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观论文-张杰

易学观论文-张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易学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范仲淹,易,诗文思想

易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张杰[1](2018)在《范仲淹“易”学观照下诗文通变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范仲淹"易"学核心理念在于强调"易"(道)之通变,这种理念投射在文学创作领域,就形成了范氏独特的以社会改革为目的、强调批判和自树立的"以文明道"诗文思想。然而"以文明道"诗学思想本身亦为多元通变之系统,其中以"文气说"为正,"意醇语真"与"厥情非一"二论为变,正变相生相通。(本文来源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乾元[2](2018)在《汉魏六朝书论中“随时从宜”的易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易》"随"卦教导人们要随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路线,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从而获得事业发展的亨通与稳固。易学"简易"和"随时从宜"的原理在汉魏六朝书法创造和理论中被广泛运用和发挥。(本文来源于《艺术学界》期刊2018年01期)

李圣强[3](2018)在《从孔子易学观的转变看《周易》文本的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周易》文本性质的界定,学界常用一句很通用的话概括,即《周易》本为卜筮之书。这句话对《周易》性质的界定似乎不全面,也似乎降低了《周易》的地位与价值。《周易》具有卜筮和德性之二重性已得到学界公认,孔子晚年易学观发生重大转变,原因是孔子发现了《周易》的"德义",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要分析清楚,即《周易》的"德义"是本已有之还是经孔子的德性解释之后才具备的。如果《周易》的"德义"是本已有之,而不是经过孔子的解释才具备,是孔子晚年发现了《周易》其中的"古之遗言",那么称《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是不全面的,起码应该称《周易》不只是卜筮之书,或者称《周易》是穿着卜筮外衣的有决策之用的体现文王与周公"德义"思想的教化之书。(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孔凡曦[4](2017)在《略探《朱子语类》中的易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宋代的黎靖德分门别类编排成《朱子语类大全》140卷,收录了朱子及其弟子对于当时儒家经典核心命题以及当时理学重要问题的言论。关于《朱子语类》的经学思想价值,存在两种意见,一是《朱子语类》不能代表朱熹的思想,因为《朱子语类》的形式类似于《论语》,所以《朱子语类》的不足在于片段化的对话形式,片段化导致其思想表达不成系统,对话的形式,导致了朱子及其弟子(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7年04期)

王培峰[5](2017)在《《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兼采象数与义理,对汉《易》中保存的"太卜之遗法",宋《易》中的理学《易》、史学《易》,都是基本肯定的。而对汉《易》中的禨祥之学、《易纬》之学,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心性之学,则持批判的态度。而清代盛行的朴学《易》,以辨伪、辑佚、训诂之学治《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易》学史史料的钩稽、辨析与考证,在易学思想上不出象数、义理两派的藩篱,较少有突破前人的学术见解。整体而言,《四库全书总目》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认识出发,对《易》学象数、义理各有取舍,并不能以"扬汉抑宋"之类的说法概括。而《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易学观的形成,主要受乾隆钦定《御纂周易述义》和纪昀易学观点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刘雄伟[6](2016)在《章学诚“即器明道”的易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王弼的《周易注》到程颐的《周易程氏传》,《周易》义理体系的形上建构基本完成。《周易》义理体系的形成,一方面为儒家伦理奠定了终极性的根基;另一方面,它也暴露出空言性命的学术流弊。清初以来,理学式微而实学兴起,义理易学逐渐成为人们反省宋学空疏学风的直接对象。章学诚认为,《周易》是"先王之政典",是形下之器,而非空言性命的"载道之书",而义理易学"离器言道"的理路背离了《周易》的政典属性,因而必须予以批判。章学诚尽管没有像惠栋等人那样完全转向对《周易》经传文字方面的考证,但他"即器明道"的易学观,无疑在理论上呼应了乾嘉学派的考据学风。(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6年08期)

陶有浩[7](2016)在《论钱澄之以《易》理为旨归的易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出于对易学研究视野狭隘化的反省,钱澄之摆脱了象数之学与义理之学的束缚,主张站在《易》理的高度来审视象数和义理的关系。从阐述《易》理的角度出发,他高度评价易象的地位和作用,并扩大了易象的范围。在此基础上,钱澄之以阴阳为《易》理的核心,认为处理二者关系的最好做法是,在承认阴存在的前提下扶阳抑阴。(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孔令昂[8](2015)在《简析司马迁易学观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从《周易》的"变易"思想产生到《史记》"通古今之变"伟大理想的演进,不仅司马迁个人的易学观、历史观的成书,同时也标志着秦汉易学思想的成熟。而作为西汉史官的司马迁习易、研易、通易,也可以说是一位易学研究专家。从他创作的《史记》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西汉以前易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传授渊源,而且可以准确把握易学的功用和意义。究其一生,司马迁用自己独特的易学观念阐发了其与众不同的易学思想,而且他善于运用易学的方法来考察历史,品评人物,甚至援引《周易》文辞以证明自己的论断。(本文来源于《周易文化研究》期刊2015年00期)

唐纪宇[9](2015)在《从程氏《易传序》看程颐的易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程氏《易传序》是程颐在完成对《周易》的注释之后所写的序文,是其对《周易》诠释的方法论和思想内容的深入总结和高度概括,可以看作是他整个易学思想体系的精华所在。此文虽仅短短叁百多字,但其所涉及的内容却十分广泛,在程颐看来,《周易》是一部教导后世之人如何随着境遇而改变自身行为以使其符合(天或圣人之)道的经典。从《周易》的传承上来看,历代圣人的目标是一致的,至孔子而后大成。而程颐自己则是要接续自孔子之后所丧失的易学传统,让易理重现于世。为此,程颐确立了以释"辞"为路径的解释基础,其特点是:在诠释文本时,首先关注的并不是如何解释《周易》的卦爻辞,而是把握和揭示出孔子所作之《彖传》、《象传》等文本解释《周易》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周勤勤[10](2015)在《方以智的易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方以智在易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融贯象数、义理诸家之说,鼎薪炮药,创一家之说,形成内容十分丰富的易学观。方以智以先天易学为《周易》之根源,对河洛中五说和先天图说进行了阐释,在解易方法上主张义理与象数兼用,方以智易学思想与"均的哲学"相通。方以智易学观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及家学渊源有很大关系。(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5年04期)

易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周易》"随"卦教导人们要随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路线,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从而获得事业发展的亨通与稳固。易学"简易"和"随时从宜"的原理在汉魏六朝书法创造和理论中被广泛运用和发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易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1].张杰.范仲淹“易”学观照下诗文通变之道[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2].张乾元.汉魏六朝书论中“随时从宜”的易学观[J].艺术学界.2018

[3].李圣强.从孔子易学观的转变看《周易》文本的性质[J].中州学刊.2018

[4].孔凡曦.略探《朱子语类》中的易学观[J].华夏文化.2017

[5].王培峰.《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及其成因[J].周易研究.2017

[6].刘雄伟.章学诚“即器明道”的易学观[J].社会科学战线.2016

[7].陶有浩.论钱澄之以《易》理为旨归的易学观[J].社会科学研究.2016

[8].孔令昂.简析司马迁易学观的形成[J].周易文化研究.2015

[9].唐纪宇.从程氏《易传序》看程颐的易学观[J].周易研究.2015

[10].周勤勤.方以智的易学观[J].齐鲁学刊.2015

标签:;  ;  ;  

易学观论文-张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