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河流稳定池处理污水的试验研究

天然河流稳定池处理污水的试验研究

一、利用自然河流稳定塘进行污水处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琮力[1](2021)在《基于生态工艺与景观结合的农村水体环境综合设计 ——以尚庄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王燕平[2](2021)在《黑臭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研究 ——以海门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为例》文中指出河道作为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城市生态环境体系的绿色生命线,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水体中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污染了水质,日积月累,造成了大量黑臭河道。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愈高。因此,对众多的黑臭河道进行治理也逐渐成了当今城市面临的一个切实问题。水体的自净能力具有局限性,黑臭河道问题上,需要采取相应的人工干预措施,才能进行有效治理。常见的治理方式有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等。本文首先分析了黑臭河道产生的原理和治理方式,并明确了黑臭水体的评价标准。随后,针对海门区老城区日新河、宏伟河、通沙河三处河道的水质进行了现状调研和监测结果分析,研究表明日新河、宏伟河、通沙河的水质污染情况在雨后显得尤其严重,主要是因为现状截流干管的设计标准偏低,管径偏小,由于污水溢流或降雨冲刷合流管道内沉积以及初期雨水污染排放等原因,造成污染物经溢流口直接进入河道,部分河段存在合流制管道未纳入截污干管直排河道,即日新河、宏伟河及通沙河的水质污染,主要归咎于老城区的合流制排水体制上:雨期时初期雨水造成直接污染,同时因河道流动性较差,且缺少清洁水持续补充,在初雨造成污染后不能实现水质自净,污染物在河道内沉积,旱期水质亦不能得到较好的改善,污染物日积月累造成水质持续恶化。本文针对河道情况,研究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污染。采用“污染源控制、提高水动力、清水补充、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组合式方案,充分结合各种治理方式的优点。其中,核心方案是实施合流制截污改造工程,河道清淤、补水循环与水质净化工程是重要的治理手段,水生态工程是水质长效保障措施。最后,文章针对河道情况从管理制度、河湖运行管理内容、水生植物养护、河长制、人员、装备等方面论述了注意事项。并针对性建立了河道信息化管控平台,明确了长效管理机制。

李梦祥[3](2021)在《梯级人工湿地系统构建及对微污染河水的净化效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湖库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水环境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微污染河水的汇入是造成湖库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城市尾水为主要来源的微污染河水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河流微污染水体深度净化的梯级人工湿地反应系统,研究了湿地系统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及运行参数对湿地系统去除效果的影响,浅析了湿地系统内植物、基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去除机理;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基于塘-人工湿地系统的微污染河水梯级净化工程的净化效果,为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及监测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有:1、构建了一套由植物沉淀塘、潜流湿地和生态稳定塘组合而成的梯级人工湿地反应系统。明确了该湿地系统的最佳工艺运行参数为:运行温度在12~25℃区间内;水力停留时间为36 h(基于潜流湿地单元)。在此参数下,进水为模拟劣Ⅴ类水质时,湿地系统对COD、氨氮、硝氮、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95%、98.08%、90.64%、94.80%、77.91%,出水常规指标可达地表Ⅲ类水标准,出水满足湖库IV以上水质控制标准。2、浅析了湿地系统内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去除机理。湿地系统运行阶段,植物的同化吸收去除能力较为稳定,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叶绿素含量变化对湿地系统净化效果的影响较小。基质对污染物的吸附效果受基质化合物组成和晶体结构影响。湿地系统中潜流湿地单元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高于两个塘单元,生态塘单元的微生物多样性更高,各单元均含污染物去除功能菌属,但丰度较低且单元间差异不明显。3、系统研究了基于“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水生植物塘”工艺的府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在秋冬季试运行阶段的运行成效,该工程对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8.25%、57.04%、30.16%、44.12%,出水水质除总氮外,各常规指标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湿地单元微生物丰富度较高,塘单元的微生物菌群相似性较高。

钱玉堃[4](2020)在《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模式及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江西省内的行政村、自然村总计对应在1.6万个、16.9万个左右,每年实际排放的农村家庭生活污水数量总计约2.7亿吨,因污水排放导致的面源污染问题愈发严峻,生活污水中人畜粪便和尿液含量高,氮磷含量特别是磷含量较高。有关部门的关注度不足,治理资金投入少,群众的农村水域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多种因素影响了江西农村地区的污水治理进程。以这一背景为基础,本篇论文针对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展开深入探究,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说明,整合国内外当前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实际情况,对江西省农村水环境当前状况展开全面分析,依次对其点源污染物排放状况以及农业具体面源污染物排放状况做分析,探究农村人口变化特征,农村生活污染趋势。对江西省水环境状况进行了有依据的调查,分析当前江西省水环境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详细地论述了集中式农村污水和分散式农村污水的处理模式,并简要介绍了最新的湿地处理技术。具体分析研究了前房村的污水整治方案,主要根据污水特征、村庄实际情况,以及出水要求进行分析,内容主要为集中式生活污水的处理以及分散式生活污水的整治,采用无动力人工湿地及氧化塘的处理方案,最后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的治理方案,同时提出了相对必要的政策保障措施,以保障农村水环境得到切实有效的治理。

符清宇[5](2020)在《京津冀地区宜居乡村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研究 ——以北京大兴魏善镇半壁店村为例》文中指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国之大计,承载着数亿国民生活之根本。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批示中指出“要全面推广浙江地区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经验,将农村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都是从乡村振兴的规划层面,或者是以构建城乡生态网络体系为切入点展开的,鲜有以中微观层面涉及乡村绿色化改造的研究,同时缺乏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来指导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本文立足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背景,首先明确了乡村基础设施绿色化研究是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中基础设施工程生态化改造这一研究方向从城市向乡村的理论延伸,探索了这一理论在乡村的适用性。然后以京津冀地区宜居乡村为研究主体,梳理相关理论,采用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宜居乡村基础设施综合评价体系。最后以北京大兴区魏善镇半壁店村为例,在该体系下评价其基础设施使用效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绿色化改造策略,并完成了半壁店村绿色化改造专项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前期理论研究,基于国家发改委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结合实地走访调研中统计的关键词频次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建设三大类总结出乡村基础设施评价因子,并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了各级评价指标权重,最终构建乡村基础设施综合评价体系。(2)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考察使用者对半壁店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满意度,得出综合评价结果为3.70分,处于E4(一般偏好水平,3.5<Xn≤4.5)。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分项评价分析,总结出各类型基础设施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期为同类型乡村生态化改造及环境景观设计提供参考。(3)针对半壁店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河道生态修复、道路设施绿色化改造、生态厕所、污水处理、雨洪调蓄五个方面提出乡村的绿色化改造策略并完成半壁店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专项设计,以期在建设具有生态示范性的半壁店村的同时,为京津冀地区其它宜居乡村的绿色化改造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李丹[6](2020)在《基于灰黑分离式农村生活污水新型生物转盘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排放分散、水质波动明显、处理率低等特点,对农村综合水环境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出适宜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氮磷资源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在现有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源分离处理”理念,采用“黑水厌氧处理-混合污水缺氧处理-好氧处理-人工湿地氮磷资源化利用”的新型生物生态组合工艺。具体来说,小体积黑水经厌氧段处理后与大体积灰水混合进入缺氧池,以水车驱动生物转盘作为好氧单元对缺氧池出水进一步处理,其部分硝化液回流至缺氧池进行反硝化,末端经济型人工湿地对生物段尾水深度净化实现N、P的资源化。本文将组合工艺的“好氧单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强化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以改善传统生物转盘水力流态和提高处理效果为目标,首次提出导流板式水车驱动生物转盘,即新型生物转盘。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考察新型生物转盘的性能,以期为传统水处理装置发展和设备创新提供借鉴依据,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推广贡献新理念、新工艺、新途径。根据水力流态实验研究,生物转盘改进后返混程度降低、停留时间分布更为集中;水力停留时间更接近理论水力停留时间;死区率大幅降低。生物转盘的构型会影响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在HRT=50 min~70 min范围内反应器的结构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呈现一致性,在1 h~3 h范围内随着HRT增加水力流态变差。新型生物转盘挂膜性能表现良好,其优良的水力流态有利于各种微生物生长。在不同季节考察HRT、转速对新型和传统生物转盘处理效能的影响,综合权衡工程经济和处理效率,优选适宜的运行参数。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同的处理效果时,新型一级生物转盘较传统型生物转盘的水力停留时间更短,转速更低,两者对TN的处理效果均呈现处理率低的特点。硝化液回流比对“缺氧反应器/新型水车驱动生物转盘”(anoxic reactor/novel waterwheel driven ro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or,AR-nwd RBC)系统污染物的去除有较大影响,为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冬春季节应加大硝化液回流比。冬春季硝化液回流比为200%时,系统对COD和氨氮去除率达到最高,约为80%;夏秋季硝化液回流比为150%时,系统对COD和氨氮去除率达到最高,约为88%;对于TN的去除,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在各种最佳运行参数下,新型生物转盘出水中COD、氨氮浓度均达到(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而TN需后续人工湿地进一步处理。AR-nwd RBC系统具有明显的污染物分级去除规律。冬春季COD和TN的去除率逐级降低,缺氧池和一级转盘对COD的贡献率最高,缺氧池对TN的贡献率最高。排除缺氧池的稀释作用后,三级转盘对氨氮的贡献率最高。夏秋季与冬春季的污染物分级去除率呈现一致性。

刘胤哲[7](2020)在《基于断面达标的辽河流域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但辽河流域目前尚存在很多问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环境容量饱和,流域整体健康水体较少;生态水缺乏,来水偏枯,总量少。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一级A尾水作为城市河流水主要来源,不具备对河流水质提升能力,因此,面对河流断面急切的水质提升要求,需要针对污水厂点源排放,开展能将深度处理后的污水厂尾水与地表水标准进行衔接的试验研究,从外源阻隔污染物进入重污染河流。本文以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尾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复配使用化学混凝、人工强化生态滤床和藻类稳定塘对一级A尾水的处理效果,探究一级A尾水水质与地表水水质标准衔接的可行性,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凌河王家窝棚断面的达标工作中。复配使用化学混凝试验研究表明:在用无机、有机絮凝剂混合复配处理一级A尾水水时,先投加无机絮凝剂PAFC后投加有机絮凝剂CPAM处理效果更佳,两次投加最好间隔30~40 s;最佳的投放比例为:PAFC投加40 mg,CPAM投加60 mg,投加间隔40 s,此时污水的NH4+-N去除率达到29.11%,此时COD、TP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人工曝气生态滤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能从整体上提高人工强化生态滤床的处理效果,特别是针对COD和NH4+-N的提升效果明显。当HRT为0.5 d、1.0 d和1.5 d时,COD出水水质都分别能稳定达到Ⅴ类水、Ⅳ类水和Ⅲ类水标准,NH4+-N出水水质都分别能稳定达到Ⅴ类水和Ⅳ类水标准,TP出水水质都能稳定达到Ⅴ类水标准,结合钢渣填料后,TP出水水质能提升到Ⅲ类以上。藻类稳定塘验研究结果表明:藻菌配比对去除效果有影响,在藻液添加量相同的情况下,活性污泥或者说好氧菌占比较高对COD的去除有促进,但是对TP的去除效果有削弱,对NH4+-N去除先促进后抑制。在藻菌配比适宜的情况下,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有利于对水中COD、TP和NH4+-N的去除。HRT分别为时3 d、4 d和5 d时,COD分别可达到Ⅴ类、Ⅳ类和Ⅲ类水标准,TP分别可达到Ⅳ类、Ⅲ类和Ⅲ类水标准,NH4+-N分别可达到Ⅴ类、Ⅲ类和Ⅱ类水标准。通过上述三种工艺对尾水处理效果的试验研究,明确了这三种工艺处理一级A尾水处理效果,在于大凌河王家窝棚断面的达标应用工作中也达到了提升点源排放污水水质进而促成断面水质达标的目的,对更多以断面水质达标为要求的改进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马世沅[8](2019)在《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处理沙河水库污染水体效能研究与中试方案设计》文中提出沙河水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水体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沙河水库水体主要来源为南、北沙河河道水以及再生水厂退水,由于沙河水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水系生态系统脆弱,水体存在着低碳、氮磷污染高等问题。本文搭建了以前置生态塘-人工湿地-后置生态塘为核心的实验装置,采用沸石、炉渣作为人工湿地基质,并种植有菖蒲、美人蕉和黑藻,组合系统于2018年5月至11月在露天条件下连续运行6个月。研究前置生态塘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组合系统对常规污染物的处理效能及污染物在各子单元内的去除情况,并选取适宜的天然材料作为缓释碳源,研究其对提升组合系统反硝化脱氮的效果。前置生态塘HRT对组合系统处理效果影响显着,HRT大于0.5 d时,前置生态塘中藻类大量增殖,对N、P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但出水不稳定且易造成后续人工湿地单元堵塞问题发生,结合各污染物去除效果优化得到前置塘适宜HRT为0.5 d。此时组合系统对COD、总磷(TP)与氨氮(NH4+-N)处理效果较好,硝态氮(NO3--N)与总氮(TN)处理效果较差,去除率分别为83.5%、73.7%、96.0%、57.6%和68.4%。经碳源释放实验筛选,采用杉木木块作为缓释碳源材料投入使用,碳源释放量为0.2 mg/(g·d)。投加缓释碳源强化后,组合系统脱氮能力明显增强,COD、TP、NH4+-N、NO3--N与TN去除率分别为72.8%、57.6%、93.9%、85.0%和88.4%,系统出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水质。针对沙河水库水体的处理进行了中试工程方案设计,设计流量为30 m3/d,中试工程总投资为9.8128万元。

魏晶晶[9](2019)在《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微污染河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越来越多进入湖库的中小型河流的水质被污染,导致湖库的水质出现严重污染。本论文针对白洋淀入淀河流水质污染的问题,提出了以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为主的水质净化系统。研究污染负荷、水力负荷、温度对组合工艺系统中污染物去除的影响,确定系统的各项参数;采用生态动力学模型对系统各单元氮素的转化和去除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各个单元的模型参数,并预测了最优条件下各单元含氮污染物质转化和去除的路径,获得了含氮污染转化和去除的速率;根据组合系统工艺参数,设计了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方案,为组合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当生态滞留塘、潜流人工湿地和生态稳定塘水力负荷分别为0.17、0.17和0.1 m3/m2/d时,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在20℃时净化微污染河水效果最佳。其中,系统出水 COD、TP、TN 和 NH4+-N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22.5%、77.5%、78.8%和 51.7%左右。出水各项指标满足地表III类水标准。当滞留塘、潜流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的水力负荷升高到0.25、0.25和0.17 m3/m2/d时,系统COD、TP、TN和NH4+-N的出水浓度仍满足地表III类水标准。而且随着污染负荷的提升,系统COD、TP、TN和NH4+-N的出水浓度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当温度降低到4-7℃时,系统出水TN浓度偏高,超过地表V类水标准,而COD、TP和NH4+-N受温度影响较小,出水浓度满足地表IV类水。除此之外,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中以滞留塘净化水质为主,它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净化水体中的TP、TN和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占整个系统的 65.4%、55.2%和 70.2%。生态动力学模型应用在组合系统中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其中,滞留塘中NH4+-N和NO3--N模拟吻合度高,效率系数分别可达94.16%和82.18%,而稳潜流湿地中NO3--N的效率系数比NH4+-N(67.23%)要高,达到87.22%。根据已确定的模拟参数,预测了最优条件下组合系统中滞留塘和潜流人工湿地单元NH4+-N和NO3--N转化和去除的路径,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吻合度较好。滞留塘对NH4+-N和NO3--N去除主要以植物吸收为主,吸收速率分别为6.061 N/m2/d和2.348 N/m2/d。而潜流湿地主要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去除NH4+-N和NO3--N,硝化和反硝化速率分别为 10.000 N/m2/d 和 8.529 N/m2/d。在综合分析府河入淀水质和水量的基础上,结合藻苲笮淀的环境现状,根据组合系统工艺参数,设计并编制了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方案。给出了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平面布设图,组合系统中各个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和效果图,并对工程建设费用进行经济分析。

肖雨涵[10](2019)在《多级生态库塘—湿地对低污染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理市人口的增加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洱海正处于由轻度营养化向中度营养化转变的过渡阶段。目前流域内高浓度污水的排放已得到了普遍控制,但入湖沟渠中低污染水体的排放,已成为湖泊保护的新难点。为减轻入湖沟渠中低污染水对洱海水质的影响,大理市根据当地地势特征及沟渠中低污染水的水质特点,采用“调蓄塘+表流湿地+生态植物塘”的模式,在洱海周边新建100多个多级生态库塘-湿地系统,用以处理入湖沟渠中的低污染水体,减少入湖污染负荷量。本研究针对大理市洱海入湖沟渠低污染水的处理,在洱海西区5个乡镇共选取8个多级生态库塘-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期采样监测各系统及其各个子单元的进出水水质,研究分析多级生态库塘-湿地系统的进出水水质特点及其运行效果;针对多级库塘-湿地系统的结构特征,选取一个典型系统,根据系统中各子系统进出水水质变化,建立氮磷营养盐的沿程削减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其他7个库塘-湿地系统中,通过配对样本t测验,对拟合值和实测值进行检验,以验证模型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以期为多级生态库塘-湿地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及后期的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撑。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海西区域多级生态库塘-湿地系统进水ρ(TN)、ρ(NH4+-N)、ρ(NO3--N)、ρ(TP)及ρ(PO43--P)分别为0.8537.97、0.1324.69、0.2215.05、0.0912.94、0.0045.504 mg/L,远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V类水质标准[ρ(TN)=2 mg/L、ρ(NH4+-N)=2 mg/L、ρ(TP)=0.2 mg/L]。出水ρ(TN)、ρ(NH4+-N)、ρ(NO3--N)、ρ(TP)及ρ(PO43--P)依次为0.1811.58、0.087.58、0.0610.89、0.0032.806、0.0011.309 mg/L。各库塘-湿地系统对低污染水中η(TN)、η(NH4+-N)、η(NO3--N)、η(TP)及η(PO43--P)范围分别为在13.85%80.75%、22.62%86.43%、0.4%99.27%、37.51%91.30%、0.60%99.27%。相较于进水水体中污染物浓度,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得到了有效的净化效果。多级库塘-湿地系统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因雨、旱季有所差异,旱季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优于雨季,旱季间歇性断流有利于系统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2)以喜洲镇美坝村“调蓄塘+表流湿地+沉水植物塘”结构的5级串联表面流库塘-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发现该系统出水ρ(TN)、ρ(TP)平均值分别为1.77、0.05 mg/L,出水水质已基本优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标准,且η(TN)、η(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7.75%、67.43%。低污染水在经过库塘-湿地系统中调蓄塘、一级表流及二级表流湿地之后,η(TN)、η(TP)的平均去除率依次为45.35%、50.59%,且二级表流湿地中出水ρ(TN)、ρ(TP)分别为2.36、0.06 mg/L,已达到较好的出水水质。氮、磷污染物浓度沿程削减的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指数削减模型较适宜表征ρ(TN)在库塘-湿地中的过程,而线性削减模型是库塘-湿地中ρ(TP)沿程削减的最佳拟合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可为后续库塘-湿地系统的优化设计及水质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3)将上述沿程ρ(TN)、ρ(TP)削减的最佳拟合模型用于拟合其他7个多级库塘-湿地系统,通过配对样本的t测验,对拟合值和实测值进行检验。发现多级串联库塘-湿地系统中ρ(TN)沿程浓度削减模型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对D2、D3串联库塘-湿地系统具有较好的拟合结果,对其他串联系统的拟合效果较差,因为用于模型验证的数据较少,结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可能。而ρ(TP)沿程浓度削减模型的拟合值与实测值基本R2>0.5,该模型可应用于预测大理市洱海西区多级串联库塘-湿地系统中子单元的出水ρ(TP)。

二、利用自然河流稳定塘进行污水处理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自然河流稳定塘进行污水处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黑臭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研究 ——以海门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黑臭水体的定义
    1.2 黑臭水体的成因分析
        1.2.1 水体黑臭的原理
        1.2.2 水体黑臭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2.3 水体黑臭的可操控因素
    1.3 黑臭水体的治理技术综述
        1.3.1 城市污染河流净化与修复原理
        1.3.2 物理方法及措施
        1.3.3 化学法技术及措施
        1.3.4 生物法技术及措施
        1.3.5 生态修复技术及措施
    1.4 黑臭水体的评价标准
        1.4.1 分级标准与测定方法
        1.4.2 布点与测定频率
        1.4.3 黑臭水体级别判定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黑臭水体调查分析
    2.1 河道概况
    2.2 水环境质量现状
    2.3 排水现状
    2.4 未来排水情况分析
        2.4.1 总体规划
        2.4.2 排水专项规划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臭水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3.1 水体特征与治理目标
        3.1.1 水体基本特征
        3.1.2 水体黑臭成因分析
        3.1.3 治理目标
    3.2 排水体制论证
        3.2.1 InfoWorks ICM建模分析
        3.2.2 方案比较
    3.3 合流制截污改造关键技术
        3.3.1 合流制改造方法研究
        3.3.2 泵站的选址
        3.3.3 雨水量计算
        3.3.4 污水量计算
        3.3.5 合流泵站参数的确定
    3.4 水处理设施及补水循环技术方案研究
        3.4.1 补水循环
        3.4.2 水处理
    3.5 河道清淤技术方案研究
        3.5.1 清淤方法与淤泥的利用
        3.5.2 清淤量计算
    3.6 水生态技术方案研究
        3.6.1 增设水力推进设施
        3.6.2 人工浮床水生植物技术
        3.6.3 布置方式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体长效管理机制研究
    4.1 管理机构工作内容
    4.2 管理内容
    4.3 工程运行管理
        4.3.1 管理制度
        4.3.2 河湖运行管理内容
        4.3.3 水生植物养护措施
        4.3.4 建立河长制
        4.3.5 人员编制
        4.3.6 管理装备配置
    4.4 流域信息化管控平台的建立思路
        4.4.1 系统总体性能目标
        4.4.2 系统架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梯级人工湿地系统构建及对微污染河水的净化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人工湿地及人工湿地组合系统的研究进展
        1.2.1 人工湿地生态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1.2.2 人工湿地组合系统研究进展
    1.3 课题来源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实验装置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装置构建
        2.2.1 工艺选取
        2.2.2 基质选取
        2.2.3 植物选取
        2.2.4 反应系统构建
    2.3 实验方法
        2.3.1 装置启动及运行
        2.3.2 运行参数对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
        2.3.3 湿地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
        2.3.4 梯级净化工艺的工程应用成效
    2.4 分析测定方法
        2.4.1 常规水质指标
        2.4.2 植物生长指标
        2.4.3 基质分析
        2.4.4 微生物群落分析方法
第三章 梯级人工湿地反应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3.1 湿地系统启动熟化
    3.2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2.1 处理过程中COD浓度的变化
        3.2.2 处理过程中氨氮浓度的变化
        3.2.3 处理过程中硝氮浓度的变化
        3.2.4 处理过程中总氮浓度的变化
        3.2.5 处理过程中总磷浓度的变化
    3.3 污染负荷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3.3.1 处理过程中COD浓度的变化
        3.3.2 处理过程中氨氮浓度的变化
        3.3.3 处理过程中硝氮浓度的变化
        3.3.4 处理过程中总氮浓度的变化
        3.3.5 处理过程中总磷浓度的变化
    3.4 温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3.4.1 处理过程中COD浓度的变化
        3.4.2 处理过程中氨氮浓度的变化
        3.4.3 处理过程中硝氮浓度的变化
        3.4.4 处理过程中总氮浓度的变化
        3.4.5 处理过程中总磷浓度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梯级人工湿地反应系统去除机理分析
    4.1 湿地系统植物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规律及机理
        4.1.1 植物生长状况
        4.1.2 植物叶绿素含量变化
    4.2 湿地系统基质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规律及机理
        4.2.1 基质的物质结构
        4.2.2 基质扫描电镜分析
        4.2.3 基质吸附磷形态分析
    4.3 湿地系统微生物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规律及机理
        4.3.1 样品选择与数据信息统计
        4.3.2 Alpha多样性分析
        4.3.3 Beta多样性分析
        4.3.4 微生物菌群相似性分析
        4.3.5 湿地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梯级净化工艺的工程应用成效
    5.1 梯级净化工艺工程应用
        5.1.1 工程简介
        5.1.2 工程工艺
        5.1.3 工程单元参数
    5.2 工程监测结果与讨论
        5.2.1 水质指标结果分析
        5.2.2 微生物指标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导师简介

(4)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模式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治理现状
        1.2.1 国外治理现状
        1.2.2 我国治理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案
第2章 江西省农村水环境现状分析
    2.1 江西省水污染现状分析
        2.1.1 点源污染物排放情况
        2.1.2 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情况
    2.2 江西省农村水环境现状分析
        2.2.1 江西省农村人口变化特征分析
        2.2.2 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分析
    2.3 江西省农村污水排放特征
        2.3.1 江西省农村污水水质特征
        2.3.2 江西省农村污水水量特征
第3章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模式分析
    3.1 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排放生态治理模式
        3.1.1 预处理技术
        3.1.2 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
    3.2 农村生活污水分散排放生态治理模式
        3.2.1 稳定塘技术
        3.2.2 生态沟
        3.2.3 土地渗滤系统
第4章 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研究
    4.1 前房村生活区污水生态治理工程
        4.1.1 基本情况
        4.1.2 集中排放生活污水生态治理工程
        4.1.3 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设计工程
        4.1.4 前房村生活区污水生态治理工程效果评估
    4.2 人工湿地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第5章 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治理保障措施
    5.1 强化监管责任体系
    5.2 加强技术指导
    5.3 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5.4 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
    5.5 创造有效推进机制
    5.6 优化污水治理资金渠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京津冀地区宜居乡村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研究 ——以北京大兴魏善镇半壁店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解析和界定
        2.1.1 宜居乡村
        2.1.2 乡村基础设施绿色化的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居环境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绿色基础设施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乡村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使用后评价研究国内外应用现状
        2.3.3 中外研究综述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基础设施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体系的构建流程
    3.2 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3.3 评价因子的确定
        3.3.1 相关评价因素借鉴
        3.3.2 预设评价因素集
        3.3.3 评价因子的确定
    3.4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3.4.1 检验矩阵一致性
        3.4.2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及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半壁店村基础设施的综合评价
    4.1 半壁店村概况简介
        4.1.1 基本概况
        4.1.2 半壁店村发展定位
    4.2 实地调研及结果分析
        4.2.1 调研流程设计
        4.2.2 评价指标赋值及问卷设计
        4.2.3 调研评价结果
    4.3 分项调研评价分析
        4.3.1 生产类基础设施的调研评价分析
        4.3.2 生活类基础设施的调研评价分析
        4.3.3 生态环境建设类基础设施的调研评价分析
    4.4 半壁店村基础设施评价总结和问题分析
        4.4.1 整体评价
        4.4.2 问题总结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策略及措施
    5.1 河道生态修复
        5.1.1 保留自然形式河床
        5.1.2 生态护岸
        5.1.3 生态浮岛
    5.2 道路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
        5.2.1 车行道的改造
        5.2.2 人行道透水铺装的应用
        5.2.3 游步道的植物造景
        5.2.4 生态停车场
    5.3 生态厕所
        5.3.1 农村生态厕所改造的基本要求
        5.3.2 农村生态厕所改造技术对比
    5.4 污水生态化处理技术组合
        5.4.1 针对农村污水处理的问题分析
        5.4.2 常见的污水处理技术的比较和组合
        5.4.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实例:高店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5.5 乡村雨洪调蓄技术措施
        5.5.1 乡村雨洪调蓄问题分析
        5.5.2 乡村雨洪调蓄利用技术要素
        5.5.3 乡村雨洪调蓄利用技术措施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半壁店村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实例
    6.1 项目概况
    6.2 设计原则和目标
        6.2.1 设计原则
        6.2.2 设计目标
    6.3 总体改造设计
        6.3.1 总体布局
        6.3.2 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总体方案
    6.4 专项改造设计
        6.4.1 交通设施
        6.4.2 生态厕所
        6.4.3 低碳庭院
        6.4.4 雨洪调蓄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乡村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关键词获取
    附录 B 自由访谈中村民答出的关键词总结
    附录 C 乡村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指标因素集筛选
    附录 D 乡村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排序
    附录 E 半壁店乡村基础设施满意度评价调查表
致谢

(6)基于灰黑分离式农村生活污水新型生物转盘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1.1.2 农村生活污水概况
        1.1.3 分散式污水处理进展
    1.2 灰黑分离模式概述
    1.3 生物转盘的工艺特征及研究现状
        1.3.1 生物转盘概述
        1.3.2 生物转盘降解污染物原理
        1.3.3 生物转盘运行影响因素
        1.3.4 生物转盘的应用及发展
    1.4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工艺流程
    2.2 实验装置
        2.2.1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2.2.2 缺氧反应器
        2.2.3 传统水车驱动生物转盘
        2.2.4 导流板式水车驱动生物转盘
    2.3 试验水质及测定分析方法
        2.3.1 试验水质
        2.3.2 水质指标及测定方法
        2.3.3 试验设备及分析仪器
第三章 反应器水力特性示踪实验研究及反应器启动
    3.1 反应器水力特性示踪实验
        3.1.1 反应器理论
        3.1.2 停留时间分布(RTD)原理
        3.1.3 示踪剂的选择与测定
        3.1.4 示踪实验结果
        3.1.5 示踪实验分析
    3.2 反应器的启动
        3.2.1 缺氧反应器启动挂膜
        3.2.1.1 接种污泥与进水水质
        3.2.1.2 启动方法与过程
        3.2.2 水车驱动生物转盘启动挂膜
        3.2.2.1 生物盘片优化
        3.2.2.2 接种污泥与进水水质
        3.2.2.3 启动方法与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春季水车驱动生物转盘性能研究
    4.1 HRT对传统生物转盘和新型生物转盘处理效果的影响
        4.1.1 HRT对两者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1.2 HRT对两者脱氮效果的影响
    4.2 转速对传统生物转盘和新型生物转盘处理效果的影响
        4.2.1 转速对两者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2.2 转速对两者脱氮效果的影响
    4.3 回流比(R)对AR-nwd RBC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4.3.1 R对 AR-nwd RBC系统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3.2 R对 AR-nwd RBC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
    4.4 AR-nwd RBC系统污染物分级去除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秋季水车驱动生物转盘性能研究
    5.1 HRT对传统生物转盘和新型生物转盘处理效果的影响
        5.1.1 HRT对两者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1.2 HRT对两者脱氮效果的影响
    5.2 转速对传统生物转盘和新型生物转盘处理效果的影响
        5.2.1 转速对两者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2.2 转速对两者脱氮效果的影响
    5.3 回流比(R)对AR-nwd RBC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
        5.3.1 R对 AR-nwd RBC系统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3.2 R对 AR-nwd RBC系统脱氮效果的影响
    5.4 AR-nwd RBC系统污染物分级去除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7)基于断面达标的辽河流域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我国水体中磷污染状况及污染来源
        1.2.1 污水磷的来源及存在形式
        1.2.2 地表水磷污染情况
        1.2.3 城镇污水厂尾水中磷的污染现状
    1.3 污水处理厂尾水产生及排放现状及深度处理情况
    1.4 复配使用混凝剂的研究与应用
    1.5 藻类稳定塘深度处理尾水技术
    1.6 人工强化生态滤床深度处理尾水技术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8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用水及水质标准
    2.2 分析指标和方法
    2.3 试验方法
        2.3.1 混凝剂联用尾水处理工艺
        2.3.2 人工强化生态滤床污水处理实验
        2.3.3 藻类塘污水处理实验
    2.4 试验主要设备仪器
3 复配使用混凝剂处理一级A尾水效果研究
    3.1 基于磷超标问题污水中磷组分分析
        3.1.1 城市污水厂废水处理工艺
        3.1.2 磷形态分析流程
        3.1.3 分析结果与讨论
    3.2 常规混凝剂的筛选
    3.3 混凝剂投加顺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3.4 无机、有机混凝剂复配正交试验
        3.4.1 对COD处理效果的影响
        3.4.2 对TP处理效果的影响
        3.4.3 对NH_4~+-N处理效果的影响
        3.4.4 混凝剂复配最佳反应条件
    3.5 药剂经济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人工强化生态滤床处理一级A尾水效果研究
    4.1 人工强化生态滤床启动阶段
        4.1.1 挂膜方式的选择
        4.1.2 滤料选择
        4.1.3 挂膜结果与分析
    4.2 HRT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4.2.1 HRT对 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4.2.2 HRT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4.2.3 HRT对 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
    4.3 钢渣强化吸附试验
        4.3.1 钢渣吸附平衡分析
        4.3.2 吸附等温线的绘制
    4.4 经济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藻类稳定塘处理一级A尾水效果研究
    5.1 准备阶段
        5.1.1 藻类塘中的藻类选择
        5.1.2 尾水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5.2 菌藻配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2.1 对COD去除效果影响
        5.2.2 对TP去除效果影响
        5.2.3 对NH_4~+-N去除效果影响
    5.3 HRT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5.3.1 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5.3.2 对TP去除效果的影响
        5.3.3 对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
    5.4 经济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断面达标要求污水深度处理工程设计
    6.1 断面水环境现状
    6.2 污水处理厂对断面污染的贡献
        6.2.1 水力负荷对断面的贡献率
        6.2.2 污染负荷对断面的贡献率
    6.3 断面达标技术方案
        6.3.1 第一阶段——针对目标污染物磷的深度处理工程
        6.3.2 第二阶段——污水处理厂尾人工生态滤床建设工程
    6.4 运行费用估算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处理沙河水库污染水体效能研究与中试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湖库水处理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湖库水质现状与影响因素
        1.2.2 湖库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1.2.3 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的研究进展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装置与配水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配水
    2.3 研究方法
        2.3.1 前置生态塘水力停留时间对组合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
        2.3.2 投加天然缓释碳源对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
        2.3.3 主要测试指标与数据处理方法
3 前置生态塘水力停留时间对组合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
    3.1 沙河水库现状
        3.1.1 沙河水库出库流量
        3.1.2 沙河水库水质现状解析
    3.2 前置生态塘水力停留时间对组合系统去除污染物效能影响
        3.2.1 前置生态塘水力停留时间对前置生态塘中藻类生长的影响
        3.2.2 前置生态塘水力停留时间对组合系统去除COD效能的影响
        3.2.3 前置生态塘水力停留时间对组合系统去除TP效能的影响
        3.2.4 前置生态塘水力停留时间对组合系统去除氮污染物效能的影响
    3.3 前置生态塘水力停留时间对各子单元去除污染物的贡献分析
        3.3.1 前置生态塘水力停留时间对各子单元去除COD的贡献分析
        3.3.2 前置生态塘水力停留时间对各子单元去除TP的贡献分析
        3.3.3 前置生态塘水力停留时间对各子单元去除氮污染物的贡献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投加缓释碳源强化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处理效能研究
    4.1 天然缓释碳源材料的筛选
        4.1.1 三种天然材料碳源释放规律研究
        4.1.2 三种天然材料污染物释放研究
        4.1.3 三种天然材料释放碳源可生化性研究
    4.2 投加碳源的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运行效能评价
        4.2.1 投加碳源对组合系统去除COD效能的影响
        4.2.2 投加碳源对组合系统去除TP效能的影响
        4.2.3 投加碳源对组合系统去除氮污染物效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沙河水库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中试工程方案设计
    5.1 中试工程选址
    5.2 中试工程目标
    5.3 中试工程内容与规模
    5.4 中试工艺设计
        5.4.1 蓄水池
        5.4.2 沉柴塘
        5.4.3 水平潜流湿地
        5.4.4 稳定塘
    5.5 中试工程概算
        5.5.1 中试建筑工程概算
        5.5.2 中试安装工程概算
        5.5.3 中试工程总概算
    5.6 中试工程施工方案
        5.6.1 施工条件
        5.6.2 施工期影响分析
        5.6.3 施工进度安排
    5.7 中试工程运行管理与监测
        5.7.1 生态塘的运行和管理
        5.7.2 人工湿地的运行和管理
        5.7.3 防冻和保温维护
        5.7.4 工程监测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中试示范工程设计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微污染河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人工湿地净化微污染河水的研究进展
        1.2.1 污染物质在湿地中的降解去除
        1.2.2 微污染河水净化技术研究进展
    1.3 人工湿地生态模型研究进展
        1.3.1 衰减方程
        1.3.2 一级动力学模型
        1.3.3 Monod动力学模型
        1.3.4 生态动力学模型
    1.4 课题来源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装置
    2.3 装置启动
    2.4 实验方法
        2.4.1 水力负荷对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2.4.2 污染负荷对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污染物的净化效能
        2.4.3 温度对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2.4.4 水生植物样品的采集
        2.4.5 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各个单元微生物样品的采集
    2.5 分析测定方法
        2.5.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
        2.5.2 植物光合色素测定
        2.5.3 植物抗性酶的测定
        2.5.4 微生物群落测定
3 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
    3.1 实验装置的启动
    3.2 水力负荷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3.2.1 处理过程中COD浓度的变化
        3.2.2 处理过程中TP浓度的变化
        3.2.3 处理过程中TN浓度的变化
        3.2.4 处理过程中NH_4~+-N浓度的变化
        3.2.5 处理过程中NO_3~--N浓度的变化
    3.3 污染负荷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3.3.1 处理过程中COD浓度的变化
        3.3.2 处理过程中TP浓度的变化
        3.3.3 处理过程中TN浓度的变化
        3.3.4 处理过程中NH_4~+-N浓度的变化
    3.4 温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3.4.1 处理过程中COD浓度的变化
        3.4.2 处理过程中TP浓度的变化
        3.4.3 处理过程中TN浓度的变化
        3.4.4 处理过程中NH_4~+-N浓度的变化
        3.4.5 处理过程中NO_3~--N浓度的变化
    3.5 水生植物的生长随时间的变化
        3.5.1 植物光合色素随时间的变化
        3.5.2 植物生理生化随时间的变化
    3.6 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内微生物群落分析
        3.6.1 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总体分析
        3.6.2 细菌群落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中氮素转化与去除的动力过程研究
    4.1 生态动力学模型
        4.1.1 质量平衡方程
        4.1.2 反应过程及速率方程
    4.2 模拟参数确定
        4.2.1 滞留塘模型参数的确定
        4.2.2 潜流湿地模型参数的确定
        4.2.3 稳定塘模型参数的确定
    4.3 模型预测
    4.4 氮质量平衡及权重分析
    4.5 模型效率的率定
    4.6 本章小结
5 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设计方案
    5.1 藻苲淀入淀区域水质特征分析
        5.1.1 府河水样采样点布设
        5.1.2 水样采集
        5.1.3 府河河水水质
    5.2 设计依据、原则和标准
        5.2.1 设计依据
        5.2.2 设计原则
        5.2.3 采用的主要规范及标准
    5.3 设计处理水量和出水水质
    5.4 工艺的确定
    5.5 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工程设计
        5.5.1 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平面布设图
        5.5.2 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结构设计
    5.6 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经济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多级生态库塘—湿地对低污染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低污染水概述
        1.2.1 低污染水概念
        1.2.2 低污染水特征
        1.2.3 洱海流域低污染水特征
    1.3 低污染水生态净化技术
        1.3.1 稳定塘处理技术
        1.3.2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1.3.3 缓冲带处理技术
    1.4 多级生态库塘-湿地技术
        1.4.1 生态库塘-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
        1.4.2 生态库塘-湿地技术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来源、研究的总体思路及框架
        1.5.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区概况及实验方法
    2.1 洱海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湖泊特征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资源概况
    2.2 实验区库塘-湿地基本情况
        2.2.1 库塘-湿地系统结构设计
        2.2.2 库塘-湿地系统植物配置
    2.3 采样方案
        2.3.1 定期监测库塘-湿地的选择
        2.3.2 样品采集及频次
        2.3.3 样品管理
    2.4 水质检测方法及数据分析方法
        2.4.1 检测指标
        2.4.2 水质测定方法
        2.4.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洱海西区多级库塘-湿地运行效果分析
    3.1 引言
    3.2 库塘-湿地系统进出水中氮素分布特征
        3.2.1 系统进水氮的分布特征
        3.2.2 系统出水中氮的分布特征
        3.2.3 系统对氮素的净化效果
    3.3 库塘-湿地系统进出水中磷素分布特征
        3.3.1 系统进水磷的分布特征
        3.3.2 系统出水中磷的分布特征
        3.3.3 系统对磷素的净化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串联库塘-湿地沿程对低污染水净化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工艺结构概况
        4.2.2 模型拟合与检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进、出水污染物浓度及去除率
        4.3.2 模型分析
    4.4 讨论
        4.4.1 多级串联库塘-湿地系统及其各子单元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
        4.4.2 多级串联库塘-湿地沿程各子单元营养盐浓度变化模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级串联结构生态库塘-湿地模型拟合验证
    5.1 引言
    5.2 串联库塘-湿地沿程污染物浓度削减模型拟合
        5.2.1 沿程各子单元出水ρ(TN)模型拟合
        5.2.2 沿程各子单元出水ρ(TP)模型拟合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利用自然河流稳定塘进行污水处理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态工艺与景观结合的农村水体环境综合设计 ——以尚庄村为例[D]. 秦琮力.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黑臭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研究 ——以海门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为例[D]. 王燕平. 扬州大学, 2021(08)
  • [3]梯级人工湿地系统构建及对微污染河水的净化效能研究[D]. 李梦祥. 河北大学, 2021(11)
  • [4]江西省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模式及治理研究[D]. 钱玉堃. 南昌大学, 2020(02)
  • [5]京津冀地区宜居乡村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研究 ——以北京大兴魏善镇半壁店村为例[D]. 符清宇. 天津大学, 2020(02)
  • [6]基于灰黑分离式农村生活污水新型生物转盘性能的研究[D]. 李丹. 东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断面达标的辽河流域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D]. 刘胤哲.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生态塘-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处理沙河水库污染水体效能研究与中试方案设计[D]. 马世沅.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生态塘-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微污染河水的研究[D]. 魏晶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多级生态库塘—湿地对低污染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研究[D]. 肖雨涵.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天然河流稳定池处理污水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