测定叁者挥发物成分和日变化动态,对其挥发物VOCs的功效作出科学评价,为叁种杉科植物在生态保健型景观中植物配置方面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查阅,实验分析和群落调查,得到结果如下:(1)水杉天然林受人为干扰严重,主要表现为群落结构遭到破坏。目前水杉天然林的保护得到加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得以逐步恢复。水杉、池杉和落羽杉多人工群落,其群落类型普遍存在层次结构不完整、乔木层密闭度偏高、群落灌木种类单一、物种丰富度低等特点。(2)采用热脱附气质联用技术对水杉、池杉和落羽杉挥发物成分进行分析。全天共确认水杉枝叶挥发物38种化合物,主要释放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莰烯、水芹烯、3-蒈烯和伞花烃。全天共确认池杉枝叶挥发物44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β-蒎烯、莰烯、水芹烯、柠蒙烯和石竹烯。落羽杉枝叶挥发物全天共确认38种化合物,主要为β-蒎烯、柠蒙烯和水芹烯。(3)确认其VOCs中具有抑菌、保健、净化空气等作用的活性成分,结合植物造景理论,提出水杉、池杉和落羽杉在营建生态保健群落景观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推动城市绿地群落设计更多地融合生态学的技术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绿地建设和杭州地区生态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3-06-01)
陈勤,王斐,琚淑明[6](2011)在《杉科植物组培生根机理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近年对杉科植物组培诱导生根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对诱导苗的基因型、外植体类型和愈伤组织等内部因子以及外源激素和培养基成分等外部因子进行评述。同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林业实用技术》期刊2011年05期)
罗小勇,任贻晓,周世军[7](2008)在《松、柏、杉科植物的化感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琼脂混粉法对11种松、柏、杉科植物器官的化感活性进行了室内测定。在10 g/L的粉末添加浓度下,几乎所有的供试植物材料均对结球生菜幼苗的生长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普遍对胚根的抑制效果高于对胚轴的抑制。其中云杉、雪松、黑松和华山松的叶,黑松和华山松的枝以及黑松的幼果对结球生菜胚根的抑制效果,云杉和雪松的枝对结球生菜胚轴的抑制效果均达90%以上。柏科植物不同器官对生菜幼苗的抑制作用要低于松科和杉科植物,其中,洒金千头柏的枝反而对生菜幼苗的生长显示了一定的刺激生长作用。(本文来源于《杂草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黄儒珠,檀东飞,张建清,黄丽峰[8](2008)在《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水蒸气蒸馏的异叶南洋杉、大叶南洋杉和贝壳杉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叶南洋杉叶挥发油共分离鉴定出36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8.21%,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蒎烯(35.38%)和芮木泪柏烯(33.57%);大叶南洋杉叶挥发油有27种成分被鉴定,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6.68%,其主成分为hibaene(77.88%);贝壳杉叶挥发油鉴定了37种成分,占色谱峰总面积的97.44%,β-荜澄茄烯(56.34%)为其主要成分。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除主含萜类化合物外,还含烷、醇和酮等化合物,其中贝壳杉叶挥发油还含少量的醛、醚和酯,异叶南洋杉叶挥发油还含少量的呋喃类化合物。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中,含有α-蒎烯、柠檬烯、α-石竹烯、γ-依兰二烯、β-荜澄茄烯、杜松烯、匙叶桉油烯醇、α-杜松醇和6,10,14-叁甲基-2-十五烷酮等9种共同成分,但挥发油的主成分类型和含量差异很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8年12期)
高智席,周光明,唐国风,吴永平[9](2007)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对杉科植物中羟基酸的分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柱后化学发光法测定杉科植物中羟基酸含量。方法:基于在酸性介质中高锰酸钾直接氧化酒石酸、苹果酸和莽草酸等羟基酸产生化学发光,而盐酸氨基脲能够显着增强该体系的发光强度。采用 kBPCL 超微弱发光测量仪作为检测器,Hypersil ODS(4.6mm×150mm,5μm)柱,高氯酸(pH=2.5)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1)。结果:酒石酸、苹果酸和莽草酸浓度分别在8.6×10~(-7)~2.6×10~(-4)(r=0.9991),9.6×10~(-8)~3×10~(-4)(r=0.9999),2.2×10~(-7)~3.5×10~(-3)g·mL~(-1)(r=0.9998)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3.54×10~(-8),2.24×10~(-9),2.02×10~(-8)g·mL~(-1)(S/N=3)。结论:该法简便、快速、有效,灵敏度高,首次用于杉科植物中羟基酸的测定,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07年07期)
吴敏[10](2006)在《5种杉科植物不同部位的精气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杉科植物所含精气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在湖南南岳、江西靖安、浙江临安选择柳杉、杉木、水杉、池杉和落羽杉5个树种的纯林采集各树种的叶片和木材释放的精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法分析、鉴定其所含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杉科植物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是α-蒎烯、β-蒎烯、莰烯,柳杉的叶片和木材单萜烯、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6.89%、98.84%;杉木的叶片和木材所含单萜烯与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5.60%、96.34%;水杉的叶片和木材单萜烯、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9.03%、97.69%;池杉的叶片和木材所含单萜烯与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8.83%、94.91%;落羽杉的叶片和木材所含单萜烯、倍半萜烯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95.77%、96.71%.(本文来源于《中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杉科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日本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Linn.f.)D.Don)、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和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Linn.)Rich)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并对它们的种间亲缘关系和进化趋势进行探讨,旨在为该科植物进化及分类提供细胞遗传学资料。【方法】采用常规压片法,运用AI细胞遗传工作系统对5种杉科植物的染色体及核型进行研究。【结果】杉木核型公式为:2n=2x=22=20m(2SAT)+2sm,核型类型属于2B型;柳杉和日本柳杉的核型公式为:2n=2x=22=20m+2sm,核型类型属于2A型;池杉和落羽杉核型公式为:2n=2x=22=22m,核型类型属于1A型。平均臂比值差异不大,为1.20~1.31;核型不对称系数变化较小,为54.24%~55.57%;最长/最短染色体值为1.36~2.18。柳杉与日本柳杉的亲缘关系较近,池杉与落羽杉的亲缘关系较近,可分为3组:杉木、柳杉和日本柳杉、池杉和落羽杉。进化顺序为杉木>柳杉>日本柳杉>池杉>落羽杉。【结论】杉科植物总体进化程度相对原始,进化速度缓慢,但种间存在广泛变异,以杉木的核型进化程度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杉科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梁育勤.南洋杉科植物的2种发芽类型[J].种子.2016
[2].马诗钰,周兰英,熊海燕,蒲光兰,刘焕.四川5种杉科植物的核型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韩培培.3种杉科植物秋季叶色变化的生理生化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4].殷倩,俞益武,高岩,丁倩倩,薛丹.3种杉科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分[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
[5].殷倩.3种杉科植物挥发物组分测定及其园林绿地应用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2013
[6].陈勤,王斐,琚淑明.杉科植物组培生根机理研究综述[J].林业实用技术.2011
[7].罗小勇,任贻晓,周世军.松、柏、杉科植物的化感活性[J].杂草科学.2008
[8].黄儒珠,檀东飞,张建清,黄丽峰.3种南洋杉科植物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林业科学.2008
[9].高智席,周光明,唐国风,吴永平.高效液相色谱柱后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对杉科植物中羟基酸的分析应用[J].药物分析杂志.2007
[10].吴敏.5种杉科植物不同部位的精气成分[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