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翻译论文-陈钰,陈婷婷

民俗翻译论文-陈钰,陈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民俗翻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陌生化,陕西民俗,短语翻译

民俗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陈钰,陈婷婷[1](2019)在《基于陌生化角度的陕西民俗短语翻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民俗文化由多个角度记载了陕西人群的人文精神发展的全过程,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扬必不可缺。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陕西文化更是被世界瞩目。然而,在陕西民俗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民俗短语并不能被其他国家人群有效解读,而民俗短语又是陕西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因此,短语翻译成为文化传承的必然。本文以陌生化为视角,探讨了陕西民俗短语的翻译,以期推动陕西民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王伟[2](2019)在《英译本《白鹿原》民俗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文化底蕴深厚,《白鹿原》地域特色鲜明,生动描述了陕西的乡村生活和民情风俗,陈忠实先生也是高举民俗回归的旗帜,因此,在《白鹿原》翻译过程中,民俗英译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英译本《白鹿原》中民俗语言的分析,试图研究其民俗翻译的策略问题。(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9年20期)

薛健[3](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研究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促进了国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为国家进行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的有效翻译不仅能够巩固各国的友谊,还可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基于此,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对我国民俗传统文化的翻译进行全面探究,以便促进人民群众对民俗文化的翻译有基本的了解。(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28期)

郑懋[4](2019)在《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贵州传统民俗器物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传统民俗器物体现了贵州的民族文化内涵。该文将结合实例,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叁个层面探讨贵州传统民俗器物的英译,尽可能消除因翻译不当造成的文化误读。(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8期)

曾妮[5](2019)在《宜州刘叁姐民俗文化旅游资料英译探析——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翻译理论源于德国,是以目的论为核心,强调基于翻译目的,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旅游资料是重要的对外宣传工具,刘叁姐民俗文化旅游是广西宜州市的旅游品牌,本研究以功能理论为指导,探讨经典山歌和壮族节日叁月叁相关资料的英语翻译,力图把具有壮族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向海外推介,提升其旅游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76期)

范静[6](2019)在《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翻译探究——以老舍的《骆驼祥子》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文化的传递。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文化和历史背景都会导致两种不同语言在表达上的误区。中国民俗文化词汇颇具民俗特色,在跨文化视角下处理好民俗文化词语的英译,便是传递作者想要表达给读者的文化信息和内涵。该文以《骆驼祥子》为例,分析了译者施晓菁在翻译各类典型的民俗文化词汇时采用的策略,旨在为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及启示。(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20期)

杨琨[7](2019)在《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山东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以潍坊民俗文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潍坊地区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潍坊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先后有"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13个项目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研究重点研究关注列入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文化。以跨文化传播学为基础,以潍坊民俗文化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文本为中心,对外宣文本进行语篇、句组、句子和词语四大层面的调整与建构,以便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25期)

亢连连,刘立莉[8](2019)在《从认知视角浅析陕西民俗词翻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影响日益扩大,我国民俗文化词的翻译研究成为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叁秦文化在中国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传承作用,其民俗文化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旨在从认知视角出发研究陕西民俗词的翻译,希冀能为陕西民俗翻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为我国文化传播贡献出些许力量。(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35期)

卢静[9](2019)在《从目的论看中国外宣材料中民俗文化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外宣材料中民俗文化的翻译。首先从目的论叁个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出发,阐述了目的论的主要观点以及对翻译实践的贡献。然后从词汇空缺和语义对等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外宣材料中民俗文化翻译问题的根源。最后在目的论主要观点的指导下,总结了民俗文化翻译的原则,介绍了翻译原则指导下的具体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莫婉妮[10](2019)在《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以广西“炮龙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宾阳炮龙节是汉族、壮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意义。炮龙节主要以中国"龙"作为文化传播的内容,涵盖灯会、游彩架、舞炮龙、师公戏等民俗文化内容,已成为民族文化对外宣传的主要手段。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视角下,广西"炮龙节"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应采用怎样的策略,以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4期)

民俗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陕西文化底蕴深厚,《白鹿原》地域特色鲜明,生动描述了陕西的乡村生活和民情风俗,陈忠实先生也是高举民俗回归的旗帜,因此,在《白鹿原》翻译过程中,民俗英译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英译本《白鹿原》中民俗语言的分析,试图研究其民俗翻译的策略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俗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1].陈钰,陈婷婷.基于陌生化角度的陕西民俗短语翻译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9

[2].王伟.英译本《白鹿原》民俗翻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

[3].薛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的现状研究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

[4].郑懋.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贵州传统民俗器物英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9

[5].曾妮.宜州刘叁姐民俗文化旅游资料英译探析——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

[6].范静.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翻译探究——以老舍的《骆驼祥子》英译为例[J].海外英语.2019

[7].杨琨.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山东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以潍坊民俗文化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8].亢连连,刘立莉.从认知视角浅析陕西民俗词翻译策略[J].校园英语.2019

[9].卢静.从目的论看中国外宣材料中民俗文化翻译的原则和方法[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莫婉妮.基于文化差异视角的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以广西“炮龙节”为例[J].海外英语.2019

标签:;  ;  ;  

民俗翻译论文-陈钰,陈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