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毛调控基因论文-邓志文,王泽平,李倩文,尹磊,涂健

鞭毛调控基因论文-邓志文,王泽平,李倩文,尹磊,涂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鞭毛调控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禽致病性大肠杆菌,phoP,Q,鞭毛T3SS,基因芯片

鞭毛调控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邓志文,王泽平,李倩文,尹磊,涂健[1](2019)在《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双组分系统phoP/Q对鞭毛Ⅲ型分泌系统基因的调控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究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中双组分系统phoP/Q与鞭毛Ⅲ型分泌系统(鞭毛T3SS)蛋白之间的联系。运用软件进行功能分析,预测phoP/Q与鞭毛T3SS的关系,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APEC野生株和ΔphoP/Q缺失突变株进行转录组的差异性比较,筛选鞭毛T3SS基座中变化较大基因,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变化量。结果显示:经STRING预测发现phoP/Q可能通过调控鞭毛T3SS基因座附近的双组分系统来间接调控鞭毛T3SS。基因芯片筛选与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phoP/Q缺失能使鞭毛T3SS核心组件的大部分基因表达差异显着,同时也影响了双组分中motA、motB与cheY的表达。本研究对phoP/Q双组分系统与鞭毛T3SS的关系进行了预测与探索,为进一步研究揭示细菌的活动与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与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明晓,余子豪,刘金泽,李统战,张远星[2](2018)在《沙门氏菌鞭毛主调控基因flhDC过表达致死大肠杆菌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沙门氏菌鞭毛主调控基因flhDC过表达对大肠杆菌宿主菌的影响,本研究将鼠伤寒沙门氏菌flhDC基因克隆于具有超强调控能力的pN15E6质粒中,通过观察重组大肠杆菌在对照和含IPTG诱导剂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初步判定flhDC基因过表达对大肠杆菌的影响。结果显示过表达flhDC双基因致死大肠杆菌宿主菌,而过表达flhD或flhC单个基因不致死宿主菌,同一细胞中同时过表达flhD和flhC两个基因致死宿主菌;为探究沙门氏菌flhD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调控功能,本实验将flhDC基因克隆于具有严谨调控能力的p BAD33质粒中,通过测定含不同浓度阿拉伯糖半固体培养基上重组大肠杆菌菌落的直径,评估沙门氏菌flhDC在大肠杆菌宿主菌中调控鞭毛活性的能力。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阿拉伯糖诱导剂浓度的提高,重组菌动力增大。表明沙门氏菌flhDC基因在低浓度表达时可以促进大肠杆菌宿主菌鞭毛活性。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flhDC基因过表达致死宿主菌的机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沈日敏[3](2018)在《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的鞭毛基因fliN,fliM与双组分调控系统基因AZC_0619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不仅能在宿主毛萼田菁的根和茎结瘤固氮,又能在自生状态或作为内生菌在其他寄主体内固氮。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在鞭毛的驱动下向利于自身生存的环境运动,而鞭毛的旋转方向由鞭毛马达控制。马达中的转子位于细菌趋化通路的末端,它是联系外界信号刺激与细菌运动行为的重要枢纽。目前有关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中鞭毛马达蛋白的研究鲜有报道。我们先期在ORS571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个双组分系统转录调控因子AZC_0619,其功能未被注释。为阐明ORS571中鞭毛基因fliN,fliM和转录调控因子AZC_0619的功能及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和叁亲本接合转移的方法分别构建了突变株AfliN,△fliM和△0619,系统分析这叁个基因对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生长状况、运动性、趋化性、胞外多糖的分泌、生物膜的形成以及细胞凝结等方面的影响,进而鉴定这叁个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合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技术证明了AZC 0619对ORS571中的多个鞭毛蛋白具有正向调控作用。这些研究发现为深入探究fliN,fliM和AZC_0619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采用PCR从ORS571基因组中克隆到fliN和fliM基因,构建敲除突变株△fliN和△fliM。PCR和测序结果显示,filN和fliM基因分别被成功敲除。表型分析显示,突变株与野生型菌株的生长速率基本无差异。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株鞭毛丧失,细菌的运动性和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趋化能力减弱。野生型菌株和AfliN、△fliM突变株在0.8%的L3无氮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分泌的胞外多糖(EPS)均有明显差异。野生型菌株因胞外多糖含量较高菌落湿润光滑,而突变株的胞外多糖含量明显下降,表面通常干涩粗糙。突变株无论在含氮或不含氮的培养情况下,菌株形成的生物膜量均低于野生型。然而,细菌凝结能力测定发现,突变株△fliN和△fliM的凝结能力都高于野生型。因此,鞭毛基因fliN,fliM对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鞭毛的形成、趋化运动、胞外多糖的分泌、生物膜的形成及细胞絮凝能力等均有调控作用。(二)从ORS571基因组中克隆到AZC_0619基因,并成功构建了突变株△0619。△0619突变株的表型与鞭毛马达缺失突变株△fliN,△fliM类似。相比野生型,△0619突变株丧失鞭毛,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和趋化缺陷,生物膜的形成和胞外多糖的含量也有所下降,但细菌的凝结能力提高。此外,突变株△0619的黏附与结瘤能力明显低于野生型。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ZC_0619基因与布鲁氏杆菌中的ftcR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53%,FtcR是布鲁氏杆菌中参与鞭毛基因表达的一个主要调节子。因此,我们选取了 ORS571鞭毛簇中的9个鞭毛基因,利用qRT-PCR技术分析比较了这9个基因在野生型与△0619突变株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这9个鞭毛基因在突变株中的表达量均下调。据此推测,ORS571中的AZC 0619是一个参与鞭毛基因表达的正向转录调控因子。(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雨舟[4](2018)在《恶臭假单胞菌KT2442鞭毛关键调控基因对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鞭毛是细菌膜外的主要运动器官,其生物合成需要多种蛋白的参与。鞭毛的缺陷可能影响菌膜形成和分泌蛋白分泌等生物过程。因此,对鞭毛合成关键基因进行敲除,研究鞭毛的缺失对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相关生物过程的调控机制,对工业菌株的有目的性改造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通过敲除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染色体上与鞭毛合成相关的基因,构建了鞭毛缺失的突变菌株,并通过表型分析和转录水平的分析探究各菌株鞭毛合成、六型分泌系统的调控机制。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同源重组等分子生物学原理,分别敲除了恶臭假单胞菌KT2442菌株中fleQ、fliA、rpoN、bifA和hcp1等鞭毛合成相关,胞内信使c-di-GMP降解和细菌六型分泌系统基因,构建了ΔfleQ、ΔfliA、ΔrpoN、Δbif A和Δhcp1等突变株,同时构建了相应的回补菌株。(2)通过半固体平板运动性、分泌蛋白SDS-PAGE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和RT-qPCR实验,分别确定了fleQ、fli A和rpo N是恶臭假单胞菌中合成鞭毛所必需的基因,而bifA和hcp1的敲除对恶臭假单胞菌的鞭毛运动性无显着影响。其中rpoN基因的敲除对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ΔrpoN的生长速率低于野生型,且稳定期能达到的OD也低于野生型。(3)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对数前期ΔfleQ中,包含hcp1基因的六型分泌系统(T6SS)的相关基因都发生了显着上调。在对数中后期KT2442中,大多数T6SS相关的基因也发生了上调,但有个别基因在两种情况下受到了不同的调节。结果表明FleQ可能参与调控了部分T6SS基因,而不是所有的基因。同时,在ΔfleQ的转录组数据中,多个编码c-di-GMP合成或降解相关蛋白的基因受到了显着的调节。此外,胞外多糖中纤维素合成基因和细菌表面粘附蛋白编码基因lapA等在fleQ缺失的条件下受到调控。FleQ对纤维素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而对表面粘附蛋白的表达具有激活作用。(4)通过分泌蛋白SDS-PAGE和RT-qPCR实验,发现恶臭假单胞菌KT2442在对数中后期能分泌大量的六型分泌系统蛋白Hcp1,而在对数前期不显着。在ΔfleQ、ΔfliA、ΔrpoN中Hcp1的分泌在对数前期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明显高于该时期的野生型。结合RT-qPCR的分析,说明FleQ和RpoN对六型分泌系统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5)通过T6SS活性缺失菌株Δhcp1的抗细菌实验,研究恶臭假单胞菌六型分泌系统的功能。发现该六型分泌系统对环境中竞争性菌株的生长具有拮抗作用。本课题中FleQ参与调控恶臭假单胞菌鞭毛合成、六型分泌系统、胞外多糖合成和表面粘附蛋白表达等多个生物过程,为研究和定向改造恶臭假单胞菌中的调控网络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1-01)

刘蕾,李永霞,刘金泽,王明晓,余旭平[5](2017)在《一种lacZ报告基因T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沙门氏菌鞭毛主调控基因flhDC表达活性测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5'-非翻译区(UTR)对沙门氏菌鞭毛主调控基因flhDC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以鼠伤寒沙门氏菌542(STM542)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含不同长度5'-UTR的flhDC全长基因(共5种),并将其克隆至含阿拉伯糖启动子的质粒PBAD33中。通过测定含阿拉伯糖的半固体平板上包含不同长度flhDC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菌落的直径,初步评估不同5'-UTR调控序列对flhDC基因表达的影响。为精确测定不同调控序列的活性差异,本实验室进一步构建了以lacZ为报告基因的T载体,并将扩增的对应于前4种flhDC基因调控序列片段克隆于构建的T载体,通过测定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获得相应调控序列的活性参数。结果显示,在阿拉伯糖诱导下,对应于1572bp的flhDC基因片段的调控序列活性最低,对应于1201bp的flhDC基因片段的调控序列活性最高,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flhDC基因的调控功能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张祥武[6](2015)在《大肠杆菌密度感应调节子C(QseC)在鞭毛调控基因flhDC mRNA表达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随着生物材料广泛应用于临床,生物材料植入感染(Biomaterial centered infection.BCI)成为常见医院内感染。细菌可伴随生物材料(Bio materials)的植入侵入机体,黏附于生物材料表面继而形成细菌生物膜。由于生物膜的存在,旦发生BCI,抗生素难以渗透至膜内,造成临床BCI难以控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coli)是人体肠道中的条件致病菌,在手术控制性降压或失血性休克期间,肠通透性升高,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液造成细菌移位,在生物材料表面黏附形成生物膜,是临床BCI的优势菌种。本课题组项目(81260228)—“大肠杆菌密度感应调节子C (QseC)在生物材料植入感染中的作用研究”应用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大肠杆菌K-12 MC1000 qseC阴性突变株,研究大肠杆菌密度感应调节子C(Quorum sensing E.coli regulator C, QseC)在生物材料植入感染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细菌的运动性在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大肠杆菌QseC可以通过调控细菌的运动性调节细菌生物膜形成。QseC缺失后大肠杆菌运动能力显着下降,在生物材料表面的细菌群落减少、生物膜厚度降低。鞭毛是大肠杆菌的运动器官,其介导的运动性和黏附性在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鞭毛的生成需要叁级基因的调控,操纵子flhDC编码鞭毛生成的最高级调控基因flhDC。大肠杆菌QseC可以通过调控细菌的运动性调节细菌生物膜的形成,鞭毛调控基因flhDC是细菌运动的主调控基因。因此,QseC、鞭毛调控基因flhDC、细菌的运动性之间可能存在密切联系。大肠杆菌QseC是否是通过调控鞭毛调控基因flhDC的表达调节细菌的运动性,影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分子机制有待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肠杆菌QseC与鞭毛调控基因flhDC mRNA表达的关系,揭示防治大肠杆菌相关BCI的有效分子药物靶标,为防治大肠杆菌引起的BCI提供帮助。[方法]1.对实验菌株进行PCR鉴定:选用课题组项目(81260228)—“大肠杆菌密度感应调节子C (QseC)在生物材料植入感染中的作用研究”前期研究冻存保留的实验菌种:野生型大肠杆菌K-12 MC1000(大肠杆菌MC1000);通过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的大肠杆菌K-12MC1000 qseC阴性突变株(大肠杆菌MC1000△qseC)为研究对象。进行菌种复苏,采用鉴定引物P3、P4进行PCR扩增,对两个菌株的克隆产物进行基因型鉴定,保证后续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研究大肠杆菌QseC在鞭毛调控基因flhDC mRNA:表达中的作用:采用逆转录PCR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肠杆菌MC 1000菌株和大肠杆菌MC1000 △qseC菌株中flhD和flhC基因的表达水平,评估鞭毛调控基因flhDC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研究大肠杆菌QseC与鞭毛调控基因flhDC mRNA表达的关系。[结果]1.两个实验菌株的DNA扩增产物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大肠杆菌MC1000扩增出大小为1488bp的片段;大肠杆菌MC1000△qseC扩增出大小为237bp的片段。2.两个菌株中鞭毛调控基因flhDC mRNA表达水平差异:与大肠杆菌MCl000组相比,大肠杆菌MC1000△qseC组鞭毛调控基因flhDC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1);3.在培养基中添加肾上腺素(EPI)/去甲肾上腺素(NE)后,大肠杆菌MC1000组鞭毛调控基因flhDC mRNA的表达水平较没有添加EPI/NE的对照组明显增强(P<0.001);大肠杆菌MC1000A△qseC组,添加EPI/NE后鞭毛调控基因flhDC mRNA的表达水平较没有添加EPI/NE的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1.大肠杆菌QseC对鞭毛调控基因flhDC mRNA的表达具有正向调控作用,通过调控鞭毛调控基因flhDC mRNA的表达调节大肠杆菌的运动性,影响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2.肾上腺素(EPI)/去甲肾上腺素(NE)对大肠杆菌鞭毛调控基因flhDC mRMA的表达有直接促进作用,该作用是通过QseC-肾上腺素信号通路实现的。(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张祥武,黄云超,雷玉洁,杨堃,陈颖[7](2015)在《大肠杆菌鞭毛调控基因flhDC与生物材料植入感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生物材料植入感染成为令人棘手的常见医院内感染,有报道占院内感染的50%,大肠杆菌是临床以生物材料为中心感染的优势菌种。生物材料表面的细菌生物膜使其膜内细菌能有效抵御抗生素治疗和机体的防御反应,是导致生物材料为中心感染难以控制的根源。大肠杆菌的运动性与细菌生物膜形成密切相关,鞭毛是大肠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的生成需要叁级基因的表达,操纵子flh DC编码鞭毛生成的一级主调控基因。我们推测:"鞭毛调控基因flh DC的表达→鞭毛的生成→细菌的运动性→细菌生物膜形成"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为临床防治生物材料植入感染提供新思路。本文就以大肠杆菌鞭毛调控基因flh DC与生物材料植入感染做一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12期)

高荣琨,李建平,曲海娥,江倩,陈伟[8](2013)在《霍阿基亚型羊驼显性白毛调控基因外显子2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羊驼作为一种高品质毛皮经济动物,对其毛色的研究可以为提高羊驼经济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应用RT-PCR技术克隆羊驼显性白位点基因(KIT)第2外显子(exon2),并与其他动物相应区域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发现其序列与牛和山羊的同源性较高,可达到96%,其编码的氨基酸更高,达98%;而与人和家鼠的同源性较低,只有78%和57%。该研究结果为加快霍阿基亚型羊驼育种进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3年08期)

任丽琴,芦春莲,曹洪战,郑会芹,张少华[9](2011)在《猪显性白毛调控基因KIT不同基因型对仔猪初生重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白毛调控基因KIT不同基因型对仔猪初生重的影响,试验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的方法,分析基因KIT不同基因型(III、ii、i)对仔猪初生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携带隐性基因i的猪初生重比携带显性基因I的猪重,且差异显着(P<0.05);不同基因型间断奶重差异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1年19期)

殷芳群,赵延存,刘春晖,钱国良,范加勤[10](2011)在《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中受DSF调控的鞭毛基因flgD、flgE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阐明可扩散性信号分子(diffusible signal factor,DSF)调控的鞭毛基因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Rs105的致病性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采用PCR的方法克隆靶标基因flgDxoc和flgExoc,用同源重组法构建缺失突变体,测定突变体及其互补菌株的菌体形态、运动性、致病性及过敏性反应等表型,用反转录PCR(RT-PCR)的方法验证Rs105和ΔrpfFxoc(rpfFxoc基因的缺失突变体,不产生DSF)中flgDxoc、flgExoc表达量的差异。【结果】从Rs105基因组中克隆到flgDxoc、flgExoc基因,并证实这两个基因在基因组中均为单拷贝。PCR和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flgDxoc、flgExoc基因被成功敲除。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鞭毛产生能力丧失,游动性和趋化性能力减弱,接种水稻叶片显示其致病性部分减弱,基因互补可使其恢复。生长能力和对烟草叶片的致敏性无明显改变。RT-PCR结果显示,flgDxoc、flgExoc基因在ΔrpfFxoc中的转录水平明显降低。【结论】本试验表明:FlgD、FlgE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鞭毛形成所必需的因子;进一步证明了DSF通过调控flgDxoc、flgExoc基因表达,从而影响条斑病菌的致病性等表型。为深入认识DSF对细菌性条斑病菌鞭毛基因簇的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鞭毛调控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沙门氏菌鞭毛主调控基因flhDC过表达对大肠杆菌宿主菌的影响,本研究将鼠伤寒沙门氏菌flhDC基因克隆于具有超强调控能力的pN15E6质粒中,通过观察重组大肠杆菌在对照和含IPTG诱导剂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初步判定flhDC基因过表达对大肠杆菌的影响。结果显示过表达flhDC双基因致死大肠杆菌宿主菌,而过表达flhD或flhC单个基因不致死宿主菌,同一细胞中同时过表达flhD和flhC两个基因致死宿主菌;为探究沙门氏菌flhD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调控功能,本实验将flhDC基因克隆于具有严谨调控能力的p BAD33质粒中,通过测定含不同浓度阿拉伯糖半固体培养基上重组大肠杆菌菌落的直径,评估沙门氏菌flhDC在大肠杆菌宿主菌中调控鞭毛活性的能力。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阿拉伯糖诱导剂浓度的提高,重组菌动力增大。表明沙门氏菌flhDC基因在低浓度表达时可以促进大肠杆菌宿主菌鞭毛活性。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flhDC基因过表达致死宿主菌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鞭毛调控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邓志文,王泽平,李倩文,尹磊,涂健.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双组分系统phoP/Q对鞭毛Ⅲ型分泌系统基因的调控预测[J].畜牧兽医学报.2019

[2].王明晓,余子豪,刘金泽,李统战,张远星.沙门氏菌鞭毛主调控基因flhDC过表达致死大肠杆菌的初探[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

[3].沈日敏.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的鞭毛基因fliN,fliM与双组分调控系统基因AZC_0619的功能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8

[4].王雨舟.恶臭假单胞菌KT2442鞭毛关键调控基因对菌株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8

[5].刘蕾,李永霞,刘金泽,王明晓,余旭平.一种lacZ报告基因T载体的构建及其在沙门氏菌鞭毛主调控基因flhDC表达活性测定中的应用[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7

[6].张祥武.大肠杆菌密度感应调节子C(QseC)在鞭毛调控基因flhDCmRNA表达中的作用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

[7].张祥武,黄云超,雷玉洁,杨堃,陈颖.大肠杆菌鞭毛调控基因flhDC与生物材料植入感染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

[8].高荣琨,李建平,曲海娥,江倩,陈伟.霍阿基亚型羊驼显性白毛调控基因外显子2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3

[9].任丽琴,芦春莲,曹洪战,郑会芹,张少华.猪显性白毛调控基因KIT不同基因型对仔猪初生重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

[10].殷芳群,赵延存,刘春晖,钱国良,范加勤.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中受DSF调控的鞭毛基因flgD、flgE的功能分析[J].微生物学报.2011

标签:;  ;  ;  ;  ;  

鞭毛调控基因论文-邓志文,王泽平,李倩文,尹磊,涂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