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集群形态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集群形态理论,步行商业街区,群形态,组合形式
集群形态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沛[1](2019)在《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步行商业街(区)是集聚了多种商业业态的城市功能片区,既承担着社会生活中的商业服务功能,也是重要的公共空间类型,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环境、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步行商业街区及其设计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一直以来,有学者依据不同理论与切入点针对城市步行商业街区设计展开了相关研究。本文拟引入集群形态理论,从较新颖的视角探讨步行商业街区的设计问题。集群形态理论是日本建筑师桢文彦提出的一种建筑观点。其理论的空间原型来自于对于“聚落”的研究,其核心内容是在融合地域性特点基础上,将“多组”建筑赋予一定的联系性,使其具有相同的群形态。这种既强调分散又注重联系的建筑思想,与街区式步行商业街的设计问题有很好的契合,借助于集群形态这一具有生长性的理论支持,可以从新的视角探讨步行商业街区的空间布局与功能组织,思考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的新思路。本文首先深入解读、剖析了集群形态理论,总结归纳该理论的叁种范式以及集群形态的构成要点,比较分析传统理念下的商业步行街区设计思路,提取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而探讨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策略,分别从空间形态、空间连接、叁维空间等方面提出应对方法;其次,以此为基础,选择成都太古里、北京蓝色港湾这两个典型步行商业街区案例进行调研与分析,从集群形态理论视角总结其设计特点,发现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最后,以青果巷步行商业街区为例,运用集群形态理论及设计手法进行实践探讨,并为国内步行商业街区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9-05-21)
张帆,张伶伶,张蔷蔷[2](2017)在《集群形态理论下的城市结构生长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梳理集群形态理论的源流,挖掘当代城市结构生长的若干模式。从槙文彦建构起集群理论的基本框架开始,发展出"渐次生长模式""场域引导模式""性能复合模式""算法生成模式"等拓展化的城市结构操作策略,从而引导建筑师探索更加关联化、开放化和弹性化的城市组构方式,以自下而上的姿态回应自然的融入、社会的需求和区域的制约。(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田晨[3](2016)在《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特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建设城市特色街区、激活城市区域内活力,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潮流趋势。本文将特色街区更新设计中具有历史文化意义以及城市发展中的特殊区域作为主要的更新设计对象,引入集群形态理论的概念和设计手段,探究当代建筑与城市形态的互动关系,深度挖掘特色街区的内在涵义、空间重塑、形态更新等相关表达,为特色街区更新设计提供一个动态发展的全新视角及设计方法。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基础研究部分,通过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论文的主要框架进行介绍,引出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特色街区更新设计新手法、新角度。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特色街区的概念、产生原因、类型划分、特征以及更新设计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相关理论,找出特色街区更新设计与集群形态理论的契合点:即愈加丰富的空间形态组合、愈加立体的空间形态样式、愈加动态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与整个城市公共系统结合愈加紧密的街区公共空间,甚至是带有模糊性的街区边界。第叁章分析了桢文彦集群形态的相关理论基础概念及其核心特征,并着重解析了集群形态理论建筑空间构成的特征,即:分散与事件、无中心与无轴线、空间的灰与模糊、开放与自由以及多与“oku”,为集群形态理论在特色街区更新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代官山街区设计案例的深入剖析与研究,归纳并提炼出集群形态理论对于现代城市设计与空间规划的批判与创新。第四章对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特色街区更新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从思维方式、生成手法、表现形象叁个方面入手,同时列举了国内外成熟街区案例为佐证,全面论述集群形态理论的特色街区所营造出的建筑与城市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第五章从叁个不同类型的特色街区更新设计案例入手,运用集群形态的理论视角对特色街区更新设计进行了解析,结合当下城市发展脉络和趋势,总结了集群形态理论的特色街区对城市发展的意义。最后,以笔者参与的徐州“老街坊”特色街区更新设计项目为例,对集群形态理论设计方法在特色街区更新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尝试,并解析其空间形态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尤艺[4](2016)在《槇文彦集群形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槇文彦作为一名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的日本建筑师,在1960年代提出了集群形态理论。数十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棋文彦通过建筑实践不断的审视与检验着集群形态理论,理论也相应得到调整与发展。本文是在当代背景下对集群形态理论的再解读,探讨理论如何指导实践,以及实践中的理论发展。本文通过社会背景梳理、文献研究以及对槇文彦的建筑作品的实地调研与分析,对集群形态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解析集群形态理论的内容,然后通过分析与归纳将集群形态理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理论形成阶段、早期实践阶段、发展成熟阶段和发展融合阶段。每一个阶段从社会背景、建筑发展、槇文彦的个人经历、理论研究和作品分析几个部分总结出这一阶段理论的发展和调整。将四个阶段的分析结果串联,从而理清集群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纵观集群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可得出理论的延续与调整方向,并解析出棋文彦的设计手法变化背后的理论逻辑,为以后槇文彦的理论与作品研究提供依据和解释体系,并为目前涉及集群形态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31)
田晨,韩大庆[5](2015)在《集群形态理论中的共生思想在特色街区更新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徐州老街坊街区更新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集群形态"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和建筑的发展演变出许多新的诠释。文章试图运用集群形态理论中的"共生"思想来解决特色街区更新设计中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认为现代城市结构中极其敏感却薄弱的"中间领域"正是特色街区作为活跃"城市元素"所具有的特性,同时,共生的集群模式将颠覆以往静态的、线性的建筑群体结构,为特色街区提供一种没有强制的整体架构却具有继续发展趋势的共生集群模式,从而更好地推动特色街区内部与外部的相互渗透以及不同形式的"共生",以此为国内特色街区的更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江苏建筑》期刊2015年05期)
罗冲[6](2008)在《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当代西方建筑综合体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综合体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城市中的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可以把它看作对城市中心区建设进行深度思考和改造的产物。“集群形态理论”则是建筑界于建筑形式上反思现代主义建筑和从构成理念上概括建筑和城市形态特征的最具代表意义的成果之一。运用集群形态理论的思维方法和设计思路,研究当代西方建筑综合体的形态特征,探究当今城市建筑与城市形态的互动关系,是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文首先分析了集群形态理论中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简要说明了建筑综合体的理论背景,并结合城市设计理论提出建筑综合体体现的集群形态特征,文中将这种特征归结为集群形态的本质、机制和表现。在探求集群形态理论处理建筑与城市关系的同时,具体分析了当代西方建筑综合体的一些较典型案例,指出各自的设计理念,为接下来的研究作好铺垫。在分析集群形态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建筑综合体的设计操作手法,主要从对空间的平滑化处理、形态的秩序化生成和群体关系的主体化演绎等叁个方面展开,论述如何在建筑设计层面真正落实集群形态理论的思维方法,营造建筑与城市的共生的良好关系。最后结合当代西方建筑综合体的发展脉络和现状,总结集群形态思维方式下建筑综合体的形态表达。即集群形态下建筑综合体的形式美、构成美和思维美,内容包括形式组合的群体美学,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结构的连续和统一,反映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联系城市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合理地协调与周边建筑的关系。体现了建筑综合体集群形态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12-01)
赵卓[7](2006)在《桢文彦集群形态理论中的城市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集合形态作为一种新的城市思维,旨在探索人性尺度之下建筑群体间的都市状态,关注公共空间整体公共性的建立。本文以桢文彦的城市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为线索,介绍了以集合形态理论为基础的城市思想。(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06年07期)
集群形态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梳理集群形态理论的源流,挖掘当代城市结构生长的若干模式。从槙文彦建构起集群理论的基本框架开始,发展出"渐次生长模式""场域引导模式""性能复合模式""算法生成模式"等拓展化的城市结构操作策略,从而引导建筑师探索更加关联化、开放化和弹性化的城市组构方式,以自下而上的姿态回应自然的融入、社会的需求和区域的制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群形态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沛.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区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9
[2].张帆,张伶伶,张蔷蔷.集群形态理论下的城市结构生长模式[J].建筑学报.2017
[3].田晨.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特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4].尤艺.槇文彦集群形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2016
[5].田晨,韩大庆.集群形态理论中的共生思想在特色街区更新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以徐州老街坊街区更新设计为例[J].江苏建筑.2015
[6].罗冲.基于集群形态理论的当代西方建筑综合体形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7].赵卓.桢文彦集群形态理论中的城市思考[J].城市建筑.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