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主体意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播学,华夏传播,礼文化,本土化
文化主体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静[1](2019)在《坚守中国文化自信心与学术主体意识,建构中国礼文化传播的理论体系——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邵培仁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播学本土化是为了让它成为一门中国化的学问,让它成为中国大众的精神食粮,成为适应中国需要的社会科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最终让中国传播学与世界对话,同全球文化接轨。包括礼文化传播研究在内的传播学本土化的相关议题的提出,显示中国传播学者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学术自信心。用"人类整体传播学"来统领本土化传播学,建构一种既继承了中国礼文化优秀传统和优质基因,又融入当代礼仪和国际礼仪以及符合各种社会规范的新型礼文化。(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杨小贞[2](2019)在《农民文化主体意识与农村文化建设基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发生了巨大转变。而农民文化主体意识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载体,对构建和谐的农村文化基点有着重要的推动性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8期)
李娜[3](2019)在《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特定文化主体的民族群体的文化主体意识,其成员对它的认同和尊重实行也是有目共睹的。民族主体意识能够坚定成员的信念,能够将民族文化长久延续和发扬,能够将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更好的把握和憧憬,对于外来的文化有效的进行分辨取长补短。总而言之,文化的主体意识是以自身为主体,将古今中外的文化与自身相结合。文化建设是目前的首要任务,做好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全民在精神上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使民族成员树立起自觉地文化主体意识。(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9年09期)
楼宇烈[4](2019)在《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自信的丢失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鸦片战争以后,国家危亡,我们向西方学习,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搞了30年,制造出了很多坚船利炮,甚至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北洋水师。但是谁也没料到,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把北(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9-05-20)
葛玲玲,王晓迪[5](2019)在《徽州文化中的女性主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徽州文化是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的中国古代区域文化类型,在以诗词、徽商和教育等为载体的徽州文化内容中蕴含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发展轨迹。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内在动机,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的价值。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女性主体意识经历了漫长的蜕变过程,深入挖掘徽州文化中彰显追求独立自主、主动进取、自我发展等女性主体意识的内容,概括了徽州文化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全面开放和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征,对于客观评价中国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发展渊源及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12期)
袁宏禹[6](2018)在《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层主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要高扬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按照主体结构可划分四个层次,即个体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全球意识。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亟须个体意识的自觉、民族意识的振兴、国家意识的提升、全球意识的培育,在层层递进中,全面践行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之路。(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汤瑞[7](2018)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是极为重要的场所,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伟大任务,肩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叁观,培养意志坚定、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文化深厚、具备创新性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宏伟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这也是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高校学生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只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才能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并积极投身于其中的大学生,进而保障我国未来事业的发展能够拥有可靠的建设者与继承人,使得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持续占领一席之地。(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14期)
武付华,葛君梅[8](2018)在《仫佬族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建设与文化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仫佬族作为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其文化特色鲜明,但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仫佬族文化主体性逐渐客体化,民族文化主体意识模糊,这给民族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保持和增强民族文化主体意识是坚持文化自信、建立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时代要求。(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郑荣健[9](2018)在《文化交流要增强主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走出去不是终点,走出去而产生有效影响进而让外国朋友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才是目标。提到文化交流,不由想起两年前一个话题性事件。流行歌手尚雯婕与一位非遗传承人共同演绎一段《要荆州》,以自己创作的法语歌曲为主体,加入渔鼓道情说唱。歌唱家李谷一直(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报》期刊2018-04-10)
沈壮海[10](2017)在《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时代意识和使命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高度,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展示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蓝图。报告融贯着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洋溢着强烈的主体意识、时代意识、使命意识。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强烈主体意识体现在:一是坚持人民是文化繁荣兴盛(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7年36期)
文化主体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发生了巨大转变。而农民文化主体意识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载体,对构建和谐的农村文化基点有着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主体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1].刘佳静.坚守中国文化自信心与学术主体意识,建构中国礼文化传播的理论体系——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邵培仁教授[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9
[2].杨小贞.农民文化主体意识与农村文化建设基点分析[J].山西青年.2019
[3].李娜.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J].散文百家.2019
[4].楼宇烈.不能丢失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N].北京日报.2019
[5].葛玲玲,王晓迪.徽州文化中的女性主体意识[J].文教资料.2019
[6].袁宏禹.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层主体意识[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汤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汉字文化.2018
[8].武付华,葛君梅.仫佬族民族文化主体意识的建设与文化发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9].郑荣健.文化交流要增强主体意识[N].贵州民族报.2018
[10].沈壮海.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时代意识和使命意识[J].人民论坛.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