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互补论文-刘家利,王娇

化学互补论文-刘家利,王娇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互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皮性卵巢癌,染色强度,阳性细胞,新辅助化疗

化学互补论文文献综述

刘家利,王娇[1](2019)在《新辅助化学治疗对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乳腺癌易患基因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病率在卵巢恶性肿瘤中高居首位,达到60%~70%,其病情复杂,易经盆腹腔进行转移,死亡率较高,上皮性卵巢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往往发现已到晚期~([1])。新辅助化学治疗能够缩小肿瘤的体积和手术范围,提高手术安全性,且可能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卵巢癌对化疗较为敏感,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能够明显延长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能够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在化疗过程中对铂类药物的敏感性,从而在(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泰秀[2](2019)在《太阳能与清洁燃料热化学互补机理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的大力开发利用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解决能源短缺、减少CO2及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受太阳能能流密度低、间歇以及不稳定等自然属性的影响,现阶段太阳能利用面临发电效率低、不稳定、储能成本高等难题,严重制约了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发展。为此,本学术论文旨在提升太阳能的利用效率、稳定性及可靠性,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研究课题,针对太阳能与清洁燃料热化学互补利用,分别从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品位耦合机理、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建模与分析、原理样机研制与实验研究以及系统集成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基于热力学与热化学反应动力学特性,开展了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转化全工况品位耦合机制研究。针对太阳能热化学转化过程,开展全工况下能的品位耦合及不可逆损失机制的研究,分析太阳辐照强度、进料空速变化对太阳能热化学能质耦合规律的影响。通过研究太阳能热化学全工况品位耦合机制,分析得出不同运行工况下能量转化不可逆损失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阐明热力系统全工况下提质增效机制,得出太阳能热化学互补系统理论太阳能净发电效率。构建太阳能聚光-热-化学反应多场耦合模型,数值研究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转化性能及多场耦合规律,分析结构参数及运行参数对热化学转化性能的影响。针对基于甲醇分解的太阳能热化学转化过程,研究热化学转化特性规律及多场耦合特性,分析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结构参数及运行参数对热化学转化性能的影响,进而为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结构及运行调控参数的优化奠定理论模型基础。集成太阳能热化学与化学回热过程,提出新型的太阳能与清洁燃料热化学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开展系统热力学性能、运行调控策略、全工况性能及集成优化研究工作。在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互补机理与建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集成了太阳能热化学转化及化学回热过程的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通过热化学转化将太阳能及动力余热升级为燃料化学能,进而实现太阳能及动力余热的高效利用。面向实时变化的太阳能辐照强度和用户负荷需求,研究了系统的运行调控策略及变工况运行性能,并以能源利用率、经济性及CO2减排性能为优化目标开展系统关键单元容量的优化设计。系统年均能源利用率达70.22%,输入太阳能份额为10.39%。相对分产供能系统,多能互补系统年燃料节省率、CO2减排率及成本节省率分别为3 1.49%、39.18%和6.09%,具有明显节能减排及经济性优势。开展了 100 kW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发电样机的研制、调试运行、太阳能热化学转化及互补发电等实验研究工作。基于所建样机测试平台,实验研究了太阳能热化学转化规律,分析太阳辐照强度及甲醇进料空速对太阳能热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研制基于朗伯靶的能流密度测量装置对吸收/反应器热流密度分布进行测试,其中,典型运行工况下平均甲醇分解转化率达82.72%,平均太阳能热化学利用效率达40%;实验研究互补发电系统运行调控方法与变工况发电性能,首次实现太阳能热化学转化与动力发电的联调运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苏博生[3](2019)在《沼气与太阳能热化学互补机理及系统集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石能源的长期、大规模利用,带来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成为人们急需解决重大问题。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未来国际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太阳能和生物质的资源总量巨大、分布广泛的特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目前,太阳能热利用是最普遍的太阳能利用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仍面临效率低、成本高、储能困难与供能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生物质厌氧发酵制沼气是清洁高效处理厨余等有机废弃物的有效途径,主要优势是沼气产量稳定,随时间波动小,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规模小、沼气利用效率偏低。通过将太阳能和生物沼气进行深度互补利用,具有同时提升沼气利用水平,促进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的前景。然而现有的沼气与太阳能互补利用大多局限于热互补方式,弥补太阳能的时间不稳定性,较少从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角度开展研究。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课题,探索了生物沼气与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利用的热力学理论,提出了沼气与太阳能热化学互补方法与系统,分析了能量转换规律与性能提升机理,并研制了热化学反应实验平台,并对能量转化机理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一)以生物沼气与太阳能的优势互补为突破口,从不同品质能源互补利用层面揭示了沼气化学能与太阳能集热的热化学转化机理。建立了CH4与CO2和H2O干湿共重整和太阳能集热的物理模型,基于能的品位概念,研究了互补过程的能量转化、释放规律,同时从沼气利用和太阳能利用两个角度推导了互补过程综合收益系数的解析式,表明低水碳比和合适的反应温度有助于综合收益的提升。进一步将互补过程拓展到冷热电供能层面,揭示了热化学反应过程分别对电收益、冷收益和热收益的影响,结合反应积碳分析,从理论上给出了基于系统最大收益的最佳反应参数区间。(二)研制了沼气成分转换微型反应器,实验研究了沼气干湿共重整反应特性,深入探讨了反应温度、水碳摩尔比对沼气中CH4与CO2的转换率和产物中成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基于热化学反应实验过程的能量转化和释放规律,并对理论得到的综合收益系数进行了实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局部热化学反应实验过程的系统冷、热、电以及总收益进行研究,研究得到基于局部实验过程收益和模拟收益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8%。以上研究证实了沼气和太阳能热化学互补方法的可行性,为后续系统集成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叁)基于沼气和太阳能热化学互补方法,提出了沼气和太阳能热化学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相比目前先进的沼气叁联供和碟式太阳能斯特林发电系统,从热力学第一定律从第二定律指出了互补系统的性能优势。进而分析了热化学单元对互补系统性能的影响,给出了互补系统性能最佳的反应参数,并从侧面验证了机理分析中所得出的结论:低水碳比匹配合适的反应温度有助于综合收益的提升。结合沼气生产过程耗能情况,探究了互补系统全年输出的电量、冷量和热量,并且对比了与参比系统的热力性能、经济性能和环境性能。研究结果指出:互补系统较参比系统综合性能具有较大优势。进一步分析了沼气工程规模对互补系统性能的影响,指出未来我国发展大型沼气工程,有助于互补系统综合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四)在系统集成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污水处理厂各项用能负荷的全年分布情况。在供需匹配的条件下,采用遗传算法针对互补系统热力性能、经济性能和环境性能进行了多目标多参数优化。通过优化,得到了基于互补系统全年最佳综合性能的最优系统装机容量和沼气池重要设计参数(水力停留时间),进而探究了系统装机容量和水力停留时间对系统综合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最优性能,对互补系统和参比系统外购电量和天然气进行了逐月分析和对比,指出互补系统热力性能和环境性能有较小优势,但在经济性能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最后,研究了互补系统中全年未经利用而排放的中、低温余热分布,给出了通过回收余热进行再利用的方式,可使得互补系统综合性能的提升达到6.2%。(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5-01)

唐叁力,曲万军,孙杰,洪慧[4](2019)在《纳米流体聚光光热化学与光伏互补系统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纳米流体甲醇裂解与光伏互补系统,并分析了在不同粒径和体积分数下系统各部件的热力性能。对纳米流体吸收和透过太阳光谱的分析结果指出,调控纳米流体的粒径和体积分数可以控制互补系统的电能和化学能产出。其中,系统产出对体积分数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而对颗粒粒径的灵敏度不高,有利于降低对于纳米颗粒粒径分布的要求。互补系统中聚光Si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相对于单一聚光Si光伏电池的发电系统提高了11%;对纳米流体甲醇裂解的分析表明,其太阳能-燃料效率最高为76%,且在体积分数0.002%~0.004%以及颗粒粒径10~60 nm范围内达到最高。本研究为太阳能全光谱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国艳[5](2018)在《物理化学实验与理论教学的互补与促进——案例教学:多相平衡系统相图》一文中研究指出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就要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文章以多相平衡系统相图为例,分别介绍了单组分、二组分和叁组分相图的教学实施过程。这种将物理化学实验融入理论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批判性和独立性的科学素养。(本文来源于《高等理科教育》期刊2018年04期)

李文甲[6](2018)在《光伏—光热—热化学互补的太阳能利用理论、方法与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迫切需要一种清洁能源逐步替代现有大规模利用的化石能源。太阳能因其总量巨大,分布广泛的特点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太阳能利用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仍面临效率低、成本高、储能困难与供能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其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缓慢,可以部分归因于太阳能利用的热力学理论不完善,这使得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发展缺少理论的指导,延缓了新方法的发明与太阳能不同利用方法之间的交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课题,探索了太阳能利用的热力学理论,提出了太阳能光伏-光热-热化学互补方法与系统,分析了系统的能量转换规律与性能提升机理,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一)基于热力学基本理论,从太阳表面太阳能的可逆转换入手,构建了太阳表面、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可逆转换利用模型,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分析了太阳能转换利用中不可逆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获得了影响太阳能转换不可逆性的叁个主要因素,分别为聚光比、黑体出射光与入射光的光强差、光谱匹配程度,给出了可逆条件下与非可逆条件下太阳能转换利用的极限效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阳能光伏转换与太阳能光热转换的理想效率,探索了光伏-光热互补、光伏-光热-热化学互补性能提升机理。(二)针对太阳能光伏-光热-甲醇热化学互补利用方法与系统开展了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分析了辐射强度、聚光形式、聚光比、光伏电池带隙能、光伏电池p-n结数量、反应温度、反应压力等关键设计、运行参数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太阳能的梯级利用与化石燃料(即甲醇)-低品位太阳热能之间的“品位杠杆”效应,系统太阳能净发电效率可以达到43%(优化条件下达到52%),该效率相对于单一太阳能甲醇裂解系统(35%)与单一太阳能光伏系统(33%)的效率分别提升了 23%与30%.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全天供能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吸热化学反应储存太阳能,系统具备储能功能,可实现全天24小时连续、按需供能的目标。(叁)基于太阳能全光谱利用理论,提出了太阳能分频光伏-光热-热化学互补方法,构建了太阳能分频光伏-光热-甲烷重整互补系统。通过将短波光谱经光伏电池转换为电能与低温热能,将长波光谱经光热化学反应器转换为高温热能用于甲烷重整反应,实现了光谱优化分配,太阳能光伏光热转换过程的可用能利用效率达到52%.在光谱优化分配的基础上,系统进一步通过光伏余热、光热热量与甲烷重整所需热量之间的品位耦合,实现了较低品位太阳热能向高品位化学能的转化,最终系统太阳能净发电效率达到39%.此外,通过太阳能与化石能源的互补,产生等量的电能,系统可相对电网,节约63%的化石能源,减排76%的二氧化碳。(四)针对太阳能光伏-光热-甲醇热化学互补利用方法与系统开展了实验研究,设计并制造了光伏-光热-热化学互补反应器,建立了反应器多物理场耦合分析模型,搭建了反应器性能测试平台。通过模拟与实验结合,获得了反应器的优化结构。基于优化设计的反应器,研制了百瓦级光伏-光热-甲醇热化学互补原理样机,于室外实际运行条件测试了样机光伏部分效率、光热化学转换效率,并最终获得了互补样机的太阳能净发电效率,其值为33%.(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8-06-01)

许达[7](2017)在《中低温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非可再生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带来能源供应不可持续性、环境污染问题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展以太阳能为代表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实现人类发展与环境协调相融的必由之路。本学位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对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发电系统集成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针对中低温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能量互补、品位耦合"关键问题,开展了多能源互补系统能量转化机理、系统集成的方法与实验研究。基于热力学基本定律和基本关系式,推导了太阳能与化石燃料热化学互补的品位关联式。以中低温太阳能驱动的甲醇重整反应过程为例,开展了抛物槽式太阳能集热的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的能量转换与化学反应耦合的研究。构造了基于槽式集热能量传递与Cu/ZnO/Al2O3催化剂复杂的重整反应动力学耦合模型,建立了甲醇重整制氢的非等温型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模型,揭示了太阳能热化学过程太阳能辐照强度、物料流量与温度、水碳比等关键参数对太阳能燃料转换的影响规律。基于上述机理研究与化学能与物理能综合梯级利用原理,集成了具有化学回热和化学蓄能功能的中低温太阳能与甲醇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对系统的热力性能和变工况性能展开研究,提出变辐照条件下系统调控方法,使系统在宽的太阳辐射强度条件下具有稳定的多功能冷热电输出。开发了低聚光比抛物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跟踪模拟程序,研究了槽式太阳能集热器南北基准部分旋转跟踪方式特性,通过模拟研究了不同纬度下四季典型日南北基准部分旋转跟踪方式在不同极限旋转角度时的跟踪性能和全年跟踪性能,获得了部分旋转跟踪方式的特性规律,为太阳能热化学发电系统的镜场布置提供参考。设计并搭建了 100 kW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发电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包括甲醇存储与给料系统、内燃机烟气余热回收与甲醇蒸发系统、甲醇管路伴热保温系统、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燃料转化系统、合成气冷凝与甲醇分离回收系统、化学蓄能系统、合成气增压系统、富氢燃料内燃机发电系统、气象数据采集平台,以及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开展了初步的实验的实验验证,为中低温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发电技术的研究工作和工程化推广提供数据基础与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5-01)

刘秀峰[8](2016)在《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发电变辐照全工况系统集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当前世界能源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鉴于当前新能源技术刚刚起步的发展特点,新能源和传统化石能源互补利用是当前能源科学研究的热点。本学位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针对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科学问题,开展了中低温太阳能与吸热化学反应互补发电的系统集成机理与不同太阳辐照强度时的多反应协同调控方法研究。基于化学能和物理能的综合梯级利用原理,从能的品位概念出发,研究了不同太阳辐照强度时太阳能热化学过程的品位耦合规律,分析了太阳能驱动的甲醇重整反应、甲醇裂解反应和甲烷重整反应叁个吸热反应在不同太阳辐照强度时的热力学特点,研究了以上叁个太阳能驱动的吸热反应在不同太阳辐照强度时的品位耦合特性规律,揭示了太阳能驱动吸热反应过程的不可逆特性。针对中低温太阳能驱动甲醇裂解反应互补发电系统在整个太阳辐照强度区间时热力性能差,年均太阳能净发电效率低的问题,从太阳能集热品位与吸热反应品位匹配的思路出发,探索了双反应协同调控方法:在太阳辐照强度较低时,太阳能与甲醇重整反应互补,在太阳辐照强度较高时,太阳能与甲醇裂解反应互补,此方法实现了互补发电系统在整个太阳辐照强度区间热力性能的提升。基于此方法,分析了燃料品位与太阳能集热品位的耦合特性,提出了多反应协同调控的互补发电系统,研究了四季典型日太阳能燃料产率和太阳能净发电效率的变化规律,给出了基于双反应协同调控方法的系统全年热力性能。参与研制了国际首套百千瓦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发电实验平台,开展了部分实验研究。以此实验台为基础,对百千瓦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互补发电电站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6-11-01)

付强,郭放[9](2016)在《机械化学和溶液法的互补合成:1,2-二苯基乙二胺和黄芩素的混合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固态机械化学合成是指通过人工研磨或在球磨机中进行的化学反应~1,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成功应用于许多领域,如超分子复合材料、超分子聚合物、金属药物和金属有机框架。~2我们通过液体辅助研磨的方法研究和筛选了不同比例的黄芩素和1,2-乙二胺的混合物。结果表明,只有黄芩素和1,2-乙二胺在1:1研磨时,形成了共晶。相反,黄芩素与1,2-乙二胺在溶液法时,出乎意料的生成了脱水产物,然而,共晶很难通过溶液法获得。(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叁分会:绿色化学》期刊2016-07-01)

白章[10](2016)在《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热化学互补高效利用系统集成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以巨大资源量和开发利用清洁性的特点,成为应对当前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能流密度低、分布不均和间歇性等固有特性也严重制约其高效和规模化推广应用,为此研发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成为二十一世纪能源科学研究重要研究领域。本学位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探索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方法。针对太阳能驱动生物质的热化学互补利用方式,开展互补利用能量转化机理、关键过程及系统集成等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基于能的品位概念,研究了太阳能与生物质热化学互补利用的能量品位匹配和能量转换规律。为实现太阳能与生物质两种可再生能源的优势互补和综合梯级利用,提出基于太阳能驱动生物质气化的热化学互补利用方法,完成了太阳能的能量形式由热能到燃料化学能的转化,同时也实现了生物质燃料化学能的间接释放及梯级利用。在这一过程中,生物质燃料化学能品位的降低过程能作为“驱动力”用以提升太阳能的能量品位。上述的研究成果将为探寻太阳能与生物质能高效互补利用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依据“品位对口,梯级利用”的系统集成思路,开展了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热化学互补利用的系统集成研究。通过构建太阳能-生物质气化的化工多联产系统实现了生物质气化产物的多元化利用,揭示了气化反应温度和未反应合成气循环倍率等关键参数对多联产系统热力性能和经济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太阳能-生物质气化过程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相结合的互补利用系统,构建了全工况运行分析模型,开展了互补型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动态性能研究,揭示了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的互补利用耦合特性。开展了高寒地区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制氢及发电等关键过程实验研究。研制了20 kW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主要包括抛物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及燃料转换装置、内燃机发电单元、原料预处理及气体分离装置和系统管网及热工控制系统。该实验平台现已初步实现在东北地区高寒气候条件下以20 kW满负荷电功率连续运行,同时完成了实验平台的运行特性规律和系统运行性能研究,将为开拓太阳能热化学互补的多地域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期刊2016-05-01)

化学互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的大力开发利用对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已经成为解决能源短缺、减少CO2及污染物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受太阳能能流密度低、间歇以及不稳定等自然属性的影响,现阶段太阳能利用面临发电效率低、不稳定、储能成本高等难题,严重制约了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发展。为此,本学术论文旨在提升太阳能的利用效率、稳定性及可靠性,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研究课题,针对太阳能与清洁燃料热化学互补利用,分别从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品位耦合机理、太阳能热化学反应建模与分析、原理样机研制与实验研究以及系统集成优化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基于热力学与热化学反应动力学特性,开展了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转化全工况品位耦合机制研究。针对太阳能热化学转化过程,开展全工况下能的品位耦合及不可逆损失机制的研究,分析太阳辐照强度、进料空速变化对太阳能热化学能质耦合规律的影响。通过研究太阳能热化学全工况品位耦合机制,分析得出不同运行工况下能量转化不可逆损失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阐明热力系统全工况下提质增效机制,得出太阳能热化学互补系统理论太阳能净发电效率。构建太阳能聚光-热-化学反应多场耦合模型,数值研究中低温太阳能热化学转化性能及多场耦合规律,分析结构参数及运行参数对热化学转化性能的影响。针对基于甲醇分解的太阳能热化学转化过程,研究热化学转化特性规律及多场耦合特性,分析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结构参数及运行参数对热化学转化性能的影响,进而为太阳能热化学吸收/反应器结构及运行调控参数的优化奠定理论模型基础。集成太阳能热化学与化学回热过程,提出新型的太阳能与清洁燃料热化学互补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开展系统热力学性能、运行调控策略、全工况性能及集成优化研究工作。在太阳能与燃料热化学互补机理与建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集成了太阳能热化学转化及化学回热过程的多能互补分布式供能系统,通过热化学转化将太阳能及动力余热升级为燃料化学能,进而实现太阳能及动力余热的高效利用。面向实时变化的太阳能辐照强度和用户负荷需求,研究了系统的运行调控策略及变工况运行性能,并以能源利用率、经济性及CO2减排性能为优化目标开展系统关键单元容量的优化设计。系统年均能源利用率达70.22%,输入太阳能份额为10.39%。相对分产供能系统,多能互补系统年燃料节省率、CO2减排率及成本节省率分别为3 1.49%、39.18%和6.09%,具有明显节能减排及经济性优势。开展了 100 kW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发电样机的研制、调试运行、太阳能热化学转化及互补发电等实验研究工作。基于所建样机测试平台,实验研究了太阳能热化学转化规律,分析太阳辐照强度及甲醇进料空速对太阳能热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研制基于朗伯靶的能流密度测量装置对吸收/反应器热流密度分布进行测试,其中,典型运行工况下平均甲醇分解转化率达82.72%,平均太阳能热化学利用效率达40%;实验研究互补发电系统运行调控方法与变工况发电性能,首次实现太阳能热化学转化与动力发电的联调运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互补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家利,王娇.新辅助化学治疗对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乳腺癌易患基因1表达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

[2].刘泰秀.太阳能与清洁燃料热化学互补机理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

[3].苏博生.沼气与太阳能热化学互补机理及系统集成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

[4].唐叁力,曲万军,孙杰,洪慧.纳米流体聚光光热化学与光伏互补系统探索[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5].张国艳.物理化学实验与理论教学的互补与促进——案例教学:多相平衡系统相图[J].高等理科教育.2018

[6].李文甲.光伏—光热—热化学互补的太阳能利用理论、方法与系统[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8

[7].许达.中低温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D].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7

[8].刘秀峰.太阳能与甲醇热化学互补发电变辐照全工况系统集成方法[D].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

[9].付强,郭放.机械化学和溶液法的互补合成:1,2-二苯基乙二胺和黄芩素的混合物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叁分会:绿色化学.2016

[10].白章.太阳能与生物质能热化学互补高效利用系统集成与方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

标签:;  ;  ;  ;  

化学互补论文-刘家利,王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