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轧织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铝合金,晶界面,热轧织构,电子背散射衍射
热轧织构论文文献综述
原效坤,崔丽[1](2019)在《5083铝合金中的晶界面热轧织构(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测定了一种5083铝合金中的热轧织构。结果表明:在结构中的不同位置,织构组分呈现非均匀发展的特点,特别地,晶界面亦呈现取向织构。在样品的中心位置,晶界面趋向于{111}取向,且其数量高出随机晶界50%;同时,在样品的边缘位置,晶界面趋向于{110}与{112}取向,且其数量高出随机晶界28%。小角和大角晶界中均呈现这种晶界面的各向异性分布。(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沈鑫珺,唐帅,杨小龙,王国栋[2](2016)在《热模拟平面应变条件下的热轧织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微合金钢为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和EBSD,研究热模拟平面应变实验条件下再结晶奥氏体和变形奥氏体的织构演变.研究发现,在热模拟平面应变实验的压缩过程中,试样的两个自由端限制了变形区金属的宽向流动,达到了很好的平面应变状态.对于再结晶奥氏体相变工艺,由于相变前奥氏体发生再结晶,无畸变保留,奥氏体分解为仿晶界铁素体、贝氏体和少量的珠光体,织构为{100}<011>α;对于变形奥氏体相变工艺,未再结晶区的变形促进了铁素体相变,使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织构为{332}<113>α和{113}<110>α.此两种工艺条件下的织构,皆为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奥氏体相变织构,即热模拟平面应变实验可以达到很好的平面应变状态,可用于研究热轧过程的织构演变.(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8期)
穆海玲,李清燕,裴新华,赵骧[3](2012)在《IF钢铁素体区轧制对热轧织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叁维取向分布函数(ODF)研究了热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IF钢板热轧织构的影响。发现热轧IF钢板表层、1/4层、1/2层的主织构均为{001}<110>织构且铁素体区轧制该织构强度明显高于奥氏体区轧制。热轧IF钢板{001}<110>织构的平均取向密度均呈现随着精轧入口温度和精轧出口温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的趋势;热轧IF钢板{001}<110>织构的平均取向密度随卷取温度的升高而明显提高。最后,分析和讨论了热轧温度和卷取温度对IF钢板热轧织构的影响规律及其形成机理。(本文来源于《梅山科技》期刊2012年03期)
刘沿东,杨一俏,毕洪运,左良[4](2011)在《热轧温度对436不锈钢热轧织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BSD技术研究了不同热轧温度下436不锈钢热轧织构的变化规律和显微组织特征。试验中选取不同的热轧初轧和终轧温度:分别在1 080和1 050℃开轧,850和800℃终轧。结果表明:较低温下开轧、终轧晶粒内部的缺陷较多,表现为较大的累积取向差,而较高温度下开轧、终轧其累积取向差明显低于低温热变形下的样品;在较高温条件下变形会形成很强(001)[110]织构组分,较低温度下变形在其亚表层和中心层出现了与冷轧织构组分相似的(001)[110]、(112)[110]和一定量的γ织构组分。(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裴英豪,刘锐,陈其安,唐广波,彭云[5](2011)在《铜含量对TSCR工艺生产取向硅钢热轧织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取向硅钢热轧板中织构梯度对发展完善的二次再结晶十分关键,通过添加铜可以显着降低取向硅钢板坯加热温度,从而影响热轧板织构分布。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实验室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TSCR)工艺的3种不同铜含量的取向硅钢热轧板织构。结果表明:不同铜含量热轧板表面到厚度1/4处均为弱的热轧织构,热轧板心部主要为{100}面织构;铜含量约在0.4%时,热轧板次表层的{110}<001>织构比例最高,而热轧板心部的{100}<110>织构比例最低;铜含量对热轧织构中{114}<110>和{001}<100>织构发展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陈文[6](2010)在《管线钢的热轧织构与钢板各向异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石油、天然气输送工具的管线,工作环境一般比较恶劣,所以对其性能有很多特殊的要求。在很多情况下,不但要求横向强度,对于纵向强度、其他方向的强度的均匀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通过对X80管线钢拉伸强度、冲击韧性等结果的分析,总结出管线钢拉伸强度、冲击韧性等性能的各向异性规律,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轧制工艺改进来降低管线钢拉伸强度的各向异性。对工业生产的一种高铌X80管线钢的力学性能测试发现: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是横向最高,纵向较低,与轧向夹角成近30°方向最低;延伸率、断面收缩率则是呈现相反的规律。从化学成分上没有发现异常,微观组织均为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且并没表现出沿某一特定方向分布的倾向。组织因素导致各向异性的可能排除,分析可能是织构引起的。利用Taylor模型分析了热轧X80钢板出现的几种主要织构与材料拉伸强度各向异性的关系,发现{112}<110>织构是引起钢板拉伸强度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112}<110>织构组分,降低钢板的各向异性,设定了不同的热轧工艺,得出几种主要织构组分的变化趋势。通过对织构的演化规律的分析,发现在保持良好组织性能的基础上,适当升高未再结晶区开轧温度、提高未再结晶区终轧温度、在工业生产要求的比较高未再结晶区压下量(一般在50%以上)的基础上,适当减小些压下量(5%左右),提高冷速,可以减少热轧产生的{112}<110>织构,从而有利于降低钢板拉伸强度的各向异性。通过不同温度、不同方向取样的冲击实验分析得出,X80管线钢钢板的冲击韧性具有各向异性:相同温度下,纵向的冲击功较高,随着与轧向夹角的增加,冲击功有减小的趋势。冲击韧性的这种各向异性随着断裂方式的不同(室温下发生的是韧性断裂,-60℃发生的韧性-脆性混合型断裂,-100℃发生的脆性断裂)而变化:韧性断裂时冲击韧性的各向异性比较明显,脆性断裂时冲击韧性的各向异性很弱。通过分析得出,冲击韧性的这种各向异性在进行-60℃以上冲击实验时与{110}面织构的体积量有密切关系。在较高温度下冲击功的各向异性规律与{110}面织构的变化规律一致。(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0-04-01)
李莉[7](2009)在《双辊薄带连铸取向硅钢热轧织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薄带连铸是当代钢铁工业发展中一项重大的高新技术,是近终形连铸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近年来,针对传统电工钢生产工艺流程长、成本高等问题,双辊薄带连铸(Twin roll casting,简称TRC)短流程生产硅钢特别是取向硅钢的研究得到世界钢铁界广泛关注。本文以双辊薄带连铸取向硅钢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工艺参数的热轧实验,分析了热轧变形过程的微观组织和晶粒取向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传统工艺取向硅钢热轧组织的异同。(1) TRC取向硅钢的铸态组织与织构特征的研究表明:铸态组织为表层附近细小等轴晶与内部长径比较小的柱状晶。铸态织构沿厚度方向呈梯度分布,表层附近区域主要为较弱的{001}和{110)织构,表层和中心层之间的过渡层主要为{100)和{110}织构及较弱的α、γ织构,中心层为近{001}织构。(2) TRC取向硅钢不同温度单道次热轧板的组织分布特征为:心部都为粗大的饼型动态回复晶粒,随热轧温度升高表层出现少量再结晶晶粒或保持回复态变形组织。这与传统多道次大压下率热轧板呈现出的表层和亚表层为再结晶晶粒而心部为纤维状变形组织不同。(3)压下率对TRC工艺取向硅钢热轧带织构沿层厚分布的影响表明:增大压下率,TRC取向硅钢热轧板各层的主要织构组分都有所提高,表现为:亚表层Goss织构强度增加,过渡层沿γ取向线织构强度提高,中心层的{100}织构也略有增强。(4)热轧温度对TRC工艺取向硅钢热轧组织和织构影响的研究表明:随热轧温度增加,Goss织构沿层厚分布梯度更明显,过渡层γ织构增强,中心层{100}织构减弱。(5)在本研究实验条件(750-1030℃;20-40%)下,采用最高温度和最高压下量获得的热轧板织构特征比较有利:亚表层{110}织构强点在Goss取向处;过渡层形成了有利于Goss晶核长大的γ织构。(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09-06-01)
王玉砚[8](1988)在《含Ti超低碳钢板热轧织构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薄板的材质受织构的影响。对于深冲钢板和硅钢片的开发,织构尤其重要。以前对织构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冷轧和退火为中心进行的,对热轧织构的形成研究甚少。本文从提高深冲性能出发,对含Ti超低碳钢于铁素体相变温度区热轧形成的织构进行了研究。试验用材为250mm厚连铸坯。把试验用材加热至1250°C,保温lh,轧成30mm厚,终轧温度在1000°C以上。空冷后截取宽200mm。长250mm,再次加热到1000°C,保温lh,于Ar_3相变点以上温度经两道次热轧成12mm厚,空冷到800°C时以四道连轧(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总院学报》期刊1988年01期)
热轧织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微合金钢为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和EBSD,研究热模拟平面应变实验条件下再结晶奥氏体和变形奥氏体的织构演变.研究发现,在热模拟平面应变实验的压缩过程中,试样的两个自由端限制了变形区金属的宽向流动,达到了很好的平面应变状态.对于再结晶奥氏体相变工艺,由于相变前奥氏体发生再结晶,无畸变保留,奥氏体分解为仿晶界铁素体、贝氏体和少量的珠光体,织构为{100}<011>α;对于变形奥氏体相变工艺,未再结晶区的变形促进了铁素体相变,使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织构为{332}<113>α和{113}<110>α.此两种工艺条件下的织构,皆为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奥氏体相变织构,即热模拟平面应变实验可以达到很好的平面应变状态,可用于研究热轧过程的织构演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轧织构论文参考文献
[1].原效坤,崔丽.5083铝合金中的晶界面热轧织构(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2].沈鑫珺,唐帅,杨小龙,王国栋.热模拟平面应变条件下的热轧织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穆海玲,李清燕,裴新华,赵骧.IF钢铁素体区轧制对热轧织构的影响[J].梅山科技.2012
[4].刘沿东,杨一俏,毕洪运,左良.热轧温度对436不锈钢热轧织构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11
[5].裴英豪,刘锐,陈其安,唐广波,彭云.铜含量对TSCR工艺生产取向硅钢热轧织构的影响[J].钢铁研究学报.2011
[6].陈文.管线钢的热轧织构与钢板各向异性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
[7].李莉.双辊薄带连铸取向硅钢热轧织构研究[D].东北大学.2009
[8].王玉砚.含Ti超低碳钢板热轧织构的形成[J].钢铁研究总院学报.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