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作曲技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现代作曲技法,民族风情,结合
作曲技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隋滢[1](2019)在《试分析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风情的结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现代作曲技法水平的不断提升,将民族风情有效地融合到现代曲艺技法中已经成了当前音乐发展与实践的重要关注点。本文分析了现代作曲技术与民族音乐的技术解析,介绍了现代作曲技法同民族风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民族音乐中现代作曲技法的创作要素,给出了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风情的结合手段。(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11期)
梁慧珠[2](2019)在《传统古筝作曲技法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筝作品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进行创新之后的优秀作品,古筝作品不仅可以展现出我国人民的文化精神,也可以让人们感叹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创作者在进行古筝作曲时,通常都会加入一些其他地方的特色音调或者是曲式。作曲者将会通过各种方式用古筝的方式将古代的水墨风情和现代的流行巧妙地融入到古筝的作曲中。(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11期)
郑楠[3](2019)在《歌剧《大汉苏武》的作曲技法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汉苏武》是2013年由陕西省歌舞剧院邀请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郝维亚老师创作,一部大型原创歌剧,以古代苏武牧羊故事为题材。歌剧采用多种作曲技法,主题鲜明、结构庞大复杂。自歌剧上演以来,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研究这样一部优秀的现当代歌剧作品,具有一定的学习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包括绪论以及正文的四章,每部分的内容概括如下:绪论:(1)、选题理由;(2)、研究现状;(3)、研究方法。第2章:从歌剧的创作背景、人物角色、歌剧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第3章:对歌剧中的人物主题从音乐的旋律形态、音乐结构、材料的发展变化和音乐情绪等角度进行分析。第4章:对歌剧经典唱段中和声、曲式结构、配器、复调技术等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第5章:对该剧的音乐作宏观的描述及分析,阐述咏叹调、重唱等音乐语言特色。结语:对前5章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媛媛[4](2019)在《约翰·威廉姆斯作曲技法分析——以电影音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美国最具盛名的电影配乐大师——威廉姆斯,其所创作的配乐作品极具特点,而且非常大气,展现出大师极为精湛的艺术创作手法以及特殊的表现手段,向受众展现了一种经久不衰的特殊影视配乐艺术表现形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影视配乐所独有的艺术魅力,为影视配乐的传输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贡献。因此,本文以威廉姆斯作曲技法分析——以电影音乐分析为例作为重要的演技对象,希望通过其对电影音乐的表现手法,结构特点等进行研究,为其深入研究这样一位极为优秀的作曲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9年07期)
高亚宣[5](2019)在《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作曲技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相去甚远,是音乐历史发展的必然,他的音乐创作不仅满足了时代的需要,并且对20世纪新音乐从和声、调式调性以及曲式结构上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以勋伯格为首的表现主义音乐,欣德米特、普罗科菲耶夫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及巴托克、柯达伊为代表的新民族主义乐派等后来的近现代作曲家们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论文将以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为例,对其和声、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这些研究和分析,对于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吉林艺术学院》期刊2019-03-01)
郭露佳[6](2018)在《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作曲技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柴可夫斯基把古典主义时期的和声风格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特征巧妙的相结合。在主题展开上,运用多次转调模进,是作曲技法的重要手段。在和声运用上,通过转调和离调的展开,使得各部分的主题推向高潮。还多次运用低音和弦与和声布局的关系,使得作品的情绪展开与和声现象的衔接做好了妥帖,是一部很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特色的作品。(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22期)
骆骆[7](2018)在《音乐艺术财富的传承探究——评《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修订版)》》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的中国音乐作曲是以突出和声表现手法开始的,最初采用欧洲大小调和声方法为主,后来随着风格和韵律不断融入中国特色,作曲技巧也就成为作曲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20世纪作曲技巧相关的研究较多,但是从系统研究视角而言,姚恒璐着作的《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修订版)》一书对20世纪作曲技巧的分析最为透彻。《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修订版)》一书作者姚恒璐大学毕业后,就开始在国内专业音乐刊物发表各类音乐作品。赴英国利兹大学音乐系留(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8年12期)
伊乐[8](2018)在《运用音乐分析理论开展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实践——评《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修订版)》》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最初的形式其实是作曲家们在纸上创作出的乐谱,能"听到"的音乐是由演奏家们通过人声、乐器等展现出来的。演奏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同一首作品由不同演奏者进行演奏必然会呈现不同的音乐效果。这是因为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会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自身想表现的音乐情感加入进去,重新对作品的音乐内涵进行表现,重新进行音乐形象的构建。(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马菁阳[9](2018)在《利盖蒂《汉堡协奏曲》作曲技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乔治·利盖蒂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其富有个性的音乐语言对现代作曲技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汉堡协奏曲》是利盖蒂的最后一部作品,其中对作曲技法的应用十分多样化,并带有鲜明的利盖蒂式的风格。而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便是利盖蒂运用不同的律制原则,所制造出的不同于传统的音高关系和新的音响色彩。本文从音高材料、节奏与节拍、织体的运用、对音色的设计以及作品中蕴含的复调思维这几个层面对《汉堡协奏曲》进行了分析。作曲家将自然泛音作为组织旋律进行的逻辑,综合运用了机械化节奏、固定节奏型与横向多次变换的节拍,以及以线状织体为主导的多种织体形态;在音色的设计上,“拍音”为作品提供了新颖的听觉效果,并且音色被作为结构因素来使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模仿复调的手法,模仿的主体不仅限于节奏和音高,而是延展到了泛音列的音序这一层面上,并且在一些使用模仿复调写作的片段中,由于声部的紧密交织,各声部的音响不再如传统复调中那样偏向独立清晰,而是融为一体。笔者希望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将其中所涉及的作曲技法作一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对利盖蒂创作技法核心理论的理解,对其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对以后的创作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维模式与实践手段。(本文来源于《西安音乐学院》期刊2018-05-21)
李歌立[10](2018)在《艾尔玛·兰普森第一交响乐《奥拉弗·阿斯特森的梦之歌》作曲技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作曲家艾尔玛.兰普森(Elmar Lampson)是当今德国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他身兼指挥、作曲及音乐理论的教学工作,并担任德国汉堡国立音乐和戏剧大学校长。在他创作过的数量众多的作品中,足以体现出兰普森独特的个人音乐语言和音乐审美。他的作品体现出了一种平衡的力量,这种平衡建立在极强的音乐控制力与情感的表达之间,不仅体现在他如何处理所谓“新”与“旧”的音乐材料之中,更体现在他如何把控音乐的戏剧性与音乐内在力量的融合之上。他的音乐思想也体现出他是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音乐发展的关联,并予以世人启示。笔者通过对兰普森于1992年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奥拉弗.阿斯特森的梦之歌》的音高材料,复调技术,节奏节拍,管弦乐队的使用以及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以及音乐风格。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以及结语叁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以及介绍了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背景等。第一章从音高材料开始进行详细地分析,在包括音簇、动机的形成及其展开方式,旋律主题在两个乐章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在第二章中,通过对作品中使用了复调技法的段落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音乐中对于模仿对位、对比对位以及混合对位的运用情况。在第叁章中,主要分析作品中的数种节奏形态,并予以总结和归类。第四章从管弦乐队的应用上进行分析,包括:乐队编制中独奏乐器的使用,乐队织体的变化以及音色、音响的处理等等。第五章分成叁个部分讨论关于结构的问题:第Ⅰ和第Ⅱ乐章的结构分析以及两个乐章在结构上的差异和关联。(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8-05-01)
作曲技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筝作品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进行创新之后的优秀作品,古筝作品不仅可以展现出我国人民的文化精神,也可以让人们感叹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创作者在进行古筝作曲时,通常都会加入一些其他地方的特色音调或者是曲式。作曲者将会通过各种方式用古筝的方式将古代的水墨风情和现代的流行巧妙地融入到古筝的作曲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曲技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隋滢.试分析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风情的结合[J].北方音乐.2019
[2].梁慧珠.传统古筝作曲技法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对比分析[J].北方音乐.2019
[3].郑楠.歌剧《大汉苏武》的作曲技法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4].李媛媛.约翰·威廉姆斯作曲技法分析——以电影音乐为例[J].青春岁月.2019
[5].高亚宣.德彪西《24首钢琴前奏曲》作曲技法分析[D].吉林艺术学院.2019
[6].郭露佳.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作曲技法分析[J].黄河之声.2018
[7].骆骆.音乐艺术财富的传承探究——评《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修订版)》[J].中国教育学刊.2018
[8].伊乐.运用音乐分析理论开展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实践——评《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修订版)》[J].中国教育学刊.2018
[9].马菁阳.利盖蒂《汉堡协奏曲》作曲技法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8
[10].李歌立.艾尔玛·兰普森第一交响乐《奥拉弗·阿斯特森的梦之歌》作曲技法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