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乳糖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草次酸,纳米粒,N-乳糖酰壳聚糖,囊泡
乳糖酰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会[1](2016)在《甘草次酸囊泡包裹的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及意义:本试验采用类脂囊泡对甘草次酸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进行包裹,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囊泡纳米粒自组装体,可有效的结合类脂囊泡和纳米粒的优势,达到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结合的效果,起到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并促进吸收的目的。为中药肝靶向新剂型的发展提供试验依据。研究方法:离子交联法制备甘草次酸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正交试验设计优选Nps制备工艺各项参数;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类脂囊泡,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选制备工艺各项参数;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囊泡包裹的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单因素考察筛选处方工艺。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外观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及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载药量与包封率、反透析法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体外释放度,综合评价其理化性质。研究结果:通过处方优化,确定甘草次酸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最佳处方工艺为:甘草次酸质量浓度为0.2 mg/m L,N-乳糖酰壳聚糖质量浓度为2 mg/m L,N-乳糖酰壳聚糖溶液与叁聚磷酸钠(TPP)溶液的体积比为20∶3;类脂囊泡的最佳处方工艺为Span-80∶Chol=11∶5,水合温度70℃,水合时间为51 min,超声时间为60 min;类脂囊泡包裹的纳米粒的最佳处方工艺为:囊泡与纳米粒的质量比为8∶1;水合温度为50℃;水合时间为40 min。类脂囊泡包裹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414.40±10.98)nm,Zeta电位为-(20.46±0.87)m V,载药量为(13.99±0.16)%,包封率为(87.19±0.31)%。1 h内释放7.2%,12 h内释放76.8%,24 h时释放度接近85%。研究结论:离子交联法制备了甘草次酸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制备的纳米粒粒径适宜,载药量和包封率较高,制备工艺稳定、可行;薄膜分散-超声法制备的甘草次酸类脂囊泡粒径较小,包封率较高,且制备的囊泡包裹的甘草次酸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粒径未明显增大,包封率高,所带电荷的电位稳定性高,且体外缓释作用明显。(本文来源于《甘肃中医药大学》期刊2016-03-01)
文庆怡,张光宇,周晓峰,原强,张学农[2](2014)在《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在兔体内的抗肿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norcantharidin-N-chitosan-silk fibroinmicrospheres,NCTD-N-CS/SF-MS)其对兔VX2肝移植瘤的化疗栓塞术后抑瘤作用。方法:取经超声引导下于肝脏左叶植入VX2肿瘤组织块建模成功的新西兰大白兔30只并随机分为5组,股动脉穿刺插管后经肝动脉分别给予载药微球(A组)、空白微球(B组)、空白微球+NCTD溶液(C组)、NCTD溶液(D组)及生理盐水(对照),术后通过血液分析、抑瘤作用、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各治疗组动物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白细胞数量增多及肝功能的一过性损害;A组较余各组作用更强,抑瘤率高达85.0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体积远小于其他各组,肿瘤坏死率达56.78%,高于B组的49.63%及C组52.23%。肝动脉造影示栓塞彻底,仅少量侧支血管形成。A组平均生存时间最长,达到36.25 d,生命延长率达54.25%。结论:NCTD-N-CS/SF-MS可致肿瘤坏死,抑瘤作用明显(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文庆怡,张光宇,陈红栓,靳勇,张学农[3](2013)在《阿霉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的制备以其兔体内药效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阿霉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adriamycin-N-chitosan-silk fibroin-microspheres,ADR-N-CS/SF-MS),并观察其对兔VX2肝移植瘤的化疗栓塞术后抑瘤作用。方法:采用乳化凝胶化法制备ADR-N-CS/SF-MS;24只新西兰大白兔经超声引导下于肝脏左叶植入VX2肿瘤组织块,建立肝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即A组为每组6只股动脉穿刺插管经肝动脉分别给予ADR-N-CS/SF-MS(治疗组),B组为N-CS/SF-MS(对照组),C组为碘化油+ADR溶液,D组为0.9%氯化钠液;经治疗后,观察各组兔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和肝肿瘤体积的动态变化以及用CT成像法分析其治疗前后肝肿瘤影像学的改变。结果:各组动物血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动物术后平均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为主)增多,肝功能均出现一过性损害;治疗30d(A,B,C组)疗效与D组相比,其肿瘤体积明显减小(P<0.01),其中A组肿瘤体积缩小较B,C两组明显(P<0.01),而B,C两组的肿瘤体积均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各组抑瘤率分别为87.23%,62.98%和56.02%;经CT检查示其病灶液化坏死,强化不明显。结论:ADR-N-CS/SF-MS制备工艺简单易行,其治疗组抑制肿瘤生长较为明显(P<0.01),以致肿瘤缩小或坏死。(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3年01期)
文庆怡[4](2013)在《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Norcantharidin-N-chitosan-silk fibroin-microspheres, NCTD-N-CS/SF-MS),观察其表征及其对兔VX2肝移植瘤的化疗栓塞术后抑瘤作用。方法:(1)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NCTD-N-CS/SF-MS),光学显微镜观察及测量微球的粒径大小及分布,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采用红外光谱法(FT-IR)验证微球的构成,并对微球的载药量、包封率、悬浮性及导管推注实验进行考察。采用体外动态透析法在pH7.4磷酸盐缓冲液释放介质中测定其溶胀性及释药性能。(2)40只新西兰大白兔经超声引导下于肝脏左叶植入VX2肿瘤组织块,建立肝移植瘤模型,超声监测肿瘤生长,并用影像学手段及病理表现评估建模是否成功。(3)取建模成功的动物30只并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股动脉穿刺插管后经肝动脉分别给予NCTD-N-CS/SF-MS(A组);空白微球N-CS/SF-MS(B组);N-CS/SF-MS+NCTD溶液(C组);碘化油+NCTD溶液(D组);生理盐水(E组)。经治疗后,观察各组兔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和肝肿瘤体积的动态变化以及病理表现,术后30天CT及肝动脉造影评价治疗效果,并记录动物生存时间,计算生命延长率。结果:(1)所制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在光镜及扫描电镜下均显示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平均粒径117±4.3μm,载药量平均值为(15.08±2.85)%、包封率为(27.46±1.25)%,能够在PH7.4的磷酸缓冲液中快速溶胀,70min基本溶胀完全,体外释药缓慢平稳,7天的累积释放率为60%。(2)利用超声引导穿刺针种植操作方便,模型稳定,建模成功率87.5%。(3)各组动物血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A、B、C组动物术后平均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为主)增多,各治疗组动物肝功能均出现一过性损害;A组较余各组作用更强,抑瘤率高达85.0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体积远小于其他各组,病理切片示肿瘤大片凝固性坏死,肿瘤坏死率达56.78%,高于B组的49.63%及C组52.23%。术后30天CT示A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其他各组,肿瘤内部坏死明显,肝动脉造影示栓塞彻底,仅少量侧支血管形成。A组平均生存时间最长,达到36.25天,生命延长率达54.25%。结论:NCTD-N-CS/SF-MS制备工艺简单易行,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并造成肿瘤明显坏死(P<0.05)。(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3-01)
贝永燕,管敏,周奕,许静玉,薛成文[5](2012)在《去甲基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吸收机制及小鼠抑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去甲基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NCTD-GC-NPs)的吸收机制和小鼠抑瘤作用。方法:以表观透过系数为指标,考察NCTD-GC-NPs(80μg·mL-1)及其分别与环孢素A(50μmol·L-1)、去氧胆酸钠(100mmol·L-1)、迭氮化钠(25mmol·L-1)、氧化苯胂(25mmol·L-1)联用后对结肠癌Caco-2细胞转运的影响;将接种肝癌细胞H22后的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NCTD原料药2mg·kg-1)和NCTD-GC-NPs低、中、高剂量组(0.5、2、4mg·kg-1),每组10只,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8d,考察各组小鼠体重和抑瘤率。结果:环孢素A、去氧胆酸钠和迭氮化钠均能明显促进NCTD-GC-NPs在Caco-2细胞的转运(P<0.05或P<0.01),氧化苯胂对转运无明显影响;各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NCTD-GC-NPs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明显增强(P<0.05或P<0.01)。结论:NCTD-GC-NPs主要通过主动转运穿过小肠上皮细胞,能明显抑制肝癌肿瘤细胞H22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2年01期)
胡玮[6](2011)在《肝靶向乳糖化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一种表达在肝实质细胞表面的专一性识别末端含有半乳糖或乙酰氨基半乳糖的糖蛋白。本课题采用乳糖修饰去甲斑蝥素(Lac-NCTD)与乳糖修饰壳聚糖(GC)为原料制备纳米粒,以期被肝细胞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识别达到主动靶向和被动靶向双重效果。并对Lac-NCTD及其制剂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进行初步考察,为更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乳糖化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以粒径、PDI、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使用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处方。(2)通过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等技术,对纳米粒进行质量评价,并考察纳米粒胶体的释放特征。(3)考察纳米粒在H22荷瘤小鼠体内的抗肿瘤活性,通过肿瘤体积增长、抑瘤率、肿瘤病理切片对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4)通过MTT法考察Lac-NCTD对肝癌细胞SMMC-7721、HepG 2的半抑制率IC50,为体外细胞摄取实验剂量设置提供依据。(5)采用HPLC法评价肝癌细胞SMMC-7721、HepG2对Lac-NCTD、Lac-NCTD CS NPs、Lac-NCTD GC NPs的摄取作用。(6)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大鼠肝微粒体,考察Lac-NCTD及其纳米粒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求算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7)考察选择性CYP酶抑制剂对Lac-NCTD代谢的影响。结果(1)正交优化出的Lac-NCTD GC NPs的制备工艺为:壳聚糖溶液浓度2.5mg·mL~(-1)、药物载体重量比例25%、温度30℃;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纳米粒包封率(73.82±0.51)%,载药量(13.40±0.08)%,粒径(142.22±5.20)%,PDI(0.121±0.049)。(2)纳米粒形态圆整,粒径与激光粒径测试仪结果一致,不同介质中的释放均符合Higuchi方程。(3)各实验组的抑瘤率与空白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抑瘤率大小依次为Lac-NCTD-GC-NPs > Lac-NCTD-CS-NPs > Lac-NCTD > NCTD。两种纳米粒都可以增强Lac-NCTD对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经半乳糖修饰的纳米粒更可提高对小鼠实体瘤的抑制作用,反映了其在体内良好的肝靶向分布和抗肿瘤活性。(4)两种纳米粒对肝癌细胞SMMC-7721和HepG 2的亲和力都比Lac-NCTD强,表现出纳米粒的被动靶向作用;Lac-NCTD GC NPs比Lac-NCTD CS NPs具有更高的摄取量,显示出主动靶向作用。(5)原料药和Lac-NCTD GC NPs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米氏常数(Km)有差异,且肝内清除率(CLint)比较,原料药组要大于Lac-nctd-NP组(P<0.05),纳米粒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较原料药组慢,推断Lac-NCTD GC NPs可延缓药物代谢,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6)CYP3A的特异性抑制剂Ket可以显着的抑制Lac-NCTD的代谢,而其他抑制剂对Lac-NCTD的代谢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制备的纳米粒粒径均匀,形态圆整,在体外具有缓释特性。乳糖修饰后可有效增加NCTD的抗肿瘤作用,经半乳糖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更可提高对小鼠实体瘤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主被动双重靶向作用。肝肿瘤细胞摄入实验结果体现出良好的主动靶向作用。Lac-NCTD GC NPs在体内可延缓药物代谢,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CYP3A的特异性抑制剂酮康唑可以显着的抑制Lac-NCTD的代谢,为进一步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和进行人肝微粒体试验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1-05-01)
胡玮,章良,王钦,陈晓艳,贝永燕[7](2010)在《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肝靶向抗肿瘤药效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肝靶向抗肿瘤药效学。方法:离子诱导法制备去甲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NCTD-CS-NPs)及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NCTD-GC-NPs);考察两种纳米粒在H22荷瘤小鼠体内的抗肿瘤活性,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及MTT法考察两种纳米粒对肝肿瘤细胞Bel-7402、肝正常细胞HL-7702的摄取和细胞毒性。结果:相同的流式测定条件下经乳糖酸修饰的纳米粒具有更强的平均荧光强度,表明其对两种细胞的亲和性更大。去甲斑蝥素(NCTD),NCTD-CS-NPs,NCTD-GC-NPs在Bel-7402中的IC50分别是(18.84±1.87),(16.38±1.48),(7.12±1.94)μg.mL-1,在HL-7702中的IC50分别是(22.66±1.74),(21.76±1.92),(12.79±1.71)μg.mL-1。2.0 mg.kg-1NCTD,NCTD-CS-NPs,NCTD-GC-NPs 3组对H22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分别为28.97%,37.86%,43.56%,反映了纳米粒在H22荷瘤小鼠体内良好的肝靶向抗肿瘤活性。结论: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发挥双重靶向作用,有望成为新型靶向抗肿瘤制剂。(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0年19期)
王钦,章良,胡玮,胡展红,张学农[8](2009)在《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含有半乳糖基团的N-乳糖酰壳聚糖(galactosylated chitosan,GC)作为新型肝靶向药物载体,并以该载体制备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norcantharidin-associatedgalactosylat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NCTD-GC-NPs),以期被肝细胞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特异性识别,从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两个方面,达到药物在体内的双重肝靶向识别和作用,增加NCTD的抗肝癌疗效。方法:以N-乳糖酰壳聚糖为载体,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用FITC荧光标记壳聚糖纳米粒与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以人源性肝肿瘤细胞株SMMC-7721、HepG2为体外肿瘤模型,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研究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及其与肝肿瘤细胞的亲和性。结果:壳聚糖脱乙酰度提高至(93.06±2.38)%;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纳米粒粒径较小(118.68±3.37)nm,包封率稳定(57.92±0.40)%,载药量较高(10.38±0.06)%。透射电镜照片显示纳米粒外观圆整,粒径分布均匀。纳米粒胶体和冻干粉的释放行为均体现出显着的缓释特性和pH敏感性: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pH越低越有利于纳米粒的释放。与未经半乳糖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相比,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外对肝肿瘤细胞SMMC-7721、HepG2更具亲和性,细胞毒作用更显着。结论:修饰性的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内可发挥双重肝靶向作用,显着提高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化中药制剂发展与中药药理学研究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9-07-18)
王钦,章良,胡玮,胡展红,张学农[9](2009)在《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抗肿瘤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新型壳聚糖载体研究去甲斑蝥素的双重肝靶向制剂。方法以N-乳糖酰壳聚糖为载体,通过离子诱导法,制备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考察多种制备条件对纳米粒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并研究纳米粒冻干粉的体外释放特性、细胞毒性及其与肝肿瘤细胞的亲和性。结果纳米粒外观圆整,粒径较小(118.68±3.37)nm,包封率(57.92±0.40)%,载药量(10.38±0.06)%,体外释药遵循Higuchi方程。与未经半乳糖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相比,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外对肝肿瘤细胞SMMC-7721、HepG2更具亲和性,细胞毒作用更显着。结论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外可发挥双重靶向作用,可显着提高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09年12期)
王钦[10](2009)在《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含有半乳糖基团的N-乳糖酰壳聚糖(galactosylated chitosan, GC)作为新型肝靶向药物载体。该载体可与抗肝肿瘤药物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 NCTD)制备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norcantharidin-associated galactosylat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 NCTD-GC-NPs),以期被肝细胞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特异性识别,从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两个方面,达到药物在体内的双重肝靶向识别和作用,增加NCTD的抗肝癌疗效。方法:(1)通过间歇水解法提高壳聚糖的脱乙酰度,通过碳二亚胺缩合法合成N-乳糖酰壳聚糖。红外光谱、1HNMR表征N-乳糖酰壳聚糖的结构,测定N-乳糖酰壳聚糖的特性黏度、乳糖酰基取代度,通过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技术考察N-乳糖酰壳聚糖的相关性质。(2)以N-乳糖酰壳聚糖为载体,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考察壳聚糖脱乙酰度、pH、温度、NCTD与GC的重量比例对纳米粒粒径及分布、包封率、载药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设计等方法优化纳米粒的处方工艺。(3)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技术考察纳米粒的相关性质,并考察纳米粒胶体和冻干粉末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的释放行为。(4)用FITC荧光标记壳聚糖纳米粒与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以人源性肝肿瘤细胞株SMMC-7721、HepG2为体外肿瘤模型,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研究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及其与肝肿瘤细胞的亲和性。(5)以H22荷瘤小鼠为肿瘤模型动物,考察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活性,包括肿瘤生长、体重抑制、抑瘤率、对免疫器官的影响等,并用生物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相关性质。结果:(1)壳聚糖脱乙酰度提高至(93.06±2.38)%;通过碳二亚胺缩合法合成了N-乳糖酰壳聚糖,其结构得到红外图谱和1HNMR谱的表征,并计算得知其乳糖酰基取代度为8.92%;使用乌氏黏度测得N-乳糖酰壳聚糖的特性黏度比壳聚糖原料有所降低,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N-乳糖酰壳聚糖的亲水性提高,DSC分析表明N-乳糖酰壳聚糖对热稳定性比壳聚糖原料有所下降。(2)单因素考察表明壳聚糖脱乙酰度、pH对纳米粒包封率影响较大,但pH限制导致纳米粒的包封率较难进一步提高;温度对纳米粒的粒径及分布有重要影响;而NCTD与GC的重量比例主要影响纳米粒的载药量。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纳米粒粒径较小(118.68±3.37)nm,包封率稳定(57.92±0.40)%,载药量较高(10.38±0.06)%。透射电镜照片显示纳米粒外观圆整,粒径分布均匀。(3)纳米粒胶体和冻干粉的释放行为均体现出显着的缓释特性和pH敏感性: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pH越低越有利于纳米粒的释放。(4)与未经半乳糖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相比,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外对肝肿瘤细胞SMMC-7721、HepG2更具亲和性,细胞毒作用更显着。(5)纳米粒可有效增加NCTD在荷瘤小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减轻了NCTD的毒副作用,体现其在体内的肝靶向性。结论:优化的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易行、成本较低、方法稳定。纳米粒在体外具有缓释特性和pH敏感性,能提高NCTD的肝靶向性,发挥更强的抗肝肿瘤作用。纳米粒在体内可发挥双重肝靶向作用,显着提高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新型双重肝靶向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05-01)
乳糖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norcantharidin-N-chitosan-silk fibroinmicrospheres,NCTD-N-CS/SF-MS)其对兔VX2肝移植瘤的化疗栓塞术后抑瘤作用。方法:取经超声引导下于肝脏左叶植入VX2肿瘤组织块建模成功的新西兰大白兔30只并随机分为5组,股动脉穿刺插管后经肝动脉分别给予载药微球(A组)、空白微球(B组)、空白微球+NCTD溶液(C组)、NCTD溶液(D组)及生理盐水(对照),术后通过血液分析、抑瘤作用、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各治疗组动物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白细胞数量增多及肝功能的一过性损害;A组较余各组作用更强,抑瘤率高达85.0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体积远小于其他各组,肿瘤坏死率达56.78%,高于B组的49.63%及C组52.23%。肝动脉造影示栓塞彻底,仅少量侧支血管形成。A组平均生存时间最长,达到36.25 d,生命延长率达54.25%。结论:NCTD-N-CS/SF-MS可致肿瘤坏死,抑瘤作用明显(P<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糖酰论文参考文献
[1].张亚会.甘草次酸囊泡包裹的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质量评价[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6
[2].文庆怡,张光宇,周晓峰,原强,张学农.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在兔体内的抗肿瘤作用[J].中国新药杂志.2014
[3].文庆怡,张光宇,陈红栓,靳勇,张学农.阿霉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的制备以其兔体内药效学的研究[J].抗感染药学.2013
[4].文庆怡.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丝素蛋白微球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贝永燕,管敏,周奕,许静玉,薛成文.去甲基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吸收机制及小鼠抑瘤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12
[6].胡玮.肝靶向乳糖化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研制[D].苏州大学.2011
[7].胡玮,章良,王钦,陈晓艳,贝永燕.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肝靶向抗肿瘤药效学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0
[8].王钦,章良,胡玮,胡展红,张学农.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抗肿瘤活性[C].现代化中药制剂发展与中药药理学研究交流会论文集.2009
[9].王钦,章良,胡玮,胡展红,张学农.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抗肿瘤活性[J].中国药学杂志.2009
[10].王钦.去甲斑蝥素N-乳糖酰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苏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