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徽剧论文-林宇

婺源徽剧论文-林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婺源徽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婺源徽剧,剧团,师父,演员

婺源徽剧论文文献综述

林宇[1](2019)在《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原婺源徽剧团演变史上的一名重要亲历者进行采访,采访内容围绕其学戏经历、艺术成就等个人情况和传承、育人、排演等对剧团的管理建设情况。目的在于明晰书面资料以外的婺源徽剧信息,回探婺源徽剧的历史痕迹与经验教训,期待对当下有所启迪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剧作家》期刊2019年05期)

陈柳[2](2019)在《婺源徽剧的音乐特色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徽剧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古老戏曲曲种之一,有着"京剧之母"的美誉。徽剧发源于明朝中期的安徽省境内,原名"徽调""二黄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定名为徽剧。清朝道光年间,江西婺源的几名艺人在安徽安庆、石牌搭班学习徽调,并将"老石牌"流派中的老吹腔、高拨子等徽调传入婺源。其后的艺人们又吸纳了目连戏的高腔、赣剧的南词以及婺源民间音乐,逐渐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婺源徽剧的剧目通俗(本文来源于《中国戏剧》期刊2019年02期)

林宇,汪斌[3](2018)在《建国后婺源徽剧文武场及锣鼓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意在对建国至今江西区域的婺源徽剧文武场展开纵横双向研究,即婺源徽剧文武场六十二年以来的结构变迁与徽剧锣鼓点的系统阐释,其中包括对文武场六个阶段的梳理、锣鼓点类别与功能的归纳、常用传统锣鼓经的记录与分析等,对传承中的问题予以剖析,并提出建议与策略。(本文来源于《剧作家》期刊2018年06期)

婺源文广新局[4](2015)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中研究指出“蓝天、青山、碧水,粉墙、青砖、黛瓦,小桥、流水、人家”——在江西省东北部,有一处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地方,那就是婺源。 婺源的生态是美丽的。这里春赏金花,夏探幽洞,秋观红叶,冬嬉鸳鸯;错落有致的明清徽派建筑组成的古村落,静默在清丽(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影报》期刊2015-09-23)

王昆仑,程兴旺[5](2015)在《古老徽腔传戏韵 时代徽剧唱新风——1980—1985年间婺源徽剧音乐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社会思想力和创新力同频共振。在"解放思想"的春风吹拂下,新潮音乐标新而起,流行音乐大风飞扬,传统音乐也复苏再生。在这背景下,极具地方戏曲特色、悠久历史的婺源徽剧也迎来了新的机遇。1980-1985年间,婺源徽剧音乐充分展示了剧团创新发展的精神谱系,它给我国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留下了许多深刻启示。(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5年07期)

王昆仑[6](2015)在《1980-1985年间婺源徽剧音乐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婺源徽剧是戏剧史上"徽班、"、"徽戏"、"徽调"的活化石。1980-1985年间,婺源徽剧音乐传承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唱腔音乐和器乐音乐两方面:主要有曲牌体的高腔、徽昆,板腔体的吹腔、高拨子、二黄、四平调、西皮、梆子,两种兼而有之的四平腔、昆弋腔;以及器乐音乐(文武场)等。文中对婺源徽剧传统音乐进行了多点面梳理,力图凸显婺源徽剧特色,以期引发对我国民族戏曲音乐传承发展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王昆仑[7](2015)在《传承与创新:1980—1985年婺源徽剧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婺源徽剧,是徽剧艺术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基因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从史学角度,以断代史的理念,对1980年至1985年婺源徽剧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指出该时期婺源徽剧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不仅完成了极其重要的转折,而且迎来了婺源徽剧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得出了"崇传统、下得去、能演出、重创新"的宝贵经验。(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吴树生[8](2013)在《徽文化的“活态传承”之一:婺源徽剧》一文中研究指出婺源徽剧,亦称"徽戏",属于皖南徽剧的一个流派,流行于江西省婺源及周边的浮梁、乐平、鄱阳等地。其以弋阳腔、老吹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目连戏之高腔、下江调,并融入赣东北地方戏曲——饶河戏的弹腔即赣剧南词及婺源民间小调,逐渐(本文来源于《地方文化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周倩倩[9](2013)在《婺源徽剧音乐采风》一文中研究指出婺源徽剧旧称徽戏、徽调,是我国的古老剧种之一。其声腔以弋阳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了目连戏的下江调,并融合了江西地方戏曲饶河戏(今称赣剧)的弹腔及婺源民间小调,形成了有别于"安庆"徽剧的婺源徽剧。在对婺源徽剧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婺源徽剧的形成、艺术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和总结。(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3年02期)

王国红,江卫平[10](2012)在《婺源首次招收培养32名徽剧传承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庆前夕,江西省婺源县首次举行“招收培养徽剧传承人”考试。    婺源徽剧,以吹腔、高拨子和二黄为主,是“京剧”鼻祖,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保护好婺源徽剧,该县在对原“婺源县徽剧团”进行体改、成立“婺源县徽剧传习所”基础上,面向(本文来源于《黄山日报》期刊2012-10-09)

婺源徽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徽剧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古老戏曲曲种之一,有着"京剧之母"的美誉。徽剧发源于明朝中期的安徽省境内,原名"徽调""二黄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正式定名为徽剧。清朝道光年间,江西婺源的几名艺人在安徽安庆、石牌搭班学习徽调,并将"老石牌"流派中的老吹腔、高拨子等徽调传入婺源。其后的艺人们又吸纳了目连戏的高腔、赣剧的南词以及婺源民间音乐,逐渐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婺源徽剧的剧目通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婺源徽剧论文参考文献

[1].林宇.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访谈录[J].剧作家.2019

[2].陈柳.婺源徽剧的音乐特色探究[J].中国戏剧.2019

[3].林宇,汪斌.建国后婺源徽剧文武场及锣鼓经探析[J].剧作家.2018

[4].婺源文广新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N].中国电影报.2015

[5].王昆仑,程兴旺.古老徽腔传戏韵时代徽剧唱新风——1980—1985年间婺源徽剧音乐创新研究[J].音乐创作.2015

[6].王昆仑.1980-1985年间婺源徽剧音乐传承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

[7].王昆仑.传承与创新:1980—1985年婺源徽剧发展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2015

[8].吴树生.徽文化的“活态传承”之一:婺源徽剧[J].地方文化研究.2013

[9].周倩倩.婺源徽剧音乐采风[J].黄河之声.2013

[10].王国红,江卫平.婺源首次招收培养32名徽剧传承人[N].黄山日报.2012

标签:;  ;  ;  ;  

婺源徽剧论文-林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