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主动悬架论文-储民

车辆主动悬架论文-储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车辆主动悬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主动控制

车辆主动悬架论文文献综述

储民[1](2019)在《一种爆胎车辆的悬架半主动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江苏大学申请的专利(公开号CN110001339A,公开日期2019-07-12)"一种爆胎车辆的悬架半主动控制方法",属于车辆底盘悬架控制领域。通过胎压传感器、轮胎加速度传感器、激光测距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及车身加速度传感器将采集数据实时传入ECU电子控制单元;ECU根据各轮胎气压变化情况判断轮胎是否爆胎并确定具体的爆胎轮位置,同时将正常行驶半主动悬架(本文来源于《轮胎工业》期刊2019年11期)

王维强,刘颖[2](2019)在《车辆主动悬架协调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汽车转向工况下悬架系统垂向振动控制和侧倾控制存在的协调问题,提出了基于功能分配的主动悬架协调控制策略,设计了垂向运动控制器、侧倾控制器和协调控制器,通过协调控制器对垂向运动控制器和侧倾控制器进行功能分配。在控制策略的实现过程中,利用Adams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在Simulink中设计控制系统,搭建Adams/Simlink主动悬架整车联合仿真平台,并通过汽车二自由度线性模型验证该平台的可行性。在C级路面上进行了直线行驶和角阶跃输入两种工况的仿真实验,对算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通过协调控制器进行功能分配的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能很好的协调垂向控制器和侧倾控制器,提高了汽车的综合性能。(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10期)

孙宇菲,陈双,姜强[3](2019)在《基于AHP的车辆半主动悬架LQG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2自由度1/4车辆模型,以最优控制理论为基础,应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车辆评价指标的加权系数,实现半主动悬架LQG控制器设计,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被动悬架,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LQG控制器加权系数的半主动悬架,实现了评价指标的综合优化,缓和路面冲击,提高车辆平顺性及舒适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17期)

杨惠[4](2019)在《基于模糊PID的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是一个多自由度非线性系统,其主要性能指标分别为: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和轮胎动载荷,其中最能反映车身振动特性的是车身的加速度。本文研究车身在垂直方向的加速度,针对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建立二自由度1/4半主动悬架模型,并设计模糊PID控制器,使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模糊PID控制的半主动悬架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有效降低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和轮胎动行程,并且可以大大提高车辆行驶时的平顺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现代信息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刘雪[5](2019)在《车辆主动悬架的故障估计、补偿与容错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主动悬架系统通过传感器对车身高度、倾斜状态、车身振动以及车轮振动等动态特性进行监测,并将相应的信号传递至电控单元,最后根据检测到的信号输出主动控制力,保证悬架系统拥有较好的性能。然而,随着汽车行驶的里程增加以及工况的不同,其传感器、作动器及其他元器件很有可能发生故障,造成造成控制策略部分或完全失效,从而影响车辆行驶安全性。为此,本文针对主动悬架系统进行容错控制策略相关研究工作,具体如下:(1)1/2车辆主动悬架故障系统建模基于牛顿第二定律推导主动悬架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及状态空间方程,考虑在实际中主动悬架系统的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是呈非线性变化的,推导非线性主动悬架系统模型。考虑悬架作动器可能发生故障,推导车辆主动悬架故障系统模型。(2)基于鲁棒H∞观测器的车辆非线性悬架系统主动容错控制策略基于非线性主动悬架系统故障模型,应用Lyapunov稳定理论、设计H∞状态反馈控制器以稳定车辆的垂直运动和俯仰运动。其次,设计H∞鲁棒观测器以实现随机故障信息的实时估计,进而综合开发H∞补偿控制器以消除随机输入故障对悬架系统的影响。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考虑马尔科夫随机故障的车辆悬架主动容错控制策略针对故障模式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考虑将故障悬架系统重新建模为马尔科夫跳变系统,基于Lyapunov稳定理论、H∞理论设计车辆悬架鲁棒观测器以估计故障信息和系统状态变量信息,基于状态反馈控制理论设计主动容错控制器对故障进行补偿并稳定车身的垂向运动和俯仰运动。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张旭[6](2019)在《车辆非线性主动悬架系统自适应反推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要求,汽车领域不断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车辆舒适度和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车体悬架系统是位于车辆底盘的重要系统之一,用于支撑车体重量、吸收和消除振动,并决定和影响着驾乘人员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主动悬架系统是一种可调系统,并且可以根据车辆行驶时不同的环境变化,实时的改善车辆系统的性能,所以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主动悬架系统在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其组成元件弹簧和阻尼的非线性,且车辆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工况行驶过程中,其车辆悬架系统参数也会发生改变,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这种系统的非性性和参数变化会严重影响主动悬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而自适应反推控制方法可有效解决上述系统干扰问题,该方法根据外界干扰和控制模型的变化设计相应的自适应调节规律,实时抑制外界不利条件对系统的干扰,实现精确控制,有效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基于此,本文基于自适应反推理论,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控制器以提高悬架系统性能。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采集路面信息并构建叁种路面激励模型,进而建立非线性被动悬架系统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得到车辆非线性被动悬架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以及输出曲线。(2)针对非线性主动悬架系统,提出两种基于Lyapunov函数的自适应反推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不确定性的1/2车辆非线性主动悬架系统模型,并引入虚拟控制函数,以控制车辆的垂向和俯仰运动,同时设计自适应控制律,调节系统中不确定性的影响,最终得到两种主动控制力。(3)引入可调的理想参考轨迹曲线,建立误差跟踪系统,设计一种高精度的自适应反推控制律,使主动悬架系统的状态变量可以跟踪给定的参考轨迹,并结合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悬架系统的全局稳定性,同时,对轮胎子系统进行零动态稳定性分析,以保证各安全性能指标均在给定界限范围之内。(4)考虑输入时滞对悬架系统的影响,建立不确定非线性的1/4车辆主动悬架模型,设计一种新的基于二次Lynapunov函数的自适应反推控制器,同时根据线性化理论和振动原理,给出了一种临界时滞的求解方法,这种方法可根据控制器的输入不同,求解出相应的控制器临界时滞,对于大多数闭环系统,均可用该方法对临界时滞进行求解。(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陈士安,苑磊,蔡宇萌,姚明[7](2019)在《基于LMI方法的车辆侧倾运动安全主动悬架H_2控制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车辆转向-侧倾运动工况的安全性,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方法设计侧倾运动安全主动悬架H_2控制器,直接控制横向载荷转移率(LTR)。首先,建立车辆转向-侧倾运动动力学模型,选择LTR、侧倾角和侧倾角加速度构造车辆侧倾运动安全综合性能评价指标。其次,为避免现有LQG控制器设计方法无法处理综合性能指标中包含干扰项(前轮转向角)和控制加权矩阵为0导致控制向量无法求取的难题,基于LMI方法设计主动悬架H_2控制器。然后,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归一法,以鱼钩工况为典型转向工况仿真获取车辆转向-侧倾运动统计数据,进而确定了H_2控制器的控制加权系数。最后,通过多工况数值仿真验证了侧倾运动安全主动悬架H_2控制器的工作效果。结果显示:与被动悬架相比,在鱼钩工况、蛇形穿桩和双移线工况下,该H_2控制器在不改变车辆转向运动状态的情况下使车辆侧倾运动安全综合性能评价指标分别降低39.05%、36.51%和42.31%,使LTR的均方根值分别降低15.87%、15.62%和14.86%。说明设计的主动悬架H_2控制器具有良好的车辆侧倾运动安全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6期)

李冬[8](2019)在《车辆电动静液压主动悬架时滞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动静液压作动器(electro-hydrostatic actuator,EHA)的主动悬架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信号采集传输和作动器响应等不可避免地存在时滞,进而导致主动力的产生与悬架实时状态不同步,严重影响悬架主动控制的效果。本论文主要考虑电动静液压作动器的时滞问题,进而对主动悬架的时滞进行控制研究。通过对电动静液压作动器进行力特性试验,拟合出了作动器的力模型。对作动器进行了动态特性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处理,拟合出了作动器的动态数学模型,由数学模型可知作动器的时滞包括纯时滞环节和一阶惯性环节,即为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的时滞形式,分析得到了主动悬架的时变时滞特性。基于作动器的动态数学模型设计了内模控制器,并对控制器进行一阶泰勒级数的展开,得到了 PID控制形式,整定了控制器参数,实现了对作动器时滞的控制。对未考虑时变时滞补偿的Smith预估补偿控制器进行了改进,能够在线跟踪时滞变化引起的悬架补偿模型偏差,并对改进型Smith预估补偿控制器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将内模控制和Smith预估补偿控制进行结合得到了内模Smith复合时滞控制方法,仿真分析了在内模PID控制、改进型Smith预估补偿控制和内模-Smith复合时滞控制下主动悬架的动态性能。试制了电动静液压主动悬架的台架试验系统,开展了主动悬架的时滞控制试验。仿真分析表明,电动静液压主动悬架的动态性能在内模PID控制、内模-Smith复合时滞控制和改进型Smith预估补偿控制下均得到了改善,且改进型Smith预估补偿控制效果最好,但内模PID控制容易实现,主动悬架系统控制精度高。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内模PID控制作为主动悬架的时滞控制方法,在速度为4Okm/h行驶在C级路面和振幅为110mm频率为3Hz的正弦路面输入下,电动静液压主动悬架簧载质量加速度的均方根值在内模PID控制下分别减小了 10.1%和13.8%,验证了该时滞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邹雨岑[9](2019)在《半主动悬架车辆的动载荷与横摆稳定协调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悬架大多情况用于改善道路平顺性和整车操纵性,但受限于被动悬架的调整范围小,鲜有对于悬架与侧向动力学耦合控制的研究。半主动悬架具有瞬态调节阻尼大小的特点,通过控制悬架阻尼间接改进车辆侧向运动特性将是一种新的整车协调控制思路。本文利用半主动悬架的阻尼瞬时可调优势,研究垂侧耦合动力学控制方法,通过协调控制改善车辆的转向特性。本文主要从车辆垂向与侧向动力学的耦合特性展开研究,将控制器设计问题分为悬架控制和横摆稳定控制两个部分。对于悬架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垂向对于转向特性的修正作用与转向时悬架侧倾运动带来的操纵稳定性之间的协调。对于横摆部分的研究,更多考虑悬架侧倾运动对侧向动力学带来的影响,解决在内部摄动参数影响下横摆控制的稳定性问题。文章从车辆垂向和侧向耦合动力学分析、悬架动载荷优化控制和横摆鲁棒变增益控制叁个角度对研究内容进行阐述。针对垂向和侧向运动耦合关系过于复杂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工况仿真出发,建立了忽略滞回特性的磁流变阻尼器拟合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垂侧特性指标的仿真结果和车辆动力学分析,探究在该工况特性下的有效动力学特征,分析悬架运动和横摆运动之间的联系,并给出考虑耦合关系的动力学表达式。针对悬架控制中悬架操纵性和耦合作用下转向优化特性的冲突问题,本文从考虑耦合动力学的轮胎动载荷转移传递函数入手,通过零极点分析探究并验证转向时轮胎动载荷转移和悬架阻尼变化的关系。针对建立的传递函数使用约束并行优化的粒子群算法在不同权重的转向修正和悬架操纵性的条件下进行离线优化求解,获得不同情况下的最优电流作为开环优化控制策略,并提出根据车辆实际转向状态调整悬架电流输出作为协调控制的方法。针对侧倾动态对轮胎侧向力带来的摄动问题,本文将轮胎模型的侧偏刚度的变化用动载荷转移量拟合,将整个侧向动力学模型转化为标准的线性变参数系统进行分析,用鲁棒变增益控制的思路求解满足H_∞性能指标的控制器,在不同动载荷变化的条件下也能根据变化参数调节控制器输出,保证横摆稳定性。将横摆与悬架的整合控制器进行仿真,验证了协调控制策略的相互促进效果,为悬架与转向协调控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强[10](2019)在《基于特种车辆的主动悬架分层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架作为车辆底盘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起着传递并衰减车身与轮胎之间的力与力矩,缓解并衰减外部环境给车身造成的冲击,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平顺性和稳定性。相对于主动悬架而言,被动悬架的传统结构形式决定了其天然不足,即无法针对不同特性的路面激励实时响应以提高悬架性能,而且由于平顺性与稳操性的矛盾存在往往需要牺牲一方的性能来保证整体性能。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主动悬架控制研究中针对上层期望力控制的研究较多,但实际悬架系统工作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很少有研究将路面输入因素考虑到悬架系统的控制器设计中,即控制目标无法依据路面激励变化而调整。因此,对车辆主动悬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机动应急救援车辆(含消防车辆)专用底盘及悬架关键技术研究”(2016YFC0802902),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在考虑路面激励对控制器设计的影响及作动器输出特性,以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为目标,对上层高低通滤波自适应控制和下层力跟踪自适应鲁棒控制进行了研究。首先,依据叁轴重载车辆的物理动力学特点,选择合适的状态变量,建立了叁轴九自由度数学模型,并结合车辆特点且考虑了不同轮系间滞后及相干性问题,推导并建立了路面输入的模型。依据提升车辆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的主要控制目的,提出了分析其性能的具体指标。其次,建立根据路面工况而对控制目标进行调节的Backstepping主动悬架控制方法。通过对主动悬架控制理论的研究,采用Backstepping自适应控制策略作为主动悬架控制策略,针对多数设计没有考虑不同路面激励对控制目标的影响,从而控制器设计中没有依据路面工况来调整控制函数,因此本研究设计了基于高低通滤波器的反步法自适应控制。然后,基于作动器特性建模,通过对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研究,提升内环控制力跟踪性能。通过对作动器系统建模分析,在上述自适应性控制基础上结合鲁棒控制,通过计算推导出包含自适应项和鲁棒项输出量,这两项分别影响力跟踪控制的响应速度和响应精度,从而对系统不确定性进行自适应调节。提升了下层的力跟踪控制效果。最后,对于本文设计的控制器的控制效果进行验证,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分别建立被动悬架系统和车辆主动悬架系统仿真模型,以路面激励为输入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与被动悬架相比,本研究设计开发的控制器使车辆在平顺性及稳操性方面性能均有较好提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车辆主动悬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汽车转向工况下悬架系统垂向振动控制和侧倾控制存在的协调问题,提出了基于功能分配的主动悬架协调控制策略,设计了垂向运动控制器、侧倾控制器和协调控制器,通过协调控制器对垂向运动控制器和侧倾控制器进行功能分配。在控制策略的实现过程中,利用Adams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在Simulink中设计控制系统,搭建Adams/Simlink主动悬架整车联合仿真平台,并通过汽车二自由度线性模型验证该平台的可行性。在C级路面上进行了直线行驶和角阶跃输入两种工况的仿真实验,对算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通过协调控制器进行功能分配的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能很好的协调垂向控制器和侧倾控制器,提高了汽车的综合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车辆主动悬架论文参考文献

[1].储民.一种爆胎车辆的悬架半主动控制方法[J].轮胎工业.2019

[2].王维强,刘颖.车辆主动悬架协调控制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3].孙宇菲,陈双,姜强.基于AHP的车辆半主动悬架LQG控制方法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9

[4].杨惠.基于模糊PID的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9

[5].刘雪.车辆主动悬架的故障估计、补偿与容错控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张旭.车辆非线性主动悬架系统自适应反推控制器设计[D].西安理工大学.2019

[7].陈士安,苑磊,蔡宇萌,姚明.基于LMI方法的车辆侧倾运动安全主动悬架H_2控制器设计[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8].李冬.车辆电动静液压主动悬架时滞控制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9].邹雨岑.半主动悬架车辆的动载荷与横摆稳定协调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10].刘强.基于特种车辆的主动悬架分层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9

标签:;  

车辆主动悬架论文-储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