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校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校认同,多层线性模型,影响因素
学校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赵必华,周元宽[1](2019)在《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35所院校5855名大叁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两层次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探查大学生学校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院校之间差异能够解释大学生学校认同6.7%的变异;(2)在个体层面,男性、理工科、家庭收入与家庭支持水平高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校认同度,生师互动、同伴合作学习、高水平学习、反思整合学习、深层学习动机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学校认同;(3)在院校层面,学校支持性环境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学校认同。高校可通过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和帮扶措施,营造聚焦学生学习的生师、生生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提升学业挑战性、推动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建构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支持环境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学校认同度。(本文来源于《复旦教育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杨佳佳[2](2019)在《在校大学生学校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认同是指学生对其所在学校的接受与认可程度。近年来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水平普遍偏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水平,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成为了高校管理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高校要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与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以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为荣,对学校充满热爱与感激;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与决策,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对相关政策做出改进;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要在招生宣传时做好报考指导工作,并适当降低转专业的门槛,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满意程度;通过定期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讲座,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对社会、对企业有一些了解,以便提前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这些做法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认同水平。(本文来源于《国际公关》期刊2019年05期)
林志良[3](2019)在《大学生校内微信好友影响学校认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东省某校的341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社交媒体的角度出发探讨组织内好友关系对组织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校内微信好友数量并不能正向地预测学校认同;校内微信好友互动与学校认同显着地正相关,同学支持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丰富了我们对组织内好友影响组织认同的机制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社交媒体平台在组织认同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新媒体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王冬霞,田雪阳[4](2019)在《大学生学校认同主要影响因素的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学生学校认同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为高校提高学生的学校认同水平提供切实可行的办法。[方法]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对学校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检索,纳入了43个独立样本,4683人进行元分析。[结果]学校内部因素(r=0.42)和外部环境因素(r=0.44)与学校认同都有中等程度的相关,而个人因素与学校认同只有弱相关(r=0.04)。[结论]今后学校提高大学生的学校认同,要着重关注学校内部因素建设和外部环境因素建设,以促进学校和学生的良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黎亚军,邵水潮[5](2019)在《初中生学校认同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认同感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文章运用河南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项目的大样本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初中生学校认同水平相对偏低,仅有46.6%学生具有较强的学校认同感;学校认同与学业成绩、课程教学、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具有显着相关关系,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课程教学、人际关系对学校认同具有积极影响,课业负担具有消极影响,而学业成绩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以此为基础提出初中生学校认同的主要策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优化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构建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王冬霞[6](2018)在《职业院校学生学校认同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职业院校学生的学校认同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5名学生施测了学校认同量表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结果发现:学校认同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着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认同中自主行为维度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通过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学校认同水平来提高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就业情况。(本文来源于《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长玲[7](2018)在《大学生学校认同、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群体的许多研究中都显示,群体对其个体成员的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Bizumic,Reynolds,Turner,Bromhead,&Subasic,2009;Greenaway et al.,2015;王勍,俞国良,2016)。在学校群体中,大学生对其学校的认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在校生活产生种种的影响,尤其在其心理健康状态上。同时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它也是社会认同对其成员心理和行为影响的重要解释变量(王勍,俞国良,2016;殷融,张菲菲,2015)。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心理健康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视为一种幸福状态。因此,在本研究中主要利用社会认同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探讨大学生对其学校群体的认同、自尊及其主观幸福感叁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江西省叁所不同层次(省重点、省普通、高职)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924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丁立(2008)编制的大学生学校认同感问卷、Luhtanen&Crocker(1992)编制的集体自尊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2000年郑雪等人修订的《国际大学调查》(A卷)进行调查。运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相对较高,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其主观幸福感中,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体验积极情感的时间高于体验消极情感的时间。(2)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个体自尊及主观幸福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在性别上表现为男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个体自尊及生活满意度要高于女生;其次,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生活满意度及消极情感体验上不同,具体表现为高年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生活满意度及消极情感体验上要略高于低年级学生;第叁,在专业类别上表现为不同专业类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有所不同,即理工科类学生的学校认同感、生活满意度要高于文科类的学生,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高于文科类,理工科类与经济管理类学生之间表现为理工科类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要显着高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第四,在学校选取上表现为优先选择本校的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个体自尊、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体验上均高于被迫选择本校的学生,而在消极情感体验方面,被迫选择本校的学生的消极情感体验要高于优先选择本校的学生;最后,在学校来源上表现为就读于省重点高校的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均高于省普通高校及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省重点高校与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体验上显着高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消极情感的体验上,省重点高校的大学生的消极情感体验显着高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3)在相关分析方面,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及积极情感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在主观幸福感中的消极情感方面显示,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个体自尊、生活满意度及积极情感均与其呈显着的负相关。(4)路径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不仅能显着直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还可通过两条间接路径(以集体自尊为中介;以集体自尊、个体自尊的链式中介)显着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同时,还发现集体自尊在大学生的学校认同与个体自尊之间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个体自尊又在集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5)
李天畅[8](2018)在《关于学生学校认同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危机事件日益增多,学校认同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梳理总结了迄今为止关于学校认同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理清了学校认同的概念与特点、影响因素、培养措施等相关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关于学校认同研究的几点思考,以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8年01期)
邓岑珊,李长玲,龙兵,武任恒[9](2017)在《大学生学校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群体的许多研究中都显示,群体对其个体成员的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Bizumic,Reynolds,Turner,Bromhead,&Subasic,2009;Greenawayet al.,2015;王勍,俞国良,2016)。在学校群体中,大学生对其学校的认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在校生活产生种种的影响,尤其在其心理健康状态上。同时自尊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它也是社会认同对其成员心理和行为影响的重要解释变量(王勍,俞国良,2016;殷融,张菲菲,2015)。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心理健康进行定义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视为一种幸福状态。因此,在本研究中主要利用社会认同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探讨大学生对其学校群体的认同、自尊及其主观幸福感叁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江西省叁所不同层次(省重点、省普通、高职)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71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丁立(2008)编制的大学生学校认同感问卷、Luhtanen&Crocker(1992)编制的集体自尊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2000年郑雪等人修订的《国际大学调查》(A卷)进行调查。运用相关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结果显示:(1)男生对其学校的认同感显着高于女生[(68.88±11.11) vs.(65.34±10.57),F=13.307, p<.001],来自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也存在显着的差异(F=19.807, p<.001);(2)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两两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其中集体自尊在学校认同感与个体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大学生的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与其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着正相关,与其消极情感呈显着负相关;(4)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不仅能显着直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还可通过两条间接路径(以集体自尊为中介;以集体自尊、个体自尊的链式中介)显着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论是,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可通过集体自尊和个体自尊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其主观幸福感。(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蔡云晨[10](2017)在《学校认同视角下高考失利生的心理及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考失利学生是指高中平时成绩较好,但由于高考发挥失常、高考志愿报考失误以及高分低录等原因未被录取到理想院校或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他们往往会产生迷惘、愧疚、自卑、失落等心理障碍问题,甚至会出现否定自我价值、逃避与家人相处、疏远与朋友关系等极端行为。针对高考失利生的心理问题和异化行为表现,可以从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打造良好大学形象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等四个方面培育学校认同感,以此帮助他们走出高考失利的阴影。(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7年20期)
学校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校认同是指学生对其所在学校的接受与认可程度。近年来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水平普遍偏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水平,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幸福感和归属感,成为了高校管理者们密切关注的问题。高校要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与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以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为荣,对学校充满热爱与感激;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与决策,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对相关政策做出改进;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要在招生宣传时做好报考指导工作,并适当降低转专业的门槛,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满意程度;通过定期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讲座,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对社会、对企业有一些了解,以便提前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这些做法可以提高大学生对所在学校的认同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校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赵必华,周元宽.大学生学校认同影响因素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9
[2].杨佳佳.在校大学生学校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J].国际公关.2019
[3].林志良.大学生校内微信好友影响学校认同机制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
[4].王冬霞,田雪阳.大学生学校认同主要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
[5].黎亚军,邵水潮.初中生学校认同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
[6].王冬霞.职业院校学生学校认同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7].李长玲.大学生学校认同、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8
[8].李天畅.关于学生学校认同的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18
[9].邓岑珊,李长玲,龙兵,武任恒.大学生学校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集体自尊与个体自尊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10].蔡云晨.学校认同视角下高考失利生的心理及行为研究[J].现代交际.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