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块北缘论文-王岩,王梦玺,焦建刚

扬子地块北缘论文-王岩,王梦玺,焦建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扬子地块北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矿物成分,铂族元素,硫化物熔离,望江山层状岩体

扬子地块北缘论文文献综述

王岩,王梦玺,焦建刚[1](2019)在《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望江山层状岩体矿物成分和铂族元素特征:对岩浆演化过程和构造环境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望江山层状岩体位于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汉南杂岩带中,岩体从底部到顶部由超镁铁质岩过渡为中性岩:底部主要由辉石岩和橄长岩组成;中部为辉长苏长岩和辉长岩;上部为辉长岩和闪长岩。研究以中部岩相带橄榄辉长苏长岩、辉长苏长岩和辉长岩为对象,通过主要矿物的主微量元素和全岩主微量元素的分析,查明望江山岩体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组成的大陆下岩石圈地幔,并且地幔源区受到了来自俯冲板片流体的交代,岩体中部带的母岩浆为拉斑玄武质岩浆。钛铁矿—磁铁矿矿物对成分计算表明,母岩浆在形成时具有较高氧逸度。通过单斜辉石压力计得到岩体的侵位深度约为12.9~18 km。对岩体母岩浆橄榄石分离结晶过程的模拟计算表明,中部带橄榄石为母岩浆经过~28%分离结晶的产物。此外,铂族元素(PGE)组成暗示岩体并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硫化物熔离,可能与缺乏地壳物质混染有关。岩体中单斜辉石与岛弧环境堆晶岩中单斜辉石成分相似,不同于裂谷环境中堆晶单斜辉石的成分;同时,全岩Th/Yb和Nb/Yb比值也与岛弧玄武岩比值相似,因此矿物和全岩成分均说明望江山层状岩体应形成于岛弧环境。研究认为扬子北缘在新元古代长期的俯冲过程中,大洋板片断离导致软流圈上涌,提供热源使交代大陆下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具有岛弧特征的镁铁质岩浆,在局部伸展环境中上升侵位形成汉南杂岩带中镁铁—超镁铁质层状岩体。(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薛旭平,王得权,田社生,王建国,高成[2](2017)在《扬子地块北缘秋树坪金矿锆石U-Pb测年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秋树坪金矿位于杨子地块北缘汉南-米仓山隆起的汉南推覆隆起带。在矿区内采集含金石英脉样品一件,运用ICP-MS U-Pb锆石测年方法,获得热液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90.2 Ma±1.5 Ma,为金矿的成矿年龄。含金石英脉内继承锆石年龄为1 160 Ma±33 Ma,1 746 Ma±23 Ma,与基底火地垭群火山岩年龄相近。采集不同成矿阶段的含金石英脉样品6件,进行成矿流体特征研究。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获得秋树坪矿床成矿热液温度为205.06℃~444.9℃、盐度为2.88%~7.38%,密度为0.56g/cm3~0.87g/cm~3,具中-高温、低盐度、低密度特征。通过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由CH_4,CO_2,H_2S,H_2和N_2组成,液相成分主要为H_2O,CH_4和CO_2;含金石英脉氢氧同位素分析,δ~(18)O_水变化范围为3.11‰~15.42‰,δD值为-62.4‰~-84.2‰,认为原始成矿热液为变质热液,后期混入大气降水,使δ~(18)O_水值大幅下降。结合成矿流体特征与陆陆碰撞造山运动的构造背景,认为秋树坪金矿为该地区首次厘定的燕山期造山型金矿。(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2017年04期)

徐扬[3](2017)在《扬子北缘随应地块及邻区新元古代900-780 Ma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克拉通在中-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总体是在全球Rodinia超大陆汇聚与裂解的背景下发展的。但是,华南不同单元参与超大陆聚散过程的时限、位置、地质表现和动力学机制等细节仍不清楚,甚至产生严重的争论。例如:(1)华南是否经历了与全球一致的Grenville期(~1300–l 000 Ma)造山事件?(2)华南前寒武纪统一基底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3)在Rodinia超大陆聚散转换中,华南不同单元由造山转入非造山环境的时限和地质记录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人们研究华南陆壳演化历史、Rodinia超大陆演化过程及其动力模型时,所关注的热点和前沿。扬子板块北缘是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强烈的区域,记录了扬子板块新元古代由造山环境向非造山环境转变的全过程。但由于后期构造-岩浆活动的破坏以及沉积盖层的覆盖,新元古代早期侵入体在扬子板块北缘出露较少。叁里岗岩体、大磊山岩体及其伴生的火成岩是该区珍贵的新元古代早中期的地质体,为人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和检验扬子板块北缘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的机会。为此,本文将以上述火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和详细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工作,来揭示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860–780Ma之间岩浆作用特点和壳幔演化信息,并探讨华南在Rodinia超大陆的聚散转换中的地质表现和动力学机制。SIMS法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叁里岗基性侵入岩形成的时间为~871 Ma。基性岩具有相对较高的FeO(9.27–12.17 wt.%)、MgO(6.25–9.85 wt.%),低的SiO2(45.37–49.73 wt.%)、Al2O3(13.29–16.13 wt.%)、K2O(0.32–1.13 wt.%),其TFeO/MgO比值较小(0.73–1.50),属于中–低钾的亚碱性系列。基性岩的稀土元素含量低(∑REEs=45.4–87.2 ppm),显示为稍微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没有Eu异常。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表现为选择性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如Rb、Ba、Pb和Sr),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如Ta、Nb和Ti)。样品的锆石εHf(t)值(+10.5–+12.9)、δ18O值(+5.25–+6.03‰)、以及全岩εNd(t)(+4.0–+7.1)均接近于当时的亏损地幔值。样品中LILEs和LREEs相对亏损HFSEs和HREEs富集,指示其其源区为遭受了俯冲板片流体的交代作用,其形成环境为弧环境。叁里岗基性岩与叁里岗闪长质–花岗质岩体在空间上伴生。SIMS法和LA–ICP MS法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叁里岗花岗岩岩体形成的时间为~860Ma,不是过去认为的中生代,年龄值接近于或略晚于基性岩的年龄。叁里岗岩体为富含角闪石的闪长质–花岗质岩体,其SiO2含量变化于60.35–71.38 wt.%之间,具有相对较低的Al2O3(14.09–16.42 wt.%)、K2O(1.38–3.67 wt.%)和Na2O(3.97–5.33 wt.%),相对较高的TiO2(0.44–0.87 wt.%)、TFeO(2.03–5.91 wt.%)和MgO(1.03–3.16 wt.%,对应的Mg#=49–58),属于钙碱性岩浆岩。其主要矿物组合和元素地化特征均与Barbarin(1999)定义的主动大陆边缘的富含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Amphibole-rich Calc-alkaline Granitoids,ACG)类似。岩体LREEs相对HREEs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没有Eu元素负异常;在微量元素标准化蛛网图上相对富集Rb、Ba、Th、U、K和Pb,而相对亏损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叁里岗岩体的锆石εHf(t)值(+7.9–+11.7)、δ18O值(+5.83–+6.20‰)和全岩(87Sr/86Sr)i(0.7033–0.7041)、εNd(t)(+3.4–+4.9)接近于或略低于叁里岗基性岩的对应比值,指示二者具有相似的源区特征,为新生的下地壳基性岩部分熔融后与基性矿物发生反应的产物。同属扬子北缘的大磊山地区发育多组不同性质的新元古代火成岩组合,既有大磊山地区的淡色的二长花岗质岩体及钙碱性火山岩;也包括红安群出露区的双峰式火山岩,以及侵入原红安群基性侵入岩。锆石U–Pb结果显示,大磊山岩体形成的时间为新元古代中期~800 Ma,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太古宙。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71.53–77.05 wt.%)、K2O(3.93–5.00 wt.%)和Na2O(3.15–4.23 wt.%),低的MgO(0.13–0.66 wt.%)、TiO2(0.11–0.31 wt.%)、TFeO(0.83–2.30 wt.%)和P2O5(0.02–0.09 wt.%),属于钙碱性岩石的范畴。大磊山岩体的铝饱和指数ASI一般大于1.1(1.08–1.27),CIPW标准矿物中出现有含量大于1 vol.%(1.2–3.2vol.%)的标准刚玉分子,属于过铝质花岗岩,其矿物和地化组成与Barbarin(1999)定义的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Muscovite-bearing Peraluminous Granitoids,MPGs)类似。岩体的稀土元素含量高,表现为右倾斜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Eu元素的强烈的负异常(δEu=0.10–0.64)。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蛛网图上,明显富集Rb、Th、Pb等元素,而亏损Ba、Ta、Nb、Sr、Zr和Ti元素。岩浆锆石具有负的εHf(t)值(-12.0–-7.7)和全岩εNd(t)值(-9.5–-7.9)对应的TDM2年龄集中在2249–2008 Ma,指示为古老地壳物质的再造。大磊山岩体是泥质源区在低温条件下白云母脱水熔融的产物,其成因与再循环的陆表沉积物的熔融有关。空间上与大磊山岩体伴生的变玄武安山岩的年龄787±7 Ma,接近于或略小于大磊山岩体结晶年龄。玄武安山岩具有低的SiO2(53.42–56.21 wt.%),MgO(0.78–3.57 wt.%)、K2O(0.43–1.25 wt.%);高的TiO2(1.52–1.75 wt.%)、TFeO(9.03–11.73 wt.%),属于亚碱性系列。玄武安山岩稀土元素以LREEs相对HREEs富集为主要特征,无明显的Eu的异常;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具有Rb、Ba、Th和Pb等元素正异常,强烈Ta、Nb和Ti以及弱的Sr元素的负异常。大磊山变玄武安山岩岩石成因中并没有遭受地壳的混染,富集LILEs和LREEs、亏损HFSE的以及负的锆石εHf(t)值(-18.0–-3.6)指示为富集地幔源区,可能是再循环古老沉积物释放的流体和熔体共同交代地幔楔的结果。本文新的地质和地化数据表明,大洪山一带残留了新元古代早期洋壳或者洋壳俯冲有关的岩石组合,既包括中带的蛇绿岩套,也包括北带的弧有关的岩石组合。叁里岗基性岩(~871 Ma)和花岗质岩体(~860 Ma)共同证实了该区弧岩浆活动的存在,大洪山增生杂岩带保留扬子板块最内部新元古代造山事件的踪迹。区域上,庙湾–神农架增生楔–弧系统(accretionary wedge-arc system)向东可能延伸至扬子板块北缘的大洪山杂岩一带,庙湾和神农架代表的洋盆最终关闭的时间不会早于~850 Ma。大磊山S型花岗岩(~800 Ma)及玄武安山岩(~787 Ma)均指向了古老沉积岩再循环熔融有关的过程,这与新元古代早期>850 Ma的洋壳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明显不同。大磊山及其邻区的岩浆组合的地质和地化特征共同表明,大磊山岩体(~800 Ma)是陆壳俯冲至中下地壳深度时顶层沉积物的部分熔融的产物,而玄武安山岩是富集大陆岩石圈地幔在后碰撞环境下部分熔融的产物;~800–780 Ma之后,扬子北缘的岩浆源区中来自古老陆壳的贡献越来越多,代表着大构造环境逐渐向碰撞、后碰撞环境转变的造成。因此,新元古代中期~800–780 Ma可能是大磊山地区(甚至扬子板块北缘)构造机制发生转换的重要时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05-01)

许晨光[4](2016)在《扬子板块北缘碧口地块蓝片岩变质条件及年代学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碧口地块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由北部浊积岩系及南部中基性火山岩组成,整体发生低级变质。碧口地块北部岩石变质为板岩千枚岩,南部变质为绿片岩蓝片岩。由于其形成条件需要非常低上地幔地热梯度,蓝片岩相与榴辉岩相指示了岩石圈板块俯冲,其时空分布是重要的板块边界标志。碧口蓝片岩相岩石沿青川-平武断裂/韧性剪切带出露,岩石岩性包括长英质片岩及基性片岩。蓝片岩中变质矿物包括钠质闪石,绿帘石,多硅白云母,钠长石及石英。矿物共生组合及多硅白云母硅值指示蓝片岩变质温压条件为300-400℃,约0.8Gpa。扬子板块西缘广泛发育包括碧口群在内的新元古岩杂岩系,其构造背景为俯冲环境或裂解环境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在扬子西缘新元古构造环境讨论中,碧口蓝片岩被引用为俯冲环境的佐证。然而迄今为止,碧口蓝片岩尚无变质年代学研究,碧口蓝片岩的分布规律亦无详细研究,其地质意义非常模糊。本研究经详细的野外调查获得了蓝片岩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温度压力条件估算,并利用蓝片岩中变形侵入脉中锆石U-Pb测年及野外地质学证据限定蓝片岩变质年龄为ca.220Ma。碧口蓝片岩为印支期华北华南板块俯冲碰撞形成,碧口蓝片岩与勉略缝合带均为华北华南板块缝合在南秦岭地区的标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王远翀,牟传龙,梁薇,王秀平,陈超[5](2015)在《扬子地块北缘晚奥陶世赫南特期岩相古地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地块北缘与秦岭接壤,早古生代经历了上扬子克拉通盆地(∈-O2)和隆后盆地(O3-S)两个阶段。区内发育上奥陶统观音桥组或南郑组地层,为研究赫南特期的岩相古地理,探讨赫南特期冰川事件的沉积响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沉积特征,结合古生物组合,扬子地块北缘观音桥组可划分为滨岸相和陆棚相。按照岩性等,陆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陆缘碎屑陆棚相、混积陆棚相。滨岸相主要由石英砂岩、钙质砂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发育少量生物,以腕足为主;而在陆棚相中,则是以含粉砂泥岩、生屑灰岩、泥灰岩夹钙质泥岩和含钙泥岩为主,富含生物,以叁叶虫(Dalmanitina)、腕足以及标志性冷水、浅水Hirnantia动物群为主。在沉积相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时期的岩相古地理面貌及其空间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继续早期的格局,持续存在汉南隆起,围绕隆起分布的是滨岸相;往南至大两会-桥亭一线,为陆缘碎屑浅海陆棚,大两会-桥亭一线往南区域分布为混积陆棚。由于在研究区,无论在滨岸地带还是浅海地区,均发育赫南特贝化石,说明在赫南特期,由于受南冈瓦纳冰川事件的影响,冰水侵进扬子北缘全区。这次冰川事件导致海平面下降,致使扬子北缘水体变浅,早期的深水陆棚变为浅水陆棚,生物也由浮游相笔石迅速变为壳相赫南特贝,早期隆起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出现地层的缺失。(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5年03期)

敖文昊[6](2015)在《扬子地块北缘大汉山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扬子地块北缘空间上向北楔入南秦岭,东临巴山弧,西临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和松藩-甘孜造山带。大汉山地区位于扬子北缘米仓山北麓,区内广泛发育一套新元古代基性-酸性侵入杂岩体,它们构成汉南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新元古代岩浆活动还广泛分布于扬子地块西缘(攀西地区)、东南缘(桂北地区)以及黄陵地区。目前,由这些岩浆活动引出的超大陆构造模式和岛弧模式之争掀起了研究热潮,引发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对大汉山地区4个不同岩石类型的新元古代花岗岩体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及Hf同位素研究,确定研究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岩浆作用期次、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探讨这套花岗岩的大地构造意义。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进展和认识:(1)野外地质调查及岩相学研究表明,大汉山地区花岗岩岩体具有多种类型。本项研究包括喜神坝含暗色微粒包体的黑云母花岗岩(GQ)、黄官钾长花岗斑岩(NH-7)、红庙镇钾长花岗岩(XSB和NH-3)及祖师店奥长花岗岩(EL-1)。各岩体岩石新鲜,未发生明显变形和变质。(2)通过详细的锆石原位U-Pb定年工作,获得喜神坝黑云母花岗岩岩体(GQ)的成岩年龄为886.5±6.8 Ma;黄官钾长花岗斑岩岩体(NH-7)的成岩年龄为814±25 Ma;红庙镇钾长花岗岩岩体中的两个样品(XSB、NH-3)分别获得了802.1±4.3 Ma和790.5±5.7 Ma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这两个样品的年龄基本一致;祖师店奥长花岗岩岩体(EL-1)的成岩年龄为728±3 Ma。(3)经过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判断喜神坝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和祖师店奥长花岗岩岩体具有岛弧花岗岩特征,二者具有Nb、Ta、Ti负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俯冲挤压环境;红庙镇岩体和黄官岩体代表伸展构造背景下的产物。(4)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大汉山地区新元古代岩浆活动可划分为3个阶段:-880 Ma,代表一期与板块俯冲汇聚相关的的岛弧岩浆作用,对应本研究的喜神坝黑云母花岗岩岩体;~800 Ma,代表伸展构造背景,对应红庙镇钾长花岗岩岩体和黄官钾长花岗斑岩岩体;790Ma之后,发生另一期俯冲汇聚事件下的岛弧岩浆作用,对应于大汉山辉长岩岩体(790~780Ma)和祖师店奥长花岗岩岩体。(5)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喜神坝岩体的锆石εHf(t)值为-25~-3,对应的锆石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集中于2.4Ga;红庙镇岩体的锆石εHf值为-26~-4,对应的锆石两阶段Hf模式年龄(TDM2)集中于2.2Ga;祖师店岩体的锆石εHf(t)值为+5.0~-+12.2,对应的两阶段锆石Hf模式年龄集中于1.1 Ga。可以看出,喜神坝岩体指示了俯冲背景下古老地壳物质的再造;红庙镇岩体指示了伸展背景下古老地壳物质的再造;而祖师店岩体则指示了新元古代地壳生长事件。因此,汉南杂岩并非来自同一源区同一期次的岩浆作用,代表了新元古代扬子北缘地壳演化历史。(6)综合区域大地构造,推测>880Ma的岩浆活动可能代表了扬子北缘对全球性格林威尔造山运动最晚期活动的响应;830~790 Ma的岩浆活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相关;而790~720Ma代表扬子北缘与南秦岭碰撞拼合的时间。自此以后,扬子和南秦岭拼贴在一起,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6-30)

赵长缨,段立志,马中豪[7](2015)在《上扬子地块北缘灯影组硅质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调研,表明大巴山构造带和米仓山构造带震旦系灯影组发育多套硅质岩系,并与海相碳酸盐岩相伴产出。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硅质岩系具有热水成因特征。其中,Ba含量较高,Ba/Sr值大于1;Th/U值小于1,Th-U图解中所有样品均投到热水沉积物区;Zr元素较为富集,Zr-Cr图解中样品全部投到热水沉积物趋势线附近;硅质岩系REE总量低,Ce总体为负异常,Eu正异常明显,硅质岩HREE富集,硅质白云岩HREE富集不明显。Ce/Ce*、LaN/CeN、V/Y值表明灯影组硅质岩形成于大洋盆地到大陆边缘的过渡地带;Th/Sc、Th/U、V/Cr、V/(V+Ni)值表明硅质岩主要形成于还原环境中,部分形成于氧化环境中。综合硅质岩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并结合震旦纪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本区硅质岩应形成于复杂大陆边缘富氧的浅海陆棚环境及缺氧的陆内裂陷槽环境中。(本文来源于《西北地质》期刊2015年02期)

张艳妮,李荣西,段立志,张少妮,朱瑞静[8](2014)在《上扬子地块北缘灯影组硅质岩系硅、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上扬子地块北缘大巴山构造带与碑坝穹窿构造带中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进行研究以探究其成因。结果显示,研究区硅质岩及石英脉中δ30Si值为0.6‰~1.6‰,全为正高值,与沉积成因硅质岩的δ30Si值十分接近,并且该地区当时处于浅海陆棚环境,沉积物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大,也说明其为沉积成因;另外,硅质岩及石英脉中δ18 O值为20.3‰~21.6‰,与沉积成岩石英的δ18 O一致,通过硅质岩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出,该地区硅质岩形成温度明显的高于古海水温度,表明研究区有海底热水的参与。最后推断研究区硅质岩系是沉积成因的,且在沉积过程中有海底热水的参与。(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4年04期)

何仁亮,罗华,金朝,宋汉,杨成[9](2014)在《湖北省上扬子地块北缘前陆褶冲带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省保康、南漳地区位于上扬子地块北缘前陆褶冲带,调查发现区内有较多铅锌矿化点,通过对龙凤湾、头道峡等典型矿点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区内铅锌矿化点成矿地质条件具有明显共性特征。结合前人工作成果、认识,总结其成矿规律。(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4年S1期)

胡正祥,刘早学,张焱林,毛新武,冉瑞生[10](2012)在《扬子地块北缘前南华纪神农架群底界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陵断穹核部北缘,发育一套不整合于中深变质的黄陵杂岩之上的浅变质—极浅变质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据其相互接触关系,由下至上划分为中元古代西汊河组、吴家台组,新元古代浇园山组。吴家台组为一套含迭层石中厚层—块状白云岩,底部为块状—中厚层状石英质砾岩、石英砂岩,角度不整合覆于西汊河组不同岩石组合之上,相当于神农架群底部—中下部地层,主体属碳酸盐台地及滨岸相。角度不整合于吴家台组之上、被南华纪南沱组假整合覆盖的一套白云质复砾岩,即浇园山组,主体属台内—台缘斜坡相。推断神农架群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陷盆地沉积,浇园山组为被动大陆边缘裂陷盆地沉积。反映中元古代中期,在扬子古陆块区可能存在一次较大规模的板块碰撞造山事件。(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2年03期)

扬子地块北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秋树坪金矿位于杨子地块北缘汉南-米仓山隆起的汉南推覆隆起带。在矿区内采集含金石英脉样品一件,运用ICP-MS U-Pb锆石测年方法,获得热液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90.2 Ma±1.5 Ma,为金矿的成矿年龄。含金石英脉内继承锆石年龄为1 160 Ma±33 Ma,1 746 Ma±23 Ma,与基底火地垭群火山岩年龄相近。采集不同成矿阶段的含金石英脉样品6件,进行成矿流体特征研究。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获得秋树坪矿床成矿热液温度为205.06℃~444.9℃、盐度为2.88%~7.38%,密度为0.56g/cm3~0.87g/cm~3,具中-高温、低盐度、低密度特征。通过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由CH_4,CO_2,H_2S,H_2和N_2组成,液相成分主要为H_2O,CH_4和CO_2;含金石英脉氢氧同位素分析,δ~(18)O_水变化范围为3.11‰~15.42‰,δD值为-62.4‰~-84.2‰,认为原始成矿热液为变质热液,后期混入大气降水,使δ~(18)O_水值大幅下降。结合成矿流体特征与陆陆碰撞造山运动的构造背景,认为秋树坪金矿为该地区首次厘定的燕山期造山型金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扬子地块北缘论文参考文献

[1].王岩,王梦玺,焦建刚.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望江山层状岩体矿物成分和铂族元素特征:对岩浆演化过程和构造环境的制约[J].地质力学学报.2019

[2].薛旭平,王得权,田社生,王建国,高成.扬子地块北缘秋树坪金矿锆石U-Pb测年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J].矿物岩石.2017

[3].徐扬.扬子北缘随应地块及邻区新元古代900-780Ma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7

[4].许晨光.扬子板块北缘碧口地块蓝片岩变质条件及年代学约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5].王远翀,牟传龙,梁薇,王秀平,陈超.扬子地块北缘晚奥陶世赫南特期岩相古地理[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5

[6].敖文昊.扬子地块北缘大汉山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5

[7].赵长缨,段立志,马中豪.上扬子地块北缘灯影组硅质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西北地质.2015

[8].张艳妮,李荣西,段立志,张少妮,朱瑞静.上扬子地块北缘灯影组硅质岩系硅、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4

[9].何仁亮,罗华,金朝,宋汉,杨成.湖北省上扬子地块北缘前陆褶冲带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初探[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4

[10].胡正祥,刘早学,张焱林,毛新武,冉瑞生.扬子地块北缘前南华纪神农架群底界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

标签:;  ;  ;  ;  

扬子地块北缘论文-王岩,王梦玺,焦建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