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锣鼓巷保护区论文-刘辉龙

南锣鼓巷保护区论文-刘辉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锣鼓巷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区,南锣鼓巷,有机更新,文化遗产

南锣鼓巷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辉龙[1](2018)在《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北京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提升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锣鼓巷是北京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街区之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街区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街道形态,功能性质,风貌环境等都受到较大破坏。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市政府将其列入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但是街区人口密度稠密,房屋产权模糊,建筑风格混杂等常年积累的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得到解决。据实践调研提出,发掘历史街区潜在资源、居民自治管理和有效利用空间可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手段,同时遵循旧城街区的自身发展规律,引导其与周边历史文化保护区协同发展是实现有机更新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遗产》期刊2018年04期)

刘嘉茵[2](2013)在《北京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色彩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北京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城市色彩作为保留和传承这份历史文脉的方式之一,对北京城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随着近年来西方文化的融入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迷失了方向,慢慢地丧失了历史积淀下来的本土色彩,城市色彩与现代化城市色彩逐步趋同。北京自2002年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以来,一直在为保护北京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本文以历史文化保护区为背景,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典型,展开了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色彩控制的探讨研究,寻找传统街区色彩与现代城市色彩共生发展的途径。本文主要以色彩学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色彩空间与色彩构成的角度,通过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现场调研,结合北京城市色彩空间文化意蕴、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沿革与区位特点等相关内容,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适用色谱进行了归纳总结与表现。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色彩控制的探讨,主要以建筑色彩、商业色彩以及街道景观色彩为对象,这叁者对于构成历史街区色彩而言缺一不可、皆为重要。对这叁者的调研结果主要从色彩空间(主色调、辅色调、点缀色)与色彩构成(色相、明度、彩度)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色彩的总体趋势,再通过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中“南锣鼓巷地区”规划要求的研究,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及色彩分析结果,总结出色彩问题产生并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色彩控制原则建议。本文最后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色彩控制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希望能够将其借鉴到北京旧城其他相关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色彩控制研究中,使其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为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整体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大学》期刊2013-06-01)

李锋[3](2005)在《京味文化的缩影:南锣鼓巷古都风貌保护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一大批老北京历史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政府、专家和广大 市民关注的焦点。而北京作为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在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的各项措施也将成 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参考、借鉴的样本。本文选取南锣鼓巷古都风貌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介绍该 区历史文化遗产概况的同时,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重点阐述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区域思想,从 而进一步挖掘其作为历史载体的特殊作用,体现古都风貌保护区在新时代的复合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发展》期刊2005年01期)

李锋[4](2004)在《京味文化的缩影:南锣鼓巷古都风貌保护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交道口地区,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全长786米,与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以南锣鼓巷为主干,向东西伸出对称的胡同各8条,16条胡同有序排列,呈鱼骨状,俗称蜈蚣街(以前在南锣鼓巷胡同的最北处有两眼古井,(本文来源于《城市》期刊2004年02期)

南锣鼓巷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北京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城市色彩作为保留和传承这份历史文脉的方式之一,对北京城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随着近年来西方文化的融入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没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迷失了方向,慢慢地丧失了历史积淀下来的本土色彩,城市色彩与现代化城市色彩逐步趋同。北京自2002年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以来,一直在为保护北京传统文化而不懈努力。本文以历史文化保护区为背景,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为典型,展开了对历史文化保护区色彩控制的探讨研究,寻找传统街区色彩与现代城市色彩共生发展的途径。本文主要以色彩学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色彩空间与色彩构成的角度,通过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现场调研,结合北京城市色彩空间文化意蕴、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历史沿革与区位特点等相关内容,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适用色谱进行了归纳总结与表现。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色彩控制的探讨,主要以建筑色彩、商业色彩以及街道景观色彩为对象,这叁者对于构成历史街区色彩而言缺一不可、皆为重要。对这叁者的调研结果主要从色彩空间(主色调、辅色调、点缀色)与色彩构成(色相、明度、彩度)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色彩的总体趋势,再通过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中“南锣鼓巷地区”规划要求的研究,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区现状及色彩分析结果,总结出色彩问题产生并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色彩控制原则建议。本文最后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色彩控制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希望能够将其借鉴到北京旧城其他相关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色彩控制研究中,使其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为北京旧城城市色彩的整体保护与发展提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锣鼓巷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辉龙.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北京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提升策略[J].中国文化遗产.2018

[2].刘嘉茵.北京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色彩控制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3].李锋.京味文化的缩影:南锣鼓巷古都风貌保护区[J].中国发展.2005

[4].李锋.京味文化的缩影:南锣鼓巷古都风貌保护区[J].城市.2004

标签:;  ;  ;  ;  

南锣鼓巷保护区论文-刘辉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