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同构论文-王志华,焦海霞,高杰

制造业同构论文-王志华,焦海霞,高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制造业同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叁角,制造业,企业规模,同构

制造业同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华,焦海霞,高杰[1](2018)在《考虑企业规模因素的长叁角制造业同构现象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简单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结构重合度指数对2008—2015年长叁角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同构水平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中型企业同构度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且基本不存在同构现象,而小型企业虽然经历的是趋异化发展,但仍然处于同构状态。基于变截距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估计了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同构度对制造业总体同构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前者的影响明显大于后者。由此说明,长叁角制造业的同构现象主要是由小型企业的同构引发的,促进小型企业的转型升级是提升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与管理》期刊2018年02期)

鲁金萍,刘玉,杨振武,孙久文[2](2015)在《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同构现象再判断——基于分工视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分工视角对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同构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2000-2013年,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最明确的为北京-河北,两地产业差异性大,未来两地制造业将实现差异化发展;天津-河北产业差异性相对较小,且2009年之后呈逐年缩小之势;北京-天津产业差异性最小,同构性较显着,2008年后有一定缓解。从制造业各行业分工格局来看,京津冀区域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已形成较明确的分工,但在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领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总体来看,区域的产业分工基本建立在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分工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构建高层次协调机构等政策措施。(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5年07期)

王志华,高杰,郑宝华[3](2015)在《长叁角劳动力流动强度与制造业同构水平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结构重合度指数,测度了2000-2012年长叁角两省一市间制造业的同构水平。结果表明,长叁角制造业的同构水平总体呈下降态势。利用人均净收入差距间接测算了同时期长叁角劳动力的流动强度。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强度呈逐年增大的发展态势。本文基于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劳动力流动强度与制造业同构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长叁角劳动力流动强度的增大,省际制造业的同构水平呈下降趋势,这样的结论对于进一步明确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5年05期)

王志华,陈圻,高杰[4](2015)在《长叁角省际要素流动与制造业同构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测度了长叁角制造业的同构度,利用生产函数估算了长叁角制造业资本与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差异。经单位根与协整检验,以同构度为因变量,以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度、劳动边际生产率差异度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长叁角资本和劳动力流动强度的增大,省际制造业的同构程度会减小,揭示了生产要素流动对地区间制造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集体经济》期刊2015年04期)

吴迎新[5](2013)在《制造业同构现象与收入变动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中国长叁角地区与日本东海地区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产业同构系数、人均GDP、人均工资等指标,比较研究了20年来中国沪苏浙地区和日本东海地区产业分工与收入差距的现状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同构系数与收入差距变化间的关系并不确定。调节产业同构现象的措施对于缩小收入差距未必有确定的、显着的作用,解决收入差距应主要运用收入分配政策。(本文来源于《日本问题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姜琰[6](2013)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制造业同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其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内部各行政区间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大部分地区选择发展的产业十分相似,从而导致了各地区出现了产业同构现象。本文以辽宁沿海经济带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测算产业同构的相关指标,来分析各地区制造业同构情况,判断制造业同构的变化趋势。其主要思路如下:第一章:作为绪论部分,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总结国内外对产业同构的研究文献,同时提出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系统阐述产业同构的相关理论与产业同构的测算方法,将结构相似系数法与结构重合度法进行实证分析比较,并选取结构重合度作为本文测算产业同构的方法。第叁章:首先介绍辽宁沿海经济带概况及开发优势,其次测算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叁次产业的结构重合度,结果表明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各地区存在产业同构现象,然后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一轴、两翼”的视角,以制造业为对象,通过结构重合度计算,主导产业分析以及区位商发分析,发现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区间制造业存在同构现象,但是在主轴城市上产生产业集聚。第四章:利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分析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地缘上的临近性、经济发展水平的相近性、投资环境的匀质化以及政府行为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制造业同构的影响。第五章:总结出产业同构发展的路径图,并根据此图对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区制造业同构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据此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期刊2013-03-05)

王宇[7](2012)在《宁镇扬地区制造业同构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造业的产业同构是宁镇扬地区客观存在的现象,然而目前对该地区产业同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鲜见。学术界多年来对产业同构问题一直存在分歧,部分学者认为,“重复建设”、“同质竞争”导致区域产业同构,进而加剧区域内耗,阻碍了地区经济一体化,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如何清楚地认识宁镇扬地区制造业同构问题的本质,进而为宁镇扬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是当前需要加以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产业同构的相关文献资料,找出产业同构的测量方法,综合相关理论对宁镇扬地区制造业的同构度进行细致测算和深入分析,以期对宁镇扬地区的制造业同构状况得出一个较全面的结论。同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宁镇扬地区的发展现状,通过理论分析筛选出制造业同构的影响因素。随后,文章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提出多个假设用于计量检验,以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为被解释变量,选取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刻画上述影响因素并作为解释变量,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考察产业同构度与上述各影响因素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指出各因素的影响力度和方向,从而确定宁镇扬地区制造业同构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在实证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结果;同时,为宁镇扬地区的更好、更均衡地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通过对宁镇扬叁市2002-2009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和区位熵分析,发现宁镇扬地区的制造业确实存在较严重的产业同构。然而本文通过对宁镇扬地区典型产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产品层面进行研究,发现宁镇扬叁市在制造业产品层面其实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并不存在严重的同质竞争,在产品生产上南京、镇江和扬州分别有自己的优势产品,且产量较为稳定。在宁镇扬某市呈现出扩大某类产品产量时,其它二市并未有相应的产量增加,甚至出现竞争对手退出该产业的状况,呈现出较好的协作状态。文章通过分析认为,产业同构可以和产业分工并存,即由传统的部门间分工逐步发展为部门内的产品间分工。宁镇扬地区制造业目前正在进行的正是部门内的产品间分工,表现出的高同构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集聚的体现。对宁镇扬地区制造业同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则说明了,宁镇扬地区较高的产业同构度是由于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和面对相似的国际市场需求的结果。宁镇扬叁市地域相近、文化相通、人缘相亲、经济相融,其自然条件、历史背景、文化传统、要素察赋以及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制约因素等方面都极其类似,因而出现制造业同构现象并不奇怪。(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2-05-01)

金戈[8](2010)在《长叁角地区制造业同构问题再考察——基于雁行模式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文献提出的关于长叁角地区正在出现制造业结构趋异的观点,利用1997—2006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长叁角制造业结构相似指数与差异指数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再考察,并发现以2004年为转折点,该地区再次出现了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为了解释其中的原因,提出了一个"雁行假说":通过考察地区间制造业的升级次序与空间转移路径,论证了长叁角制造业发展的"雁行"特征,进而分析了"雁行模式"导致长叁角制造业在结构趋异与结构趋同之间相互转换的内在机制。(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0年02期)

王志华,高杰[9](2009)在《苏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同构与协调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利用结构重合度指数测算了苏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同构度。其次利用结构熵模型测算了该地区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结构协调度。最后基于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单位根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技术,对苏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同构与协调之间的动态关系进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该地区外资与民营制造业是在趋同中逐步呈现出了协调发展的态势。(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期刊2009年09期)

王志华[10](2009)在《长叁角省市两级地区制造业同构度变动的不同趋势及其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测算长叁角省级地区间制造业的同构度及其变化趋势的同时,考查市级地区间制造业的同构度及其变动趋势,对比省级地区间与市级地区间制造业同构度在大小及在变动趋势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从静态角度看,长叁角省级地区制造业的同构度要大于市级地区制造业的同构度;而从动态角度看,近年来长叁角省级地区间制造业结构是逐步走向趋异的,几个主要市级地区间制造业结构是走向趋同的。(本文来源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期刊2009年07期)

制造业同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从分工视角对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同构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2000-2013年,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最明确的为北京-河北,两地产业差异性大,未来两地制造业将实现差异化发展;天津-河北产业差异性相对较小,且2009年之后呈逐年缩小之势;北京-天津产业差异性最小,同构性较显着,2008年后有一定缓解。从制造业各行业分工格局来看,京津冀区域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已形成较明确的分工,但在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领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构现象。总体来看,区域的产业分工基本建立在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并不存在所谓的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分工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构建高层次协调机构等政策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制造业同构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华,焦海霞,高杰.考虑企业规模因素的长叁角制造业同构现象解析[J].科技与管理.2018

[2].鲁金萍,刘玉,杨振武,孙久文.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同构现象再判断——基于分工视角的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

[3].王志华,高杰,郑宝华.长叁角劳动力流动强度与制造业同构水平的关系分析[J].企业经济.2015

[4].王志华,陈圻,高杰.长叁角省际要素流动与制造业同构的关系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

[5].吴迎新.制造业同构现象与收入变动的国际比较研究——基于中国长叁角地区与日本东海地区的比较[J].日本问题研究.2013

[6].姜琰.辽宁沿海经济带制造业同构研究[D].沈阳大学.2013

[7].王宇.宁镇扬地区制造业同构状况研究[D].扬州大学.2012

[8].金戈.长叁角地区制造业同构问题再考察——基于雁行模式的视角[J].经济地理.2010

[9].王志华,高杰.苏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同构与协调的关系分析[J].经济问题.2009

[10].王志华.长叁角省市两级地区制造业同构度变动的不同趋势及其原因分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

标签:;  ;  ;  ;  

制造业同构论文-王志华,焦海霞,高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