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菌论文-田磊,张真,陈中举,李丽,张蓓

嗜血菌论文-田磊,张真,陈中举,李丽,张蓓

导读:本文包含了嗜血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感嗜血菌,耐药性,耐药表型

嗜血菌论文文献综述

田磊,张真,陈中举,李丽,张蓓[1](2016)在《2006-2015年医院流感嗜血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流感嗜血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医院2006年1月-2015年12月患者临床分离的流感嗜血菌分布,菌株鉴定及药敏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表型分析均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临床分离出流感嗜血菌1 671株,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1442株占86.3%;药敏结果显示,儿童组和成人组患者流感嗜血菌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敏感率均为最低,分别为33.8%和47.1%,其次为氨苄西林分别为46.7%和65.4%,对其他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较高(>70.0%)。结论医院分离的流感嗜血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和氨苄西林已经不适合用于流感嗜血菌感染的经验治疗,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6年20期)

马建青,孙长青,刘霞,徐方芹,孙红丽[2](2016)在《b型流感嗜血菌感染与疫苗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型流感嗜血菌(Hib)感染以及其疫苗的安全性,为临床有效预防Hib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医院进行Hib疫苗接种的902名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将婴幼儿分为12~59月龄组以及6~11月龄组,分析两组婴幼儿接种同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902名婴幼儿接种同种疫苗后90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98%,其中局部反应56例占62.22%,全身反应34例占37.78%;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6~11月龄组婴幼儿为7.68%,高于12~59月龄组婴幼儿的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6~11月龄组婴幼儿为3.84%,与12~59月龄组婴幼儿的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b结合疫苗应用在6月龄~5岁的小儿中安全性较好,但在对机体进行接种时应对小儿发生的全身以及局部不良反应进行密切关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6年12期)

黄叁洲[3](2016)在《基于实验体分析流感嗜血菌对当前使用的抗菌药物耐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流感嗜血菌对当前使用的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从某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分离出的1688株流感嗜血菌,对其实施药敏实验,并进行β-内酰胺酶检测,总结流感嗜血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对甲氧嘧啶片的耐药性最高,占总数的74.94%;氨苄西林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居第2位,占总数的33.89%;四环素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位居第3位,占总数的33.65%;氯霉素药物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位居第4位,占总数的16.35%。流感嗜血杆菌对于头孢他啶抗菌药物、亚胺培南抗菌药物以及氨曲南抗菌药物等药物耐药性不高,均在10.00%以下。结论:总结流感嗜血杆菌对当前使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以指导临床用药,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乔海霞,张彦霞,张存辉,常月立,张玉妥[4](2015)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的耐药性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HIN)的耐药性变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4月呼吸道感染及健康儿童咽拭子标本中分离的261株HIN,采用K-B法测定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cefinase纸片检测菌株的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采用SAS 9.2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送检717份标本,检出261株HIN,分离率为36.40%;3年呼吸道感染儿童HIN分离率呈下降趋势;健康儿童HIN携带率呈上升趋势;儿童呼吸道感染HIN对亚胺培南、头孢克洛100.00%敏感,健康儿童携带的HIN对亚胺培南、头孢唑林、头孢克洛、环丙沙星、氯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敏感,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儿童HIN的分离率较高,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呈上升趋势,治疗HIN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无法获得药敏结果可首选亚胺培南、头孢克洛进行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5年16期)

张大坤,刘芬,梁宁,焦应念,钟磊[5](2015)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的生物学分型与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的生物学分型及耐药性进行探究,为临床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27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集其呼吸道分泌物作为样本进行培养,并对其中的流感嗜血菌进行分离和分型鉴定;采用纸片法进行β-内酰胺酶测定,采用琼脂扩散法对流感嗜血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276份标本中分离出流感嗜血菌89株,检出率为32.2%;检出菌株主要为Ⅲ型和Ⅳ型,分别占37.1%、40.4%,无Ⅰ、Ⅵ型和Ⅷ型,各型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为Ⅱ型40.0%、Ⅲ型42.4%、Ⅳ型36.1%、Ⅴ型28.6%和Ⅶ型25.0%;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各型流感嗜血菌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为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最高,为41.6%。结论流感嗜血菌最主要的是Ⅲ型和Ⅳ型,各型菌株的产β-内酰胺酶率均较高,耐药性相比以往有所提高,防治形势严峻。(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蔡淑梅,陈保锦,朱海平,姚立琼,刘志武[6](2015)在《临床标本嗜血菌BLNAR菌株的分离及其耐药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6年间嗜血菌BLNAR(β-lactamase-negative ampicillin-resistant)菌株构成比以及耐药性变化趋势分布调查分析,为临床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及流行病学提供依据。方法用巧克力培养基对来自不同科室的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用卫星试验鉴别流感嗜血菌和副流感嗜血菌;用纸片扩散法进行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药敏试验指南判断结果 ;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筛查氨苄西林耐药菌株β-内酰胺酶,结果阴性者确诊为BLNAR。将BLNAR和BLPAR(β-lactamase-positive ampicillin-resistant)嗜血菌进行耐药性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年共分离BLNAR 164株,BLNAR菌株的检出率和检出数呈总体上升趋势。流感嗜血菌对氨曲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的不敏感率明显高于BLPAR,且两者的不敏感率经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副流感嗜血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高于BLPAR,且两者的耐药率经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BLNAR菌株,无论是流感嗜血菌和副流感嗜血菌,对于阿奇霉素的的不敏感率却明显低于BLPAR菌株,且两者的不敏感率经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药物,如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头孢呋辛等药物的耐药率或者不敏感率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别。结论 本地区的BLNAR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其检出率、检出数有升高趋势。BLNAR嗜血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氨曲南、阿奇霉素耐药率或者不敏感率与BLPAR,在统计学上,有明显的差异。BLNAR耐药机制和和耐药表型有待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谢朝云,孙静,胡杨,熊芸[7](2014)在《儿童与老年患者感染副流感嗜血菌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儿童与老年患者痰液副流感嗜血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比较儿童与老年患者感染副流感嗜血菌耐药性的差异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年6月-2013年6月临床儿童与老年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出的副流感嗜血菌进行比较,用嗜血菌属专用平板(HAE)进行分离培养,药敏试验K-B纸片法,应用SPSS19.0对副流感嗜血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与老年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出71株副流感嗜血菌,儿童40株占56.34%、老年患者31株占43.66%;老年患者检出的副流感嗜血菌耐药率明显高于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痰液标本分离的副流感嗜血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儿童,可能与老年患者病情较重、肺功能较差、自身免疫水平低、病程长、反复接受抗菌药物、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多种因素有关,应注意加强监测临床感染菌的药敏变化,有针对性地选用敏感性强的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4年22期)

庄新国,马晓波,张加勤,宋秀宇[8](2014)在《流感嗜血菌及卡他布兰汉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药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厦门地区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的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分离580株流感嗜血菌和185株卡他布兰汉菌进行分析,细菌鉴定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分析系统,药敏检测采用ATBTM HAEMO药敏条,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Cefinase纸片,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流感嗜血菌与卡他布兰汉菌主要来自儿科住院患儿,以≤4岁儿童为主,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的高发季节分别为春季和冬季;流感嗜血菌产β-内酰胺酶率为47.1%、流感嗜血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52.1%,对头孢克洛、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四环素耐药率≥15.0%;流感嗜血菌的产β-内酰胺酶菌株和非产β-内酰胺酶菌株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80.0%;卡他布兰汉菌产β-内酰胺酶率为52.9%,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8%,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利福平、头孢克洛、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均≤5.0%。结论流感嗜血菌和卡他布兰汉菌主要来自儿科患儿,检出率受季节变化影响;其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流感嗜血菌有较高的β-内酰胺酶检出率,但对临床常用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四环素的敏感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4年19期)

蔡淑梅,朱海平,陈保锦,姚立琼,刘志武[9](2014)在《6年嗜血菌临床分离率和耐药性变化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我院2007—2012年6年间嗜血菌分离率以及耐药性变化趋势分布调查分析,为临床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巧克力培养基对来自不同科室的标本进行分离培养,用卫星现象鉴别流感嗜血菌和副流感嗜血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药敏试验指南判断;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菌株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结果 6年共分离嗜血菌2440株,主要是流感嗜血菌和副流感嗜血菌。对嗜血菌的耐药性监测,除了流感嗜血菌对阿奇霉素不敏感率出现下降之外,复方磺胺甲恶唑一直处于高水平的耐药(最低为2010年的29.7%),嗜血菌其余不敏感率和耐药率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嗜血菌产β-内酰胺酶率均出现曲线上升的趋势。结论 6年嗜血菌的分离率、耐药性总体上升,产酶率明显增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氨曲南耐药率较高,已不宜嗜血菌感染的经验用药。头孢呋辛、美罗培南、阿奇霉素对流感嗜血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可用于嗜血菌感染的治疗,头孢呋辛、美罗培南可用于副流感嗜血菌感染的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闵小春,罗少锋,王威,刘东华[10](2014)在《流感嗜血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流感嗜血菌的科室、标本及年龄分布特点,监测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115株流感嗜血菌,采用WHONET5.6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流感嗜血菌115株,主要来自儿科21株占18.3%;91株分离自痰标本占79.1%;60岁以上患者分离65株占56.5%,95.2%的菌株来自3月龄~3岁的婴幼儿;流感嗜血菌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氨苄西林的敏感性较低,分别为42.7%和60.5%。结论头孢类、喹诺酮类以及阿奇霉素等药物对流感嗜血菌仍保持较好的抗菌活性,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及氨苄西林敏感性较低。(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4年15期)

嗜血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b型流感嗜血菌(Hib)感染以及其疫苗的安全性,为临床有效预防Hib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医院进行Hib疫苗接种的902名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将婴幼儿分为12~59月龄组以及6~11月龄组,分析两组婴幼儿接种同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902名婴幼儿接种同种疫苗后90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98%,其中局部反应56例占62.22%,全身反应34例占37.78%;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6~11月龄组婴幼儿为7.68%,高于12~59月龄组婴幼儿的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6~11月龄组婴幼儿为3.84%,与12~59月龄组婴幼儿的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ib结合疫苗应用在6月龄~5岁的小儿中安全性较好,但在对机体进行接种时应对小儿发生的全身以及局部不良反应进行密切关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嗜血菌论文参考文献

[1].田磊,张真,陈中举,李丽,张蓓.2006-2015年医院流感嗜血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

[2].马建青,孙长青,刘霞,徐方芹,孙红丽.b型流感嗜血菌感染与疫苗安全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

[3].黄叁洲.基于实验体分析流感嗜血菌对当前使用的抗菌药物耐药性[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

[4].乔海霞,张彦霞,张存辉,常月立,张玉妥.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的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

[5].张大坤,刘芬,梁宁,焦应念,钟磊.儿童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菌的生物学分型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

[6].蔡淑梅,陈保锦,朱海平,姚立琼,刘志武.临床标本嗜血菌BLNAR菌株的分离及其耐药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5

[7].谢朝云,孙静,胡杨,熊芸.儿童与老年患者感染副流感嗜血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

[8].庄新国,马晓波,张加勤,宋秀宇.流感嗜血菌及卡他布兰汉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

[9].蔡淑梅,朱海平,陈保锦,姚立琼,刘志武.6年嗜血菌临床分离率和耐药性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

[10].闵小春,罗少锋,王威,刘东华.流感嗜血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

标签:;  ;  ;  

嗜血菌论文-田磊,张真,陈中举,李丽,张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