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突变模型论文-裴甲坤,王飞跃,郭换换,杨宸宇,裴重伟

事故突变模型论文-裴甲坤,王飞跃,郭换换,杨宸宇,裴重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事故突变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化工事故,固有危险源,不安全因素,事故致因机制

事故突变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裴甲坤,王飞跃,郭换换,杨宸宇,裴重伟[1](2019)在《基于改进尖点突变模型的化工事故致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反映化工事故发生过程中事故致因因素的连续变化引起的系统安全状态的突然变化,分别将生产系统中的固有危险源及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作为导致化工事故发生的内因及外因,分析化工事故的致因机制;改进传统的事故致因尖点突变模型,将系统安全性作为状态变量,固有危险源和不安全因素的危险性作为控制变量,综合考虑人-机-管-环-料-能对于系统安全性的影响;利用改进后的事故致因尖点突变模型研究化工事故致因过程和事故致因条件,并通过相关事故案例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化工事故是由固有危险源和不安全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当二者危险性达到一定程度后,系统状态由安全状态突变为事故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岩岩,宋越[2](2016)在《基于灰色突变模型的矿井事故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地预测煤矿监控动态信息指标变化趋势,基于灰色理论和突变理论建立了灰色-突变预测模型。其预测预警原理是根据煤矿井下监控和记录的动态指标数据,利用模型经过数据预处理方法得到判定式,以此判定监控指标是否发生突变,根据突变点进行原因和隐患排查,将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同时按照发生突变的指标个数进行多级预警,建立有效的煤矿事故预警机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6年02期)

龙琼,胡列格,张谨帆,周昭明[3](2015)在《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模型的交通事故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准确、及时地对交通事故进行自动检测,提出一种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交通事故离群挖掘算法。首先,考虑到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描述交通流变化规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基于尖点突变理论建立城市道路交通流表征模型,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交通拥挤条件下符合交通实际工况的速度、流量之间的数值关系,为交通事故离群挖掘奠定模型基础。然后,根据聚类原理,设计基于城市道路交通流表征模型的离群事件挖掘算法,从而检测获得表征交通事故的离群点,完成交通事故检测。最后,仿真算例验证所提出的交通事故检测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有效区分常规拥堵与交通事故。(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陈蜀喆,黄立文[4](2014)在《航运事故致因机理突变模型的构造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突变理论对航运事故发生机理进行定量研究。由于该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控制变量的提取和量化、突变模型和固有特征量的构造以及最终分析等一系列复杂过程,因此基于现有学者在突变模型应用于航运事故发生机理方面的研究,对突变模型的构造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设计从控制变量提取量化、突变模型构造及拓扑到最终机理分析的整套框架。在取得足够的事故样本后,可利用该框架进一步明确航运事故机理,最终实现事故风险预控。(本文来源于《中国航海》期刊2014年03期)

何沙,吉安民,杨喆,孟米[5](2011)在《安全流变—突变模型在井喷事故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井喷事故从量变到质变整个过程的特征,首次运用安全流变—突变理论,分析了油气井从溢流到发生井喷整个过程的规律,描述了井喷事故中安全流变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安全流变—突变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井喷事故流变—突变过程进行了分析。最终将井喷事故划分为3大阶段:损伤减速增加阶段、损伤等速增加阶段和损伤加速增加阶段,具体归纳为6个小的阶段:溢流潜伏阶段、溢流阶段、井涌阶段、井喷阶段、后效阶段和过渡阶段,从而揭示了井喷事故发生的实质。研究结果表明:控制井喷事故发生的关键就是要将其控制在流变阶段(井喷阶段之前),最多不能超过突变的警戒点(井涌与井喷的交界点)。因此,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并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应使安全流变阶段尽量延长,以防止其向突变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1年04期)

刘治兵[6](2009)在《民爆安全事故致因突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统计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民爆物品安全事故,重点分析了工业雷管和乳化炸药生产安全事故致因,根据统计结果,结合事故案例,实证了事故因果连锁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引入突变理论,尝试构建了以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为控制参数、系统安全状态为状态参数的民爆安全事故致因尖点突变模型。模型研究与事故统计结果相一致。(本文来源于《煤矿爆破》期刊2009年03期)

李润求,施式亮,彭新[7](2008)在《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化的突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从微观上看,是在瓦斯积聚、引火源和氧气浓度3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从宏观上看,是在生产活动中存在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了微观3条件的同时具备。笔者介绍了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轨迹交叉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瓦斯爆炸事故演化的非线性特征;建立了事故演化的尖点突变模型。并指出:事故演化是一个流变-突变过程,其突变的程度反映了事故的严重度;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物的因素决定事故的严重度;安全生产必须建立本质安全型矿井,避免人和物的运动轨迹越过分歧点集。(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沈斐敏[8](2006)在《交通事故致因分析的突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非线性科学领域的突变论分析交通事故致因,构建了交通事故致因的突变模型,给出了交通事故突变模型的势函数形式,分析了系统在稳定区和非稳定区域状态变化的定量关系,并解释了交通事故发生前后系统控制参数的连续变化引起系统状态的突然变化以及不同的控制参数对事故危害结果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要想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就必须控制人为因素和物的因素之组合落在稳定区域内,防止系统的状态越过潜在突变区;防止事故发生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人和物的运动轨迹在临界点外。(本文来源于《福建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董华,杨卫波[9](2003)在《事故和灾害预测中的突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事故与灾害的特征、发展过程的形式及产生的主要原因,指出事故和灾害预测中的难点,依据突变论的思想提出了预测事故和灾害的最佳模型——突变模型,并建立了安全决策尖点突变模型、事故与灾害原因分析尖点突变模型和事故与灾害预测分析尖点突变模型,以1998年的洪水灾害为实例,阐述了模型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期刊2003年03期)

钱新明,陈宝智[10](1995)在《事故致因的突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众多论述伤亡事故致因的理论中,都没有解释为何系统元素的连续变化引起系统状态的突变(事故),以及人、物因素在这种突变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引入突变理论这一数学工具,指出系统内某些元素的连续变化导致系统状态的突然改变,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建立事故致因突变模型,提出了提高系统安全性的原则。(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事故突变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有效地预测煤矿监控动态信息指标变化趋势,基于灰色理论和突变理论建立了灰色-突变预测模型。其预测预警原理是根据煤矿井下监控和记录的动态指标数据,利用模型经过数据预处理方法得到判定式,以此判定监控指标是否发生突变,根据突变点进行原因和隐患排查,将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同时按照发生突变的指标个数进行多级预警,建立有效的煤矿事故预警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事故突变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裴甲坤,王飞跃,郭换换,杨宸宇,裴重伟.基于改进尖点突变模型的化工事故致因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9

[2].刘岩岩,宋越.基于灰色突变模型的矿井事故预测方法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

[3].龙琼,胡列格,张谨帆,周昭明.基于尖点突变理论模型的交通事故检测[J].土木工程学报.2015

[4].陈蜀喆,黄立文.航运事故致因机理突变模型的构造与应用[J].中国航海.2014

[5].何沙,吉安民,杨喆,孟米.安全流变—突变模型在井喷事故中的应用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1

[6].刘治兵.民爆安全事故致因突变模型[J].煤矿爆破.2009

[7].李润求,施式亮,彭新.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化的突变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

[8].沈斐敏.交通事故致因分析的突变模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

[9].董华,杨卫波.事故和灾害预测中的突变模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

[10].钱新明,陈宝智.事故致因的突变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5

标签:;  ;  ;  ;  

事故突变模型论文-裴甲坤,王飞跃,郭换换,杨宸宇,裴重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