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感知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社交回避及苦恼,拒绝敏感性
感知敏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金春敏[1](2019)在《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拒绝敏感性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逆境感知(Perceived Chronic Social Adversity)是指个体对社会排斥和疏离、过度控制和社会竞争失败等负性的社会事件的感知,而这些负性的社会事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对社会逆境感知高的个体来说,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将面临更大的心理困境。长期暴露在此类社会性压力的个体,可能会发展出不良的应对方式,产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当遭遇长期的、未能解决的压力会引起个体的抑郁与焦虑的反应,对情境中的模糊信息做消极的解释,并对威胁性的信息过度关注。以哈尔滨市3所高校785名大学生为被试(男生386人;女生399人),采用社会逆境感知量表(PCSAS)、拒绝敏感性量表(TERS)、孤独感量表(UCLA)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旨在探讨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在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的差异,以及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和拒绝敏感性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表明:(1)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社交回避及苦恼和孤独感均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2)社交回避及苦恼和拒绝敏感性在生源地上存在差异。(3)社会逆境感知、社交回避及苦恼、拒绝敏感性和孤独感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4)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具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拒绝敏感性在社会逆境感知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间起中介作用;孤独感在社会逆境感知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间起中介作用。拒绝敏感性和孤独感在社会逆境感知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间呈链式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杜晓鹏,蒋奖,辛志勇[2](2018)在《自知镇痛:自我概念清晰性对疼痛感知的影响——疼痛敏感性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疼痛是个体"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它不仅是一种症状,更是一种疾病。慢性疼痛具有高发病率,难以治愈的特性。部分原因在于疼痛感知并非单纯的生理问题,还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观性强。以往研究较少关注自我概念相关因素对疼痛感知的作用。本研究假设自我概念清晰性,即个体对其自我概念认识的内容明确性、内部一致性和跨时间稳定性,能够显着负向预测个体的疼痛感知,并以疼痛敏感性为中介。研究一首先通过两项大数据研究(研究1a、1b)和一项横断数据研究(研究1c)发现,无论在美国(研究1a)还是在中国(研究1b),自知程度更高的个体更少地感知到生理疼痛。在研究二的两项研究中,这一结果在控制了个体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经济不确定性感知等变量后,依然得到了验证。并且,研究二结果显示,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够镇痛的机制,不在于其能提高个体对疼痛的容忍程度(研究2a),而在于其降低了个体对疼痛刺激的敏感程度(研究2b)。概而言之,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够降低个体对疼痛刺激的敏感程度,进而缓解其疼痛知觉。理论层面,本研究有助于解释自我概念的进化意义、促进不同领域的学科融合;同时,在实践层面,本研究也将为完善和发展疼痛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金春敏,陆桂芝[3](2018)在《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拒绝敏感性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逆境是一种"慢性的"社会负性事件,社会逆境感知(Perceived Chronic Social Adversity)是指个体对社会排斥和疏离、过度控制和社会竞争失败等负性的社会事件的感知。长期暴露在此类社会性压力的个体,可能会发展出不良的应对方式,产生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当遭遇长期的、未能解决的压力会引起个体的抑郁与焦虑的反应,对情境中的模糊信息做消极的解释,并对威胁性的信息过度关注(McEwen,2001; Charles et al., 2013)。以哈尔滨市3所高校643名大学生为被试(男生212人;女生431人),采用社会逆境感知量表(PCSAS)、拒绝敏感性量表(TERS)、孤独感量表(UCLA)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旨在探讨大学生社会逆境感知在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的差异,以及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和拒绝敏感性和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逆境感知在年级上存在差异,大一的社会逆境感知得分显着高于大二、大叁、大四。而在其他人口学变量差异不显着;(2)社会逆境感知与拒绝敏感性、孤独感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均呈显着正相关;拒绝敏感性与孤独感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呈显着正相关;孤独感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呈显着正相关(3)拒绝敏感性在社会逆境感知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间起中介作用;孤独感在社会逆境感知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间起中介作用。(4)拒绝敏感性和孤独感在社会逆境感知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间呈链式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刘焱序[4](2016)在《1960-2014年北京户外感知温度变化特征及其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本文分析了北京1960-2014年户外感知温度变化特征,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驱动UTCI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北京年均人体感知温度为9.2℃,人体整体感觉为舒适,并表现出显着的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0.52℃/10a;2在年际变化上,全年UTCI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1960-1970年持续下降期,1971-1990年持续上升期,1991-2014年平稳波动期;3在季节变化上,春季和秋季人体感觉为舒适,夏季为中度热胁迫,冬季为中度冷胁迫,且以春冬增幅最为显着;4在等级变化上,极端冷胁迫日数在减少,中度冷胁迫和热胁迫日数在增加,人体感觉整体趋于热不舒适;5在影响因素上,北京UTCI变化对气温最为敏感,其次是风速,但是不同季节中气候因子组合存在差异,不同气候因子在不同季节贡献量亦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王志恒,胡卓玮,赵文吉,国巧真,万诗敏[5](2015)在《基于多层感知器模型的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研究——以四川低山丘陵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省低山丘陵区为研究区,基于滑坡编目数据,在深入分析研究区滑坡孕灾环境的基础上,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岩土类型和断裂构造等八类孕灾环境因子。通过融合确定性系数和多层感知器,提出CF-MLP模型,并对研究区滑坡的敏感性进行评价,计算得到的滑坡敏感性指数在ROC曲线中的线下面积为0.84,说明该模型预测结果对滑坡具有较好的识别作用;基于模型预测结果对研究区进行敏感性区划,共分为高敏感性、中敏感性和低敏感性叁个区域,与历史滑坡的分布现状相一致。实践证明,CF-MLP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滑坡孕灾环境因子数据的合理量化问题,提高了多层感知器网络的收敛效果,有利于建立更为准确的滑坡敏感性分析模型。(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杨静,徐彦,姜赢[6](2015)在《多层感知机权值扰动敏感性计算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层感知机(MLP)对权值扰动的敏感性反映当网络权值发生变化时网络输出的变化规律,是研究MLP学习机制的一种重要衡量工具。系统讨论MLP对权值扰动的敏感性计算方法,提出一种层层递进的敏感性近似算法。利用数值积分从第一层神经元开始计算,后一层神经元的计算利用前一层的结果,最终给出所有层神经元以及整个网络的敏感性计算表达式。该敏感性计算算法只要求网络的各维输入相互独立,而对其具体的分布无任何限制,同时还具有计算复杂度低、通用性强等优点,模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5年09期)
曾晓勤,何嘉晟[7](2013)在《单隐层感知机神经网络对权扰动的敏感性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MLP神经网络对权扰动的敏感性计算算法更符合实际需求,提出一个不依赖隐层向量相互独立假设的敏感性计算算法。该算法通过自底向上依次计算单个神经元和单个层的敏感性来获得整个网络的敏感性,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给出敏感性的数学表达式。以UCI数据集为基础,验证该算法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该算法得到的敏感性理论值能较好地逼近敏感性的模拟值。(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李西良,侯向阳,丁勇,运向军,尹燕亭[8](2012)在《北方草原牧民对极端干旱感知的季节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适应过程,基于"感知-适应"框架,利用人群感知与干旱时间序列之间关系,即Pa-PI相关的研究方法,以内蒙古典型地区为例,研究了北方草原牧民对极端干旱感知的季节敏感性。结果表明:牧民对极端干旱发生年份的感知强度随时间序列非均匀递增,且对干旱强度具正向的依赖性;牧民感知以夏旱敏感为主,其敏感度大于春、秋、冬、跨季节及全年干旱;而同一地区的敏感季在不同年代段具不稳定性,随时间变动;在年代之间,时间越近牧民对极端干旱的识别越敏感。比较年、季、月等尺度干旱发生对牧民感知结果的解释能力,发现月尺度比季及以上尺度的解释力下降,表明牧民对极端干旱的感知主要是根据季及以上时间尺度的判断。(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李伟强[9](2011)在《学生道德敏感性对其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敏感性是个体对情境的道德含意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对情境的道德内容的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意识,即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道德问题"。道德敏感性被看作是道德行为的起始端点,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逻辑上的心理初始成分。学校道德氛围是指调控学校及班级里社会关系、影响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的规范与价值观系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道德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作为重要的个体变量,对其学校道德氛围感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即高道德敏感性学生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水平高。其影响机制为:不同道德敏感性水平的学生,其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有差异,即高道德敏感性学生更倾向于注意情境中的道德意义,也更倾向于用从道德意义上解释情境。(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陈文凤,王争艳,郝雪岑[10](2009)在《母亲行为敏感性、感知敏感性、将心比心与依恋的关系研究:有调节的中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母亲行为敏感性与依恋的关系问题是儿童依恋中的核心问题。感知敏感性和将心比心的研究大大丰富了传统敏感性的内涵,对于他们之间关系的探讨有助于依恋理论的发展和给儿童依恋干预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对30对母——婴对的研究,借助母亲行为Q分类,将心比心编码表,依恋的Q分类等工具对家庭观察中的母亲行为敏感性、将心(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05)
感知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疼痛是个体"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它不仅是一种症状,更是一种疾病。慢性疼痛具有高发病率,难以治愈的特性。部分原因在于疼痛感知并非单纯的生理问题,还受到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观性强。以往研究较少关注自我概念相关因素对疼痛感知的作用。本研究假设自我概念清晰性,即个体对其自我概念认识的内容明确性、内部一致性和跨时间稳定性,能够显着负向预测个体的疼痛感知,并以疼痛敏感性为中介。研究一首先通过两项大数据研究(研究1a、1b)和一项横断数据研究(研究1c)发现,无论在美国(研究1a)还是在中国(研究1b),自知程度更高的个体更少地感知到生理疼痛。在研究二的两项研究中,这一结果在控制了个体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和经济不确定性感知等变量后,依然得到了验证。并且,研究二结果显示,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够镇痛的机制,不在于其能提高个体对疼痛的容忍程度(研究2a),而在于其降低了个体对疼痛刺激的敏感程度(研究2b)。概而言之,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够降低个体对疼痛刺激的敏感程度,进而缓解其疼痛知觉。理论层面,本研究有助于解释自我概念的进化意义、促进不同领域的学科融合;同时,在实践层面,本研究也将为完善和发展疼痛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知敏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1].金春敏.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拒绝敏感性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杜晓鹏,蒋奖,辛志勇.自知镇痛:自我概念清晰性对疼痛感知的影响——疼痛敏感性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金春敏,陆桂芝.社会逆境感知对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拒绝敏感性与孤独感的链式中介作用[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李双双,杨赛霓,刘宪锋,刘焱序.1960-2014年北京户外感知温度变化特征及其敏感性分析[J].资源科学.2016
[5].王志恒,胡卓玮,赵文吉,国巧真,万诗敏.基于多层感知器模型的区域滑坡敏感性评价研究——以四川低山丘陵区为例[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5
[6].杨静,徐彦,姜赢.多层感知机权值扰动敏感性计算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2015
[7].曾晓勤,何嘉晟.单隐层感知机神经网络对权扰动的敏感性计算[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李西良,侯向阳,丁勇,运向军,尹燕亭.北方草原牧民对极端干旱感知的季节敏感性研究[J].农学学报.2012
[9].李伟强.学生道德敏感性对其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影响[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10].陈文凤,王争艳,郝雪岑.母亲行为敏感性、感知敏感性、将心比心与依恋的关系研究:有调节的中介[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