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安澜论文-于安澜

于安澜论文-于安澜

导读:本文包含了于安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七绝,诗词,先生

于安澜论文文献综述

于安澜[1](2017)在《于安澜先生诗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大观(收藏)》期刊2017年05期)

于安澜[2](2017)在《于安澜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大观(收藏)》期刊2017年05期)

[3](2017)在《于安澜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于安澜(1902—1999年),河南省滑县人,我国着名的语言文字学家、美术史论家、书画篆刻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3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史系,1935年燕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一生辛勤执教,治学六十余年,为我国的语言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美术史、书画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语言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领域,着有《汉魏六朝韵谱》、《古书文字(本文来源于《大观(收藏)》期刊2017年05期)

[4](2017)在《于安澜年谱》一文中研究指出1902年,12月7日(农历10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滑县牛屯镇鸭固集村。1910年,进入私塾学习,曾跟随宋修吾老师、老秀才黄子开老师等学国文、历史、数学、地理、生物等各科知识,直至1920年。1920年,秋季考入河南省省立卫辉中学,学制四年。在卫辉中学就读期间,曾师从范文澜先生,对文字学、音韵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向仝伯高先生学习绘画艺术。同年与夫人赵心清结婚。(本文来源于《大观(收藏)》期刊2017年05期)

黄萌生[5](2017)在《世纪学人于安澜》一文中研究指出植根中原的河南大学,名师名家灿若群星。我国着名的语言文字学家、美术史论家、书画篆刻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于安澜先生,虽不是最炫目的那颗,但他那皎洁的清辉,却光照学林,至今仍滋养着万千学子与书坛画界。学养成就"惠及华夏"于安澜先生(1902—1999年)是一位经历百年沧桑的国学集大成者,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美术史学等诸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所取得的学术、(本文来源于《大观(收藏)》期刊2017年05期)

[6](2011)在《河大学人 于安澜(1902-1999)》一文中研究指出于安澜(1902~1999),名海晏,字安澜,后以字行。河南滑县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九叁学社社员。现代着名学者,书画家。1924年被保送入中州大学文史系学习。1930年毕业,次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本文来源于《汉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1年03期)

[7](2009)在《于安澜书画学四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纪念新中国书画学研究60年、一代书画学泰斗于安澜逝世10周年河南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20世纪中国书画学研究的扛鼎之作繁体大字竖排左翻宣纸线装骨签布套于安澜(1902~1999),原名海晏,字安澜,后以字行,河南滑县人。现代着名学者、书画家。先后在河南汲县(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09年06期)

张啸东[8](2004)在《学问安身心 艺术慰平生——于安澜先生学术评传》一文中研究指出学问安身心 艺术慰平生——于安澜先生学术评传@张啸东(本文来源于《青少年书法》期刊2004年18期)

贾涛[9](2003)在《于安澜书法艺术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于安澜先生为河南大学教授,精于语言学、书学、画学。于先生擅长多种书体,尤以小篆为精,形成了个性化风格,圆润,舒展,清朗,笔势瘦劲,沉静,气韵通畅格稠高古。(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期刊2003年09期)

贾涛[10](2003)在《于安澜《画论丛刊》学术价值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于安澜,原名于海晏,字安澜,1902年10月生于河南省滑县,1999年8月于开封逝世,生前系河南大学教授。于安澜先生不仅是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还是知名的画论学家。继1935年轰动国内外语言学界的专着《汉魏六朝韵谱》出版之后,翌年,他的第一部画论着作《画论丛刊》在北平出版,又在美术界引起轰动。画家齐白石亲自为该书题签,画学家余绍(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03年08期)

于安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于安澜论文参考文献

[1].于安澜.于安澜先生诗词[J].大观(收藏).2017

[2].于安澜.于安澜作品[J].大观(收藏).2017

[3]..于安澜简介[J].大观(收藏).2017

[4]..于安澜年谱[J].大观(收藏).2017

[5].黄萌生.世纪学人于安澜[J].大观(收藏).2017

[6]..河大学人于安澜(1902-1999)[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

[7]..于安澜书画学四种[J].史学月刊.2009

[8].张啸东.学问安身心艺术慰平生——于安澜先生学术评传[J].青少年书法.2004

[9].贾涛.于安澜书法艺术初探[J].美与时代.2003

[10].贾涛.于安澜《画论丛刊》学术价值管窥[J].美术观察.2003

标签:;  ;  ;  

于安澜论文-于安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