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神经毒性论文-代红雨,柳兆芳

发育神经毒性论文-代红雨,柳兆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发育神经毒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身麻醉,脑发育,神经毒性

发育神经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代红雨,柳兆芳[1](2019)在《全身麻醉在脑发育中潜在神经毒性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身麻醉是由多种全麻药引起的暂时性无意识、遗忘、痛觉缺失、肌肉松弛等状态,是围术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全身麻醉对脑发育产生影响,可导致神经器质性及功能性永久损害。本文针对全身麻醉在脑发育中潜在毒性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可能机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沈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雅[2](2019)在《纳米银暴露对发育早期斑马鱼的神经毒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纳米银(AgNPs)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纳米材料,商品化产品几乎无处不在。AgNPs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使其向环境释放的机会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人体暴露的风险。因此,AgNPs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为了研究AgNPs暴露对发育早期斑马鱼(Danio rerio)的神经毒性效应,本硕士学位论文首先建立了AgNPs暴露的斑马鱼模型,用不同浓度PVP包裹的粒径为20 nm的AgNPs(0μg/L、200μg/L、400μg/L、600μg/L、800μg/L和1000μg/L)暴露斑马鱼胚胎7 d,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记录斑马鱼发育早期的死亡率、孵化率、心率和畸形率,计算出AgNPs的半致死浓度。从生理学、形态学层面探究AgNPs对斑马鱼早期生长发育的毒性影响;然后,通过比较不同浓度AgNPs(0μg/L,400μg/L,600μg/L,800μg/L和1000μg/L)处理后斑马鱼5种候选内参基因(gapdh、ef1α、β-actin、rpl7和rnf7)的mRNA表达变化,筛选出表达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为不同浓度AgNPs暴露下斑马鱼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分析奠定基础;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GABA受体通路相关基因(gabra1、gat1、abat和gad1b)的mRNA表达量,从γ-氨基丁酸(GABA)代谢及其受体角度探讨AgNPs诱导的神经毒性效应。实验结果如下:1.将斑马鱼胚胎在不同浓度的AgNPs溶液中暴露7 d,统计死亡率,计算得出AgNPs暴露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1380.94μg/L,168 h的LC_(50)为1216.13μg/L。与对照组相比,AgNPs暴露后斑马鱼的生存率、孵化率、心率和畸形率等指标,均发生显着性变化(p<0.05),并呈浓度依赖效应;在幼鱼发育的不同时期,斑马鱼出现色素发育异常、小眼、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脊柱弯曲等畸形形态。2.本实验选用了NormFinder、geNorm和BestKeeper 3种软件对斑马鱼幼鱼的5种候选内参基因(gapdh、ef1α、β-actin、rpl7和rnf7)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法分析得出内参基因稳定性的排序为:β-actin>gapdh>rnf7>rpl7>ef1α,其中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是β-actin。3.AgNPs暴露可使斑马鱼幼鱼GABA受体通路相关基因(gabra1、gat 1、abat和gad1b)的mRNA表达发生变化。AgNPs暴露7 d后,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abat 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5),gat1则在所有浓度组均显着上调(p<0.05);gabra1 mRNA表达量在高浓度组极显着下降(p<0.01);gad1b mRNA表达量无显着变化。综上所述,AgNPs可对斑马鱼胚胎发育产生影响,并且能够影响斑马鱼幼鱼GABA受体通路相关基因(gabra1、gat1、abat和gad1b)的表达调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刘贞茹,王慧,连昆[3](2018)在《新型纳米Cu/C复合材料对斑马鱼的发育毒性及神经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新型纳米Cu/C复合材料(NCCC)的发育毒性及神经毒性效应,本课题选用了斑马鱼作为实验对象。将斑马鱼胚胎和成鱼暴露于不同浓度的NCCC染毒液中,对斑马鱼胚胎和成鱼的发育情况及斑马鱼的运动行为进行观察及分析。实验结果表明:NCCC(≥0.8mg/L)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有影响,主要表现为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增加,孵化率减少,孵化延迟,体长变短,心率变缓。低浓度NCCC溶液(0.25mg/L)会促进对斑马鱼成鱼的体长的发育,高浓度NCCC溶液(≥2mg/L)对斑马鱼成鱼的体长、体重发育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NCCC溶液(4mg/L)还会使斑马鱼成鱼肝脏的ROS含量和MDA活性增高,SOD含量降低。NCCC(≥0.4mg/L)会对斑马鱼胚胎的胎动行为产生影响,且NCCC(≥0.1mg/L)对斑马鱼幼鱼的自主运动产生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24)

王翀昊,王心童,朱娜[4](2018)在《乌头碱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发育过程中的神经毒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模式生物斑马鱼为动物模型研究乌头碱的神经毒性并初步探索其神经毒性的致病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的乌头碱(0μM,0.1μM,0.5μM,1μM,10μM,100μM)作用胚胎期0-4天后,观察5-8天斑马鱼幼鱼游泳行为的改变;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幼鱼肌节发育和胚胎早期感觉神经元Rohon-Beard(RB)神经元发育情况,并测定不同浓度乌头碱对胚胎脊索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作用。结果乌头碱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斑马鱼幼鱼的游泳活力,与对照组相比较,乌头碱浓度大于0.5μM即可显着性降低斑马鱼游泳活力;可观察到幼鱼的肌节长度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着性降低;并发现随着乌头碱浓度的增加,BR神经元的生理性凋亡受到抑制。检测不同浓度乌头碱作用于斑马鱼幼鱼24h、48h、72h后的脊索匀浆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发现乌头碱作用72h后,随着乌头碱浓度的增加,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着降低。结论乌头碱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发育产生神经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8年08期)

屈哲,吕建军,林志,霍桂桃,杨艳伟[5](2018)在《药物非临床发育神经毒性研究的神经病理学评价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病理学评价是药物非临床发育神经毒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金标准,本文从发育神经毒性神经病理学评价的实验动物设计、优选的动物年龄、神经系统解剖和组织处理、以及病理结果的解释方面概述了标准化的发育神经毒性神经病理学评价原则和方法。介绍了药物非临床发育神经毒性研究神经病理学评价相关国际指导原则要求,为减少我国和其它国家及地区间实验程序的差异,为我国从事药物非临床发育神经毒性研究的病理学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事》期刊2018年05期)

柴冬冬[6](2017)在《胞内Ca~(2+)激活HIF-1α在ISO致发育小鼠神经毒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吸入全麻药异氟醚致发育期大脑神经凋亡时上调转录因子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蛋白水平,在此,探讨HIF-1α在异氟醚麻醉致发育期神经凋亡中的作用及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原代海马神经元暴露于0.4mM浓度的异氟醚约12h。神经元损伤程度使用MTT检测法和LDH释放量来分析。定量检测HIF-1α基因的表达和转录活性,cleaved caspase-3和磷酸肌醇磷脂酶C(PLC)-γ基因表达。使用钙成像法检测细胞内钙浓度。通过条件性恐惧实验和消退实验以及水迷宫实验来研究HIF-1α在异氟醚导致的发育期学习与记忆损伤。结果:异氟醚可诱导HIF-1α基因的表达和转录活性。此外,药物抑制HIF-1α表达或通过转染siRNA HIF-1α可缓解异氟醚的神经毒性。异氟醚诱发的HIF-1α增加需要包含激活PLC-γ在内的钙离子信号通路。最后,HIF-1α的部分缺失可减缓异氟醚所引起的发育期神经凋亡以及后续的学习与记忆损伤。结论:由细胞内钙离子信号通道激活的HIF-1α在异氟醚致发育期神经凋亡的重要作用,表明HIF-1α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案来预防由于长时间暴露于全麻药产生的有害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7-04-26)

梁轶群,张风华[7](2016)在《多环芳烃对儿童早期发育的神经毒性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PAHs)是自然环境中的一种重要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烹调油烟、烧烤、烟草烟雾等,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及食物链等多种方式进入人体,具有致癌性和致畸性。在儿童早期发育中,PAHs可通过胎盘和乳汁进入胎儿或婴儿体内,引起胚胎发育期遗传物质损伤和神经发育异常。本文综述了PAHs对儿童早期发育的神经毒性效应。生命早期PAHs暴露影响新生儿神经行(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6年23期)

刘志华,汪惠丽[8](2015)在《双酚A对脑发育及行为影响的神经毒性及可能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酚A(BPA)是一种雌激素干扰剂,主要用于聚碳酸酯,环氧树脂的生产中。人类直接或间接从食物中摄取BPA,因此食物是人类BPA暴露的主要来源。BPA会引起各种健康问题,如肥胖、内分泌紊乱、癌症、行为异常等。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发育期BPA暴露对SD鼠海马树突棘形成的影响、相关机理以及慢性BPA暴露对成年鼠行为的影响及表现遗传学机制。方法:发育期BPA暴露剂量为50μg/kg/d、250μg/kg/d、500μg/kg/d,暴露时间为SD鼠出生7-14天。离体暴露剂量为10nM、100nM、1μM、10μM,DIV14 BPA暴露2小时。慢性BPA暴露子鼠自母鼠怀孕开始接受BPA暴露一直到成年,在其第8周进行旷场试验,12周时进行水迷宫实验。结果:发育期BPA暴露实验表明,BPA可损伤海马CA1及DG区树突棘形成,表现在树突棘密度下降,树突棘头部变小。另外,Wnt7a表达下降,Wnt5a表达上升,β-catenin磷酸化程度升高,外源性Wnt7a细胞因子可修复BPA造成的树突棘损伤并降低β-catenin的磷酸化水平。慢性BPA暴露旷场试验结果显示,BPA对SD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并且与剂量密切相关。1mg/L BPA可导致雄鼠出现多动现象,而高剂量BPA并未导致雄鼠多动。两种剂量的BPA对雌鼠没有产生显着影响。水迷宫实验发现BPA暴露后雌、雄鼠的空间记忆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Golgi-cox染色实验发现海马CA1区树突棘密度显着下降。慢性BPA暴露使多巴胺受体DRD4、多巴胺转运体DAT1的蛋白及mRNA水平都显着下降。高剂量BPA暴露使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显着升高。雄鼠高剂量组去乙酰化酶HDAC1明显降低。BPA暴露后,雄鼠MeCP2显着升高,雌鼠MeCP2显着降低。结论:BPA可能通过靶点Wnt7a降低β-catenin的稳定性并损伤树突棘形成及成长。树突棘对学习记忆非常重要;DRD4及DAT1表达降低是低剂量BPA致雄鼠多动的一个可能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高剂量BPA并未引起雄鼠多动可能与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升高有关:BPA导致的雌雄鼠自主活动的性别差异可能与MeCP2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八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1)

黄健聪,陈彧,秦瑶,程树军[9](2015)在《发育神经毒性体外筛查方法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发育神经毒性的体外方法开发是替代方法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尝试建立发育神经毒性体外筛查方法,并用于新合成药物的神经毒性筛查过程中。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小鼠胚胎干细胞(mESC)、3T3 Bal/c细胞、N2a细胞核C17细胞作为试验系统,mESC向神经细胞的分化参考经典4-/4+法,免疫荧光染色Nestin和流式细胞仪检测GFAP(本文来源于《2015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7-26)

钱波[10](2015)在《孕期BDE209暴露对小鼠胎盘脱碘酶表达的影响与其发育神经毒性效应的关系和意义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溴联苯醚(PBDEs)是一种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全球性有机污染物,近年来发现其在孕期妇女胎盘的负荷水平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对胎盘和胚胎发育具有潜在危害。动物研究显示PBDEs孕期暴露可导致出生子代发育神经毒性效应,主要表现在运动行为和认知能力的损伤,作用途径和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认为与PBDEs的甲状腺激素干扰有关。在哺乳动物的不同组织内存在叁种脱碘酶(DI-1、2、3),各自以不同的脱碘方式调节局部组织和细胞内甲状腺素生物活性,并对循环甲状腺素水平造成影响。在孕早期,胎儿甲状腺素完全源于母体,并依赖于胎盘组织中脱碘酶调节,以保证胎儿组织器官(包括脑)的正常发育,而胎盘脱碘酶DI-3在孕期的表达和活性增高,其主要功能降解从母体循环转运的高活性的甲状腺素T4、T3,具有保护胎儿的意义。由于孕期也是胎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可以推测,胎盘DI-3损伤,不仅可诱导胚胎甲状腺素紊乱,同时可导致脑发育损伤,造成出生后子代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这与PBDEs的甲状腺素干扰和发育神经毒性效应是一致的,但PBDEs对胎盘脱碘酶的作用尚未见报道。目的:明确胎盘DI-3是孕期BDE 209暴露的靶点和毒性效应指标;孕期BDE209暴露主要通过胎盘DI-3诱导甲状腺素干扰,进而导致神经发育毒性效应的机制途径。方法:本研究用PBDEs最主要的同系物之一,BDE 209,在孕前和孕期用不同剂量(低剂量:1.5mg/kg?d;高剂量:225mg/kg?d)染毒母鼠。在孕20天q RT-PCR检测小鼠胎盘叁种脱碘酶基因表达特征;在雄性子代小鼠出生后不同阶段(30天、60天)分别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CLEIA)检测循环甲状腺素水平,用Morris水迷宫检测雄性子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肝脏和脑海马组织脱碘酶DI-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1)孕期BDE 209暴露对出生雄性子鼠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影响,使出生子鼠体重降低;2)孕期BDE 209暴露,即使在环境相关的低剂量下,对出生雄性子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具有损伤作用,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及随年龄增长有逐渐加剧的趋势;3)孕期BDE 209暴露可诱导胎盘脱碘酶不同程度的下调,对DI-3基因表达尤为显着,并呈显着的剂量-反应关系;比较出生雄鼠肝脏和脑DI-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胎盘DI-3的基因表达与其发育神经毒性效应有高度一致的趋势,表明胎盘DI-3可能是孕期BDE 209作用的靶基因和发育毒性的敏感效应指标;4)孕期BDE 209暴露诱导出生雄鼠鼠循环甲状腺激素干扰,但随时间有恢复正常趋势,提示其甲状腺素干扰效应可能主要源于胎盘DI-3对胚胎甲状腺素影响的后期作用,是导致发育神经毒性效应的途径。结论:孕期PBDEs暴露可能通过胎盘脱碘酶,特别是DI-3,诱导甲状腺素干扰,进而导致发育神经损伤效应;而胎盘脱碘酶DI-3可能是孕期PBDEs的主要靶点和毒性效应指标,可用作PBDEs发育毒性的敏感标记物。我们的研究不仅为PBDEs发育神经毒性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而且为指导PBDEs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一个新的无创敏感标记物,及为临床新生儿的早期筛查和健康监护提供可能。(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发育神经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纳米银(AgNPs)是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纳米材料,商品化产品几乎无处不在。AgNPs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使其向环境释放的机会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人体暴露的风险。因此,AgNPs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为了研究AgNPs暴露对发育早期斑马鱼(Danio rerio)的神经毒性效应,本硕士学位论文首先建立了AgNPs暴露的斑马鱼模型,用不同浓度PVP包裹的粒径为20 nm的AgNPs(0μg/L、200μg/L、400μg/L、600μg/L、800μg/L和1000μg/L)暴露斑马鱼胚胎7 d,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记录斑马鱼发育早期的死亡率、孵化率、心率和畸形率,计算出AgNPs的半致死浓度。从生理学、形态学层面探究AgNPs对斑马鱼早期生长发育的毒性影响;然后,通过比较不同浓度AgNPs(0μg/L,400μg/L,600μg/L,800μg/L和1000μg/L)处理后斑马鱼5种候选内参基因(gapdh、ef1α、β-actin、rpl7和rnf7)的mRNA表达变化,筛选出表达相对稳定的内参基因,为不同浓度AgNPs暴露下斑马鱼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分析奠定基础;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GABA受体通路相关基因(gabra1、gat1、abat和gad1b)的mRNA表达量,从γ-氨基丁酸(GABA)代谢及其受体角度探讨AgNPs诱导的神经毒性效应。实验结果如下:1.将斑马鱼胚胎在不同浓度的AgNPs溶液中暴露7 d,统计死亡率,计算得出AgNPs暴露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1380.94μg/L,168 h的LC_(50)为1216.13μg/L。与对照组相比,AgNPs暴露后斑马鱼的生存率、孵化率、心率和畸形率等指标,均发生显着性变化(p<0.05),并呈浓度依赖效应;在幼鱼发育的不同时期,斑马鱼出现色素发育异常、小眼、心包水肿、卵黄囊水肿、脊柱弯曲等畸形形态。2.本实验选用了NormFinder、geNorm和BestKeeper 3种软件对斑马鱼幼鱼的5种候选内参基因(gapdh、ef1α、β-actin、rpl7和rnf7)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法分析得出内参基因稳定性的排序为:β-actin>gapdh>rnf7>rpl7>ef1α,其中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是β-actin。3.AgNPs暴露可使斑马鱼幼鱼GABA受体通路相关基因(gabra1、gat 1、abat和gad1b)的mRNA表达发生变化。AgNPs暴露7 d后,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abat 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5),gat1则在所有浓度组均显着上调(p<0.05);gabra1 mRNA表达量在高浓度组极显着下降(p<0.01);gad1b mRNA表达量无显着变化。综上所述,AgNPs可对斑马鱼胚胎发育产生影响,并且能够影响斑马鱼幼鱼GABA受体通路相关基因(gabra1、gat1、abat和gad1b)的表达调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育神经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1].代红雨,柳兆芳.全身麻醉在脑发育中潜在神经毒性作用研究进展[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9

[2].王雅.纳米银暴露对发育早期斑马鱼的神经毒性效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9

[3].刘贞茹,王慧,连昆.新型纳米Cu/C复合材料对斑马鱼的发育毒性及神经毒性研究[C].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

[4].王翀昊,王心童,朱娜.乌头碱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发育过程中的神经毒性作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

[5].屈哲,吕建军,林志,霍桂桃,杨艳伟.药物非临床发育神经毒性研究的神经病理学评价策略[J].中国药事.2018

[6].柴冬冬.胞内Ca~(2+)激活HIF-1α在ISO致发育小鼠神经毒性的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7

[7].梁轶群,张风华.多环芳烃对儿童早期发育的神经毒性效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

[8].刘志华,汪惠丽.双酚A对脑发育及行为影响的神经毒性及可能机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八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5

[9].黄健聪,陈彧,秦瑶,程树军.发育神经毒性体外筛查方法的初步研究[C].2015毒性测试替代方法与转化毒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5

[10].钱波.孕期BDE209暴露对小鼠胎盘脱碘酶表达的影响与其发育神经毒性效应的关系和意义初探[D].大连医科大学.2015

标签:;  ;  ;  

发育神经毒性论文-代红雨,柳兆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