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浮游动物论文-刘耀谦,孙省利,张才学

大型浮游动物论文-刘耀谦,孙省利,张才学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型浮游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硇洲岛,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

大型浮游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耀谦,孙省利,张才学[1](2018)在《2014—2015年硇洲岛大型海藻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4月、7月、10月和2015年1月分别对硇洲岛大型海藻场附近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季节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91种和浮游幼虫36种,隶属于17大类群。其4个季节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86.5 ind/m~3和431.0 mg/m~3,高峰期均位于夏季,低谷位于冬季。优势种共有19种(类)。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研究海域浮游动物具有较高的均匀度(0.74),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3.14)。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调查海区的浮游动物在38%相似性水平上划分为4组,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呈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组群的组内相似性和组间非相似性均大于50%,对组内相似性及组间非相似性起主要贡献的种类有37种。通过生物-环境匹配(BIOENV)分析,水温、盐度、浮游植物丰度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汪博林[2](2017)在《铜绿微囊藻胞外化感物质对大型溞个体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间关系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藻水华是全世界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之一,然而其爆发机制还有一些尚未阐释清楚的地方,而蓝藻的化感作用被认为是蓝藻水华的重要机制之一。蓝藻分泌的化感物质不仅可以限制并抑制环境中其他浮游植物的生长,提高蓝藻的竞争优势,甚至可以直接毒杀高营养级牧食者,成为水体中的唯一优势藻类,随之引发蓝藻水华。但当前关于蓝藻分泌的研究多集中于胞内分泌物,关于胞外分泌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选择蓝藻胞外分泌物为研究对象探讨蓝藻的胞外分泌物(MaE)与一种由MaE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物质-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P)对浮游动物个体特征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铜绿微囊藻胞外分泌物(MaE)及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P)会增加大型溞的死亡率:MaE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在7.84×106cells/mL(24h)、3.44×106celsl/mL(48h)及 0.43×106cells/mL(72h);EP 的 LD50 分别为 29.2mg/L、19.2mg/L和3.51mg/L,可见随着处理剂量和暴露时间的增加,毒性显着增强。(2)MaE和EP暴露能显着改变大型溞的心跳频率:整体上导致大型溞心跳速率降低,但呈现出随着MaE的浓度升高心跳逐渐增加的趋势,25%、50%、75%和100%MaE处理在4h和12h分别造成心跳速率下降了 52.0%,36.9%、22.0%、18.4%和47.4%、34.4%、26.6%、20.0%;EP对大型溞心跳速度的影响略有差别,4h时随着EP浓度的增加,大型溞心跳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0.125 mg/L处达到最高,相比对照增加了 15.6%;在16mg/L时下降了 28.8%。12h后高浓度则显着降低心跳速率2、8、16mg/L-EP处理分别下降了 12.8%、22.7%、27.5%,见随着处理剂量和暴露时间的增加,短时间内大型溞生理指标被显着抑制。(3)MaE和EP处理抑制了大型溞的运动能力:其运动能力随MaE增加及EP含量增加显着下降,4小时100%MaE和16mg/L-EP暴露下分别下降了 72.1%、54.0%。而 12h 小时 100%-MaE 和 16mg/L-EP 暴露下分别下降了 90.8%、50.9%,见随着处理剂量和暴露时间的增加,短时间内大型溞运动能力被显着抑制。(4)MaE和EP处理降低了大型溞对浮游植物的滤食效率:4小时100%-MaE和32mg/L-EP暴露下分别下降了30.5%、91.1%,见随着处理剂量和暴露时间的增加,短时间内大型溞滤食效率被显着抑制。可能原因是它们能直接危害大型溞个体的存活,而低浓度也能显着降低牧食者动物的运动能力,危害它的消化循环系统,从而减少其对浮游植物的取食效率。本文研究发现MaE及其中的分离到的EP对大型溞个体和四尾栅藻-大型溞系统有显着影响,从食物链的角度证明了蓝藻胞外分泌物可以促进铜绿微囊藻在水体中的生长优势,具有典型的化感效应,可以导致微囊藻水华的发生和维持。这为揭示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暴发的潜在机理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5-01)

段翠兰,陈静,张永江,邹勇,张莉[3](2016)在《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中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生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中草型与藻型两种生态系统中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差异,对东太湖与西太湖6个站位进行现场试验和调查,运用稀释-流式细胞仪法研究了微型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压力。结果表明,太湖水体20μm以下的微型浮游动物对细菌日摄食量为0.61~3.05μg(L.d)-1,对细菌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79.62%~100.48%,平均90.99%。微型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率基本呈现一个由藻型湖到草型湖逐渐递减的趋势,细菌增长率在藻型湖焦山区域最大,进一步分析发现,细菌增长率与总N有显着正相关(r=0.864,P<0.05),由此可见,细菌的生长繁殖和微型浮游动物对细菌的摄食与湖泊营养负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潘非斐,黄东仁,李荣茂,李聪[4](2015)在《福建深沪湾大型水母丰度变化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3年8~9月,对福建省深沪湾进行了4个航次调查,重点跟踪监测了深沪湾大型水母紫色霞水母(Cyanea purpurea)和镜形多管水母(Aequorea pensilis)的丰度变化以及调查期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调查期间共鉴定90种浮游动物和20类阶段性浮游幼虫(体)(不包括大型水母),隶属于7门15类,其中桡足类为第一大类群.各个航次平均丰度变化范围为106.85~281.79ind./m3,主要优势种为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和亨生莹虾(Lucifer hanseni)等.大型水母聚集区与浮游动物丰度密集区接近,均处于湾口位置;并且在大型水母消失之际,浮游动物数量大幅增加.经分析推测大型水母并非本地种,并且大型水母的出现引起了深沪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应用海洋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5](2014)在《一种用于解剖大型浮游动物装置发明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李喆完成的“一种解剖大型浮游动物的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该发明是一种解剖大型浮游动物的装置。针对用细的解剖针对大型浮游动物进行解剖,操作、控制不便;针体裸露,不易保管、针尖易损;安全性低,不便(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报》期刊2014-11-17)

秦海明,汤臣栋,马强,陈家宽,吴纪华[6](2014)在《春、秋季崇明东滩盐沼潮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浮游动物(Macrozooplankton)是指体长介于1 mm和1 cm之间的浮游动物[1]。它们主要以碎屑、细菌、藻类、原生动物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等为食,同时本身又是鱼类、虾蟹类和水鸟等动物的饵料[2,3],在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处于中间环节,通过能量传递联系着生产者和次级消费者。(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王璐[7](2013)在《黄东海微小型浮游动物时空分布及与大型水母旺发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认为,大型水母主要以大中型浮游动物(尤其是桡足类)为食。已有研究显示,大型水母旺发时,大中型浮游动物可能无法满足水母的食物需求。因此生物量和生产力更高的微小型浮游动物就成为水母旺发基础的关注点。本论文提出的科学假设是:纤毛虫是大型水母旺发的重要食物基础。本研究于2012年大型水母—沙海蛰发生伊始的6月和数量大面积激增的8月份,搭载“北斗号”考察船在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的8条断面A(37.0°N)、C(36.0°N)、E(35.0°N)、G(34.0°N)、I(33.0°N)、K(32.0°N)、M(31.5°N)、PN(30.431.1°N)采集水样,利用荧光染色技术和浓缩计数方法研究了自养微型鞭毛虫(PNF)、异养微型鞭毛虫(HNF)、浮游纤毛虫、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及桡足类无节幼体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点,探讨了其与大型水母发生的相互关系。鞭毛虫调查显示,黄海海域的PNF、HNF数量均高于长江口邻近海域。6月份表层PNF的丰度和生物量(1218±998ind./mL,59.04±58.23μgC/L)均高于8月份(640±311ind./mL,29.39±20.69μgC/L)。HNF的现存量明显低于PNF,但显示了同样的变化趋势,即6月份表层丰度和生物量(293±330ind./mL,10.91±11.63μgC/L)高于8月份(173±136ind./mL,10.08±9.57μgC/L)。PNF和HNF的数量在8月呈现在近岸海域高于离岸海域的分布特点,8月份除断面I、PN外,各断面表层总微型鞭毛虫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较6月份明显下降,平均生物量降至6月份的25%80%。在10m水层的PNF和HNF的现存量略低于表层水体,但在时空分布上呈现与表层相似的的变化趋势。纤毛虫表层纤毛虫的丰度、生物量以及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点基本一致,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海南部以及长江口邻近海域。与微型鞭毛虫的分布相反,长江口邻近海域表层纤毛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力显着高于黄海海域。在长江口邻近海域以及黄海南部的断面I(33.0°N),表层纤毛虫高值区分布在各个断面的中部,6月与8月基本相同。在黄海,表层纤毛虫在6月与8月的分布趋势明显不同:6月的高值区分布在黄海南部断面G(34.0°N)的近岸站位,而8月高值区分布在偏北一点的断面E(35.0°N)的离岸最远站位。8月份表层纤毛虫尽管丰度(8466±5972ind./L)较6月份(6398±5533ind./L)增加,但生物量降低(18.99±8.59μgC/L vs.21.03±28.36μgC/L)。各断面之间表层纤毛虫现存量的时间变化存在差异。8月份断面A、C、E、I表层纤毛虫的生物量增长为6月份的24倍。而断面G、M,除站位G6外,以及断面K、PN的近岸站位K1、K2、PN1,8月份表层纤毛虫的生物量降至6月份的18%81%。体型较大的Laboea strobila的显着减少,是导致8月份断面G、K、M、PN纤毛虫生物量明显低于6月份的直接原因。8月份断面G、K、M、PN的10m层纤毛虫生物量约为表层纤毛虫的2090%。尽管部分断面生物量降低,但随着温度升高,表层纤毛虫生产力明显增长,6月为24.81±22.34μgC/(L·d),而8月则达44.77±22.56μgC/(L·d)。8月份纤毛虫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6月份:6月份共检获18属40种,其中无壳类7属15种,砂壳类11属25种;8月共检获25属54种,其中无壳类7属16种,砂壳类18属38种。优势种包括Strombidium sp.1(体长约28μm)、Laboeastrobila(体长约140μm)、Mesodinium rubrum(体长约24μm)和Lohmanniella sp.(体长约37μm)。6月表层无壳类的丰度和生物量占总纤毛虫的98%以上。8月砂壳类的丰度和生物量所占比例上升,生物量约占总纤毛虫的10%。6月份断面G、K、M、PN的物种丰富度高于其他断面。聚类分析显示,6月份黄海中部断面A、C、E的大部分站位聚为一组,断面G、K、M、PN的大部分站位聚为一组,这与沙海蜇的发生相吻合。8月份除黄海中部的少部分站位聚成一组外,剩下的绝大多数站位聚为另一组。夜光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2012年5月在山东日照近海(近35N断面)发生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赤潮。6月份赤潮规模虽已缩小,仍在黄海南部断面I(33.0°N)及长江口邻近海域断面K(32.0°N)、M(31.5°N)保持较高的现存量。6月表层夜光虫的丰度、生物量和生产力为272±487ind./L,533.20±953.40μgC/L和106.64±190.68μgC/(L·d);8月高值区再次缩小到断面(I33.0°N),丰度、生物量和生产力降低为75±196ind./L,146.95±383.55μgC/L和29.39±76.71μgC/(L·d)。8月份表层桡足类无节幼体的丰度虽低于6月份(85±74ind./Lvs.100±101ind./L),但生物量(3.81±7.19vs.2.68±7.01μgC/L)和生产力(1.41±2.70vs.0.68±1.80μgC/(L·d))则高于6月份。表层桡足类无节幼体的数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海南部断面I。本研究所涉生物因子之间存在如下级联关系:微型鞭毛虫→纤毛虫→桡足类无节幼体→夜光虫,其中夜光虫也可直接摄食纤毛虫等其他几类。统计分析发现,夜光虫、桡足类无节幼体、纤毛虫和微型鞭毛虫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通常情况下,在黄东海夏季(8月份)纤毛虫的数量要高于其他季节。而本研究发现,在6月份纤毛虫的生物量及物种丰富度高于其他断面的断面G、K、M、PN,8月份沙海蛰生物量较6月份增长约12个数量级,增幅高于其他断面,而纤毛虫生物量的明显下降,尤其大型纤毛虫数量急剧减少,显示沙海蛰对纤毛虫产生了巨大的摄食压力,并且选择性摄食个体较大的纤毛虫。在断面A、C、E、I,8月份沙海蛰生物量增幅较小,纤毛虫数量显着增长,表明沙海蜇未对纤毛虫构成显着的摄食压力。而且,在沙海蜇旺发下黄东海纤毛虫群落结构趋于均质化。在断面I,首次发现沙海蛰的生物量与纤毛虫的丰度、生物量及生产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BIOENV分析显示,纤毛虫和夜光虫生物量的组合是对沙海蜇生物量时空变化的最佳解释。结果表明,沙海蜇的旺发与纤毛虫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进一步支持了纤毛虫是沙海蜇旺发时食物基础的可能性。此外,在夜光虫大量出现的站位,夜光虫与沙海蜇之间可能存在摄食竞争。如6月份在夜光虫水柱丰度最大的站位I3,沙海蛰对桡足类无节幼体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可分别高达66%和268%,而对纤毛虫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仅为16%和10%。由此推断,具有高生物量和高生产力的纤毛虫能够支撑沙海蜇旺发时的食物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3-05-01)

朱俊华,谢巧雄,姚俊杰,莫显义,袁兴强[8](2013)在《龙滩水库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大型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龙滩水库养殖区和非养殖区的大型浮游动物垂直分布进行分层采样,采样水层为0.5、2、4、6、8、10、15、20、30 m。结果表明,养殖区的大型浮游动物种类高于非养殖区,大型浮游动物密度分布中心在养殖和非养殖区分别为8.2、10.1 m。透明度、温度是影响龙滩水库大型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李慧明[9](2012)在《热带大型富营养化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演替》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华南地区大型富营养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更替,本研究于2008年8月-2011年12月对大沙河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进行采样调查。本文主要分析了大沙河水库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及生物量波动特征、浮游动物群落更替过程。调查期间,共检测到后生浮游动物61种,其中轮虫44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5种。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季节波动明显,高峰值多出现在丰、枯水期转换时期(4月、9月和10月)。浮游动物优势种多年以螺形龟甲轮虫、独角聚花轮虫、象鼻溞和角突网纹溞等富营养化指示种为主。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种类和优势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差异,当第一优势种(螺形龟甲轮虫)绝对优势度下降时,多个种类共同成为优势种。2008年8-12月,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有:螺形龟甲轮虫、独角聚花轮虫、角突网纹溞、象鼻溞、颈沟基合溞和博平近剑水蚤。与2008年相比,2009年8月,圆筒异尾轮虫、泛热叁肢轮虫、广生多肢轮虫、奇异六腕轮虫、沟痕泡轮虫、胶鞘轮虫、微型裸腹溞、奥氏秀体溞等新晋成为优势种。与2009年相比,2010年5-9月期间,新增对棘异尾轮虫、长刺异尾轮虫、刺盖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脾状叁肢轮虫等成为优势种。与2010年相比,2011年6-12月浮游动物优势种种类明显减少,主要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热带龟甲轮虫、对棘异尾轮虫、沟痕泡轮虫、角突网纹溞和象鼻溞,且热带龟甲轮虫完全取代了独角聚花轮虫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成为次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枝角类始终是优势类群,其次是桡足类,轮虫和无节幼体在群落结构中的比例较小。物量谱上,在个体体重0.096-0.192μg,0.192-0.384μg等级上浮游动物生物量的缺失主要是由于大个体浮游动物、小型无脊椎捕食性动物等对小的个体浮游动物的捕食造成的。相似性指数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年际间相似性指数在0.7-0.8之间,且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在没有较大干扰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水库中浮游动物群落演替不明显,且其将以较稳定的结构继续发展。相关性分析表明,大沙河水库中浮游动物种群动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浮游植物细胞大小即食物质量、种间竞争、捕食压力。春季,随着温度的上升,可获得性食物充足,选择r型生殖策略的小型个体种类可利用其食物阈值较低这一优越条件在种间竞争中胜出成为优势种;夏秋季,一些不仅具有较宽食物选择范围,又可以利用自身优越生理条件来逃避无脊椎动物捕食的种类,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而成为优势种,此时鱼类的密度及其对浮游动物的选择性捕食是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夏季波动的主要原因;冬季,浮游植物群落更替使得不可食丝状蓝藻成为优势类群,由食物资源限制和对蓝藻毒素耐受性的不同是导致大沙河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冬季波动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2-05-01)

曾阳,付秀娥,苗明升,付荣恕,陈琳琳[10](2012)在《基于大型浮游动物多样性与水质参数相关性分析的温榆河水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型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水体理化参数(Pb/n)及相关性分析,评价2010年5-12月罗马东湖水质改善示范工程运行后温榆河水质变化。工程上游各位点为严重污染,并且水质变化不大。示范工程区域大型浮游动物种类增加,敏感种数量上升,H'由0.6501升至2.1342,Pb/n显示水质好转,但依然为轻微污染。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SOM)对H'和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示范工程运行初期的pH(9.5)较其他位点(7.5左右)大幅升高可能是影响生物多样性指数的主要原因之一。综合分析,示范工程对局部水域的水质改善效果明显,但实现河流健康目标,必须控制污染源,由点到面,逐步由局部生态修复过渡到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H'和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可以成为水质评价的有效手段,并能为生态修复有针对性的技术改善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大型浮游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蓝藻水华是全世界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之一,然而其爆发机制还有一些尚未阐释清楚的地方,而蓝藻的化感作用被认为是蓝藻水华的重要机制之一。蓝藻分泌的化感物质不仅可以限制并抑制环境中其他浮游植物的生长,提高蓝藻的竞争优势,甚至可以直接毒杀高营养级牧食者,成为水体中的唯一优势藻类,随之引发蓝藻水华。但当前关于蓝藻分泌的研究多集中于胞内分泌物,关于胞外分泌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选择蓝藻胞外分泌物为研究对象探讨蓝藻的胞外分泌物(MaE)与一种由MaE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物质-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P)对浮游动物个体特征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铜绿微囊藻胞外分泌物(MaE)及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P)会增加大型溞的死亡率:MaE半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在7.84×106cells/mL(24h)、3.44×106celsl/mL(48h)及 0.43×106cells/mL(72h);EP 的 LD50 分别为 29.2mg/L、19.2mg/L和3.51mg/L,可见随着处理剂量和暴露时间的增加,毒性显着增强。(2)MaE和EP暴露能显着改变大型溞的心跳频率:整体上导致大型溞心跳速率降低,但呈现出随着MaE的浓度升高心跳逐渐增加的趋势,25%、50%、75%和100%MaE处理在4h和12h分别造成心跳速率下降了 52.0%,36.9%、22.0%、18.4%和47.4%、34.4%、26.6%、20.0%;EP对大型溞心跳速度的影响略有差别,4h时随着EP浓度的增加,大型溞心跳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0.125 mg/L处达到最高,相比对照增加了 15.6%;在16mg/L时下降了 28.8%。12h后高浓度则显着降低心跳速率2、8、16mg/L-EP处理分别下降了 12.8%、22.7%、27.5%,见随着处理剂量和暴露时间的增加,短时间内大型溞生理指标被显着抑制。(3)MaE和EP处理抑制了大型溞的运动能力:其运动能力随MaE增加及EP含量增加显着下降,4小时100%MaE和16mg/L-EP暴露下分别下降了 72.1%、54.0%。而 12h 小时 100%-MaE 和 16mg/L-EP 暴露下分别下降了 90.8%、50.9%,见随着处理剂量和暴露时间的增加,短时间内大型溞运动能力被显着抑制。(4)MaE和EP处理降低了大型溞对浮游植物的滤食效率:4小时100%-MaE和32mg/L-EP暴露下分别下降了30.5%、91.1%,见随着处理剂量和暴露时间的增加,短时间内大型溞滤食效率被显着抑制。可能原因是它们能直接危害大型溞个体的存活,而低浓度也能显着降低牧食者动物的运动能力,危害它的消化循环系统,从而减少其对浮游植物的取食效率。本文研究发现MaE及其中的分离到的EP对大型溞个体和四尾栅藻-大型溞系统有显着影响,从食物链的角度证明了蓝藻胞外分泌物可以促进铜绿微囊藻在水体中的生长优势,具有典型的化感效应,可以导致微囊藻水华的发生和维持。这为揭示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暴发的潜在机理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型浮游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耀谦,孙省利,张才学.2014—2015年硇洲岛大型海藻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J].海洋学报.2018

[2].汪博林.铜绿微囊藻胞外化感物质对大型溞个体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间关系影响研究[D].云南大学.2017

[3].段翠兰,陈静,张永江,邹勇,张莉.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中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生态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6

[4].潘非斐,黄东仁,李荣茂,李聪.福建深沪湾大型水母丰度变化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5

[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一种用于解剖大型浮游动物装置发明成功[N].中国渔业报.2014

[6].秦海明,汤臣栋,马强,陈家宽,吴纪华.春、秋季崇明东滩盐沼潮沟大型浮游动物群落分布[J].水生生物学报.2014

[7].王璐.黄东海微小型浮游动物时空分布及与大型水母旺发关系初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

[8].朱俊华,谢巧雄,姚俊杰,莫显义,袁兴强.龙滩水库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大型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J].广东农业科学.2013

[9].李慧明.热带大型富营养化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演替[D].暨南大学.2012

[10].曾阳,付秀娥,苗明升,付荣恕,陈琳琳.基于大型浮游动物多样性与水质参数相关性分析的温榆河水质评价[J].生态毒理学报.2012

标签:;  ;  ;  ;  

大型浮游动物论文-刘耀谦,孙省利,张才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