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会书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教会书院,西学传播,上海中西书院
教会书院论文文献综述
王冰青[1](2018)在《教会书院与西学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中西书院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秉承“中西并重”的教育宗旨创办的一所教会书院,书院根据其教育理念设置了丰富多彩的中西学课程,并聘请学识高博的中西教习讲授课程。后期随着书院的发展,林乐知、潘慎文等对书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改革,并使得书院课程展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为了使学生加深对西学的了解,书院创设了自然科学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并不断完善、补充相关设备和书籍,开拓了学生了解西学的途径,也有助于西学更好地传播。来自海内外的中西书院学生在掌握西学课程后走向各个岗位,将所学到的西学知识传播到更广阔的范围。中西书院是整个教会书院的一个缩影和代表,由中西书院可看出教会书院在西方科技传入、文化交流等西学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宗尧,邓洪波[2](2017)在《积极靠拢与灵活应对——晚清教会书院与中国社会关系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教会书院是近代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特殊书院形式,教会书院以在中国培植信徒、传播基督教为目的。为了取得中国社会的认同,教会书院通过文化上贴近、舆论上宣传、利益上引诱等方式积极融入中国社会,客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文化上的隔膜、情感上的冲突和目的上的差异,教会书院和中国社会在表面上的结合掩盖不了他们在本质上分离的事实。(本文来源于《南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刘鑫桥[3](2014)在《清末教会书院对孔子学院发展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西渐的载体,与清末教会书院的发展异曲同工。在深入挖掘清末教会书院的发展历史及运作特点的基础上,提取其对孔子学院建设有益的方面,分析孔子学院当前建设的困难与可以改进的方向,给予其在海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启示。(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论丛》期刊2014年03期)
肖朗,傅政[4](2010)在《伦敦会与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以“英华书院”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了若干所统称为"英华书院"的学校,它们遂成为这一时期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的主体,位于汉口的博学书院、天津的新学书院和上海的麦伦书院即为其代表。这类教会中等教育学校既沿袭了马礼逊所创立的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基本模式,又继承了英国公学教育的某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革,以求适应中国国情。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以伦敦会"英华书院"为代表的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促进中国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肖朗,傅政[5](2010)在《伦敦会与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以“英华书院”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伦敦会是近代率先派遣传教士来华的英国海外布道会,并率先将西方学校教育体制引入中国。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伦敦会在中国创办了若干所统称为"英华书院"的学校,它们遂成为这一时期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的主体,位于汉口的博学书院、天津的新学书院和上海的麦伦书院即为其代表。这类教会中等教育学校既沿袭了马礼逊所创立的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基本模式,又继承了英国公学教育的某些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改革,以求适应中国国情。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以伦敦会"英华书院"为代表的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对促进中国近代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期刊2010年06期)
石阳[6](2010)在《山东教会书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会学校作为帝国主义对华教育扩张和控制中国教育的工具,其文化侵略的色彩甚浓。早期的教会学校为迎合中国人的心理,部分也称书院,但实际也传授新学。据不完全统计,像这样的教会书院,山东省共有6所,主要集中于青州、潍坊和青岛。山东教会书院对山东近代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李芳[7](2008)在《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教会书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教会书院问题,目的是为了展现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初的教会书院的发展过程,分析教会书院在经历众多变革、面临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矛盾时,怎么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从一开始就有,一直到结束。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教会书院又具有了西方学校本身的特质,这种特质遭遇到东方的气质时,是妥协退让还是融为一体,这也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本文分为五章,分章讨论:第一章绪论,主要讲述文章的选题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阐述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教会学校概况。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背景做了交代,对教会学校的产生作了探讨。并列举了早期的教会学校特点,并对教会学校名称和内容上过渡到教会书院作了分析。第叁章主要分析中西文化交汇下教会书院的变化。首先展示了教会书院的发展概况,在经历鸦片战争、传教士大会以及书院改制一系列大事件,教会书院呈现出自己的阶段性特征。这种阶段性特征与中西文化冲突密不可分,在这种冲突中,还存在与冲突相反的一面,即文化融合。教会书院在冲突和融合中不断成长,冲突中有融合,融合的同时有冲突,然而融合是主要的,这表现在教会书院有意无意中不断适应着中国文化,这种适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第四章主要分析教会书院作为一个独特的历史产物,一种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本身具有的西方特质,以及在中西文化交汇下的它的特点,主要从课程设置、办学特色与经费来源叁方面进行论述。第五章则从一个更为宽广的面来探讨教会书院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书院以及最普遍的中国民众。余论则对教会书院的结束作了一个简略的概括与总结。笔者基于前人的成果,在以上五章中,主要对以下叁方面研究作了新的尝试:一、笔者将教会书院定位为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教学机构,它的建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且它的建立和早期教会学校有很大的关系。二、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教会书院和中国文化既有冲突,又有融合,融合是主要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教会书院不断的适应中国文化,它不断的进行调整,发生了各种改变,透过教会书院,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叁、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教会书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样深远,主要表现在与本文主题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书院和中国民众方面,受教会书院影响,传统书院进行了自身的改革,而中国民众,自下而上,对于教会书院,态度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8-05-01)
刘军[8](2007)在《近代武汉教会书院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武汉地区的教会书院产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基督教各教派的传教士所创办,有着鲜明的宗教色彩和慈善性质。在办学过程中,教会书院率先将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引入内地,在女子教育、体育教学、师资培训等方面也颇有建树,并且十分注重英语教学。因此,它们虽用书院之名,却是移植到内地的新式学校,在新旧教育制度的转换过程中起到了样板作用,武汉的近代教育是从教会书院起步的。(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4期)
夏泉,孟育东[9](2006)在《教会教育家那夏理与真光书院》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那夏理女士于1872年在广州创办的真光书院,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第一所女子教会学校。其在真光书院里引入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内容,为广东培养了一批受过近代新式教育的女性,广东第一批女医生、女教师和女护士即出自该校。尤其是真光的毕业生中做教师的较多,遍布广东的城乡,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邹振环[10](2006)在《125年前,林乐知开办中西书院》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历整整210天的航程,于1860年6月抵达上海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ound John Allen,)1836年出生于美国南方佐治亚州的伯克郡。他从小失去双亲,依靠笃信基督教的姨夫抚养成人。考入牛(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06-04-27)
教会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清教会书院是近代中国社会中的一种特殊书院形式,教会书院以在中国培植信徒、传播基督教为目的。为了取得中国社会的认同,教会书院通过文化上贴近、舆论上宣传、利益上引诱等方式积极融入中国社会,客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文化上的隔膜、情感上的冲突和目的上的差异,教会书院和中国社会在表面上的结合掩盖不了他们在本质上分离的事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会书院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冰青.教会书院与西学传播[D].天津师范大学.2018
[2].宗尧,邓洪波.积极靠拢与灵活应对——晚清教会书院与中国社会关系探微[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
[3].刘鑫桥.清末教会书院对孔子学院发展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4
[4].肖朗,傅政.伦敦会与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以“英华书院”为中心的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5].肖朗,傅政.伦敦会与在华英国教会中等教育——以“英华书院”为中心的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
[6].石阳.山东教会书院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7].李芳.中西文化交汇下的教会书院[D].湖南大学.2008
[8].刘军.近代武汉教会书院述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7
[9].夏泉,孟育东.教会教育家那夏理与真光书院[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0].邹振环.125年前,林乐知开办中西书院[N].社会科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