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勉论文-叶旷铭,陈爱琴

水上勉论文-叶旷铭,陈爱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上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上勉,大海獠牙,生态意识,水俣病

水上勉论文文献综述

叶旷铭,陈爱琴[1](2019)在《从生态意识看水上勉的《大海獠牙》》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海獠牙》是日本着名推理小说家水上勉于1960年发表的生态预警小说。《大海獠牙》借推理小说的形式揭露了日本的水俣病事件,表达了作者对生态问题的忧思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本文将结合作家论和作品论,以《大海獠牙》为例,从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这叁方面的思考入手,分析水上勉的生态意识,以期能得到读者对生态问题的反思。(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22期)

王志松,刘楚婷[2](2019)在《水上勉沈阳题材作品中的“小孩”形象论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上勉沈阳题材的文学创作在中日学界少有研究。在为数不多的学术论文中,学者主要将关注点集中在长篇小说《沈阳之月》的娼妇形象刻画上,却忽略了在沈阳题材作品中屡次提及的"小孩"形象的研究。《小孩》《沈阳的天空》《奉天北市场》等5部作品中的中国少年"小孩"形象,论述了由拒绝交流到给予温暖关怀的"小孩"形象变化,探究了其创作动机,解析了作家复杂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水上勉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批判和作为加害者的自我反省。(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楚婷,柴红梅[3](2018)在《忘却的“人生空白”:水上勉的沈阳体验与文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上勉是日本着名的现代作家,因社会派推理小说而闻名。但是,他却有一段不为人知的中国沈阳体验的伤痛记忆。那是他难以忘怀,却要刻意忘却的"人生空白部分"。本文以水上勉的小说《沈阳之月》《小孩》为例,从水上勉的"加害者"体验和"隔断"体验两方面,深入剖析水上勉的沈阳体验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追寻浸透于作品中的作家的心灵创伤与自我反思。(本文来源于《东北亚外语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臧丽明[4](2018)在《从《雁寺》中的复仇行为看水上勉的重生意志》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上勉于1919年3月8日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匠家庭。因家境贫困,未满十岁的水上勉被送到京都市上京区临济宗相国寺的塔头瑞春院做小和尚。十四岁那年,因不堪寺院的生活而逃离了瑞春院,后被等持院收留,十八岁时又再次逃离了等持院。1948年水上勉以《平底锅之歌》初登文坛,开始了私小说创作,迫于生活压力,其先后从事了报社、服装商贩等30多种职业,文学创作也因此陷入了停滞状态。1957年,水上勉在读了松本清张的《点与线》后深受启发,时隔十年后又重新执笔,创作了推理小说《雾与影》。这部作品在社会上获得热烈反响,此后,水上勉又接连创作了《海牙》、《耳朵》等一系列推理小说,与松本清张并称为社会派推理小说家。然而刚刚在文学界开始崭露头角时,水上勉却因为被冠以“社会派推理小说家”的头衔而感到空虚和不安,因为其志在纯文学创作。而《雁寺》正是其在文学风格转变时期创作的一部作品。《雁寺》主要围绕主人公慈念的复仇过程展开。在《雁寺》中水上勉生动地还原了自己童年时期悲惨的寺院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慈念这一阴郁的小和尚形象。围绕《雁寺》的研究在文学界层出不穷,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从恋母情结、悲剧意识、哀怜意识等角度展开,并未对《雁寺》中慈念的“复仇”进行研究。因此,在本论中,笔者拟对慈念的“复仇”进行分析,试图从其复仇过程来看水上勉的创作意图。在第一章中,笔者主要对慈念的复仇过程进行分析。慈念的复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仇恨的升级,才最终达到杀人的地步。其仇恨最初源自劳作的辛苦、军事训练的痛苦等,还是小孩子的慈念经常通过哭来发泄自己的怨恨;当逃学的事被老师告发后,慈念内心的愤恨愈加强烈,通过哭已经无法排解,于是便将鲤鱼作为复仇对象,通过刺杀鲤鱼来发泄内心的愤恨;在与里子发生肉体关系后慈念完成了由小孩到成人的角色转变,里子也由母亲的角色转变为慈念情人的角色,由此导致慈念生出了对情敌慈海的杀意,其杀意在鹰与蛇的关系中得以体现;在施主家有人逝世时慈念借机将慈海杀害,完成了复仇。在第二章中,笔者从内部心理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方面对慈念复仇的原因进行考察。从内部原因来看,慈念性格上的自卑感和情感上的孤独感是导致其复仇的主要原因。从外部原因来看,来自慈海的压抑,与里子纠葛不清的复杂情感,以及寺院环境的堕落等是导致其复仇的另一诱因。在第叁章中,主要对小说中主人公身上隐喻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以明确禁锢在水上勉心中四十年的怨恨与心酸。通过将小说中慈念、里子、慈海与现实生活中水上勉自己、母亲、父亲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作品中描述的慈念、里子、慈海分别是水上勉自己、母亲、父亲的化身。此外,慈海的身上不仅体现的是水上勉父亲的形象,也是日本战前“家族国家”中的“父亲”——天皇形象的暗示。在第四章中,对水上勉创作《雁寺》的意图进行了探讨。水上勉在创作《雁寺》时一气呵成,从中可以看出其个人急切地想与痛苦的记忆告别的迫切心情。此外,水上勉把自己幼年时代的苦恼、对母亲复杂的情感、对父亲的恨以及天皇统治下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苦痛等堆积在自己内心四十几年的怨恨与心酸,借慈念、里子、慈海得以发泄,获得了内心的新生,与苦痛的前半生完成了告别。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不忘文学创作初心,开始由推理小说转向纯文学创作的决心,迎来文学创作的新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许凌薇[5](2018)在《从《沈阳之月》看水上勉的内心赎罪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水上勉《沈阳之月》中对中国人形象的刻画,剖析其中隐藏的作者对中国人民的愧疚自责的内心,探索其自我赎罪的历程。(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8年05期)

王媛[6](2017)在《探析水上勉文学中的“美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上勉是日本着名作家之一,曾经获得过直木奖。作为一位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的日本人,他在中国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最初,他被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深深吸引,并积极投身于推理小说创作之中。不过,后来他又把更多的精力转向了纯文学的创作。《雁寺》~((1))、《五番町夕雾楼》、《越前竹人偶》是水上勉的纯文学代表作品。在这些小说中,水上勉在描写日本的自然乡土风情的同时,通过细致的笔触将生活在战后初期社会底层的贫困人群、特别是被边缘化的娼妓们的生活状态很好地表现出来。进一步说,我们可以从水上勉的这些作品中解读出他独特的美意识。本论文即以前述叁部作品为中心,探析水上文学中作家的美意识。首先,笔者简单介绍了一下创造“水上文学世界”的作家水上勉的人生经历以及其叁部纯文学代表作品的梗概。其次,以叁部作品中的自然环境、登场人物的外貌以及人物间的“爱恨情仇”为中心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分析,探析出隐含于水上文学中的作家的美意识。首先,作家强调的是自然的治愈之美,这也是水上勉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的点缀于阴湿、静寂自然中的纤细之美。其次,作家肯定的是女性带给人们的救赎之美。水上勉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漂亮的女性与丑陋的男性,以形象上的强烈对比来突出女性的救赎之美。最后,作家关注的是人情中的人性之美。作家将目光投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群,通过描写她们之间的“爱恨情仇”,突出人性中那种体恤爱护弱势群体的光辉一面。水上勉的美意识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作家孩提时代的生活环境、与女性们的接触、寺庙中的生活以及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交往经历都对他这种独特的美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12-01)

贺树红[7](2016)在《水上勉文学中的生态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环境危机日益严峻,工业文明应该具有何种状态?这一问题引起众多领域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同时引发了关于该问题的热烈探讨。毋庸置疑,这些探讨的背后隐含着人们对当今社会结构的强烈拷问。当基于近代科学之上的自然认识或自然观出现破绽,在检验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及环境的关系。缘此,生态文学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细致地考察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更着眼于在两者之间构建意义深刻的关系。水上勉在文学中对自然界的公害问题、人类恶劣环境中的生存问题等倾注了巨大的关心,他试图通过文学这一方式来唤醒人们沉睡的自然保护意识,这在环境日益恶劣的当今尤其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本论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重点对水上勉文学生态语境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以期全面地把握其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思想。本论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首先论述本论的研究动机和意义、先行研究、研究方法、本论的创新点以及今后的研究课题。第一章首先通过考察了水上勉的自传,从其人生经历和社会及文学创作两个方面探究了其生态思想产生的语境。水上勉的人生是充满不幸的人生。他惯常将出身在偏僻的山坳、为了生存拼死挣扎的小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将自身遭遇的阴暗和悲伤沁润在作品中作为一种世袭的悲伤来描写。第二章以生态思想的场所论这一理论为基点,通过分析作品《海的牙齿》和《故乡》探究总结水上勉文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首先,通过考察《海的牙齿》中的公害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分崩离析的场所将失去自然的健全及丰裕,进而波及共同体生活之根本。其次,《故乡》中的原子能发电站给这个被称之为“故乡”的地方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考察可以发现这里的人们面临着自我的疏离以及归属感的丧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自然的破坏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对人类的精神层面产生负面影响。最后,分析总结水上勉文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即通过纵观自然以及与自然相关的人类生活及历史等,并将其作为整体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第叁章分析了水上勉小说《五号街夕雾楼》中那些一出生就背负日本社会最恶劣条件这一命运的主人公们,从水上勉文学对贫困及弱者的关注以及与对女性的同情这两个方面说明了水上勉致力于被压抑集团的解放这一事实,进而从侧面表明了其对人类歧视之心的批判。第四章首先分析了水上勉《不断消失物品的记录》这一作品。在“风土与灵魂”这一隐喻中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命逐渐趋于统一,“地域特色”也随之不断消失。其次,通过对《樱守》这部作品的分析,“樱守”的真正寓意是对仅产生于这个“场所”中的“归属感”的守护。最后,在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说明水上勉对工业文明导致人类失去精神家园这一现象的批判。最后是结论部分。融合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歧视问题以及传统中人类自身归属意识的建构等诸多要素的水上勉文学,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不仅对环境问题而且对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精神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启示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7)

杨柳岸[8](2015)在《水上勉女性观之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上勉作为日本战后作家的代表,以其坎坷崎岖的生活经历及丰富的女性经历为基底,融入对社会及时代的细密思考与深刻反省,创作了大量具有重大启示意义及现实意义的名作。此外,其作为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日本代表作家,其在中国亦颇具盛名。水上勉热切注目于下层女性特别是妓女群体。完美塑造了譬如《五番町夕雾楼》中楚楚动人的夕子,《越前竹偶》中热烈洒脱的玉枝等经典女性形象。至今仍深深地镌刻于读者内心深处。那么,为何水上勉的作品总是以悲惨女性为主人公?为何他的作品中总是飘渺着母爱情怀?恐怕,其背后隐藏的正是水上勉的女性观。那么,所谓水上勉的女性观究竟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形成、沉淀、确立于心的?这便是本论文即将探讨的核心内容。《沈阳之月》虽为水上勉耄耋之年所作,却如实记录了其19岁时的“渡满经历”。这段曾被世人评为“水上勉空白期”的经历首次公布于世。它不仅真实记录了作者的过往曾经,更注入对自己过去的反省,确乎是传递诚意与深刻思考的作品;作为水上勉自传式回忆录,在水上文学中,可将之定位为“传递水上勉女性观的原点”;而作品中最浓墨重彩地无异于萍水相逢于满洲的叁位妓女。她们虽性格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地遭受悲惨境遇,不得已而为之地沉沦风尘,更被逼无奈地远离故国到异乡出卖肉体与灵魂。而她们却给予初次置身异国,被离愁感伤的作者以特别而温暖的记忆。更对水上勉女性观的形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从水上勉其代表作品的女性形象中,或多或少地可以窥探到《沈阳之月》中叁位女性的投影。然而中日研究者大多聚焦于对水上勉早期作品群,显着集中于对其“女性回归愿望”、“恋母”等女性主题亦或是”悲剧意识“等的探究考察。此外,研究者们时常忽视作品群之间的关联性,仅仅立足于单部作品及其女性形象。这显然会导致研究结论的片面性。譬如说,将水上勉的“女性回归意识”单纯归因于其生母形象,这显然过于直观。实际上,水上勉的女性经历极其丰富,女性观的形成过程乃至确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人生经验及女性经历积累重迭后的结果。可以说水上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均以水上勉自身经历为基底,融入自身女性观及人生观,借助文学创作的魔力,进行艺术性升华后的结晶。事实上,《沈阳之月》中记述的真实女性对水上勉的女性观乃至文学创作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然而,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关乎《沈阳之月》的研究少之甚少。且以之为中心,提升至水上勉女性观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总而言之,水上勉女性观是由其生母所奠定基调,后通过与《沈阳之月》中妓女等女性的交际得以沉淀。在经历恋爱婚姻之后,对自我女性观的反省深思之后,其女性观得以最终确立。另外,出身贫寒,体尝了数十年郁郁不得志的辛酸,饱受常人难以想象之苦痛后,水上勉比同时代男性作家更早,更及时地意识到女性之苦之殇,从而充满了同情之爱。另一方面,水上勉受“救赎观”之启发,将不洁净的妓女作为圣洁菩萨的化身,以慰藉男性灵魂与心灵。但由于受“男尊女卑”这一时代背景的严重侵袭,加之其自幼目睹母亲,“满洲妓女”等众多人间女性的惨剧之后,水上勉无法找寻到彻底解放女性的正确道路与方法。因此,水上勉的女性观里总是飘渺着“厌世观”的情绪。(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5-01)

张蓉蓉[9](2015)在《水上勉作品中的悲怜情怀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上勉其文学上的要素非常复杂,而流露出的悲怜情怀却是其文学作品里面核心的一点。水上勉早年远离了自己的故乡然后流浪,在若狭的自然环境当中感受着时间和空间的交迭,从而感受到一种悲从中来的主观感受。对于水上勉而言,其关注的仍然是人性里面的怨恨哀婉感情,内心当中的迷惘和阴云也没有消散过。因此,水上勉的作品是混合了日本民族当中特有的悲伤以及其个人特有的迷茫和悲伤,以细微的震颤作为其主要的文学创作基调。(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5年02期)

王淑沅[10](2014)在《解读水上勉作品中的悲怜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上勉是日本作家,其文学创作主要活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水上勉创作的文章数量众多,对于日本在战争时期以及战争之后的日本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水上勉创作的文章很多都含有对世界、人性以及日本的悲怜,比如《饥饿海峡》当中因为贫困而被迫成为妓女的八重以及《五号街夕雾楼》当中的夕子等,她们都是背负着悲惨的人生命运、饥饿等遭遇的女性,成为水上勉文学创作当中特有的悲怜者群像。这些方面在黑田贤治等人的研究当中也是有所(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4年28期)

水上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上勉沈阳题材的文学创作在中日学界少有研究。在为数不多的学术论文中,学者主要将关注点集中在长篇小说《沈阳之月》的娼妇形象刻画上,却忽略了在沈阳题材作品中屡次提及的"小孩"形象的研究。《小孩》《沈阳的天空》《奉天北市场》等5部作品中的中国少年"小孩"形象,论述了由拒绝交流到给予温暖关怀的"小孩"形象变化,探究了其创作动机,解析了作家复杂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水上勉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批判和作为加害者的自我反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上勉论文参考文献

[1].叶旷铭,陈爱琴.从生态意识看水上勉的《大海獠牙》[J].大众文艺.2019

[2].王志松,刘楚婷.水上勉沈阳题材作品中的“小孩”形象论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刘楚婷,柴红梅.忘却的“人生空白”:水上勉的沈阳体验与文学创作[J].东北亚外语研究.2018

[4].臧丽明.从《雁寺》中的复仇行为看水上勉的重生意志[D].吉林大学.2018

[5].许凌薇.从《沈阳之月》看水上勉的内心赎罪历程[J].散文百家.2018

[6].王媛.探析水上勉文学中的“美意识”[D].燕山大学.2017

[7].贺树红.水上勉文学中的生态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8].杨柳岸.水上勉女性观之考察[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5

[9].张蓉蓉.水上勉作品中的悲怜情怀探微[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

[10].王淑沅.解读水上勉作品中的悲怜情怀[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

标签:;  ;  ;  ;  

水上勉论文-叶旷铭,陈爱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