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糊精微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糊精,分步合成,水处理
纳米糊精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迟悦,张莹[1](2019)在《环糊精修饰的Fe_3O_4纳米微球制备及其对水中甲基橙染料的吸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纳米材料由于同时具备磁学特性和纳米材料的某些特性,在机械、电子、光学、磁学、化学和生物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环糊精(CD)分子独特的空腔结构可与多种分子发生包合作用,形成主客体超分子包合物,使其在环境科学、催化、医药工业等领域被广泛应用。采用分步合成的方法制备了环糊精修饰的磁性纳米材料(Fe_3O_4-CD),并探究其对水中甲基橙分子的吸附去除效果。(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熊迅宇,王旭,张旭,李晓迪,赵进[2](2018)在《β-环糊精修饰纳米聚合物微球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为共聚单体,采用反相微乳聚合法制备P(AM/SA)微球,再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用β-环糊精对P(AM/SA)微球进行修饰,建立了基于β-环糊精修饰纳米弹性微球的制备方法学。对产品进行红外表征,热重分析评价,结果表明,β-环糊精键合密度高,产物热稳定性好。本研究能为其他功能性纳米弹性微球的制备提供方法,对低渗-特低渗油藏原油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8年11期)
郭秀丽,许光宇,秦丹丹,白雅竹,任秋颖[3](2016)在《环糊精改性Fe_3O_4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负载多柔比星体外释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柠檬酸钠作为稳定剂,通过超声辅助水相共沉淀法合成了柠檬酸修饰的Fe_3O_4纳米粒(Fe_3O_4@CA),进一步采用真空干燥法制备了β-环糊精包覆的Fe_3O_4纳米微球(Fe_3O_4@β-CD).分别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等表征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同时,以多柔比星为模型药物,考察了Fe_3O_4@β-CD微球对多柔比星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Fe_3O_4@CA纳米粒子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流体力学直径为84nm,具有顺磁性,室温下饱和磁化强度为17.5emu·g-1,红外光谱结果表明,β-环糊精成功的包覆在Fe_3O_4@CA表面,Fe_3O_4@β-CD的平均流体力学直径为104nm,室温下饱和磁化强度为15.7emu·g-1.体外释放结果表明,Fe_3O_4@β-CD-DOX载药系统在PBS(pH=7.4)溶液中释放缓慢,12h累积释放率为45.5%.结果表明,环糊精改性的Fe_3O_4纳米微球在体外有明显的缓释效果,有望成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载体.(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范陆娜[4](2014)在《以β-环糊精为原料制备纳米碳质微球及其功能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CAIs)通常是由微生物粘附和随后形成的生物膜诱导产生的,是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寻找一种阻止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水热法将β-环糊精高温碳化形成纳米碳质微球,并以该材料作为药物载体,通过共价结合的方式将聚乙烯亚胺(PEI)和肝素依次连接到该材料上面,通过激光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傅立叶红外光谱(FI-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观察了该材料表面的官能团和形貌特征,并利用酸碱滴定的方法测定了材料表面羧基的含量,成功合成了肝素化表面的纳米碳质微球,然后通过血浆再钙化时间的测定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常见细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相比,后者是更致命的,它在临床上经感染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更大。为克服该问题,我们通过结合万古霉素进一步对肝素化材料进行修饰,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证明了万古霉素共价结合在材料的表面,同时分别在固体和液体环境下利用抗菌实验证明了万古霉素结合物的活性残留,以及成膜后的抗菌性能,并与高分子聚合物成膜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混合制备了既有抗菌活性又有抗凝血作用的双功能膜,并初步研究了其抗菌和抗凝血性能。结果我们观察到,该膜不但没有发生血小板粘附现象,而且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具有很明显的抗菌性能。因此将肝素和万古霉素共同修饰的纳米碳质微球作为血管内导管外层的涂层材料,用于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4-06-01)
刘小甜,杨明英,张海萍,邓连霞,朱良均[5](2014)在《丝素纳米颗粒/β-环糊精菱形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新型的药物缓释载体,以丝素纳米颗粒和β-环糊精为原料,以天然产物京尼平为交联剂,制备丝素纳米颗粒/β-环糊精菱形高分子微球。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红外光谱(FT-IR)分析、X射线衍射(XRD)分析、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热重(TG)分析等方法对制备的菱形高分子微球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菱形高分子微球粒径在0.5~1.0μm之间,京尼平的添加使丝素纳米颗粒与β-环糊精发生融合,对菱形高分子微球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微球中丝素蛋白主要以β-折迭构象存在,丝素蛋白与京尼平交联后形成新的共价键,其结晶性能提高,热稳定性能增强。基于丝素纳米颗粒/β-环糊精菱形高分子微球的上述良好性能,以及原料组分自身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预测其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给药载体。(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张素敏,贾治勇,孙庆元[6](2010)在《纳米糊精微球对头孢曲松钠的吸附及其释药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糊精为原料,叁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糊精纳米微球,并对头孢曲松钠的吸附载药和释药性能进行了研究。为模拟人体血液环境,选取了pH 7.4的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缓冲液为介质考查了糊精微球的吸附载药及降解性能。实验表明,纳米糊精微球对头孢曲松钠的载药率为9.44%,载药能力随着投药量的增加而增加,温度对载药能力的影响不显着,在α-淀粉酶存在的条件下,降解6 h后有23.94%的纳米糊精微球被降解。(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张素敏[7](2009)在《纳米糊精微球的制备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微球作为药物载体是目前纳米生物技术的研究热点,在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或局部给药制剂等医药学方面被广泛应用。糊精是一种应用广泛、易降解、无污染的生物制剂。以糊精为主要原料制备的糊精微球具有良好的药物保护和缓释性能。本研究针对纳米糊精微球的制备以及其吸附载药性能和降解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以糊精为原材料,选用正己烷为油相,Span60和Tween60为表面活性剂,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叁偏磷酸钠为交联剂,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得了纳米糊精微球;选择了对纳米糊精微球的制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以及正交实验,以各因素对纳米糊精微球吸附亚甲基蓝的吸附率为指标,优化了纳米糊精微球的制备工艺;利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以及红外光谱仪对纳米糊精微球进行了表征;后以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模型药物,为模拟人体血液环境,选取了pH7.4的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缓冲液为介质考查了纳米糊精微球的吸附载药及降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糊精浓度、水油比、交联剂用量、反应时间、正戊醇用量、pH值的增大,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都是逐渐减小的。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大,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逐渐增大。各因素对制备纳米糊精微球的影响顺序为:水油比>搅拌速度>糊精浓度>交联剂用量>反应时间>正戊醇用量>pH值。实验得出纳米糊精微球最优的制备条件是:糊精浓度为2%,水油比为0.35,交联剂用量为0.012g,反应时间为3h,正戊醇量为21mL,pH为9.5,搅拌速度为16000r/min。优化条件后制得的纳米糊精微球经红外光谱测试证实糊精与叁偏磷酸钠发生交联。经测定发现制得的纳米糊精微球,球形圆整,粒径较小,平均粒径为178.5nm。吸附载药实验表明:纳米糊精微球在吸附时间达到1h时已达到了吸附平衡,吸附达到平衡后,载药率也不再上升;温度对吸附载药的影响并不明显;在α-淀粉酶存在的条件下,降解6h后有23.94%的纳米糊精微球被降解。本研究制备的纳米糊精微球对药物有良好的吸附作用,在模拟人体血液环境中作为药物载体可被降解。(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09-03-01)
李倩[8](2009)在《载药纳米糊精微球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糊精微球是一种用料广泛,易降解,用途广泛的生物制剂。其作为药物的载体有很好的缓释作用,并具有提高疗效的作用。本研究对纳米糊精微球在药物缓释及其降解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以糊精为原料,叁偏磷酸钠为交联剂,Span-60与Tween-60为乳化剂,正已烷为油相,阿司匹林为包载药物,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纳米糊精微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纳米糊精微球缓释性能进行分析。探讨了工艺条件改变对纳米糊精微球载药量的影响规律。以载药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纳米糊精微球的合成条件。研究了载药纳米糊精微球在不同介质中的缓释规律,并对其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降解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交联剂的用量低于0.012g时,微球载药量低,当交联剂用量高于0.012g时,微球载药量逐渐降低;故0.012g为最佳用量;随着助表面活性剂正戊醇用量的增加,纳米糊精微球的载药量逐渐降低,选取助表面活性剂正戊醇的用量为15mL;在油相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水相体积的增加(油水体积比减小),纳米糊精微球的载药量逐渐降低,在增加到35mL以后,载药量基本不再变化,每100mL油相,水相用量在25mL为宜;随着投药量的增加,纳米糊精微球载药量明显增加,选择投药量为50mg较为适宜;纳米糊精微球载药量随着糊精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减小,糊精液质量分数为2%较为适宜。各因素对纳米糊精微球载药量的影响程度:投药量>糊精液质量分数>交联剂>正戊醇>水相量;优化后的载药纳米糊精微球的合成条件为:交联剂0.012g,正戊醇16mL,油水比100/25,投药量70mg,糊精液2%。载药纳米糊精微球在37℃C条件下,分别在PBS,PS,HCl缓冲液中,释放时间较长,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释放度也随着降解时间的增长而增加。纳米糊精微球表现出良好的载药性能,具有较好的缓释作用,是一种较好的药物载体。(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09-03-01)
李昊[9](2009)在《可溶性淀粉/β环糊精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载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β环糊精的特殊分子结构可对药物进行包合作用以改进药物的溶解性及释放速率。由于β环糊精由于分子小、价格高,所以由其制备的微球降解较快,成本高。可溶性淀粉和β环糊精复合纳米微球作为药物载体,利用β环糊精的分子特性对疏水性药物进行包合,保证了载体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和微球的性价比。本研究以可溶性淀粉和β环糊精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Span60和Tween60为表面活性剂,正戊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正己烷为油相,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纳米微球,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纳米微球的形貌进行分析。以吸附量为考察指标,探讨了合成条件对纳米微球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选择助表面活性剂用量、油相用量、可溶性淀粉和β环糊精质量比、交联剂用量4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优化了纳米复合微球合成条件。并且以扑热息痛与β环糊精的摩尔比比例、包合温度及包合时间为因素,进行正交实验优化了扑热息痛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合成条件。最后以此为基础合成了包合物微球,并以吸附载药后的淀粉微球为对照,对于包合物微球的药物释放进行研究。复合纳米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随着β环糊精和油相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可溶性淀粉和β环糊精质量比为1:3,油相用量为110mL时,微球对于亚甲基蓝的吸附率最大。复合纳米微球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随着正戊醇的用量先增大后减小,当正戊醇用量为16mL时,微球吸附率最大。复合纳米微球的吸附率随着交联剂叁偏磷酸钠用量的增大而降低,当交联剂用量为0.07g时,微球吸附率最大。各个因素对复合微球吸附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油相用量>可溶性淀粉与β环糊精比例>交联剂的用量>助表明活性剂用量。优化后的复合微球制备条件为:油相110mL,可溶性淀粉与β环糊精质量比为1:2,正戊醇用量为18mL,交联剂用量为0.07g。在包合物的制备中,包合率随着扑热息痛使用量的减少而降低,当二者摩尔比为1:1时包合率最大。包合物的包合率随着包合时间和包合温度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当包合时间和包合温度分别为50℃和5h时,包合率最大。各因素对包合反应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扑热息痛和β环糊精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优化后的包合物制备条件为扑热息痛和β环糊精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4h。相比于淀粉微球,包合物微球可以起到对扑热息痛的快速释放作用。以可溶性淀粉与β环糊精制备出的复合纳米微球工艺简单,制备出的微球平均粒径在300nm。β环糊精与扑热息痛形成包合物后可与可溶性淀粉再形成包合物微球。与淀粉微球相比,包合物微球可利用β环糊精的特殊分子结构对非水溶性药物进行较为快速的释放。(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09-03-01)
李昊,孙庆元,李倩,张素敏,张培华[10](2008)在《可溶性淀粉/β-环糊精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微球以可溶性淀粉和β-环糊精为原料,选用正己烷为油相,Span60和Tween60为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叁偏磷酸钠为交联剂,以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指标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2%的可溶性淀粉与β-环糊精溶液为水相(二者的质量比为1∶2),油相用量为110 mL,水相用量为15 mL,乳化剂Span60用量为3.3 g,Tween60用量为6.6 g,助乳化剂用量为18 mL,叁偏磷酸钠用量为0.07 g,制备得到的复合纳米微球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微球大小分布均匀,所得纳米微球产率为41%,平均粒径为329.3 nm。(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纳米糊精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为共聚单体,采用反相微乳聚合法制备P(AM/SA)微球,再用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用β-环糊精对P(AM/SA)微球进行修饰,建立了基于β-环糊精修饰纳米弹性微球的制备方法学。对产品进行红外表征,热重分析评价,结果表明,β-环糊精键合密度高,产物热稳定性好。本研究能为其他功能性纳米弹性微球的制备提供方法,对低渗-特低渗油藏原油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糊精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1].迟悦,张莹.环糊精修饰的Fe_3O_4纳米微球制备及其对水中甲基橙染料的吸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9
[2].熊迅宇,王旭,张旭,李晓迪,赵进.β-环糊精修饰纳米聚合物微球的制备[J].广州化工.2018
[3].郭秀丽,许光宇,秦丹丹,白雅竹,任秋颖.环糊精改性Fe_3O_4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负载多柔比星体外释放的研究[J].化学研究.2016
[4].范陆娜.以β-环糊精为原料制备纳米碳质微球及其功能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4
[5].刘小甜,杨明英,张海萍,邓连霞,朱良均.丝素纳米颗粒/β-环糊精菱形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结构与性能表征[J].蚕业科学.2014
[6].张素敏,贾治勇,孙庆元.纳米糊精微球对头孢曲松钠的吸附及其释药性能[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0
[7].张素敏.纳米糊精微球的制备及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09
[8].李倩.载药纳米糊精微球的制备及其载药性能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09
[9].李昊.可溶性淀粉/β环糊精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载药性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09
[10].李昊,孙庆元,李倩,张素敏,张培华.可溶性淀粉/β-环糊精复合纳米微球的制备[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