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传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汉同声传译,口译焦虑,学习自我效能感,口译表现
同传学生论文文献综述
梅畅[1](2019)在《学生译员英汉同传过程口译焦虑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的实证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以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学生译员为研究对象,分析英汉同声传译过程中学生译员的口译焦虑程度与其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此二者是否会影响学生译员的实际同传表现。研究旨在回答四个问题:1.学生译员英汉同传过程中口译焦虑情况如何?2.学生译员在学习英汉同传时的自我效能感状况如何?3.口译焦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是否存在显着相关性?4.二者对实际口译表现是否存在影响?研究以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在两个领域的现有研究,设计出英汉同传过程焦虑量表和英汉同传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随机抽选的14位受试者进行测试。作者还设置了英汉同传现场操作实验,以衡量受试者的实际同传水平。为避免实验偶然性,作者共开展了两次量表填写和现场实验,取两次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运用SPSS 20.0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在获得统计报告后,作者对四个研究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并选取受试者中的典型样本进行回访,进一步了解学生译员焦虑感和自我效能感的驱动因素以及造成同传表现差异的原因,对目前的同传教学提出建议。研究最终得到两条重要结论:一,学生译员英汉同传过程中的焦虑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之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即焦虑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越低,反之同理;二,焦虑感和自我效能感对英汉同传实际表现没有明显影响。根据研究结论,作者提出在英汉同传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其焦虑程度和自我效能感高低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译员自己也应勤加练习,积累口译经验,积极调整心态,以保持心理状态的健康,追求同传水平的提高。本研究在英汉同传焦虑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同传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方面得到了一些创新性结论,希望对现有研究起到一定补充作用,并为英汉同传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但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受条件限制,受试者数量较少。期待未来研究能够更加完善。(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4)
张安莹[2](2019)在《数字在英汉同传中对学生译员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英汉同传中数字对学生译员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为了成为职业译员,口译专业的学生需进行同传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由于数字具有高信息性、低预测性、低冗余性等特点,且英汉计数方式不同,因此学生译员非常容易在数字密集型句式上出错。本论文以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的精力分配模型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实际英汉同传过程中不同类型数字对学生译员的影响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以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新时代大讲堂”的演讲为材料,选取了十名接受过同传训练的学生译员进行一对一的翻译实验。实验结束后与被试分别进行深度访谈以探究翻译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以及遇到大量数字时的应对策略。通过对被试在数字及内容准确性方面的定量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译员翻译序数词时准确率最高,翻译一万以上的数字时准确率最低。译员在翻译数字时最容易出现的失误为漏译。在翻译含有数字的语句时,译员出现的失误包括:数字本身的漏译、错译、译成概数以及与数字相邻语段信息的漏译和错译。通过对被试的录音分析以及与被试的深度访谈,本文发现,在翻译带有数字的语段时,容易对译员造成困难的语段特点包括:(1)数字较小但密集出现,数字之间间隔较短;(2)数字较大且频繁出现;(3)数字本身不难,但所指内容复杂多样。在以上语段中,数字会成为问题出发因素,引起失误序列。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译前策略和翻译过程中的策略。译前策略为进行定期、高强度的双语数字转换训练,以及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的策略包括记笔记以减轻短期记忆压力以及将数字进行模糊化处理,保留大致数值或使用“许多”、“大量”等模糊化词语,从而使译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信息的分析和记忆上。本文可为学生在同传训练时提供借鉴,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数字口译的训练。(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6)
冉旭[3](2019)在《学生译员在汉英同传中非流利现象的可能诱因和应对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同传学习的初级阶段,不少学生译员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表达不流利的问题,尤其是在汉英同传中这一问题更为严重。针对非流利现象,自然语言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完善,但是在口译研究中,更多的是基于经验对该现象的总结,而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针对学生译员在汉英同传中的非流利现象,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和译后访谈,研究影响学生译员译文流利度的可能诱因,并为口译学习者提供建议,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口译水平。本文根据以往口译质量研究中对非流利的关注,通过总结前人对非流利现象的定义、分类与触发因素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对非流利现象的理解与分类,并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即: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非流利现象中的有声停顿、自我修正、重复和不完整句,以及译员平均语速、非流利产出习惯以及数字等因素对非流利产出的影响。依据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和其对问题诱因的总结,本实验采用定量分析法研究四种非流利现象出现的比例以及不同因素对非流利产出的影响,并用定性分析法研究不同案例中非流利产出的特点与应对策略。本研究证明,在汉英同传中,学生译员的有声停顿出现频率最高,且与其他非流利现象呈正相关;在非流利现象的诱发因素中,译员平均语速与非流利产出频率呈显性正相关;而译员的非流利产生频率与数字口译的准确度联系并不紧密。通过案例分析与译后采访,学生译员的非流利现象由多方面因素造成,除译员语速、有声停顿以及数字等因素以外,主要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以及不可变因素。因此,学生译员应进行针对性训练(如数字口译等),学会及时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如:顺句驱动与脱离语言外壳等),发挥主观能动性(合适的自我监控与控制习惯用法),同时增强自身信心。为得出更具价值的结论,本实验尽量严格控制变量,但由于实验对象、目的和方法不同,难免与其他研究有所出入。希望之后的相关研究能避免本实验的局限之处,得出更全面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3)
程斯露[4](2019)在《基于释意理论对学生和职业译员同传过程中脱离源语技巧应用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实践报告中,作者收集了两位MTI学生在模拟会议口译实践中的录音以及两位专业口译员的录音,分别对“意群”或“翻译单位”(吉尔,1984)的变化和分布进行相关分析,然后基于释意理论从四个方面评估口译输出:保真度、准确度、延迟性和语言包装。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存在一种优化的意群分布模型,可以保证最平滑的信息流,最准确的信息传递和最大的意群负荷。作者研究发现,“脱离原语”技巧对提高同声传译输出方面有着显着的积极影响,并且专业译员对该技巧的使用频率以及准确度远远高于学生译员。同时,作者发现,通过专业培训,译者可以改善口译过程并提高专业水平。另外作者发现,奈达有关“译者乃天生”的论断并非正确。虽然确实存在一些天才或自学成才的翻译,但大多数需要“基于口译过程”的训练才能成为专业口译员。这种基于同传口译过程的案例分析将为MTI实践和教学提供新的前景,以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口译训练效果。(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9-05-01)
马崧译[5](2019)在《学生译员汉英同传非流利性停顿的原因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利性是同传质量评估的重要标准,不当停顿会对同传流利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以巴黎释意派理论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从理解、表达、应急叁个维度分析学生译员汉英同传非流利性停顿产生的原因并给出相应对策。笔者采取实验法和访谈法,挑选六名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研二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汉英同传实验和实验后一对一访谈。根据录音文字总结学生译员汉英同传非流利性停顿的特征,结合具体译例及访谈内容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将非流利性停顿分为无声停顿和有声停顿。研究发现,学生译员在经过一年半的口译学习后,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免有声停顿,但对无声停顿的控制较弱,同传中无声停顿次数较多,时间较长。非流利性停顿产生的原因,在理解层面上主要是知识储备不足、听辨不够主动;在表达层面上主要是变通性差、脱壳意识不强以及语言加工过细;在应急层面上主要是译前准备不足、以及心理建设不足。针对理解、表达、应急叁个方面提出的相应解决办法,包括扩展知识积累并进行概括性口译训练,加强视译训练和即兴演讲训练,提高心理素质及提高同传课堂的临场氛围。(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01)
胡文静[6](2019)在《关于学生译员在英汉同传中的听辨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的个案研究——以马拉拉在联合国的演讲《书和笔是最有力的武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不同于一般的英语听力,译员不仅要听懂说话者的内容,理清源语的逻辑关系,还要用目的语准确地表达出发言者的全部意思。对于学习口译的学生译员,尤其是对习惯了书面考试的学生来说,口译尤其是口译中的听辨理解问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文章以马拉拉在联合国大会上的一篇演讲《书和笔是最有力的武器》为例,从词义理解和语句中的逻辑关系两个方面分析在英汉同传实践中遇到的听辨理解障碍,并根据这些障碍提出一些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9年06期)
徐诚[7](2019)在《政治类中英同传中预制语块对学生译员口译质量影响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析预制语块作为语言半成品以及政治类讲话高度程式化的特点并结合司徒罗斌(Robin Setton)提出的认知语用动态模型,探讨预制语块在政治类中英同传中对学生译员口译质量的影响。笔者选取了8名被试者进行小规模对照组实验,借助杜蕴德同传质量量表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实验结果发现译员使用预制语块的频次与口译质量成正相关关系,表明预制语块可以优化学生译员在处理政治类同声传译时的精力分配,提高口译质量。研究揭示了预制语块:1)可以帮助译员建立思维预测机制,以缓解同传中预测的压力。文本的刺激信号可以引导译者选择适合的预制语块。由于预制语块本身开放的结构以及词汇搭配的限制,可以帮助译者预测与预制语块可能的搭配词,译者再根据语境选择最适合的搭配。2)为译员提供可直接提取利用的公式化框架,以减轻同传输出的负荷。固定话语类预制语块可供译员直接调取使用,减轻密集的固定话语或四字结构带来的处理压力,并减少翻译这类话语的意义损失。预制语块的研究对同声传译学习和教学具有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3-25)
赵文静[8](2018)在《母语汉语学生在汉英同传中的负迁移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的“语言迁移理论”为基础,研究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汉英同传中的负迁移现象,对其进行分类总结并浅析产生的原因。语言迁移理论认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共性会促进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二者间的差异会阻碍或干扰学习者对目的语的学习。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同传实验分为两组,E组为母语英语学生,C组为母语汉语学生。笔者通过对两组学生进行汉英同传实验,从译出率、形态、词汇和句法四个角度研究母语汉语学生译文中的负迁移现象。在分析母语汉语学生的负迁移现象时,本文也根据具体情况以母语英语学生的译文作进行对照,凸显母语汉语学生在汉英同传中的负迁移现象。此外,本文还以打分的形式,横向对比两组学生译文的得分情况。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受汉语的影响,母语汉语学生在同传中会将汉语思维迁移到英文里,在形态、词汇和句法叁个层面都存在负迁移现象,译文质量在这叁个层面也略逊色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这启示口译学习者需要加深对汉英两种语言特点和差异的理解,在口译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英语思维,克服汉语思维,从而减少译文中的负迁移现象,不断提高译文的质量。此外,本文也对母语英语的学生在同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母语负迁移并非造成C组汉英同传中所有错误的唯一原因。目前国内文献基于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英语写作和笔译领域,研究的目标群体也以大学生居多,笔者试图结合专业优势,运用语言迁移理论对口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汉英同传中出现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探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08)
黄瑶玲[9](2018)在《学生译员英汉同传长句切分技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句切分技巧作为英汉同传中顺句驱动的重要技巧,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青睐。本文以释意理论为指导,结合“语法结构论”和“意义单位论”,以“湖南省第一届同声传译大赛英译汉”为个案,根据大赛英译汉的原文和八组音频转码文字译文,分析总结出英汉同传中处理长句的具体有效的切分位置、切分技巧和重组技巧。笔者将原文分为11组意群,统计每组意群长句数量,得出每组意群的长句密度。综合杜蕴德(Andrew C.Dawrant)同声传译评分标准和联合国中文同声传译员的工作质量要求来评判同传质量的好坏,对八组音频的同传进行评估打分。结果表明长句密度与同传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长句切分能够更快速地减轻记忆力负担,大大提高同声传译的质量和速度,因此,长句切分在英汉同传处理长句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笔者也探讨分析了研究对象在同传中处理长句的方式,归纳了包括连词、介词或介词短语、关系词、不定式、时间状语、语块在内的主要切分位置。最后,笔者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在英汉同传长句中,在包括连词、介词或介词短语、关系词、不定式、语块在内的具体位置切分和重组的技巧,为后续同传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婷婷[10](2018)在《带稿汉英同传对MTI学生译员口译质量影响的实验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声音在各种国际会议上越来越受关注。同声传译的桥梁作用在这些会议当中也日益显着。有时,为了帮助译员提高同传质量,译员会在会议开始前的有限时间里获得讲话稿,然后进行带稿同传。同传具有高效性和多任务处理的特点,而带稿同传对译员而言也具有特殊的挑战性,尤其在无法及时取得稿件,即准备时间不充足时,译员常常面临在同传时是否使用稿件的两难处境。对于学生译员而言,练习带稿同传是学习同传的第一步。因此,笔者以带稿汉英同传对MTI学生译员口译质量的影响为题,邀请了20位来自外交学院英语口译专业研二的学生参与实验,并将他们分为测试组(带稿组)和对照组(无稿组),从而通过对比两组受试者的口译表现来探讨稿件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带稿组在信息完整性和准确性方面的表现优于无稿组。但在表达流畅度方面,带稿组的表现不及无稿组。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本文就如何在有限的译前准备时间内以及口译过程中更好使用稿件提出了相应策略。此外,精力分配练习和演讲也是学生译员提高带稿同传的有效方式。学生译员可运用适合自己的策略,对带稿同传加以练习,从而让稿件能够真正为我所用。(本文来源于《外交学院》期刊2018-06-01)
同传学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旨在研究英汉同传中数字对学生译员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为了成为职业译员,口译专业的学生需进行同传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由于数字具有高信息性、低预测性、低冗余性等特点,且英汉计数方式不同,因此学生译员非常容易在数字密集型句式上出错。本论文以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的精力分配模型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实际英汉同传过程中不同类型数字对学生译员的影响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以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新时代大讲堂”的演讲为材料,选取了十名接受过同传训练的学生译员进行一对一的翻译实验。实验结束后与被试分别进行深度访谈以探究翻译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以及遇到大量数字时的应对策略。通过对被试在数字及内容准确性方面的定量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译员翻译序数词时准确率最高,翻译一万以上的数字时准确率最低。译员在翻译数字时最容易出现的失误为漏译。在翻译含有数字的语句时,译员出现的失误包括:数字本身的漏译、错译、译成概数以及与数字相邻语段信息的漏译和错译。通过对被试的录音分析以及与被试的深度访谈,本文发现,在翻译带有数字的语段时,容易对译员造成困难的语段特点包括:(1)数字较小但密集出现,数字之间间隔较短;(2)数字较大且频繁出现;(3)数字本身不难,但所指内容复杂多样。在以上语段中,数字会成为问题出发因素,引起失误序列。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译前策略和翻译过程中的策略。译前策略为进行定期、高强度的双语数字转换训练,以及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翻译过程中的策略包括记笔记以减轻短期记忆压力以及将数字进行模糊化处理,保留大致数值或使用“许多”、“大量”等模糊化词语,从而使译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信息的分析和记忆上。本文可为学生在同传训练时提供借鉴,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数字口译的训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传学生论文参考文献
[1].梅畅.学生译员英汉同传过程口译焦虑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的实证探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2].张安莹.数字在英汉同传中对学生译员的影响及应对策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3].冉旭.学生译员在汉英同传中非流利现象的可能诱因和应对策略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4].程斯露.基于释意理论对学生和职业译员同传过程中脱离源语技巧应用的对比分析[D].外交学院.2019
[5].马崧译.学生译员汉英同传非流利性停顿的原因及对策[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6].胡文静.关于学生译员在英汉同传中的听辨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的个案研究——以马拉拉在联合国的演讲《书和笔是最有力的武器》为例[J].英语教师.2019
[7].徐诚.政治类中英同传中预制语块对学生译员口译质量影响的探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8].赵文静.母语汉语学生在汉英同传中的负迁移现象[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9].黄瑶玲.学生译员英汉同传长句切分技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8
[10].张婷婷.带稿汉英同传对MTI学生译员口译质量影响的实验报告[D].外交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