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坤改齐桂良赵晖(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麻醉科河北保定071051)
【中图分类号】R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8-0045-02
【摘要】目的评价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在硬膜外麻醉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者100例分为两组:A组(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组),B组(氟哌利多复合度冷丁组)。记录两组病人术中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及术中镇静和遗忘率。结果两组病人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均在正常生理范围之内,A组镇静效果好的有46例,占92%,效果差的有1人。而B组镇静效果好的只有8例,占16%。A组患者的镇静效果明显好于B组。结论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可安全用于硬膜外麻醉的辅助,有良好的镇静作用,术后遗忘效果满意,有利于病人安全平稳度过手术期。
【关键词】咪达唑仑芬太尼硬膜外麻醉
硬膜外麻醉即使在十分完善的条件下,由于患者意识的存在,常由于紧张和焦虑,使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从而影响手术进行和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为此,使用一定的镇静、镇痛药物十分必要。本文评价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辅助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方法选择100例ASAⅠ或Ⅱ级拟行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者,男57例,女43例,年龄17~65岁,体重42~86kg。所有病例均无明显的呼吸及循环等疾病,既往无精神系统疾病,无长期应用镇静药物史。随机分为两组:A组(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组),B组(氟哌利多复合度冷丁组)。术前半小时肌注阿托品0.5mg,入室后建立静脉液路,连续监测BP、HR、SpO2、ECG,患者侧卧位,行硬膜外穿刺置管。全部病例均于硬膜外阻滞平面确定,无明显呼吸抑制及血压下降,手术开始前5~10min静脉注入辅助用药。A组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0.75μg/kg;B组:度冷丁1mg/kg+氟哌利多0.05mg/kg。所有病人手术过程均给面罩吸氧。
术中连续监测并记录HR、BP、SpO2和镇静及焦虑程度,直到清醒。镇静程度采用Ramsay分级评估:Ι级,焦虑状态;Ⅱ级,平静合作;Ⅲ级,稍沉默,有定向力;Ⅳ级,睡眠,对呼喊反应敏捷;Ⅴ级,睡眠,对呼喊反应迟钝;Ⅵ级,对呼喊无反应。遗忘程度方法测定:重点了解对手术操作过程的回忆,能自行正确回忆为不产生遗忘(Ⅰ级);经部分提示回忆为不全遗忘(Ⅱ级);提示也不能回忆为完全遗忘(Ⅲ级)。观察术中不良情况,给与相应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AS系统软件统计学处理,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比、性别、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HR、BP、SpO2给药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给药后患者SBP和DBP略下降,与给药前比较分别降低约6%和9%,HR无明显变化;SpO2在给药后5~15min较给药前有所下降(P>0.05)。
术后随访患者对术中的记忆、术后呕吐情况及患者对术中镇静的评价情况。A组镇静效果好的有46例,占92%,效果差的有1人。而B组镇静效果好的只有8例,占16%。A组患者的镇静效果明显好于B组。A组患者焦虑评分差只有0人,而B组有25人,达到了50%。在对手术的遗忘程度来看,A组达到完全遗忘效果的有41人,占80.2%;而B组只有6人达到完全遗忘,占10.2%。可见两组在遗忘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手术病人常由于焦虑和恐惧造成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术中腹腔手术的牵拉刺激也容易引起副交感神经反射,使患者心率、血压下降、恶心呕吐;术中医务人员的谈话也易引起患者的误解,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术中长时间的手术体位也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和不适[1]。传统的度氟合剂虽有一定效果,但并不理想。咪达唑仑是一种水溶性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是一种抗焦虑和镇静作用良好的短效药,对呼吸和循环功能影响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能高,有良好的顺行性遗忘作用[2],但无镇痛作用。芬太尼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所介导,选择性的抑制某些神经冲动的传递,解除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心理行为反应,其特点为起效快,阵痛作用强,增加病人心血管稳定性。两种药合用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观察结果看,咪达唑仑+芬太尼合剂对循环、呼吸影响轻微,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较之度氟合剂抑制明显减少。理想的硬膜外辅助用药应达到镇静适度,基本消除内脏牵拉反应。本研究咪达唑仑+芬太尼作为辅助用药与度氟合剂相比,术中镇静适度,对抗内脏牵拉反应效果更确切,对一些镇痛不完全,牵拉反应重的硬膜外麻醉的病人尤为适用。
综上所述,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有良好的镇静催眠及镇痛作用,可消除椎管内麻醉病人的焦虑与恐惧,使其在睡眠中安度手术,术后遗忘效果满意,对病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兰天民,苏跃.硬膜外麻醉复合咪哒唑仑对术中患者的遗忘作用.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787.
[2]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60.