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初步建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新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谢中清[1](2018)在《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1986年切尔诺贝利发生核泄漏事件后,“安全文化”被首次提出,并迅速成为国内外安全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核工业领域迅速向其他工业领域推广。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比较严峻,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各类事故死亡总数中,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占80%左右,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而现有的交通安全管理手段如行政管理手段和技术管理手段都存在局限性,迫切需要新方法、新途径解决交通安全问题,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提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明晰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研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如何影响道路交通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如何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等机理,明确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路径,构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恰当的方法评价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和建设路径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建设道路交通安全文化,提高全体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构建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结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特征,借鉴安全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定义和内涵,提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和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定义和内涵。2)从不同维度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进行分类,并根据建设要素关系矩阵对要素进行筛选,在分析、总结国内外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对道路交通安全的作用和影响机理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筛选出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结合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降维,提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五个子体系。3)从道路交通执法文化、道路交通工程技术文化、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路交通环境文化、道路交通教育文化、道路交通应急文化等方面构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即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5E”体系框架,把握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及方向。4)以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手段、治理效果“5G”为抓手,研究了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明确了可供选择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问题。5)构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SEM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模型,并对湖北省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项目进行实例分析与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得到重点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
曾祥凯,陈鹏,范贤涛,张运之,胡南[2](2016)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新机制初探》文中提出面对当前高发的道路交通事故,通过分析比较目前世界上其他几个具有典型性的交通事故预防机制,以及吸取、整合国内几个取得显着成效的省市的成功经验,进而初步探究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新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教育等建立通过在政府领导下,建立齐抓共管的有序高效工作机制和有条不紊的组织保障机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齐头进的预防体制,进而有效地遏制道路交通事故频发.
田玉国[3](2012)在《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在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长、道路通车里程逐年攀升的情况下,道路交通事故有了明显下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越来越被重视和加强。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在编制和实施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力求通过规划来指导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通过规划来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成了当下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入手,在借鉴发达国家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体系框架,辅以主成分分析法和重力模型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论证,并选取山东省青岛市为例进行个案剖析与实证研究。其中的研究重点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第一,从管理的角度,构建了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体系框架。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总体设计,城市交通调查及交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城市交通系统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城市交通系统交通需求预测,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方案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评价,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调整与滚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主体内容与相互关系。第二,将中美道路交通事故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角度总结了美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对策。第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重力模型分析法等数学模型,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论证。以青岛市为例,对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建设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体系。
郑东强,周鲁江[4](2009)在《5大体系破解交通安全防控难题》文中研究指明【核心提示】 近年来,我市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依然占各类安全事故相当大比重,交通事故量持续上升。据统计,2003年我市市区日均道路交通事故的接警量为60起,2008年则猛增到270起,5年期间翻了两番多。同时,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构?
袁建辉[5](2008)在《湖南省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道路交通事故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人身和财产损失,湖南省的道路交通事故情况十分严重,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绝对数在全国前十名,重特大事故起数排在全国前列。本论文就是针对这种现状,援引湖南省2002-2007年共6年的道路交通事故四项统计数据,对湖南省目前的道路交通事故特征进行了总结和阐述,揭示了湖南省道路交通事故时间、空间、事故形态以及死亡人员的年龄和类型分布规律:从人、车、路、环境、管理等几方面对事故成因进行了统计分析,阐述了各影响因素与道路交通事故的关系;同时,也研究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先进具体工作措施,仿照疾病预防医学理论,有针对性的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三级预防工作措施;对全省二条事故多发路段作了详细的事故发生原因分析并针对事故原因给出了相对应的预防措施。
胡江洪[6](2008)在《“四个下降”的启示》文中提出$T确保百姓出行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是多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去年,我省公安交管等相关部门通过努力,实现了交通事故4个指标大幅下降,万车死亡率降至我省历史最低点——$E “安全每一天,幸福千万家。”这是每一个出行人的愿望,也是全社会?
杨葆铭[7](2007)在《奏响平安畅通的和谐乐章》文中指出当你走进圣地延安,看到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街市场景,当你驾车行驶在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当你看到闪烁不定的红绿灯在给你的出行以一种提示,当你看到交警面带微笑,用他那娴熟多变的手势在疏导着每一个过往的车辆时,你可能会在涌动着现代?
张雪梅,李怀玉,温志刚,褚万里[8](2007)在《“十一五”时期山西道路交通安全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十一五”时期,山西省正处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重视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才能使道路交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山西道路交通安全的发展分析研究,必须在全面系统分析历年来山西省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与减少交通事故的具体对策,而且要结合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较为科学、综合性的安全管理规划。
谢华为[9](2006)在《福建省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福建省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沿海省份,其公路密度和港口数量及吞吐量均在我国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福建省经济的迅猛发展,福建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但交通事故的起数和交通事故的伤亡总量也进入了高发期。本课题首先从道路和水路运输的研究范围出发,综合原有的道路交通事故和水上交通事故的定义,提出了新的、适合于本课题研究内容的交通安全管理的概念并进行阐述,并对交通安全长效管理的内涵和特性进行了充分的理解和剖析。其次对福建省的道路、水路交通安全现状及其运输业的行业管理进行了分析和究因,运用系统工程、运筹学、安全系统工程等理论与方法,更进一步明确福建省交通管理各部门在交通安全管理中的职责。随后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我省公路、水路交通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过程中与安全管理相关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全面、统筹考虑,并尊重我省客观实际,从法律法规体系、安全目标管理体系、预警体系、信息化体系、道路安全审计制度、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交通科技和安全文化八个层面思考如何建立起福建省道路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理顺我省公路、水路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相关部门在“全过程、全员、全部、全方位”系统安全管理中的关系; 提出在我省建立基于经营单位为交通安全管理主体的政企分开、具有长效管理功能的交通安全管理机制的具体方案,以实现整合、优化我省交通安全管理相关部门资源配置,提高交通安全经济效益、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安全管理效率、降低交通事故、实现交通便捷、高效的目的。
王根根,雷雅敏[10](2005)在《构建上海道路交通管理新机制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新形势下,上海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自觉、主动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新管理观念;构建道路交通管理的新机制;大力运用先进的智能化交通指挥系统来完善交通管理工作机制,确保上海道路交通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我省初步建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初步建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 |
1.2.2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定义与内涵研究 |
1.2.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
1.2.4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评价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理论及其适切性 |
2.1.1 认知行为理论 |
2.1.2 交易成本理论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4 公共池塘资源理论 |
2.2 道路交通安全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
2.2.1 道路交通安全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内涵 |
2.2.2 道路交通安全的趋势与特征 |
2.2.3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 |
2.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界定 |
2.3.1 安全文化的定义 |
2.3.2 安全文化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 |
2.3.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定义及内涵 |
2.4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界定 |
2.4.1 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
2.4.2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定义与内涵 |
2.4.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范畴与过程 |
2.4.4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机理与建设要素 |
3.1 道路交通安全与文化建设的互动机理 |
3.1.1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机理 |
3.1.2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对道路交通安全的作用机理 |
3.1.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形成-运行”机理 |
3.1.4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机理 |
3.2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博弈分析 |
3.2.1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博弈主体分析 |
3.2.2 驾驶员与行人道路交通安全博弈模型及分析 |
3.2.3 交通参与者之道路交通安全博弈模型及分析 |
3.2.4 道路交通参与者与道路交通管理者间道路交通安全博弈分析 |
3.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分析 |
3.3.1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分类 |
3.3.2 道路交通安全文件建设要素间的关系 |
3.3.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筛选 |
3.4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降维 |
3.4.1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降维思路和方法 |
3.4.2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因子分析过程 |
3.4.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降维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
4.1 “5E”体系框架 |
4.2 强制:执法文化建设 |
4.2.1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执法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
4.2.2 道路交通管理执法文化的建设内容 |
4.3 人本优先:工程技术文化建设 |
4.3.1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技术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
4.3.2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技术文化的建设内容 |
4.4 限制外部性:环境文化建设 |
4.4.1 道路交通安全环境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
4.4.2 道路交通环境文化的建设内容 |
4.5 认知行为矫正:安全教育文化建设 |
4.5.1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
4.5.2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文化的建设内容 |
4.6 预警与响应:应急文化建设 |
4.6.1 道路交通安全应急文化概念与内涵 |
4.6.2 道路交通安全应急文化的建设内容 |
4.7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层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路径 |
5.1 由“管理”到“治理” |
5.1.1 文化建设与文化治理的关系 |
5.1.2“5G”要素 |
5.2 协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念系统化 |
5.2.1 协调利益相关者 |
5.2.2 治理理念的四个转变 |
5.3 治理共同体:治理主体多中心化 |
5.3.1 治理主体及其行为模式 |
5.3.2 治理客体及其本质属性 |
5.3.3 理论路径 |
5.3.4 实践路径 |
5.4 治理手段与考核:激励与约束并行 |
5.4.1 治理手段多元化 |
5.4.2 治理考核动态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模型 |
6.1 评价的方法选择及流程 |
6.1.1 评价方法与模型的选择 |
6.1.2 评价流程 |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拟 |
6.2.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
6.2.4 指标截取模型 |
6.2.5 指标关注度排序 |
6.2.6 指标体系 |
6.3 基于SEM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体系适配度分析 |
6.3.1 结构方程模型 |
6.3.2 模型的识别 |
6.3.3 模型的估计 |
6.3.4 模型的适配度分析 |
6.3.5 模型的修正 |
6.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道路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模型 |
6.4.1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6.4.2 评价步骤 |
6.5 评价与反馈机制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研究 |
7.1 建设评价 |
7.1.1 某市“5E”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情况 |
7.1.2 结构模型的建立 |
7.1.3 数据预处理 |
7.1.4 模型适配度分析 |
7.1.5 模糊综合评价 |
7.2 建设路径 |
7.2.1 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 |
7.2.2 定期开展建设效果评价 |
7.2.3 注重全面协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附录A: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的调查问卷 |
附录B: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降维的调查问卷 |
附录C:针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组织的调查问卷 |
(2)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新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机制 |
2.1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 |
2.2 预防机制的概念界定 |
2.2.1 预防机制的含义 |
2.2.2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机制的定义 |
2.2.3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机制的内涵 |
2.3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现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
2.3.1 事故黑点以及安全隐患的排查需进一步加强 |
2.3.2 存在的其他客观方面的原因. |
3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新机制 |
3.1 建立“多据点、小规模、多频率”的交通安全宣传机制 |
3.1.1“多据点、小规模、多频率”交通安全宣传机制概念 |
3.1.2 新机制解决的实际问题 |
3.2 与相关高校专业建立稳定关系,共建大数据基础分析机制 |
3.2.1 大数据基础分析机制构建的可行性 |
3.2.2 大数据基础分析机制的构建及意义 |
3.3 建立更为透明的数据公开预警机制 |
3.3.1 数据公开预警机制现状 |
3.3.2 建立数据公开预警机制可采取的措施 |
3.4.1 完善驾驶人信息库,构建责任倒查机制 |
3.4.2 诚信倒查机制解决的问题 |
4 结束语 |
(3)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4 研究框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主要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理论基础 |
2.1 城市交通 |
2.1.1 城市交通的概述 |
2.1.2 城市交通的影响因素 |
2.2 道路交通事故 |
2.2.1 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 |
2.2.2 道路交通事故的构成要素 |
2.2.3 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 |
2.2.4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 |
2.3 交通规划及其发展 |
2.3.1 交通规划的概述 |
2.3.2 城市交通规划的产生与发展 |
2.3.3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 |
2.4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
2.4.1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概念 |
2.4.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 |
2.4.3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
2.4.4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面临的挑战 |
2.4.5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注意事项 |
第三章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及其管理规划研究方法 |
3.1 主成分分析方法 |
3.1.1 主成分分析法概述 |
3.1.2 主成分分析与BP 神经网络相结合 |
3.2 重力模型分析 |
3.2.1 重力模型概述 |
3.2.2 无约束重力模型 |
3.2.3 修正重力模型 |
第四章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及其预防研究 |
4.1 中美道路交通事故比较分析 |
4.1.1 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比较 |
4.1.2 发生原因比较 |
4.1.3 形态比较 |
4.1.4 肇事车辆类型比较 |
4.1.5 伤亡人员比较 |
4.2 美国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主要经验 |
4.2.1 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规划 |
4.2.2 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 |
4.2.3 严格执法 |
4.2.4 交通安全教育普及程度高 |
第五章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及其评价系统 |
5.1 我国道路交通管理现状 |
5.1.1 我国交通管理“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
5.1.2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
5.2 我国交通管理规划存在的问题 |
5.2.1 行政管理机构不健全 |
5.2.2 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手段单一 |
5.2.3 城市基础建设的交通影响评价得不到有效实施 |
5.2.4 人、车、路矛盾突出 |
5.3 改善(完善)城市交通规划问题的发展趋势 |
5.3.1 加强立法 |
5.3.2 优化城市布局 |
5.3.3 加强宏观调控发挥现有交通设施的最大运能 |
5.3.4 加快城市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
5.4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及其规划评价系统 |
5.4.1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 |
5.4.2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评价 |
第六章 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体系构建 |
6.1 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体系建设 |
6.1.1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总体设计 |
6.1.2 城市交通调查及交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
6.1.3 城市交通系统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
6.1.4 城市交通系统交通需求发展预测 |
6.1.5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方案制定 |
6.1.6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评价 |
6.1.7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调整与滚动 |
6.1.8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的主体内容与相互关系 |
6.2 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方案设计 |
6.2.1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系统 |
6.2.2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构成分析 |
第七章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实证研究 |
7.1 青岛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项目概述 |
7.1.1 青岛市交通发展现状 |
7.1.2 项目背景 |
7.1.3 规划目标与指导思想 |
7.1.4 规划原则、技术路线、总体流程 |
7.2 道路交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
7.2.1 道路交通现状问题分析 |
7.2.2 缓解交通问题的对策研究 |
7.3 交通调查及需求预测分析 |
7.3.1 交通调查及交通信息库的建立 |
7.3.2 交通需求预测分析 |
7.4 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设计 |
7.4.1 道路交通系统发展规划 |
7.4.2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模式 |
7.5 青岛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实施与滚动 |
7.5.1 青岛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实施 |
7.5.2 青岛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滚动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湖南省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道路交通事故的严重性 |
1.1.2 研究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研究概况总结 |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5 本文研究的方法 |
1.6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交通事故的定义 |
2.2 交通事故的分类 |
2.3 交通事故成因的技术分析理论 |
2.3.1 交通冲突概述 |
2.3.2 交通冲突与事故 |
2.3.3 交通冲突的判别 |
2.3.4 路段交通冲突与路口交通冲突 |
2.4 小结 |
第三章 湖南省道路交通事故规律分析 |
3.1 湖南省交通安全管理状况 |
3.1.1 湖南省概况 |
3.1.2 湖南省道路交通事故情况 |
3.1.3 近年来湖南省的交通安全管理状况 |
3.2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规律 |
3.2.1 周和月分布规律 |
3.2.2 24小时分布规律 |
3.3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规律 |
3.3.1 交通事故在各种类型路段路口上的分布 |
3.3.2 交通事故在各种类型道路上的分布 |
3.4 事故形态规律 |
3.5 死亡人员年龄分布规律 |
3.6 死亡人员类型分布规律 |
3.7 小结 |
第四章 湖南省道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4.1 人的因素 |
4.1.1 机动车驾驶人因素 |
4.1.2 非机动车驾驶人因素 |
4.1.3 行人乘车人因素 |
4.2 车辆因素 |
4.3 道路因素 |
4.3.1 道路类型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4.3.2 道路线型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4.3.3 路面状况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4.4 交通环境因素 |
4.4.1 路侧防护设施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4.4.2 照明条件和气候对交通事故的影响 |
4.5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管理方面的因素 |
4.5.1 预防体系失控 |
4.5.2 预防源头失准 |
4.5.3 预防管理空白 |
4.5.4 预防时间滞后 |
4.5.5 预防措施落后 |
4.6 小结 |
第五章 湖南省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对策 |
5.1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经验与启示 |
5.1.1 香港特别行政区交通管理基本情况 |
5.1.1.1 香港道路交通概况 |
5.1.1.2 香港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情况 |
5.1.1.3 香港道路交通管理与事故预防工作情况 |
5.1.1.4 香港道路交通执法情况 |
5.1.2 香港预防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措施 |
5.1.3 香港预防事故工作措施对我们的启示 |
5.2 湖南省道路交通事故三级预防工作措施 |
5.2.1 一级预防工作措施:消除交通冲突,消除事故源头因素 |
5.2.2 二级预防工作措施:处置好交通冲突,防止事故成形 |
5.2.3 三级预防工作措施:处理好交通冲突,防止事故的转化 |
第六章 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预防事故案例研究 |
6.1 S315线衡阳县路段交通事故预防案例 |
6.1.1 路段基础情况 |
6.1.2 事故特点与成因分析 |
6.1.3 主要安全问题及整改措施 |
6.2 长沙市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交通事故预防案例 |
6.2.1 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基本情况 |
6.2.2 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交通事故特点及成因分析 |
6.2.3 交通安全综合整改措施 |
结束语 |
作者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十一五”时期山西道路交通安全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山西省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
(一) 山西省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
(二) 山西省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 |
二、改善山西省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对策研究 |
(一) 强化交通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公民交通道德水平与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
2.大力推广运用现代技术装备, 提高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
3.建立健全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 |
4.加强交通安全设施的配套设置。 |
(二) 搞好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和事故综合预防工作 |
(三) 推行道路安全审计制度 |
三、“十一五”时期山西道路交通安全发展规划 |
(一) 指导思想与目标 |
(二) 主要任务 |
(三)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
(四) 保障规划实施的具体工程措施 |
(9)福建省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对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理解 |
1.1.1 交通安全管理的概念 |
1.1.2 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内涵及特性 |
1.1.3 理解时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
1.2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福建省交通安全现状 |
2.1 福建省交通概况 |
2.1.1 福建省交通基本情况 |
2.1.2 道路、水路运输业在福建省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 |
2.1.3 福建省道路运输业基本情况 |
2.1.4 福建省水路运输业基本情况 |
2.2 福建省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
2.2.1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
2.2.2 福建省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
2.2.3 福建省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的原因 |
2.3 福建省水路交通安全现状 |
2.3.1 中国水路交通安全状况 |
2.3.2 福建省水路运输状况 |
2.3.3 福建省内河交通的安全分析 |
2.3.4 福建省水路运输业挑战大于机遇 |
第三章 政府监督管理机制的改善 |
3.1 现有的交通管理体制及其弊端 |
3.1.1 现有的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及其弊端 |
3.1.2 现有的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及其弊端 |
3.2 福建省交通管理部门的分工和职责 |
第四章 建立起福建省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 |
4.1 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
4.1.1 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主体法——安全生产法 |
4.1.2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
4.1.3 水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
4.1.4 完善道路、水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4.2 建立健全安全目标管理体系 |
4.2.1 制定安全目标管理 |
4.2.2 安全目标的实施 |
4.2.3 安全目标的考核与评价 |
4.2.4 做好安全目标管理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
4.3 建立健全交通部门的预警体系 |
4.3.1 建立交通部门预警系统的背景 |
4.3.2 交通安全预警系统概述 |
4.3.3 交通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思想 |
4.3.4 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系统 |
4.4 建立健全福建省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体系 |
4.4.1 交通信息化现状 |
4.4.2 福建省交通信息化实施方案 |
4.5 引进道路安全审计制度 |
4.5.1 引进道路安全审计的背景 |
4.5.2 道路安全审计概述 |
4.5.3 道路安全审计的内容 |
4.5.4 道路安全审计实施步骤 |
4.6 推行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 |
4.6.1 建立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的必要性 |
4.6.2 如何建立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 |
4.7 实现交通科技创新 |
4.7.1 交通科技的使命 |
4.7.2 智能交通系统的概述 |
4.7.3 智能交通系统的意义 |
4.7.4 构建福建省智能交通系统 |
4.8 推进安全文化创新 |
4.8.1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 |
4.8.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构建上海道路交通管理新机制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路交通管理新机制的深刻内涵及其理念 |
二、上海道路交通管理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
三、构建上海道路交通管理新机制的必要性 |
四、构建上海道路交通管理新机制的总体框架 |
(一) 构建上海道路交通警务快速反应机制 |
(二) 构建上海道路智能交通指挥先导机制 |
(三) 构建上海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社会互动机制 |
(四) 构建上海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和软管理机制 |
(五) 构建上海交通依法严管和警务公开机制 |
(六) 构建上海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 |
四、我省初步建立预防道路交通事故新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及评价研究[D]. 谢中清.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1)
- [2]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新机制初探[J]. 曾祥凯,陈鹏,范贤涛,张运之,胡南. 道路交通与安全, 2016(04)
- [3]基于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研究[D]. 田玉国. 天津大学, 2012(07)
- [4]5大体系破解交通安全防控难题[N]. 郑东强,周鲁江. 厦门日报, 2009
- [5]湖南省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D]. 袁建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7)
- [6]“四个下降”的启示[N]. 胡江洪. 云南日报, 2008
- [7]奏响平安畅通的和谐乐章[N]. 杨葆铭. 延安日报, 2007
- [8]“十一五”时期山西道路交通安全发展研究[J]. 张雪梅,李怀玉,温志刚,褚万里.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 [9]福建省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研究[D]. 谢华为. 福州大学, 2006(06)
- [10]构建上海道路交通管理新机制的思考[J]. 王根根,雷雅敏.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