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抗病毒论文-李姗姗,哈达

马铃薯抗病毒论文-李姗姗,哈达

导读:本文包含了马铃薯抗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铃薯,抗病基因,GmNH23,农杆菌介导

马铃薯抗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李姗姗,哈达[1](2018)在《抗病毒转基因马铃薯的获得》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在中国粮食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长过程中易受病毒病危害,病毒侵入到马铃薯植株后,会破坏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植株生长异常,产量和品质不断下降,我国马铃薯病毒主要有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S病毒(PVS)、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常发生复合侵染。植物中克隆得到的抗病(resistance,R)基因大多数属于NBS-LRR蛋白编码基因。在前期研究中利用本氏烟草瞬时表达及HR反应系统克隆得到一个NBS-LRR家族抗病毒蛋白编码基因GmNH23,其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本实验建立了马铃薯的再生体系和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转化体系,构建GmNH23基因转基因过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GV3101介导转化马铃薯,转化后获得马铃薯再生植株。对转化后的马铃薯进行PCR、Southern Blotting等分子生物学检测,证明GmNH23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通过对转GmNH23马铃薯进行抗病毒鉴定,结果证明转GmNH23马铃薯对马铃薯病毒具有显着的抗性作用。抗病毒转基因马铃薯培育成功,为我国马铃薯病毒病害防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也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4)

张西英,张爱萍,刘江娜[2](2018)在《马铃薯双抗病毒转基因技术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病毒型退化和转基因本身存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把新近发展迅速的RNA干扰技术和无标记转基因技术引入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培育生物安全型抗多病毒转基因马铃薯,探索一条多抗甚至多免疫的生物安全型转基因新途径。通过农杆菌介导,将抗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的RNA干扰型基因结构转入马铃薯大西洋、克新1号等新疆主裁栽培品种,通过PCR检测获得对X病毒和Y病毒具有双重高抗或免疫的无标记基因的高生物安全型转基因马铃薯植株。最终,通过多次筛选试验,确定了农杆菌OD600为0.3~0.5时为宜,但以0.5最佳,预培养2 d,侵染时间为10 min,共培养2~3 d的最佳转化条件。通过特异性引物PCR扩增,部分再生植株得到与阳性对照一致的目的条带,初步确定RNAi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本研究获得的抗病毒无标记转基因马铃薯,其目的基因为RNA干扰型结构,转基因植株的抗性是RNA沉默的结果。由于所转基因的m RNA已经降解成小片段,转基因植株不存在标记基因,规避了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潜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06期)

陶源[3](2017)在《PVY引起马铃薯块茎坏死相关基因研究与抗病毒药物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Y病毒(PVY)是危害严重的马铃薯病毒。PVY各株系均可通过侵染马铃薯块茎而长期存在,使之出现多种症状,从而导致其产量和品质均大幅度降低。然而,分析可知PVY诱导马铃薯块茎坏死过程中的病毒-寄主互作机理研究在国内外都较少,尚不明确具体的作用机理。本文第一个研究选取被PVY单一侵染的马铃薯块茎样本和健康的马铃薯块茎样本,通过基因序列相似性比对,获得4个目标基因:RCCR基因、LSD1基因、StCaM2基因和St CaM3基因。首先对这4个目标基因进行引物设计并筛选到稳定度高且特异性强的引物序列,然后对4个目标基因进行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了RCCR基因和LSD1基因在马铃薯块茎细胞坏死过程中的表达量下调明显,推测LSD1基因可能与马铃薯块茎坏死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LSD1基因调节铜锌过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物酶CAT3的能力降低所致。并对这两个基因进行了后续的基因编码蛋白结构的分析,初步确定了RCCR基因和LSD1基因编码蛋白的物理性质。在本文第二个研究中,首先培育了无病毒的苋色藜植株和普通烟植株并对马铃薯Y病毒进行了纯化,得到了单一的PVY病毒,然后对供试的6种植物源药剂采用半叶枯斑法分别进行了PVY活体治疗试验、钝化试验和保护试验,采用系统寄主法进行了在系统寄主上的防效试验,结果发现:HN1和HN5在对苋色藜的保护试验中对病毒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50.36%和52.57%;在对病毒的钝化试验中,效果较好的HN4和HN5对马铃薯Y病毒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56.96%和55.77%;在对PVY的枯斑寄主的保护试验中,HN5对马铃薯Y病毒的抑制率达到了77.82%;而在PVY的系统寄主上的试验中,虽然HN5在第一次调查中的防效较低,但是在第二次调查中的防效达到了63.41%。(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4](2014)在《比利时培育出抗病毒马铃薯》一文中研究指出比利时根特大学最近宣布,经过基因改良的抗霉菌马铃薯培育种植成功。新品种马铃薯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抵御传统马铃薯最为惧怕的霉菌,霉菌使马铃薯的叶子和果实腐烂,为此,需要喷洒大量农药,而抗病毒马铃薯的最大特点是减少(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4年05期)

闫建俊[5](2013)在《马铃薯抗病毒、类病毒转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栽培作物。但在目前的马铃薯生产过程中,病毒性病害已成为马铃薯种薯退化及产量减少的主要因素,给马铃薯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培育马铃薯抗病品种提供了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本试验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以马铃薯52E、79-09、3-105的茎段和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在优化转基因体系的基础上,将抗马铃薯卷叶病毒的RNAi基因和特异切割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的核酶基因导入了马铃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马铃薯的茎段和叶片作为外植体转化,茎段和叶片的平均愈伤诱导率分别为77.1%和67.2%,说明茎段及叶片均可以作为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2)对转化前的马铃薯进行预培养和热激处理,会提高转化效率;(3)农杆菌与外植体的共培养时间对后期抑菌的影响很大,本试验中确立共培养时间为3d;(4)对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初步确定抗卷叶病毒的RNAi基因和抗类病毒的核酶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对PCR阳性植株进行Northern Blot杂交检测表明,核酶基因能有效转录。对再生植株人工摩擦接种PSTVd类病毒,RT-PCR检测表明:部分植株具有PSTVd抗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3-06-01)

熊伟,左绍远[6](2013)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毒马铃薯种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毒马铃薯种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平顶山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聂碧华,谢从华,聂先舟[7](2012)在《马铃薯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过去近20年,马铃薯病毒病和病毒引起的种薯退化成为了影响马铃薯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对马铃薯的抗病毒类型、抗性机制和主要抗性基因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理解马铃薯与病毒的互作关系,利用抗性资源和抗性基因,培育抗性品种和发展更有效的病毒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乔佳晨[8](2012)在《利用核糖核酸干扰技术获得含高支链淀粉且抗病毒的转基因马铃薯》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淀粉在食品及化工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淀粉的糊化和凝沉特性是其应用的重要参考指标。支链淀粉具有易糊化、不易老化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造纸业、纺织业和粘胶剂生产等领域;直链淀粉常被用作脂肪替代物。马铃薯病毒病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尤其是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X病毒(PVX)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目前,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调控作物淀粉合成过程中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以及沉默病毒基因,从而降低淀粉糊化温度与改善凝成性,实现植物抗病。本文利用RNA干扰技术通过调控马铃薯块茎中颗粒结合性淀粉合成酶基因(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 GBSS)的表达,抑制直链淀粉的合成,同时干扰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表达,获得了含高直链淀粉且抗病毒的转基因马铃薯植株。本文第一部分内容是构建含有一种或多种病毒外壳蛋白基因与GBSS基因片段的RNAi载体,并通过农杆菌转化马铃薯,获得马铃薯转化株,通过PCR鉴定筛选阳性克隆,利用Real-time PCR检测转基因植株GBSS表达量,获得GBSS沉默效率达98.21%的转基因马铃薯,碘染色转基因试管薯淀粉颗粒,GBSS沉默效率为98.21%的转基因试管薯淀粉颗粒为红褐色,非转基因试管薯淀粉颗粒为蓝色。选取GBSS沉默效率高于80%的转基因植株4株、60%-75%的转基因植株2株、低于50%的转基因植株2株进行病毒接种,经Real-time PCR检测转基因植株中PVY的积累量,GBSS沉默效率为98.21%的转基因植株抗PVY效率为100%,从而获得了含高支链淀粉的抗病毒转基因马铃薯。本文第二部分内容是通过删除载体中的选择标记基因,获得了无选择标记载体,分别构建以GBSS基因启动子驱动的GBSS基因中端反义序列,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GBSS基因中端反向重复序列的两种无筛选标记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马铃薯植株,共获得了455株马铃薯转化株,经PCR鉴定得到阳性转基因植株1株,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发现GBSS沉默效率为20.38%,获得了抑制GBSS表达的无筛选标记转基因马铃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2-05-01)

赵兴涛,徐建飞,庞万福,卞春松,段绍光[9](2012)在《中国马铃薯主要育成品种抗病毒分子标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Ryadg与Rx是分别控制马铃薯对PVY和PVX极端抗性的两个重要基因。利用与两个抗PVY和PVX的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RYSC3与Rxsp,分别对190份中国马铃薯育成品种进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只含有RYSC3标记的品种15份,占总品种的7.9%;只含有Rxsp标记的品种8份,占总品种的4.2%;既含RYSC3标记也含Rxsp标记的品种7份,占总品种的3.7%。在含有这两种标记的品种中,40%以上为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和来源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的资源育成的品种,50%以上为2001年之后审定的品种。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具有抗病毒能力的马铃薯育成品种所占比例仍然较小,但是最近几年来比例在逐渐提高,马铃薯抗病毒育种正在逐渐取得进步。(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2年08期)

白云凤,闫建俊,冯瑞云,张忠梁,张维锋[10](2011)在《聚合多个抗病毒基因的马铃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世界四大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也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粮菜兼用型作物,对于保障农民温饱和提高经济收益具有重要作用。病毒侵染致使品种退化是长期困扰马铃薯生产的一大难题。危害马铃薯的病毒种类很多,在我国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马铃薯X(本文来源于《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1-08-04)

马铃薯抗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病毒型退化和转基因本身存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把新近发展迅速的RNA干扰技术和无标记转基因技术引入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培育生物安全型抗多病毒转基因马铃薯,探索一条多抗甚至多免疫的生物安全型转基因新途径。通过农杆菌介导,将抗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的RNA干扰型基因结构转入马铃薯大西洋、克新1号等新疆主裁栽培品种,通过PCR检测获得对X病毒和Y病毒具有双重高抗或免疫的无标记基因的高生物安全型转基因马铃薯植株。最终,通过多次筛选试验,确定了农杆菌OD600为0.3~0.5时为宜,但以0.5最佳,预培养2 d,侵染时间为10 min,共培养2~3 d的最佳转化条件。通过特异性引物PCR扩增,部分再生植株得到与阳性对照一致的目的条带,初步确定RNAi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本研究获得的抗病毒无标记转基因马铃薯,其目的基因为RNA干扰型结构,转基因植株的抗性是RNA沉默的结果。由于所转基因的m RNA已经降解成小片段,转基因植株不存在标记基因,规避了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潜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铃薯抗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李姗姗,哈达.抗病毒转基因马铃薯的获得[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2].张西英,张爱萍,刘江娜.马铃薯双抗病毒转基因技术初步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18

[3].陶源.PVY引起马铃薯块茎坏死相关基因研究与抗病毒药物筛选[D].河南工业大学.2017

[4]..比利时培育出抗病毒马铃薯[J].蔬菜.2014

[5].闫建俊.马铃薯抗病毒、类病毒转基因研究[D].山西大学.2013

[6].熊伟,左绍远.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毒马铃薯种质的研究进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

[7].聂碧华,谢从华,聂先舟.马铃薯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12

[8].乔佳晨.利用核糖核酸干扰技术获得含高支链淀粉且抗病毒的转基因马铃薯[D].内蒙古大学.2012

[9].赵兴涛,徐建飞,庞万福,卞春松,段绍光.中国马铃薯主要育成品种抗病毒分子标记分析[J].中国蔬菜.2012

[10].白云凤,闫建俊,冯瑞云,张忠梁,张维锋.聚合多个抗病毒基因的马铃薯研究[C].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

标签:;  ;  ;  ;  

马铃薯抗病毒论文-李姗姗,哈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