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氧饱和论文-王树欣,韩文军,薄禄龙,张玲娟

去氧饱和论文-王树欣,韩文军,薄禄龙,张玲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去氧饱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去氧饱和,现状

去氧饱和论文文献综述

王树欣,韩文军,薄禄龙,张玲娟[1](2019)在《全麻苏醒期患者去氧饱和的防范策略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全麻苏醒期患者去氧饱和的现状、监测方法、拔管后管理与镇痛技术等,认为患者发生去氧饱和的情况被严重低估,发生时段也相对集中,提出在苏醒期应用多种监测方式,规范气管导管拔除前后评估与护理、有效镇痛及早期使用采用肺复张技术,可帮助降低患者去氧饱和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全麻苏醒期安全。(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树欣,韩文军,张玲娟,张丽君[2](2018)在《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去氧饱和发生现况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去氧饱和)发生情况,以期为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的预见性氧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由2名麻醉科护士同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和自行设计的"麻醉后监护治疗室(PACU)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观察与护理记录表"提取患者信息,并记录患者在PACU内出现去氧饱和的情况。结果入住PACU苏醒至转出的3 181例患者中,289例(9.09%)发生去氧饱和,26.99%患者出现2次及以上去氧饱和;27.68%患者出现重度去氧饱和(SpO2<0.85),去氧饱和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的患者占20.76%;患者发生去氧饱和的时刻主要集中在入住PACU 1min内(25.61%)和拔除气管导管5min内(57.09%);带管无自主呼吸、带管有自主呼吸和拔除气管导管后再入住PACU的患者去氧饱和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ACU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发生去氧饱和的比例较高,应重视PACU内已拔管患者的管理,在患者容易发生去氧饱和的时刻给予预见性护理,从而降低去氧饱和的发生率,确保患者麻醉苏醒期维持良好的氧合。(本文来源于《护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王树欣,韩文军,张丽君,卞金俊,张玲娟[3](2018)在《全麻患者气管导管拔除后早期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导致全麻患者在气管导管拔除后早期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供临床管理指导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5月22日至8月22日全麻术后转入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后监护治疗室(PACU)接受监护观察的2 0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 027例患者中发生去氧饱和者145例,发生率为7.1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术前吸空气时脉搏氧饱和度(SpO_2)<95%、术前高血压、手术时间>3 h及拔管后打鼾、呼吸频率≤8次/分、疼痛评分>3分、镇静评分≤4分及咳嗽强度≤2分均与患者发生去氧饱和有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独立危险因素有6项,分别为BMI≥25 kg/m~2、术前高血压、术前吸空气时SpO_2<95%、呼吸频率≤8次/分、镇静评分≤4分、咳嗽强度≤2分。结论患者BMI≥25 kg/m~2、术前高血压、术前吸空气时SpO_2<95%及拔管后呼吸频率≤8次/分、镇静评分≤4分和咳嗽强度≤2分是全麻患者气管导管拔除后早期发生去氧饱和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高危患者需进行严密监护,主动干预,有助于降低全麻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世界临床药物》期刊2018年03期)

刘宇琦[4](2009)在《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术中及术后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术中及术后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为麻醉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按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设计,收集在2007年2月至2008年10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311例气道异物患儿,年龄5月~12岁,ASAⅠ或Ⅱ级。记录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术前合并症情况、异物留存时间、异物种类、异物位置、通气方式、置镜时体动情况、手术医生、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术中、术后发生去氧饱和的情况。脉搏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记为一次去氧饱和事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术中或术后去氧饱和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术中发生去氧饱和事件63例,发生率20.3%。年龄分组组别低(OR=0.668,P=0.048)、术前合并肺炎(OR=3.837,P=0.003)、异物种类为植物类种子(OR=2.654,P=0.027)、以及手术时间长于20min(OR=7.069,P<0.001)增加术中去氧饱和的危险;与间歇正压控制通气相比,保留自主呼吸的通气方式增加术中去氧饱和危险(OR=3.152,P=0.035),而喷射通气降低术中发生生去氧饱和的风险(OR=O.161,P<0.001)。术后去氧饱和事件37例,发生率12.2%。植物种子类异物(OR=3.678,P=0.027)增加术后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苏醒时间越长(OR=1.164,P<0.001),术后去氧饱和发生危险越高。结论患儿年龄、术前合并肺炎、异物种类、手术时间和通气方式是患儿术中发生去氧饱和事件的危险因素;异物种类、苏醒时间是术后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临床可根据以上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术中以及术后去氧饱和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4-15)

去氧饱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去氧饱和)发生情况,以期为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的预见性氧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由2名麻醉科护士同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和自行设计的"麻醉后监护治疗室(PACU)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观察与护理记录表"提取患者信息,并记录患者在PACU内出现去氧饱和的情况。结果入住PACU苏醒至转出的3 181例患者中,289例(9.09%)发生去氧饱和,26.99%患者出现2次及以上去氧饱和;27.68%患者出现重度去氧饱和(SpO2<0.85),去氧饱和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的患者占20.76%;患者发生去氧饱和的时刻主要集中在入住PACU 1min内(25.61%)和拔除气管导管5min内(57.09%);带管无自主呼吸、带管有自主呼吸和拔除气管导管后再入住PACU的患者去氧饱和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ACU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发生去氧饱和的比例较高,应重视PACU内已拔管患者的管理,在患者容易发生去氧饱和的时刻给予预见性护理,从而降低去氧饱和的发生率,确保患者麻醉苏醒期维持良好的氧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去氧饱和论文参考文献

[1].王树欣,韩文军,薄禄龙,张玲娟.全麻苏醒期患者去氧饱和的防范策略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9

[2].王树欣,韩文军,张玲娟,张丽君.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去氧饱和发生现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8

[3].王树欣,韩文军,张丽君,卞金俊,张玲娟.全麻患者气管导管拔除后早期发生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分析[J].世界临床药物.2018

[4].刘宇琦.小儿气道异物取出术术中及术后去氧饱和的危险因素[D].复旦大学.2009

标签:;  ;  ;  ;  

去氧饱和论文-王树欣,韩文军,薄禄龙,张玲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