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分蓄持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储水量,土壤碳储量,土壤持水性
水分蓄持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旺[1](2017)在《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植被下土壤蓄持水分能力及其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植被恢复,而土壤水分成为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本研究针对我国生态建设需求及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以黄土高原不同恢复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样地土壤水分的长期监测,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和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明确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探明不同恢复植被下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与有机碳的相关性,评价不同恢复植被下的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及有效性,揭示不同恢复植被下的土壤储水量与化学计量学特征间的关系。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草地到林地,长期的植被恢复显着降低土壤储水量,而山杨与辽东栎混交林和辽东栎林的差异不显着,达到顶级群落时土壤储水量趋于稳定。0-500 cm土层的土壤储水量在早期的恢复阶段(草地和沙棘林地)显着下降,在后期的恢复阶段(山杨林地、山杨与辽东栎混交林地和辽东栎林地)缓慢下降。土壤含水量在不同的恢复阶段中上层土壤比下层土壤低,土壤储水量与土壤含水量相似,但是土壤储水量在整个恢复阶段中200-300 cm土层比其它土层都高。随着植被恢复,容重、孔隙度和土壤颗粒组成改善了。(2)从草地到林地的长期植被恢复降低了土壤水库的库容,却增加了土壤碳库的库容。0-200 cm的不同土层的土壤储水量随着植被恢复而下降,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而土壤碳储量随着植被恢复而升高,随着土层加深而下降,在表层(0-20 cm)最高。另外,随着植被恢复,土壤储水量剧烈变化的土层和土壤碳储量趋于稳定的土层分别向上和向下移动。土壤储水量和土壤碳储量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显着相关的,其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和演替年限逐渐减弱。粘粒、粉粒、砂粒、总孔隙度、无效孔隙、通气孔隙和毛管孔隙是影响低于50a的草地恢复阶段的土壤储水量和土壤碳储量相关性的重要因子,容重是影响恢复年限低于130a的灌木林地和早期乔木林地恢复阶段的土壤储水量和土壤碳储量的相关性的重要因子。土壤物理因子对土壤储水量和土壤碳储量的相关性的影响在植被恢复过程中逐渐减弱。(3)长期的植被恢复对从草地到林地的恢复阶段中的土壤储水量和化学计量学特征具有显着影响。土壤储水量随着植被恢复显着降低,而C:P、N:P、全氮和全磷则显着升高。只有草地阶段的土壤含水量在土层深度低于80 cm时趋于稳定。在各个恢复阶段,0-60 cm土层中,随着深度加大,土壤储水量逐渐上升,而土壤有机碳、C:P、N:P、全氮和全磷显着降低,土层深度低于60 cm时趋于稳定。土壤储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相关性显着,因此,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是影响土壤储水量的重要的化学因子。(4)从草地到林地的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持水性和水分有效性明显增强。由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获得的土壤水分特征参数A所表示的土壤持水性在乔木林地阶段是最强的,灌木林地次之,在草地最弱。土壤水分有效性在不同的植被恢复阶段与土壤持水性的变化趋势一致。从草地到乔木林地,0-50 cm土层的土壤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质地、孔隙度和容重是影响土壤持水性和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关系因素。(5)从叁种植被恢复阶段(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来看,植被类型对土壤储水量有显着的影响。在0-500 cm土层中,在草地和灌木林地阶段,10a后的土壤储水量高于10a前,对于乔木林阶段,情况却相反。同一年份,土壤储水量在草地阶段是最高的,灌木林次之,乔木林最低。在草地,土壤含水量在50 cm以上土层逐渐上升,在灌木林地,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下降,其拐点在10a前、后分别是260 cm和200 cm。在乔木林地,土壤含水量在360 cm土层以上变化较强。此外,土壤储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含水量和总孔隙度在0-20 cm土层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储水量和容重在0-60 cm土层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储水量和全氮呈显着负相关,全氮和土壤含水量也呈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7-05-01)
李传友,郝东生,杨立国,熊波,郭建业[2](2014)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善北京地区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本项目自2009年开始在北京市延庆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对比分析了免耕和免耕+深松2种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含水率、水分入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免耕+深松技术模式0~30 cm图土层内,土壤容重降低了约3.4%,稳定入渗率提高了62.5%,在0~100 cm土层内平均质量含水量增加5.9%,因此深松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24期)
李卓,吴普特,冯浩,赵西宁,黄俊[3](2010)在《容重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改变土壤颗粒级配,并设置不同容重水平,测定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研究了容重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1)容重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有较大影响,试验土壤各吸力段水分蓄持能力均随容重增大递减,比水容量也随容重增大递减。(2)容重对试验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有较大影响,此3个水分参数均随容重增大递减。饱和含水量与容重呈幂函数负相关关系,田间持水量及凋萎系数均与容重呈指数负相关关系。(3)容重对试验土壤有效水、易效水、迟效水含量有较大影响,此3水分参数均随容重增大递减,分别与容重呈指数、幂函数、对数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李卓,吴普特,冯浩,赵西宁,庄文化[4](2009)在《黏粒质量分数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的模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配制不同质地土壤,测定土壤水分特征参数,研究土壤中黏粒质量分数对其水分蓄持能力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1)黏粒质量分数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有较大影响,土壤持水能力随黏粒质量分数增加而递增。2个水分特征曲线模型——Gardner模型及van Genuchten模型中,表征土壤持水能力的参数均随黏粒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2)黏粒质量分数对土壤比水容量有较大影响,试验土壤在任一水吸力水平下的比水容量值均随其黏粒质量分数增大而增大。3)试验土壤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分别与黏粒质量分数呈指数、对数正相关,凋萎系数与黏粒质量分数呈指数正相关。4)试验土壤有效水、迟效水含量随黏粒质量分数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二者与黏粒质量分数均呈抛物线关系,最高点分别出现在黏粒质量分数为35.9%和35.8%处,易效水含量与黏粒质量分数相关性不显着。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土壤水分蓄持机制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09年05期)
李卓,冯浩,吴普特,赵西宁,郭珍[5](2009)在《砂粒含量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配制不同质地土壤,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了土壤中砂粒含量对其水分蓄持能力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1)砂粒含量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有较大影响,土壤持水能力随砂粒含量增加递减,表征土壤持水能力的水分特征曲线Gardner模型参数及表征土壤饱和含水量的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均随砂粒含量增加逐渐减小。(2)砂粒含量对土壤比水容量有较大影响,试验土壤在任一吸力水平下的比水容量值均随其砂粒含量增加递减。(3)试验土壤饱和含水量与砂粒含量呈线性关系,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与砂粒含量都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右半段的关系。(4)试验土壤有效水、迟效水含量随砂粒含量增加递减,二者与砂粒含量均呈开口向下抛物线右半段的关系。易效水含量与砂粒含量呈开口向上抛物线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刘东,任树梅,杨培岭[6](2006)在《聚丙烯酰胺(PAM)对土壤水分蓄渗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酰胺(PAM)作为一种土壤结构改良剂在我国正处于试验应用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作用效果,掌握其作用机理,探求其使用方法,通过试验,分别对施用不同浓度比例PAM的试验土壤的积水入渗情况、饱和导水率值、保水情况、土壤容重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各种处理土样与对照相比,①积水入渗速率和饱和导水率值都有所降低。②各处理土样的蓄水能力增强,保水能力未见提高。③土壤容重有一定程度的降低。④以上各种趋势随PAM施用量的增大而增强。(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水分蓄持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改善北京地区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生产能力,增加作物产量,本项目自2009年开始在北京市延庆县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开展农田深松效果研究,对比分析了免耕和免耕+深松2种技术模式对土壤容重、含水率、水分入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免耕+深松技术模式0~30 cm图土层内,土壤容重降低了约3.4%,稳定入渗率提高了62.5%,在0~100 cm土层内平均质量含水量增加5.9%,因此深松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分蓄持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张永旺.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植被下土壤蓄持水分能力及其调控[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
[2].李传友,郝东生,杨立国,熊波,郭建业.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
[3].李卓,吴普特,冯浩,赵西宁,黄俊.容重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模拟试验研究[J].土壤学报.2010
[4].李卓,吴普特,冯浩,赵西宁,庄文化.黏粒质量分数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的模拟试验[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
[5].李卓,冯浩,吴普特,赵西宁,郭珍.砂粒含量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模拟试验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
[6].刘东,任树梅,杨培岭.聚丙烯酰胺(PAM)对土壤水分蓄渗能力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