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帝国构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犹太主义文化符号学,主导故事,中世纪,图像叙事性
帝国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米迦勒·兰塔,彭欣,胡媛[1](2019)在《大叙事和他者(图像)的构建:第叁帝国的反犹太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文化中,本我(或自我)与他者的集体认同不仅通过话语来传递,也依靠图像来构建。这种文化构建经常通过故事叙述的方式来建立和巩固;简而言之,事件或场景是临时安排的。对建立和巩固文化姿态,以及构架行为而言,图画和视觉艺术作品也许是强有力的叙事资源。在本文中,我将聚焦于自中世纪以来的"犹太人"被作为他者的划分方式,包括在第叁帝国的肖像图画中出现的激进方式的反犹太人图像。在首要的主导故事中,在不同主人公及犹太反派之间上演了一场伪造的历史性斗争,为了把自我从他者中划分开,人们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创作图像叙事或主旨故事。本文将从一个叙事学和文化符号学的角度介绍一些具体的图像实例。(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蔡润砚[2](2019)在《对秦汉帝国构建过程中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秦至汉初是中华早期帝国的形成时期,该时期开始于战国晚期秦对东方六国的吞并,结束于汉武帝一朝达到的帝国全盛状态。其间虽然出现了秦朝的建立与崩溃,楚汉战争以及西汉朝的建立等重大政治事件,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些事件并未阻止统一中华帝国从内部开始的构建进程。从战国秦到西汉时期典章制度的延续性、地方上经济文化发展的连贯性等角度看,该时期的社会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笔者选择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在这一时期内,地方并非被动地被中央所控制,相反,中央与地方二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合作与抗衡共存的特点。(1)正是在这样一种充满张力的关系下,地方并没有被动接受中央的控制,也没有被动成为统一帝国的一部分,而是积极参与到了对统一帝国的构建中去,涉及到整个帝国在经济流通、文化发展、政治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选择从当时社会运行中的经济、文化、政治这叁个角度作为观察点,对秦汉帝国构建过程中地方与中央合作与抗衡相始终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论证这种充满张力的关系对统一帝国构建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第一章分析在秦汉帝国构建初期,地方经济势力与中央政权间合作与抗衡共存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帝国上下经济层面的贯通起到的积极作用。首先,以秦叁川郡的设立过程为观察点:秦对叁川地区的征服是其东进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它依靠的不仅仅有秦中央的军事力量,同样也有以吕不韦为代表的叁川地区原本的经济力量,地方经济势力的积极参与,协助秦中央完成了帝国向东扩张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其次,从宏观上观察该时期中央对地方经济势力的打压与利用。这一过程被记录在了种种出土的法律文书中,涉及到秦中央监控对外贸易、打压本土商人势力以及发展自身工商业等多个方面,是统一帝国形成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经济政策。汉初,中央政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主动吸收地方上的经济势力,发挥地方经济的积极作用,为帝国在边疆区域的治理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历史证明,地方经济势力与中央政治势力间的合作,较之二者间的对抗,更适合统一帝国的发展,因为二者合作的关系允许地方经济势力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了帝国构建的过程中去,他们成了帝国构建的参与者而非抵抗者。第二章分析秦至汉初帝国内部的文书行政活动所带来的中央与地方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帝国上下文化层面的统一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首先从负责文书行政的地方基层吏员入手,对比简牍文书与传世文献记载的异同,分析中央与地方在培养、选拔、控制这些基层吏员的过程中承担的不同但互补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地方上的各种势力并非消极地接受中央文书律令的支配,而是积极参与到了文书编写和传递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其次分析文书行政的过程对整合当时帝国境内文化层面的统一所做出的贡献,涉及文字的演进、乡俗与法律的协调两个方面。本章从文化层面上中央与地方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关系来理解二者对统一帝国的构建做出的积极贡献。第叁章分析秦汉帝国构建初期郡县制度下地方政府对中央政权的抗衡与支持。郡县从军事职能向治民职能的转变大大缓和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也适应了帝国上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郡府县廷不再作为统一帝国内部的军事威胁而存在,反而成为皇权实现个别人身支配的场所。在郡县制的推行过程中,郡县先后掌握了地方上的军权、民权,而中央政府则先利用地方政府的军权稳固帝国边疆,等到帝国逐步安稳后,再收回军权,将郡府县廷转变为治民机构,依靠他们实现皇权对编户齐民的控制。这一过程一方面反映在了秦汉帝国移民政策的转变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县廷之下乡亭里机构的设置过程中。在此过程中,郡府县廷内部出现了长吏和少吏两个身份不同的团体,他们一方面维持着郡县制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又各自为政,使得郡县与中央形成合作与抗衡相始终的关系。以上叁个方面分别涉及到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制度,每章都采取以典型事例为切入点的方式进行分析,以避免行文的空洞。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秦汉帝国的建立是一个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非前者对后者的单方面压制,而是一种充满张力的相互斗争、相互合作的平衡状态,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一起积极参与到了统一帝国的构建中去。正是中央与地方这种充满张力的关系,构建出了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都充满活力的秦汉帝国。(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袁宝龙[3](2019)在《秦帝国“王者无外”边疆理想的构建、践行及其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秦统一六国,创建起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帝国。秦人以源自先秦时期的大一统理念为基础,努力构建"王者无外"的边疆思想,欲实现内外无别的理想化境界。因此,秦在统一之后依然持续对外用兵,努力推动边疆外扩,并于新拓展的疆土上设郡立县,把其纳入帝国的行政体制之内。不过,由于在此进程中,文化冲突日益凸显,秦帝国不得不就四境的具体情况,在边疆思想的实施层面进行针对性调整,边疆地区的边郡、属邦与道等多种行政体制并行,以及长城的修筑皆为这种调整的组成部分。而这种调整理念也与秦帝国的"王者无外"思想一同,对后世夷夏问题的处理和边疆思想的演进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来源于《地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张嘉炜[4](2019)在《奈良、平安时代日本东亚小帝国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的强国意识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在奈良平安时代日本以唐为师,建立律令制官僚体制,运用大陆传入的儒学,佛教以及本土神道为天皇制提供精神支撑,形成了日本优越心理。并在此种心态指导下介入半岛争端,力图建立与唐朝抗衡的东亚小帝国。(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10期)
李冠杰[5](2018)在《重新审视柏克的政治思想——构建大英帝国的内外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柏克参与了英国政党精神的再造,并独具匠心地围绕英国宪法构建出了大英帝国的内外秩序。在他的政治观念中,秩序永远是第一位的,自由是有限度的。围绕这一思想,柏克构建了叁种秩序。他把自然贵族构成的社会看作是自然社会演变的自然结果,这种社会秩序维系着人类的传统。他重塑了政党的组织原则,力主政党人士应超越个人利益和选区利益,为国家利益服务。他推进大英帝国秩序的构建,强调英国议会对殖民地的监管角色,通过维护一种普遍的正义原则夯实大英帝国统治的根基。某种意义上讲,柏克的政治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秩序主义。(本文来源于《政治思想史》期刊2018年04期)
吴娇[6](2018)在《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成本粘性与企业研发投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的成本管理越来越重要。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已经成为各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成本粘性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并已取得较多研究成果。成本粘性现象就是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时所产生的业务量与成本的不匹配的现象。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认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是线性关系。但这一理论忽视了管理者的成本管理决策会影响成本随业务量变动的过程,使得成本与业务量变化并不完全同步,学者们也已经发现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变动关系是非对称性的,即成本随业务量上升而上升的幅度大于成本随业务量等额下降而下降的幅度。这一现象就是“成本粘性”。目前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存在性、性质和影响因素等基础性问题上,随后对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和具体应用研究也已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于国外学者起步较晚,我国学者孙铮和刘浩首次引入成本粘性的概念后,国内也开始了对成本粘性的研究,然而国内学者绝大部分还停留在对成本粘性基本问题的研究,而对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较少,并且多认为成本粘性是不利的因素。虽然企业的成本粘性现象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现象,但是其产生的剩余资源也可以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源支持,对剩余资源的调整过程也会催生企业对研发活动的需要。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而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正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研发创新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源泉,它离不开资源的支持,并且已有研究表明,企业的冗余资源可以促进企业的研发投入。那么,由成本粘性带来的剩余资源是否可以对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积极影响呢?另外成本粘性的形成原因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使得管理者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与最优资源配置不一致,并产生成本粘性问题。那么管理者的帝国构建动机作为代理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会对管理者的成本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同时又会对管理者的资源配置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可能会对成本粘性和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利用WEISS模型,选择2009-2016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将成本粘性的大小进行量化测度,再利用计算出来的成本粘性值实证检验成本粘性和研发投入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组检验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成本粘性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其次,本文以高管任期作为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的代理变量,研究管理者的帝国构建动机是否会影响管理者的成本决策行为和资源配置行为,进而对成本粘性和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产生影响。最后,本文进一步探究了内外部治理机制是否会影响成本粘性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分别选取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情况、股权集中度以及所得税收优惠这叁个因子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的成本粘性程度越高,企业对研发活动的投资强度越强。此外,产权性质会对成本粘性与研发投入关系产生影响,即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的成本粘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正向关系更显着。(2)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会加强成本粘性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目前对成本粘性的经济后果的探索较少,且多认为成本粘性属于不利现象。而本文实证检验了成本粘性与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结论表明成本粘性带来的剩余资源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成本粘性也可以是有利因素。(2)本文从资源的角度为切入口,认为成本粘性催生的剩余资源会对研发投入提供资源支持,加强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研究视角比较新颖。(3)有学者对代理问题与成本粘性的关系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但是较少直接研究帝国构建动机与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并且本文首次将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引入成本粘性与研发投入的关系中来,突破了已有研究的局限性。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积极利用成本粘性产生的剩余资源来支持企业的研发投入,认识与理解成本粘性而不应忽视其积极作用,在资源配置中充分考虑成本粘性的影响,制定合适的配置策略,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0-01)
龚梦泽[7](2018)在《恒大构建汽车帝国:以购FF价格1倍多入股广汇》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23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其附属公司恒大集团以145亿元入股广汇集团,成为该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根据协议,广汇集团向恒大集团转让自身23.86%股权,约66.8亿元。同时恒大集团以78.1亿元增资广汇集团,交易完成后,恒大集团将持有广汇集团(本文来源于《证券日报》期刊2018-09-25)
孙健[8](2018)在《西方早期汉学对宋代中国“重文轻武”形象的构建——以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8世纪上半叶,法国杜赫德神父出版了巨着《中华帝国全志》,对宋代中国的文治武功进行了描述。在他笔下,宋朝统治者崇尚文化、尊重知识、敬重知识阶层,引导国内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杜赫德记载了宋朝君主"敬孔"的种种举措,一方面将之作为宋朝重视文治的证据,另一方面论证祭孔完全是一种世俗性的活动,为处在"中国礼仪之争"中的耶稣会辩护。杜赫德指出宋朝君主"重文轻武"的特点,在涉及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时,对宋朝多方回护,不愿过多渲染"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颓势,以免有损于其光辉的帝国形象。他努力勾绘出这样一幅图景:宋代处在文人学者的统治之下,所发生的战争都是迫不得已的,贤士大夫们奉行和平的对外政策,反对战争扩张。杜赫德在欧洲知识界确立了一个爱好和平、不尚武功的宋朝形象,他对宋朝的描述充实了欧洲知识界的思想,使宋代中国成为反衬欧洲社会的一面镜子。(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8年02期)
王子夔[9](2018)在《奥地利帝国晚期的官僚体系改革与国家认同塑造——评《多民族国家的锻造:从启蒙到“一战”时期奥地利帝国的国家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圣母大学约翰·德克新着《多民族国家的锻造:从启蒙到"一战"时期奥地利帝国的国家构建》对传统上认为奥地利帝国被改造为奥匈帝国后,陷入国内矛盾无所作为的观点提出修正。指出奥地利帝国在1780年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官僚体系的现代化,尝试从多民族帝国转型为现代国家,塑造超越民族主义的国家认同,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帝国解体。(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8年02期)
周静[10](2018)在《滴滴多线布局稳中求进 程维太极战略构建出行帝国》一文中研究指出滴滴最近风头正盛,两个重磅炸弹的发布让人们对滴滴未来的战略发展颇感兴趣。一方面,滴滴宣布杀入外卖市场,加入饿了么、美团的外卖市场大战,继续深入到人们互联网的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滴滴出行宣布与北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本文来源于《通信信息报》期刊2018-03-14)
帝国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秦至汉初是中华早期帝国的形成时期,该时期开始于战国晚期秦对东方六国的吞并,结束于汉武帝一朝达到的帝国全盛状态。其间虽然出现了秦朝的建立与崩溃,楚汉战争以及西汉朝的建立等重大政治事件,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些事件并未阻止统一中华帝国从内部开始的构建进程。从战国秦到西汉时期典章制度的延续性、地方上经济文化发展的连贯性等角度看,该时期的社会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笔者选择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在这一时期内,地方并非被动地被中央所控制,相反,中央与地方二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合作与抗衡共存的特点。(1)正是在这样一种充满张力的关系下,地方并没有被动接受中央的控制,也没有被动成为统一帝国的一部分,而是积极参与到了对统一帝国的构建中去,涉及到整个帝国在经济流通、文化发展、政治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本文选择从当时社会运行中的经济、文化、政治这叁个角度作为观察点,对秦汉帝国构建过程中地方与中央合作与抗衡相始终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论证这种充满张力的关系对统一帝国构建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第一章分析在秦汉帝国构建初期,地方经济势力与中央政权间合作与抗衡共存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帝国上下经济层面的贯通起到的积极作用。首先,以秦叁川郡的设立过程为观察点:秦对叁川地区的征服是其东进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它依靠的不仅仅有秦中央的军事力量,同样也有以吕不韦为代表的叁川地区原本的经济力量,地方经济势力的积极参与,协助秦中央完成了帝国向东扩张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其次,从宏观上观察该时期中央对地方经济势力的打压与利用。这一过程被记录在了种种出土的法律文书中,涉及到秦中央监控对外贸易、打压本土商人势力以及发展自身工商业等多个方面,是统一帝国形成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经济政策。汉初,中央政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主动吸收地方上的经济势力,发挥地方经济的积极作用,为帝国在边疆区域的治理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历史证明,地方经济势力与中央政治势力间的合作,较之二者间的对抗,更适合统一帝国的发展,因为二者合作的关系允许地方经济势力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了帝国构建的过程中去,他们成了帝国构建的参与者而非抵抗者。第二章分析秦至汉初帝国内部的文书行政活动所带来的中央与地方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帝国上下文化层面的统一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首先从负责文书行政的地方基层吏员入手,对比简牍文书与传世文献记载的异同,分析中央与地方在培养、选拔、控制这些基层吏员的过程中承担的不同但互补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地方上的各种势力并非消极地接受中央文书律令的支配,而是积极参与到了文书编写和传递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其次分析文书行政的过程对整合当时帝国境内文化层面的统一所做出的贡献,涉及文字的演进、乡俗与法律的协调两个方面。本章从文化层面上中央与地方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关系来理解二者对统一帝国的构建做出的积极贡献。第叁章分析秦汉帝国构建初期郡县制度下地方政府对中央政权的抗衡与支持。郡县从军事职能向治民职能的转变大大缓和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也适应了帝国上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郡府县廷不再作为统一帝国内部的军事威胁而存在,反而成为皇权实现个别人身支配的场所。在郡县制的推行过程中,郡县先后掌握了地方上的军权、民权,而中央政府则先利用地方政府的军权稳固帝国边疆,等到帝国逐步安稳后,再收回军权,将郡府县廷转变为治民机构,依靠他们实现皇权对编户齐民的控制。这一过程一方面反映在了秦汉帝国移民政策的转变中,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县廷之下乡亭里机构的设置过程中。在此过程中,郡府县廷内部出现了长吏和少吏两个身份不同的团体,他们一方面维持着郡县制的高效运转,另一方面又各自为政,使得郡县与中央形成合作与抗衡相始终的关系。以上叁个方面分别涉及到秦汉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制度,每章都采取以典型事例为切入点的方式进行分析,以避免行文的空洞。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秦汉帝国的建立是一个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非前者对后者的单方面压制,而是一种充满张力的相互斗争、相互合作的平衡状态,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一起积极参与到了统一帝国的构建中去。正是中央与地方这种充满张力的关系,构建出了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都充满活力的秦汉帝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帝国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1].米迦勒·兰塔,彭欣,胡媛.大叙事和他者(图像)的构建:第叁帝国的反犹太人形象[J].文化研究.2019
[2].蔡润砚.对秦汉帝国构建过程中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袁宝龙.秦帝国“王者无外”边疆理想的构建、践行及其困境[J].地域文化研究.2019
[4].张嘉炜.奈良、平安时代日本东亚小帝国的构建[J].青年与社会.2019
[5].李冠杰.重新审视柏克的政治思想——构建大英帝国的内外秩序[J].政治思想史.2018
[6].吴娇.管理者帝国构建动机、成本粘性与企业研发投入[D].东北财经大学.2018
[7].龚梦泽.恒大构建汽车帝国:以购FF价格1倍多入股广汇[N].证券日报.2018
[8].孙健.西方早期汉学对宋代中国“重文轻武”形象的构建——以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为中心[J].国际汉学.2018
[9].王子夔.奥地利帝国晚期的官僚体系改革与国家认同塑造——评《多民族国家的锻造:从启蒙到“一战”时期奥地利帝国的国家构建》[J].史林.2018
[10].周静.滴滴多线布局稳中求进程维太极战略构建出行帝国[N].通信信息报.2018
标签:反犹太主义文化符号学; 主导故事; 中世纪; 图像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