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悲剧性审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木兰诗,悲剧性,妇德思想,男尊女卑
悲剧性审美论文文献综述
李淑盈[1](2019)在《《木兰诗》的悲剧性审美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往今来,木兰常常作为女性英雄的光辉形象被后人传颂,然而,在这些光辉和崇高的背后,其悲剧性却鲜少有人提起。毅然替父从军,忠义两全的木兰,实质上是深受传统妇德思想侵害和女性在当时的性别困境之影响的普通女子的缩影,她替父从军之举更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和悲剧性的自我牺牲,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历代统治者和文人推崇以宣扬他们的思想观念。(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2辑)》期刊2019-06-01)
邾融[2](2018)在《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们所有的生命感知之中,现实悲剧性是其中之一,属于人类个体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但无法克服,而且无法消失,不过,现实悲剧性可以向价值形态进行转化,实现审美的超越。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中便实现了这种审美超越。基于此,本文将从苏轼概况出发,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对苏轼词中表现出的现实悲剧性审美超越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32期)
樊杰,江碧波[3](2018)在《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性审美及其教育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悲剧性审美是安徒生童话的重要特征。安徒生童话呈现苦难,并以独特方式超越苦难,它试图通过童话人物的正面行动与不灭信念,种下爱与善的种子,由此疏导和升华儿童因接触苦难产生的恐惧与痛苦,使其体验到悲剧性审美带来的精神超越感。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悲剧性童话对帮助儿童形成完整深刻的生命认知具有特殊意义,在将其引入儿童教育时需要成人具备引导智慧,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教育功能。(本文来源于《学前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陈子鸣[4](2018)在《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分析与审美教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且在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还能推动社会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比较于其他课程而言,语文课程的审美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更为显着的作用。因此,基于目前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悲剧性作品在审美教学方面的独特价值而言,要求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悲剧性作品教学实践之中,运用独特的悲剧性作品审美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发现、感知和运用悲剧性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能力。有鉴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相应的论述:一是对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二是将悲剧与悲剧性的相关概念进行区别;叁是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性作品进行篇目整理和选文分类,由此来进一步探究悲剧性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四是本文的核心论述,主要从审美教学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叁个部分进行切入,旨在挖掘其审美教学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五是总结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9)
孟凡军[5](2017)在《以悲剧性文本构建审美价值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据统计,在多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文本中,悲剧性是其重要表征。比起一般文本,悲剧性文本的审美功能具有明显的情感激励、道德教化和价值引导作用。悲剧性文本教学必须以价值引领为旨归,对学生进行社会正义、家国情怀和生命关爱等多元化的审美教育,以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期刊2017年28期)
万紫曦[6](2017)在《一个没有救赎的世界——《李尔王》的悲剧性审美蕴含》一文中研究指出莎士比亚作为世界着名文学创作家,推出了世界闻名的四大悲剧,其中一部就是《李尔王》。《李尔王》实际上是讲述了一个伦理故事,其中包含多种元素,进而产生良好文学效应,读者在阅读内非常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文学研究人员在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研究中,并不会影响莎士比亚去世多年或者是世界的变化影响,研究人员一直对莎士比亚文学作品深入评价分析,特别是在对《李尔王》悲剧性审美分析研究内,一直都是研究人员重点研究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对《李尔王》的悲剧性审美蕴含进行分析,借助人物刻画方式体验社会现象,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07期)
李亚冬[7](2017)在《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审美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鉴赏,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悟生命的美感和价值,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中学时期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顺应学生成长的需要,选编了许多具有“悲剧美”特质的作品,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有利载体。然而,就目前悲剧性作品的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悲剧美感认知不足,采用的教学方式欠佳;学生缺乏阅读悲剧性作品的兴趣,审美鉴赏能力差等问题。为确保悲剧性作品审美教学的高效实施,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并结合教学实践,对审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在语文观和悲剧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教学现状对悲剧性作品的类型和可行性加以探究,充分认知了悲剧性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分析大量教学实际的前提下,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一是注重教学情景的设置,营造悲剧审美的氛围。二是把握作品的情节,对作品有整体性的感知。叁是遵循学生个体的审美方式,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四是把握作品中的细节,在鉴赏过程中实现审美体验。五是悲剧冲突破解后,引导学生实现情感升华。(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淑盈[8](2017)在《一个没有救赎的世界——《李尔王》的悲剧性审美蕴含》一文中研究指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历来被称为戏剧中的经典,作为一部悲剧,本文试图从发生在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伯爵身上的矛盾冲突分析这部悲剧的审美蕴含,最终把悲剧矛头指向了两人对语言的错误利用上,通过分析他们的悲剧揭示出这部戏剧描述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救赎的世界,"好人"与"坏人"都无法逃避命运的车轮,神和命运的不作为让所有人走向了毁灭。(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11期)
杨漫[9](2016)在《在否定中肯定生命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方面的充实,也包括情感的完善和自我人格的提高。通过高中语文课本学习,中学生接触到了很多悲剧性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的个人能力很强,却由于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命运坎坷,英雄走向末路,结局凄凉;还有很多有着美好品质,但是受到命运不公正待遇,结局也是悲剧性的。高中生处在审美观、人生观等不断完善的阶段,如何正确看待这些悲剧性人物形象,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生活、学习中的挫折、不公等,都需要教师去引导。本文拟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悲剧性作品的审美教育问题展开论述。除前言和结语外,本文分为叁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导入:对“悲剧性”概念进行了界定;论述了悲剧性作品的叁个审美特征;阐述了审美心理的构建问题。第二部分是梳理教材中出现的悲剧性作品和人物,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为第叁部分的深入论析做铺垫。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了教材中出现的悲剧性作品;然后,对作品中的悲剧性人物形象分类论述。第叁部分是本文的核心,探究教师如何进行悲剧性作品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的心理。分为以下五点:第一,培养学生的悲剧性作品审美主动性;第二,引导学生分析悲剧性人物的悲剧成因;第叁,引导学生感受悲剧性作品人物的审美意义;第四,讲练结合,课堂练笔,提高运用能力;第五,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我希望结合悲剧美学、审美价值观的理论支撑,以及前人对悲剧性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系统地研究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悲剧性结局人物形象的美学和教学意义,从而能够形成系统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性格的全面养成,也能在实际的认知和写作方面对他们有重要意义,使悲剧作品的审美功能得到充分地运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11-01)
张帆[10](2016)在《影像的浮桥与传播的彼岸——“新文人剧”的悲剧性审美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些重视人文趣味、淡化情节、追求散文诗风格和文学性的电视剧作品,这些作品通常被称为"文人剧",如《南行记》《围城》。它们一般采用现代西方电影中的"套层结构",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和文学意境的营造,但也被人们批评过于"文艺腔"。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新文人剧"则摒弃了"文人剧"的文艺印记,消除了商业模式的浮躁,以一种新的姿态进入中国电视剧的视野。其唯(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6年30期)
悲剧性审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人们所有的生命感知之中,现实悲剧性是其中之一,属于人类个体存在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但无法克服,而且无法消失,不过,现实悲剧性可以向价值形态进行转化,实现审美的超越。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中便实现了这种审美超越。基于此,本文将从苏轼概况出发,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对苏轼词中表现出的现实悲剧性审美超越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悲剧性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1].李淑盈.《木兰诗》的悲剧性审美内涵[C].教育教学研究(2019年第2辑).2019
[2].邾融.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探析[J].长江丛刊.2018
[3].樊杰,江碧波.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性审美及其教育意蕴[J].学前教育研究.2018
[4].陈子鸣.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分析与审美教学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5].孟凡军.以悲剧性文本构建审美价值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
[6].万紫曦.一个没有救赎的世界——《李尔王》的悲剧性审美蕴含[J].中国文艺家.2017
[7].李亚冬.高中语文悲剧性作品的审美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7
[8].李淑盈.一个没有救赎的世界——《李尔王》的悲剧性审美蕴含[J].北方文学.2017
[9].杨漫.在否定中肯定生命的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6
[10].张帆.影像的浮桥与传播的彼岸——“新文人剧”的悲剧性审美批评[J].青年.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