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塔河四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防腐层,PCM检测,埋地管道,土壤腐蚀性
塔河四区论文文献综述
何小龙,刘生福[1](2014)在《塔河四区埋地管线腐蚀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塔河四区埋地管线腐蚀穿孔频繁发生的现状,现场进行管线外防腐层评价。通过塔河四区埋地PCM检测、阴极保护系统电位检测与效果评价、管线壁厚及结合四区管线内腐蚀介质腐蚀性资料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塔河四区埋地管线阴极保护目前存在保护过度和不足的问题,PCM检测埋地管线外防腐层优良。管线腐蚀穿孔主要是内腐蚀引起的,随着塔河油田的逐步开发,各单井的含水率将逐渐上升,管壁腐蚀将更加严重,建议进行缓蚀剂的投加、管线进行内涂层,并对部分站内及长输管线采用玻璃钢管线。(本文来源于《全面腐蚀控制》期刊2014年01期)
程力沛,郑松青[2](2013)在《串起缝洞型油藏“断线珍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能源战略的实施,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重点转向海相碳酸盐岩等新领域。以塔河油田为代表的超深层特大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勘探开发,成为重要的标志。但由于该类油藏不同于碎屑岩油藏,其储集体类型和流体流动方式复杂,具有“深、散、多”等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石化报》期刊2013-04-01)
崔文彬[3](2012)在《塔河四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建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是一个与古风化壳有关的岩溶缝洞型油藏,由于多期岩溶作用改造和后期的洞穴垮塌作用,造成了油藏储集空间复杂多样,非均质性极强,储层定量评价和表征难度较大。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勘探开发的要求,进行精细储层描述,建立精细的叁维定量地质模型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塔河油田四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建立了该类油藏储层单井、二维、叁维地质模型。本文分析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发育特征,在此背景下,综合地质、测井、叁维高分辨率地震等静态资料及生产动态资料,充分发挥井点资料垂向分辨率高和地震资料横向信息丰富的优势,按照单井地质模型-二维模型-叁维模型的建模思路,将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在储层分布预测的基础上,刻画缝洞型储层的地质模型和属性参数模型。通过以上研究,取得的成果认识有:1、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建模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岩心、测井、FMI成像测井、地震等多种资料,综合建模;2、采用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极大地降低不确定性,提高储层建模精度;3、本次划分储层在测井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钻井、产量和酸压等生产资料,将储层划分为:溶洞型储集体(未充填型、半充填型、全充填型)、裂缝型储集体和裂缝孔洞型储集体,叁个岩溶带,建立单井地质模型;4、通过分析统计地震属性与溶洞储层,建立了RMS和波阻抗与溶洞储层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溶洞储层概率体;5、采用序贯指示的模拟方法,加上地震属性数据的约束,建立溶洞型储集体模型和属性模型;6、利用成像资料和岩性资料刻画常规测井的裂缝参数,提高了裂缝参数的解释精度,分别利用蚂蚁体追踪技术和经验公式计算建立大尺度裂缝模型及属性模型。最后,模型的好坏,既取决于建模工作者对储层地质条件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也取决于对建模原理方法和软件的熟悉程度,但地质认识更为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2-05-01)
龙旭,武林芳[4](2011)在《蚂蚁追踪属性体提取参数对比试验及其在塔河四区裂缝建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裂缝构造建模主要针对大尺度裂缝,通常采用Petrel建模软件中的蚂蚁追踪属性进行叁维地震的大尺度裂缝自动追踪和解释。该方法能克服人工地震解释工作中主观性大,难以在各个平台间进行数据交换的缺点,以及解决构造和岩溶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断裂方向性差,难以进行表征的难题,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缩短了人工解释时间。但是该方法在蚂蚁追踪属性体提取过程中对参数意义及其对结果的影响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运用对比试验对蚂蚁追踪属性体提取过程中的6个参数的影响作用进行了仔细研究,并建立了塔河四区奥陶系大尺度裂缝模型,总结并验证了利用蚂蚁追踪属性提取的大尺度裂缝标准,可为以后的构造建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许强[5](2008)在《塔河四区缝洞单元注水开发技术政策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四区奥陶系油藏是受构造断裂及在其基础上的多期岩溶控制的,多套缝洞体系在叁维空间上迭合形成的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储集空间以溶洞为主;油藏油水关系复杂,受缝不同缝洞系统的控制,局部存在封存水,同时存在底部活跃的大底水,油藏动用程度低,采出程度低,采收率低,本文就目前在塔河四区见效明显的注水开发技术政策及效果进行了简单分析,对今后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08年04期)
梅春明[6](2006)在《塔河四区稠油有杆泵抽油工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杆抽油系统作为主要的人工举升方式,已广泛应用于稠油油藏开发。但因稠油特殊的粘温特性规律,采用适于常规稀油的工艺设计方法易出现泵效低,开井时率低、检泵周期短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稠油粘温规律入手,优选有杆抽稠设备,进而提出有杆抽稠系统工艺设计方法,并研制了配套工艺设计软件。具体讲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自行研制了高温高压液体粘度测量仪,测量方法简单,数据可靠。测量了塔河油田的TK427、S48井在不同压力温度下的原油粘度,并对影响稠油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含水率和气油比进行了敏感性实验。应用实验数据拟合了稠油的粘度数学模型,应用于井筒的压力计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有杆抽稠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针对稠油的粘温特性规律,分析评价了用于稠油开发的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形成了一套适应稠油开采的“大机、长泵、粗管、强杆”的配套设备优选思路,为有杆抽稠系统优化设计提供了硬件条件。 (3)满足有杆抽稠系统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改进了有杆抽稠系统工艺设计思路,以泵效和产量作为优化目标,提出了有杆抽稠系统工艺优化设计方法,并对泵效进行了重点分析。 (4)研制了有杆抽稠系统优化设计软件,包括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系统选项、优化设计、结果输出与帮助六大功能,所选模型计算正确,用户界面友好,为提高有杆抽稠系统工艺设计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经塔河四区20多口油井现场试验表明:本文的设计方法能显着提高有杆抽稠系统的泵效和开井时率,延长检泵周期,对开发类似的稠油油藏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06-04-01)
皇甫红英,姜勇,阳国进[7](2003)在《塔河四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原油微观赋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碳酸盐岩中储层分布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因此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通过荧光测试,可以直接观察到取样标本中油气分布的产状、强度、组分,再通过成岩作用可以分析进油的期次和时间.通过这种手段可以为碳酸盐岩储层研究提供一个较明确的方向和立足点.(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03年04期)
裴建军[8](2002)在《塔河四区混合原油制取重交通道路沥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塔河四区混合原油的性质 ,进行了生产 AH-90重交通道路沥青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4 1 0℃、>4 1 2℃减压渣油符合 AH-90重交通道路沥青指标要求 ,但是 ,随着蒸馏温度的提高 ,1 5℃延度值下降较大 ,生产控制范围窄 ,操作弹性小 ,给生产带来了一定困难。在一定针入度的减压渣油中 ,加入定量的糠醛抽出油 ,各项性能指标完全满足AH-90重交通道路沥青指标要求 ,1 5℃延度和薄膜烘箱试验后 2 5℃延度值均大于 1 0 0 cm。(本文来源于《石油沥青》期刊2002年03期)
塔河四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能源战略的实施,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重点转向海相碳酸盐岩等新领域。以塔河油田为代表的超深层特大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勘探开发,成为重要的标志。但由于该类油藏不同于碎屑岩油藏,其储集体类型和流体流动方式复杂,具有“深、散、多”等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塔河四区论文参考文献
[1].何小龙,刘生福.塔河四区埋地管线腐蚀综合评价[J].全面腐蚀控制.2014
[2].程力沛,郑松青.串起缝洞型油藏“断线珍珠”[N].中国石化报.2013
[3].崔文彬.塔河四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4].龙旭,武林芳.蚂蚁追踪属性体提取参数对比试验及其在塔河四区裂缝建模中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
[5].许强.塔河四区缝洞单元注水开发技术政策及效果分析[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8
[6].梅春明.塔河四区稠油有杆泵抽油工艺设计[D].西南石油大学.2006
[7].皇甫红英,姜勇,阳国进.塔河四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原油微观赋存特征[J].新疆地质.2003
[8].裴建军.塔河四区混合原油制取重交通道路沥青的研究[J].石油沥青.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